《满江红》原文及赏析
【千问解读】
《满江红》原文及赏析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满江红慢”“念良游”烟波玉”“伤春曲”“怅怅词”。以柳永《满江红·暮雨初收》为正体。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满江红》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满江红·点火樱桃 宋代: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赏析 文学赏析 辛弃疾的政治抒情词,就表达方式而言,可分为直抒与曲达两种。
所谓直抒,是指张口畅谈,议论之声滔滔不绝,悲壮之情,慷慨豪迈之志,全盘托出,没有半点含蓄,从不凭借外物,不依靠比兴等手法。
所谓曲达,是指心里有急切想说的话,但考虑到自己处境险恶,不敢将心中所想原原本本地畅快淋漓地说出来,而是凭借花鸟山水来抒发自己的忧愤。
此词就是属于后类。
上片即景伤春。
词人的艺术触觉是十分敏锐的:词人既欣赏江南之春的美好,又痛惜江南之春的不久长。
在词人的笔下,暮春的景致使人眼花缭乱。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二句,犹如彩色影片的特写镜头,把园林之中灿烂的春色展现出来。
一株株樱桃,硕果累累,红得像着了火;一架荼蘼正盛开着白雪般的花朵,与火焰般的樱桃交相辉映,整个园林红妆素裹,分外娇艳。
“春正好”是一句简洁深情的赞语。
春天好,好就好在生机勃勃。
春笋穿破了长满青苔的土阶,蓬勃地向上生长;春燕牵引着初产的幼雏,在缓缓地飞翔;流莺呼朋引伴,娇音恰恰,就像奏响了一首首春之抒情曲。
可是好景不长,恰如前人的名句“开到荼花事了”所标示的,高潮一过,春天就要回去了,想挽留也挽留不住。
也许正是因为预感到春之短暂,乳燕才飞得没有兴致,其翱翔之力“弱”了下来;那些自在的流莺,也因此而歌声不畅,它们的啼音竟然使人有“怯”的感觉。
燕之“弱”,莺之“怯”,其实都是词人感伤春天心理的外化,辛弃疾这里则是满腹心事。
对于一个政治理想落空、在现实生活中屡受挫折的人来说,春归是象征着希望破灭。
自然景观的变化和季节的无情推移,牵动了词人满怀的愁恨,于是词人向春天发出了怨愤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这三句与词人的名篇《祝英台近·晚春》的结拍“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用语和含义都很相似,只是这里语调更为急促,意思更为直截了当一些。
词人似在对空呼喊道:千愁万恨,都是你春天给引出来的;如今你自个儿走得利索,却把愁留给人不管了,你可知我已经愁肠千结,无法解开。
这一串怨春之语,无理之极,然而有情之极,“肠千结”三字,尤能夸张地表达出词人抑郁不堪的烦乱心绪。
词的下片,具体而细致地抒写这被春天触动的愁和恨。
换头的四个三字句:“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承“肠千结”一句而来,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山的深沉悲痛。
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
这春山、这烟波,象征祖国的分裂,象征政局的险恶,象征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恢复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
接下来“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二句,愁怀浩渺,语意悲怆,英雄的孤独感拂拂生于纸面。
所谓“古今遗恨”,按字面之义自然是指从古至今的恨事,但怀古是为了伤今,因而这里的“古今”,偏重于指“今”。
“今”之恨,莫过于中原沦陷、祖国分裂之恨。
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向人们说明:词人之“恨”的内容,决非一般文人士大夫风花雪月的小恨,而是深沉悲痛的家国大恨;而词人为雪此大恨而奋斗,响应都寥寥无几,此恨几乎无处可以倾诉,这又是自己满腔愁恨之更深一层。
紧接“蝴蝶”二句,化用唐人崔涂的“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一联而变其意。
《庄子》上说,庄周梦见自己化为蝴蝶,后来文人就将做梦称为“蝴蝶梦”;子规的叫声像是在说“不如归去”。
这两句,是就情造境的哀婉之笔,以深夜不寐的痛苦情景,来将上文所抒写的内容进一步向广阔的时空延伸。
一个“不传”,一个“叫断”,是点铁成金之语,使得这两句比崔涂原诗更为凄切地表达出思家念远之悲。
还须指出的是,从词人的生平、思想及上文的“古今遗恨”等来综合判断,这里的所谓思家,不是思念其江南地区的寓所,而是思念远在北方金人统治之下的山东济南老家。
全阕的结拍云:“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声声”,承“子规叫断”而来,可谓善于呼应,构锁严密。
“劝人归,归难得”二语,修辞学上称为“顶真格”,其作用在于文气贯通地倾泻自己的苦痛之怀。
这里以情语结束,但由于与前面的形象描写相联系,并且语意真挚感人,所以这个结尾仍然富有韵味,令人对这位爱国志士有家难归的痛楚油然而生共鸣之感。
此词以春景为触媒,充分融进了身世家国之悲,是一首有政治内容的抒情佳作。
它之所以能打动人,不仅在于饱含真情,还在于作者避免了干巴巴、直通通的诉说,而在生动鲜明的意象描写中创造了幽远深邃的抒情境界。
