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写的诗词是很美,但是现代人写的反而感觉很水?
【千问解读】
说到中国的古代诗词很多网友都知道的,那叫一个有意思啊,那叫一个厉害啊,但是你慢慢的会发现其实好像我们现代人写的诗词怎么感觉好水,完全就是不在一个水平上面,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中国人丢失了写现代诗词的方法还是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应该说,现代人写的诗很水只是个别现象,但今不如古却是普遍现象。
有人认为,古人的诗句之所以优美,是因为多用辞藻,而现代人词汇量不深,所以写不出好诗。
这个观点看似有理,实则不尽然。
以白居易为例,在如今看来,白居易的诗作也有些晦涩,但在古代只能当作[通俗]一类。
白居易追求语言浅近的程度,必须是妇孺皆识,就是没读过书的人也能看懂他写的内容。
如此一来,白诗有了广泛的群中基础,在唐朝受欢迎的程度不是李白和杜甫能比较的。
我举个例子:
《晚桃花》白居易
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
这首诗按古人的观点来说,就是[俗]。
但用字俗不代表意境俗。
从内容看似是自嘲之作,实际上是讽刺诗。
这首诗从桃花切入主题,第二联尤其值得玩味——[如果不是因为斜阳,就衬托不出这么艳丽的红桃;如果不是因为我闲人一个,就看不到这么美妙的景色]。
前面还是自嘲,后面就开始讽刺了——[寒门出身的人才经常被人忽视,穷人家的女子也常常要晚嫁。
这晚春的桃花跟他们遭遇是一样的,不过幸好还有我白居易欣赏。
]
从上面这首诗我们可以得知,即便用俗字,也是能够写出有意味之诗的,关键不在于用词俗雅,而在于写诗之人有没有情怀。
综上所述,我认为如今有些人写的作品沦为打油诗,主要是情怀不济,或是文笔没办法驾驭情怀。
前者我也无能为力,不过后者还是可以通过积累弥补的。
中国古时候的商人是什么地位?为什么会一直遭受打压
无论是希腊罗马时代,还是,欧洲都没有建立起大一统的郡县制,商人在与封建主的博弈中取得了主动权,政治权利上升到了权威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百姓大概可分为士农工商四种,其中商人的地位最为低下,享有的政治权利也最低,甚至历朝历代都对商人进行无情的打压! 变法提出了废除旅馆,让来往的商人没有住所,并对商人施加重税,使农民彻底放弃从商的念头。
西汉规定商人不得穿丝绸、乘车,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白一黑来表现歧视,的规定商人不得穿金戴银,否则弃市。
规定商人及其后代不得参加,这正是满腹经纶却无功名的原因。
表示商人再有钱,也只能穿绢、布两种衣料,农民却可以穿绸、纱,虽然不一定买得起。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管仲早就解释过的“利出一孔”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凭鱼盐之利以商立国,但管仲改革发现了很多富裕的商人,为了抑制这些商人,他认为国家的财富流落到了商人的手中,会导致天下混乱。
应当利出一孔,即天下所有的财富都应当由国君来赐予,故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后世法家的改革或多或少借鉴了管仲的理论。
读世界历史西方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因为国王们都很穷,打仗要向商人们借钱,借的多了城市的治理权就到了商人手中,国王们就会被商人所控制。
那么,国王们为什么不派军队抄了他们的家呢?这就是古代中国的思维方式了,古代中国讲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莫非王臣”,天下所有的一切都是的,抄商人的家是合情合理的。
古代中国社会没有“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观念,产权非常模糊。
就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而言,有的朝代允许自由交易,有的主张国家来分配。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一切都在最高权力的控制之下。
