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出自宋代:文天祥的诗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
【千问解读】
出自宋代:文天祥的诗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诗三百首初中古诗爱国励志忧国忧民忧民忧国初中 文天祥的简介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
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
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
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过零丁洋》文天祥 古诗注释及翻译翻译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注释⑴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
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
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文天祥 古诗。
⑵遭逢:遭遇。
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
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⑶干戈:指抗元战争。
寥(liáo)落:荒凉冷落。
一作“落落”。
四周星:四周年。
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⑷絮:柳絮。
⑸萍:浮萍。
⑹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
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
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7)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8)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9)汗青:同汗竹,史册。
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 古诗主旨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过零丁洋》文天祥 古诗鉴赏四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汀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以诗明志,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因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
“干戈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几近灭亡。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破碎的山河犹如风中飘絮,动荡不安的一生就像雨打浮萍。
国家的灾难、个人的坎坷浓缩在这两个比喻句中,意思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诗人也曾为自己的命运惶恐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
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过零丁洋》文天祥 古诗创作背景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
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文天祥 古诗时作此诗。
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过零丁洋》文天祥 古诗思想感情“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汗青”是指历史典籍。
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衷心将永垂史册。
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同均是为国为民而肯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其壮烈情怀均与这两句诗的诗意吻合,那到底这两句诗是谁人手笔呢?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元军俘虏,并被带往北方囚禁,途中经《过零丁洋》文天祥 古诗,便写了《《过零丁洋》文天祥 古诗》这首诗来抒发国破家亡的抑郁。
此诗的下半阙如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以及舍身取义的人生观,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精神。
其后,文天祥始终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慷慨赴义! 《过零丁洋》文天祥 古诗鉴赏二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
诗的开头,回顾身世。
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
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
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
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
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
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过零丁洋》文天祥 古诗鉴赏三“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
他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勤王」。
以此两端起笔,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
干戈寥落 ,是就国家整个局势而言。
据《宋史》记载,朝廷徵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样高举义旗为国捐躯者寥寥无几。
作者用 干戈寥落 四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如果说首联是从纵的方面追述,那么,颌联则是从横的方面渲染。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
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这际遇本来就够惨了。
而作者再在 萍 上著 雨打 二字,就更显凄苦。
这 身世浮沉 ,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
本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像鲜明,感情挚烈,读之使人怆然!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
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汀州。
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恐不安的事情。
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文天祥 古诗,能不感到孤苦伶仃?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 惶恐滩 与 零丁洋 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 惶恐 与眼前的 零丁 ,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而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本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过零丁洋》文天祥 古诗后世影响《《过零丁洋》文天祥 古诗》作者文天祥,这首诗是他在1279年正月《过零丁洋》文天祥 古诗时所作。
诗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身取义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为气贯长虹、启迪后世的名篇,尤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和广大民众。
自 五四运动 以来到抗日战争,在中国本土,在南洋和海外各地,无论是文学创作、戏剧演出、歌曲传唱中,经常可以看到《《过零丁洋》文天祥 古诗》等篇,激励民族情愫的呐喊。
对后世志士仁人的节操,文学上的挚情文采都有深刻的启发和广远的影响。
《过零丁洋》文天祥 古诗赏析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
天祥于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1278)被俘,恰为四个年头。
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
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一关个人出处,一关国家危亡,两件大事,一片忠心。
唐宋时期,一个人要想替国家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入仕,要入仕,作为知识分子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
圣人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
这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
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
《后汉书·耿弁传》“落落难合”注云:“落落犹疏阔也。
”疏阔即稀疏、疏散,与寥落义同。
《宋史》说当时谢后下勤王诏,响应的人很少,这里所讲情况正合史实。
颔联接着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
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昰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
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
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形象生动,而心情沉郁。
这时文天祥自己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像水上浮萍,无依无附,景象凄凉。
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
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
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皇恐滩。
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
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
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
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
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
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
这里“风飘絮”、“雨打萍”、“惶恐滩”、“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而形象生动,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
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
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
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
据说张弘范看到文天祥这首诗,尤其是尾联这两句,连称:“好人,好诗!”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
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文天祥名句推荐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作者:文天祥:出自《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作者:文天祥:出自《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
作者:文天祥:出自《满江红·代王夫人作》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
作者:文天祥:出自《满江红·代王夫人作》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
作者:文天祥:出自《满江红·和王夫人满江红韵以庶几後山妾薄命之意》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
作者:文天祥:出自《满江红·和王夫人满江红韵以庶几後山妾薄命之意》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
作者:文天祥:出自《满江红·和王夫人满江红韵以庶几後山妾薄命之意》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作者:文天祥:出自《南安军》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作者:文天祥:出自《金陵驿二首》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作者:文天祥:出自《金陵驿二首》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帝王真的无人可用吗?刘一燝温体仁这等能人为什么没能让大明起死回生?