作者尤善选取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和画面来进行渲染描绘,使自己的深曲细腻之情从这种渲染描绘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在成功地抒发政治情怀这一点上,稼轩词中这一类以清丽幽婉见长的篇什,和他那些以雄豪壮阔取胜的代表作,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词句注释 1.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
用入声韵者居多。
2.点火樱桃:形容樱桃红得像着了火。
3.照:这里指映衬。
一架:荼蘼枝细长而攀缘,立架以扶,故称一架。
荼蘼:花名,春末夏初开白花。
4.龙孙:竹笋的别名。
5.紫苔苍壁:长满青紫色苔藓的土阶。
6.乳燕引雏(chú):母燕引着雏燕试飞。
雏,指刚孵出的小燕。
7.流莺唤友:黄莺呼叫伴侣。
流莺,指黄莺鸟。
8.肠千结:以千结形容愁肠难解。
9.层楼:高楼。
10.古今遗恨:从古至今遗留的恨事。
11.子规:杜鹃鸟的别名。
12.声声:指杜鹃的啼叫声。
劝人归:杜鹃的叫声像是“不如归去”。
白话译文 樱桃红得就像点着了火,映照着茶蘼花一片白雪。
你看正是春意最浓的时侯,竹笋穿破了长满青苔的土阶。
母燕牵引着小燕缓缓地飞翔,黄莺呼唤伴侣,叫声娇又怯。
我问你匆匆来去的春天:如今你又要和我们告别,为何不肯把愁烦一道带走?你没见我早已愁肠千结! 登上高楼远望,只见春山万叠,家乡在哪里啊?全被烟波阻隔!我把这古往今来山河破碎的恨事,向何人去尽情倾泻?就连梦中也见不到千里之外的故乡,只听杜鹃惨叫不断,面对三更的冷月。
枕上听到它声声劝我“不如归”,可它怎知道,我有家归不得! 创作背景 这首《满江红》无题,无本事可考。
元大德间广信书院刻本《稼轩长短句》中,这首词编置于同调词的第四首,而此本共收《满江红》词三十三首。
广信本大致上是以作年先后为序编排的,可以肯定,这首词写作年代较早。
再从词中所写的永难平息的春愁,无人可诉的乡土之恨来看,应当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1165—1173)改元之后的四五年内所作。
作词时,作者的居处似乎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江,这条大江隔断了南北的往来,使作者归乡的愿望永远成了无法实现的梦想,在此词中深有表现。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一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土。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
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
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
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
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
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词存六百二十九首。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吴潜〔宋代〕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
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
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
天正远,伤飘泊。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
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鉴赏: 上片重在写景。
“万里”用得极有气势,“吹”极为生动,写出了登临高阁时的兴致。
这里引用了王勃的故事。
传说他往南昌途中,水神曾助以神风,使他一夕行四百余里,民谚谓“时来风送滕王阁”。
这个故事更表现了作者的兴致,还自然地将目前的登临与王勃当年联结了起来。
“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
”“槛外”写出了当时居高临下凭栏四望的感觉。
楚山,指西山。
楚江,指赣江。
“云涨”、“涛作”,景象当时壮观,可以想见词人心潮的激荡。
“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这是写登高远望时所看到的景象,征帆像行驶在树梢上,野鸟有时落在沙边。
“有时”,二字极为传神。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暮雨”说明其伫望之久。
正当游目骋怀、沉入遐思时,雨雾扑帘而来,真是“珠帘暮卷西山雨”,与王勃当年所见情景如此相象,也不禁临风嗟叹了。
下片重在抒情。
“秋渐紧”四句均是由景人情。
秋天是易使人感伤的季节,更何况词人此刻正处于官场失意、前途渺茫之际。
看远方天水相接,渺渺茫茫,思及自己年过半百,依然漂泊未定,任谁能不伤感,故而“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现在,自己岁月无多,天下虽大,无奈奸臣当道,哪里是自己的容身之所。
“乾坤虽大愁难着”。
乾坤之大却安放不住、也安放不下他的“愁”。
这里以固态体积状愁,既给人以形之大、又给人以质之重的感觉,想象奇特。
上面都是登高临景惹起的对往事的回忆和无限慨叹,往事本不堪回首,但面对此景情不自禁,由此抒发出的郁闷不平之气,亦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临近黄昏,城头的号角又吹起来了,声声入耳,又勾引起迁客无尽的羁旅愁思这正与上片“暮雨”照应,角声混合着秋风、雨意,是多么萧条悲凉的感觉。