法家又主张唯君命是从,因此导致皇帝为所欲为,肆意打击商人。
皇帝喜欢迁徙富豪来控制地方,灭六国后就把六国贵族全部迁到关中,达到控制地方势力的目的。
因为这些富豪大家族被迁走以后,他们只能带走动产,不动产如土地、房屋等都被政府没收。
这种行为是侵犯商人利益的,但在历朝历代都习以为常。
传统时代的皇室采购中,经常以强买强卖的方式占商人的便宜。
商人只能敢怒不敢言,人家祖上冒着身家性命打下江山,还不让人家占点便宜嘛! 当国家的财政遇到困难,可以公开掠夺商人的财产。
《》曾记载,河南、河北战争不断,有人就建议天下的商人最多只能留钱一万贯,多出来的都要资助军队。
皇帝就同意了,公开搜捕商人,不交钱的就上酷刑。
实际上这种情况很多,镇压,很多军费就是压榨商人、扣发官员工资而来的。
所以古代中国为什么喜欢打压商人,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在中国古代,权力是至高无上的。
权力可以让人一夜暴富,也可以让人赤贫如洗。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长了个疮治不好,邓通就给汉文帝吸脓,汉文帝非常感动,特许邓通铸币权。
有了印钞票的特权,邓通很快富甲天下,但是登基后,他非常讨厌这个的家伙,没收了邓通的家财,最后穷困而死,谁能想到西汉首富最后是穷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没有过一次和亲?东汉、宋、明三朝
公元前200年,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七天七夜之后才得以脱身。
此后,西汉开始推行与匈奴“和亲”的政策,中原女子以公主名义下嫁匈奴单于,以求得边境安宁。
“和亲”从此成为中国历代王朝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
但并非每个王朝都能接受“和亲”,在中国的大一统朝代之中,就有三个王朝从未与外族和亲。
第一个是东汉。
虽然东汉是西汉王朝的传承,但是东汉从来没有像西汉那样“遣翁主”与周边民族或政权“和亲”。
于国内统一战争,无暇顾及,曾寻求改善双方关系。
建武二十二年,匈奴单于遣使东汉要求和亲,未获准许。
建武二十四年后,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附汉,北匈奴则继续盘踞漠北,与东汉对抗,同时又不断遣使请求和亲。
北匈奴为了求和亲,大量贡献马匹、皮毛,又带来西域诸国的商品贡献,结果仍为汉光武帝所拒绝。
到了汉明帝,时期,北匈奴仍继续多次请求和亲,但同时又数次侵犯东汉边境,最终被东汉击溃。
第二个是。
宋朝虽以“积贫积弱”著称,但却从未与外族和亲。
在历史上,辽国和金国曾经成为宋朝可能的和亲对象,但均未实现。
宋辽两国签订“”时,辽国在谈判中曾要求“和亲”,宋朝没有同意。
司马光《涑水记闻》称:“虏兵既退,来求和亲,诏刘仁范往议之,仁范以疾辞,乃命曹利用代之。
” 北宋末年,金灭辽后,乘势攻宋,攻陷开封,俘徽、钦二宗,称为“之耻”。
根据《》记载:在此期间金人也曾对宋提出“和亲”的要求,《沈与求传》:“上曰:朕以二圣在远,屈己通和……与求曰:和亲乃金人屡试之策,不足信也。
” 第三个是。
与东汉以及宋朝一样,明朝也始终未与周边民族和亲。
后,被俘,为迎回英宗,曾有大臣建议与瓦剌和亲。
南京侍讲学士周叙上书称:“盖殿下于圣上,亲则兄弟,谊则君臣,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宜与君臣如越王之以报吴仇……若能即返圣驾,则结好和亲,世世利赖。
”周叙认为,明朝与瓦剌虽有不共戴天之仇,但为了迎回英宗,可以采取和亲的权宜之计。
日本也曾提出与明朝和亲。
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军大举进犯朝鲜,李如松等率明军入朝击败日军,经过一系列的战斗后,双方停战议和,在谈判之中,日本提出明朝把公主下嫁天皇(和亲)的要求。
最终,瓦剌、日本均未能与明朝和亲。
为何东汉、宋、明三朝无和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儒学的影响力。
和亲政策与儒家道德伦理抵触,所以儒学最发达的东汉与宋明三代不执行此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