但直到他活到144岁,仍未如愿,最后发出“扯淡”的悲鸣。
作为亡国之君,朱由检步入绝路,其“”并非子虚乌有。
前一篇说了朱由检的“治与乱”。
朱由检登上帝位时,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
在“群盗满山,四方鼎沸”的形势下,朱由检不求治而自乱。
这一篇且说他的“疑与信”—— (明代黑漆螺钿方盒) 自乱阵脚,崇祯皇帝肯定是有目的的。
目的,是执政理念的重大调整。
“钦定逆案”大功告成以后,被们把持的国柄,当然回到了朱由检的手里。
他爷爷上台,依靠是文臣,尤其是倚重;他哥哥,依靠是内臣,尤其是倚重魏忠贤正。
崇祯依靠什么?像是文臣,但显然又不是。
建隆元年至嘉祐四年,一百年时任用宰相五十人,崇祯十七年,也是五十人。
前后这五十人,不乏有用之才,陸以湉在《冷廬雜識》中认为:“明崇禎朝五十相,文震孟最贤,入阁三月遽罢。
而奸如温体仁,辅政乃至八年之久。
是犹病剧而投以峻削之剂,欲不亡得乎!”崇祯少年登基,长在帝王之家,不谙世事,少有处世经验,临机失措,难免用人失当。
他要用的人,没有一个坚持到底。
黄立极是崇祯上台时的内阁首辅,也是最先提出立其为皇帝的重臣,并且与魏忠贤的主张正好相反。
但在天七年十二月,黄立极首先因“交结近侍”的罪名而下台。
黄立极讨好魏忠贤是肯定的,扶持崇祯即位,清除魏忠贤也是肯定的。
继任首辅施凤来,是丁未科(1607年)即榜眼,可谓。
为魏忠贤立生祠事,施榜眼投过赞成票。
这事有白纸黑字,被崇祯发现了,所以在当了四个多月的首辅后,崇祯元年三月“钦定逆案”,崇祯决定让施榜眼走人。
李国普“时人称为长厚”,崇祯元年三月进为首辅。
李国普比较正直,也是个有功之臣——当年魏忠贤与张皇后较上劲时,选弹劾国丈张国纪,李国普坚定地站在张国丈一边。
所以,崇祯登基后,张皇后对他很信任,皇帝对他也很信任,李国普一路进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直到首辅。
但李国普有个致命的“出生问题”——与魏忠贤是老乡,国子监生胡焕猷弹劾他是魏忠贤的同党,崇祯觉得这完全有可能,开始对李国普怀疑起来。
李国普觉得这样搞太没意思,干了两个多月的首辅,主动提出辞职。
厚道的李国普走了,不太厚道的来宗道捡了首辅。
来宗道为人比较圆滑,魏忠贤时代他出任《三朝要典》副总裁。
要毁《三朝要典》,来宗道一点都不计较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说这种破书早该毁了,我举双手赞成!来宗道既不,也不是,官场上靠圆滑取胜,魏忠贤当年没将他怎么样,东林党却不容忍这种耍滑头。
来宗道当首辅时人送“清客宰相”,但历史上的污点同样是有的:他当礼部尚书时,曾为阉党崔呈秀的父亲办理过“恤典”,这份公文被东林派的官员给找出来了。
首辅只干了一个多月,来宗道就此下台。
也就半年多时间,首辅走马灯式地换人。
崇祯怎么都不明白,怎么就没有一个信任的人呢?既然都不值得信任,干脆换种方法。
为了重建一套像样的领导班子,他命令大臣们推荐十个能力和人品都优秀的内阁人选,周道登也位列其中。
十个人的内阁,太多了。
怎么选呢?崇祯皇帝别有高招——抓阄。
第一次抓出的结果,是钱龙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崇祯不满意。
皇帝不满意,游戏接着进行,这一次周道登、刘鸿训被抽中,崇祯说游戏至此结束! 崇祯比较满意周道登,因为他曾担任过自己的老师,值得信任。