这是一个倒装句。
把“城头角”放在最后,又使人觉得他的无尽愁思似乎像那声声号角一样,在广阔的秋空中,久久回荡。
这又变成一个以景结情的好句。
“乾坤虽大愁难着”痛愤无比,结句哀思绵绵,刚柔相济,益显其沉痛悲郁。
全文上片写登滕王阁览景,下片借景抒情,由近及远回首往事,十年来宦海沉浮,如流年似水,去日苦短,能有作为的岁月不多了。
而社稷颠危,国难深重,有志难伸,内忧外患,充满胸间。
临近黄昏,城头的号角更勾引起迁客无尽的羁旅愁思。
词语注释 ①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宋以来始填此词调。
豫章: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②“万里”三句:暗用王勃故事。
写自己登临高阁时的兴致。
传说王勃往道南昌,水神以风助之,一夕行四百余里。
③正槛(jiàn)外:门外正是。
④楚山:指西山又名南昌山(今湖北省西部)。
古时南昌属楚地,故称西山为楚山。
。
楚江:指赣江。
作:起。
⑤木末(mùmò):树梢。
一作“林杪”。
⑥紧:深,浓。
秋意已深。
⑦休休莫莫:罢休,罢了。
⑧乾坤:指天地。
⑨着(zhuó):安放。
⑩断送:逗引。
角:号角。
白话译文 万里西风助我登上滕王阁,楚江波涛惊起,云层翻腾。
远远望去好像船从树梢上驶过去,有时水鸟雀沙边飞落。
晚上阴雨遮天,与唐时无异。
秋天来临、气蓑悲伤,自叹十年官场浮沉,多次落职乡居。
唉,算了算了,不去说它了。
天地之大,却没有我落脚之地。
创作背景 淳祐七年(1247年)春夏,吴潜居朝任同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等要职,七月遭受台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当时其兄吴渊供职于南昌,此词应该为词人前往福州道经南昌时所作。
作者介绍 吴潜(1195—1262)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
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
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
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
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
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
格调沉郁,感慨特深。
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满江红·怀子由作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
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生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浅析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及赏析
洋溢着作者对友人的由衷关切以及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原文: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朝代:宋代 作者:吴潜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
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拼一醉,留君住。
歌一曲,送君路。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鉴赏: 此词是送别之作。
“御带”,又为“带御器械”,是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词的开头即问友人李珙何以辞官,可见这不是一般的聚散迎送,牵动肚肠的也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
“问何事”,语气也显得比较重。
可是下文却没有回答。
而是写李珙辞官后的逍遥生活。
“湖海上、一汀欧鹭,半帆烟雨”,写其“翩然”之状:出朝后漫游湖海,与鸥鹭为友,出没于烟波雨浪,显得多么自在、轻快。
“海客无心随白鸥”,似乎友人对这种境遇还很满足。
作者这里有意引而不发,使人感到飘逸的表象下隐藏着别种意绪。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这里是回答了,经过上面一番周旋,显得有很重的感情份量。
辞官后遨游江海固然自在浪漫,但辞官实是无奈之举。
虽有报国之志,济时之策,怎奈落得“空自怨” “从谁吐”,用问句表达出来,其中含有无奈、落寞、怨恨、孤独等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垂虹亭位于吴江长桥头,这里是南宋连贯东西水路必经之地,李珙离临安往西自然经过这里。
这里还有一处著名的古迹: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在适志,安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哉!”便辞官返乡。
后人在这里建有鲈乡亭。
“垂虹亭”地名融合典故用在这里很合适:友人经过此地正是鲈肥堪脍时节,可尽地主之谊;友人亦是辞官归去,正与张翰同怀,可谓异代知音,不妨小住。
并且有用张翰“人生适志”安慰友人之意。
