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千问解读】
陈与义的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
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春寒》陈与义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下雨。
料峭的《春寒》陈与义 古诗还未结束,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叫人担心害怕!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中开放着。
注释选自《简斋集》。
陈与义(1090-1138),号简斋。
宋代诗人。
此诗写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阳市。
园公:诗人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胭脂:一种红色颜料。
也泛指红色。
《春寒》陈与义 古诗赏析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陈与义 古诗,不如说是咏海棠。
说到咏海棠,自然忘不了苏轼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其实,这两首海棠诗都是借海棠写自己。
苏轼笔下的海棠圣洁、幽寂,是他贬官黄州时的写照;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
因此,头两句的“风”“寒”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风飘絮”,诗人则“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后两句诗人用类似于刻划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
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
诗人点化杜甫的“林花着雨胭脂湿”,别创意境,不但更具风致,而且更具品格。
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上乘之作,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诀窍。
陈与义名句推荐 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
作者:陈与义:出自《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作者:陈与义:出自《送人归京师》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作者:陈与义:出自《送人归京师》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作者:陈与义:出自《雨晴》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作者:陈与义:出自《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作者:陈与义:出自《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作者:陈与义:出自《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作者:陈与义:出自《春寒》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作者:陈与义:出自《咏牡丹》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作者:陈与义:出自《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