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千问解读】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出自唐代:李商隐的诗的《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咏物唐诗三百首 李商隐的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蝉》李商隐 古诗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李商隐 古诗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李商隐 古诗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蝉》李商隐 古诗解释《蝉》李商隐 古诗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困境。
《蝉》李商隐 古诗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几近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并不为《蝉》李商隐 古诗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是那样的冷酷,没有一点一滴地同情。
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一个官职卑下的小官,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
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人走到地里已没有地方落脚了。
《蝉》李商隐 古诗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
烦劳你《蝉》李商隐 古诗君最能让我警醒,我这个与《蝉》李商隐 古诗境遇相似的小官,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
《蝉》李商隐 古诗句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李商隐 古诗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李商隐 古诗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李商隐 古诗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李商隐 古诗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李商隐 古诗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
可是那些树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李商隐 古诗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蝉》李商隐 古诗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
显然,这同样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
曾经有过深交的令狐绹等人本来是可以帮助李商隐的,可是,他们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处处排挤打击他。
在这样的境况下,诗人怎能不怨恨与激愤。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这两句转向诗人自叙:我职卑禄薄,到处漂泊,早已丢下的家乡田园,已是一片荒芜。
《战国策·齐策》里有一则故事,桃偶讥笑泥人:“你是用泥土做成的人形,一到发洪水的时候,你就完了。
”泥人说:“我是西岸土做的人,洪水来了,尽管我会没了人形,但我还可以被冲回西岸家乡去。
而你呢,你是东国桃木做成的人,洪水一来,你还不知道漂泊到哪里去呢?”后来就用“梗泛”来比喻漂泊无定的生涯。
“梗”,树木枝条。
“泛”,漂流。
李商隐长年辗转于各地为他人做幕僚,职位卑微,俸禄微薄,故称“薄宦”。
“故园芜已平”,从陶渊明《归去来辞》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而来。
陶渊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乡的田地快要荒芜了,就辞官而去,归隐田园,自得其乐。
自己也是仕途坎坷,处处碰壁,何不也像陶渊明那样早日还乡呢?可是,故园荒芜,似乎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进亦难,退亦难!这两句在四处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倾诉中,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苍凉。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这两句是作者对《蝉》李商隐 古诗说的话: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
“君”,指《蝉》李商隐 古诗。
“警”,警醒,这里有触动的意思。
《蝉》李商隐 古诗在告诫什么呢?有人说是警告诗人为什么不及早回头,早归故园;有人则认为是提醒诗人保持高洁的操守。
此联前一句回到咏《蝉》李商隐 古诗上来,用拟人手法写《蝉》李商隐 古诗。
后一句“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蝉》李商隐 古诗评解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
这首诗表面写《蝉》李商隐 古诗,实际上是写自己。
纪昀说:“前四句写《蝉》李商隐 古诗即自寓,后四句自写,仍归到《蝉》李商隐 古诗。
隐显分合,章法可玩。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
后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足见其感情的强烈。
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李商隐 古诗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李商隐 古诗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
树无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
《蝉》李商隐 古诗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李商隐 古诗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李商隐 古诗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
错综细腻。
” 李商隐名句推荐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
作者:李商隐:出自《陈后宫》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
作者:李商隐:出自《陈后宫》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作者:李商隐:出自《潭州》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作者:李商隐:出自《潭州》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作者:李商隐:出自《壬申七夕》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作者:李商隐:出自《茂陵》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作者:李商隐:出自《茂陵》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作者:李商隐:出自《富平少侯》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
作者:李商隐:出自《富平少侯》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
作者:李商隐:出自《楚宫》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