“鲈堪煮”,“堪”字耐人寻味,除了传达出主人殷勤款留之意外,还替友人表达了心里的多少不得已! “拚一醉,留君住。
歌一曲,送君路。
”可以说,这里才是送别之题,上片全是题前之意。
由于题前之意写得很充分,别意就显得分外珍重、深厚了。
“留君住”须“拚一醉”,这种态度表现出了多么执着、灼热的感情,“歌一曲”中有着多少依恋、怜惜。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友人此去,怅然若失,仿佛在追循友人足迹似的。
顺承上句,这种意思是明显的。
可能还有别的意思。
李珙大概是四川人,四川人来下江做官,路途遥远,一旦罢官就有流离之感。
吴潜友人吴泳也是四川人,在写给吴潜的信中就说:“西州(指四川)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
”如果是这样,那么“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就有双层含义:一为问询,一为慨叹,即罢官之后很可能“无所于归”,天地之大,难道没有你容身之处?其中的关切、忧虑表露无遗。
这与下面的情绪表现又是紧相联贯的。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还有收拾旧山河这样的大事业等待成就,朝廷本该多多任用贤才,但李珙这样有志又有才的人却被迫辞官漂泊江湖,这真让人又痛惜又悲愤。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不理解,因而发为天问。
“一笑”,是被悖谬所激怒的笑。
读到这里,读者可以想见作者在向青天发问:人世间的举措何以如此荒唐,是非何以如此颠倒?“天无语”,他得不到回答,陷入了深深的悲愤之中。
这首送别词写得悲郁慷慨,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理解、对其遭遇的‘深厚同情,同时也对朝廷的昏愦表示了强烈愤慨。
这些情绪的表达是有层次的推进,词中的几个问句显示了情绪推进的节奏,结句达到了高潮。
从全词不难看出,作者通过抒写李珙的遭遇,寄予了个人的身世感慨,所以这首词亦是自况。
在当时的环境下,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是爱国人士的普遍命运。
词句注释 ⑴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
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
另有平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李御带珙(gǒng):李珙,作者的友人,《宋史·杨巨源传》中有“成忠郎李珙投匦,献所作《巨源传》为之讼冤”(巨源,蜀人,平吴曦后,为四川宣抚安丙倾轧,被杀),此李珙或系其人。
御带:也称“带御器械”,官名。
为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⑵红玉阶:红色的台阶,此处代指宫殿。
⑶翩(piān)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⑷汀(tīng):水边平地。
⑸济时:拯救时局。
从:跟,向。
⑹垂虹亭:地名,在今江苏吴江县虹桥上,建于宋仁宗庆历(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年间。
宋代许多文学家都在诗词中提到了它。
扁(piān)舟:小船。
⑺鲈堪煮: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便辞官返乡。
鲈(lú):鲈鱼。
堪:可。
以上两句写李珙将回故乡隐居。
⑻拚(pàn):舍弃,不顾惜。
⑼悠悠:众多的样子。
浑:全。
⑽冉冉:形容时间渐渐过去的样子。
白话译文 好端端地在朝廷里做官,因为什么事要翩然辞官引去?遥望湖海上满滩沙鸥白鹭,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罩着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怅怨,济时有良策又能对谁倾吐?路过垂虹亭下不妨暂系小舟,那里著名的鲈鱼堪煮。
我甘愿拼死一醉,真诚地挽留你住。
我将含泪高歌一曲,送你踏上归乡之路。
踏遍江南江北,你将要归向何处?天下大事那么多全没有解决,大好年华就在这无结果中渐渐消逝。
举头一笑问湛湛青天,青天也只沉默无语。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八月,吴潜任平江(今江苏苏州)知府时,李珙辞官途经此地,作者为了送别李珙作下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 吴潜(公元1196年—公元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宣城)人。
宁宗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进士第一,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改签广东军判官。
绍定年间,历太府少卿、淮西总领,迁太府卿兼权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东安抚留守。
后陈九事,忤时相,罢。
又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拜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
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转左丞相兼枢密使,封许国公。
