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千问解读】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出自唐代:刘长卿的诗的《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七弦 一作:七丝)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抒情音乐唐诗三百首 刘长卿的简介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
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
玄宗天宝年间进士。
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听弹琴》刘长卿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注释⑴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
丝:一作“弦”。
⑵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
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⑶古调:古时的曲调。
《听弹琴》刘长卿 古诗鉴赏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刘长卿 古诗”。
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
“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
“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
“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
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
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
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
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
“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
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
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
“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
“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
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
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
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
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
“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
“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刘长卿名句推荐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作者:刘长卿:出自《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作者:刘长卿:出自《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作者:刘长卿:出自《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作者:刘长卿:出自《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作者:刘长卿:出自《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作者:刘长卿:出自《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作者:刘长卿:出自《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作者:刘长卿:出自《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作者:刘长卿:出自《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作者:刘长卿:出自《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