以论丁大全、沈炎、高铸之奸,被劾,一再贬徙循州安置。
卒年六十七。
《宋史》、《南宋书》有传。
有《履斋遗集》四卷,续集一卷,别集二卷。
词集《履斋诗余》一卷,存二百五十六首。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原文、赏析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原文、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
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
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
天正远,伤飘泊。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
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译文: 万里西风助我登上滕王阁,楚江波涛惊起,云层翻腾。
远远望去好像船从树梢上驶过去,有时水鸟雀沙边飞落。
晚上阴雨遮天,与唐时无异。
秋天来临、气蓑悲伤,自叹十年官场浮沉,多次落职乡居。
唉,算了算了,不去说它了。
天地之大,却没有我落脚之地。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宋以来始填此词调。
豫章: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万里”三句:暗用王勃故事。
写自己登临高阁时的兴致。
传说王勃往道南昌,水神以风助之,一夕行四百余里。
正槛(jiàn)外:门外正是。
楚山:指西山又名南昌山(今湖北省西部)。
古时南昌属楚地,故称西山为楚山。
楚江:指赣江。
作:起。
木末(mùmò):树梢。
一作“林杪”。
紧:深,浓。
秋意已深。
休休莫莫:罢休,罢了。
乾坤:指天地。
着(zhuó):安放。
断送:逗引。
角:号角。
吴潜 吴潜(1195—1262)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
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
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
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
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
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
格调沉郁,感慨特深。
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一、兄弟两“吴公” 吴潜与哥哥吴渊还是幼童的时候,生母就不幸染病去世。
兄弟俩是在饱读诗书的父亲和慈爱的后母管教下成长的,聪明好学,相亲相敬,只是性格迥异,哥哥沉默寡言,弟弟活泼好动。
两人最终均由读书步入仕途,位居高官,都想为朝廷为百姓干一番事业。
但哥哥为政过于严酷,往往一点事情而兴师动众,牵连罗织,以致遭到不少人怨恨,说他太狠毒。
吴潜曾多次当面或以书信劝谏哥哥,哥哥也虚心接受,只是事到临头,多年养成的弊病竟一发而不可收。
平日忌恨吴家兄弟才德的奸臣贾似道之辈便乘机鼓噪,编造童谣诬陷他们。
两兄弟姓吴,众人尊称为“吴公”,童谣即以谐音称之为“蜈蚣”:“大蜈蚣小蜈蚣,尽是人间毒业虫,夤缘攀附有百足,想使飞天能食龙。
”但兄弟俩胸襟坦荡,敌手抓不到把柄,谣言最终不攻自破。
二、反对立昏君 公元1260年,是宋理宗景定元年,在皇位坐了30多年的赵昀,见自己年近花甲还没有一个亲儿子,便想立自己的侄子赵祺为皇太子,以便将来接自己的班。
吴潜知道赵祺是个口舌迟钝、呆头呆脑的人,难以承担天下重任,便密奏理宗说:“微臣没有丞相史弥远的才干,忠王赵祺也没有陛下您的福寿。
”理宗听了很是恼火,听信奸臣沈炎的诬陷挑拨之言,革去吴潜的左丞相之职,将他贬到当时十分偏远的广东循州当有职无权的地方团练使。
结果,吴潜再次以直谏丢官,而赵祺后来也只当了10年短命皇帝。
三、预知生死 吴潜学富五车,为官之余,不仅喜欢吟诗作词,而且颇精星象之学。
他的‘诗,多感情之作,激昂凄劲,一如他的为人。
他被贬到广东后,看到南宋王朝日衰一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内心悲愤,常常独自望着夜空,久久默然无语。
一日,他突然对身边人说:“我将死之夜,必定雷风大作。
”他的话语好象还在空中回荡,几天后的一个夜里,果然风大雷响,四鼓开霁。
他挥笔撰作遗表,作诗诵颂,端端正正地坐在那儿,闭上眼睛,便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世。
四、吴潜故里—玉堂巷 在休宁县城东南隅中街通后街处。
昔日,巷内为吴氏家族聚居地,巷北侧依次为坊表林立的东街、瞻云书院、县前街、休宁县衙等。
从宋末至民国年间,为“表宅里树风声”,各朝陆续建筑于东街各巷弄的牌坊即近30座。
其中,东南街头的保宁坊,东南城门的敉宁坊,县前街的近民坊,双井前的进士坊,学宫东路的东南邹鲁坊,东门的经魁坊、秋官大夫坊、孝子坊、母节子孝坊,陪郭头的父子尚书坊、及第坊、学士坊等,都曾显赫一时。
特别是玉堂巷口的“画锦坊”,还记载着一段“衣锦荣归”、“母慈子孝”的历史:状元吴潜的哥哥吴渊读书做官,官至副宰相之职,荣华富贵到了极点,老了却整日里思念着故乡、惦记着将自己抚育成人的后母。
后母病重,他毅然辞官,特地从宣城赶回休宁玉堂巷侍奉汤药。
后母离世后,厚加安葬,并庐墓守孝。
孝满,自号退庵,整日吟诗作画于玉堂巷故居,直至葬身于休宁故园。
人们感其节孝,特立“画锦坊”以示纪念。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