崇祯元年六月,周道登担任内阁首辅。
但他只干了半年,因为有人弹劾他无能。
周道登说,说我无能我就无能,辞职算了! 有皇帝做靠山,这世界上还有什么好怕的?周道登怕的正是皇帝:崇祯生性好猜疑,阁臣鲜有得善终者。
对“学生”的了解,莫过于当老师的。
除了自己的老师周道登,值得崇祯信赖的重臣,韩爌算一个。
作为“钦定逆案”的主办者,韩爌是崇祯上台后首建奇功的人。
崇祯不仅信任韩爌,而且对他的门生还特殊信任,让其督师蓟辽。
崇祯元年十二月,韩爌担任首辅,干了一年多,工作卓有成效。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军绕道古北口入长城,围困北京。
崇祯接到举报,因为袁崇焕叛变,所以有如此严重的后果。
于是,袁崇焕被逮捕下狱,并被磔刑处死。
作为负有领导责任的韩爌,本来就胆战心惊地过日子,这回一了百了:崇祯三年正月,韩爌罢职还乡。
继任首辅李标,是个比较正直的人,同时也是个无党派人士。
因为反对官员结党,所以受到崇祯的信任。
在崇祯的眼里,官员结党是件不能容忍的事,所以“寄耳目于厂卫”,安插了很多探子,对朝臣进行暗地监视,搞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
李标觉得这样不利于安定团结,所以上奏崇祯帝:“人臣不可以党事君,人君亦不可以党疑臣。
”跟领导有分歧,李标这首辅没法干,当月上台,当月下台。
成基命因为受到过魏忠贤的打击,而被崇祯列为信赖的人,并由此成为李标之后的过渡首辅。
袁崇焕案时,成基命与崇祯发生分歧,又成了崇祯不信任的人。
崇祯三年九月,当了半年首辅的成基命决定辞职。
这时,最受崇祯器重的大臣是周延儒。
周延儒(1593—1643),字玉绳,号挹斋,宜兴人。
周延儒机智敏慧,二十岁时连中会元、状元,崇祯帝即位不久,便将周延儒从南京召回北京,担任礼部右侍郎的官位,年仅三十五岁的周延儒,已有十四年的从政经验。
崇祯元年冬,锦州发生士兵哗变,督师袁崇焕认为是“欠薪”所致,所以上书请发军饷。
崇祯帝为此在文华殿召集大臣商议,诸多大臣都说了句正确的废话:缺钱,那就给钱! 其实,边事缺钱倒是事实。
问题是,朝廷如果有钱,边事叫就摆平了。
没有钱又要办事,周延儒,提出自己的看法:宁远士兵哗变发军饷,锦州士兵哗变再发军饷,这样下去边军风气只能更坏,朝廷不仅要防外敌,连自己的士兵都要防了。
挟边自重!周延儒发现了问题的另一面,并非完全是投皇帝之所好。
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又敢说真情实话,崇祯帝对周延儒更为器重。
崇祯三年九月,年仅三十七岁的周延儒出任首辅。
但是,周延儒遇上了一个官场老手——年长自己二十岁的温体仁。
给一个后生当下手,温体仁咽不下这口气。
周延儒的子弟也不争气,仗着周延儒在家乡,温体仁逮着把柄便让言官不断弹劾,弄得周延儒灰头灰脸。
崇祯四年,周延儒的姻亲陈于泰参加殿试,利用周延儒的关系抢了状元,著名的才子吴伟业“屈居”榜眼,社会舆论一时大哗,温体仁又找到了一个说事的机会。
空穴来风,崇祯帝开始对周延儒怀疑起来,加上温体仁的步步紧逼,周延儒被迫于崇祯六年六月托病回乡。
一心当首辅的温体仁,终于如愿以偿。
从时间上看,崇祯最信任的人应该是温体仁,在崇祯朝他整整干了五年首辅,创造出生性多疑帝王下的居官记录。
温体仁资历较老,但品性欠佳。
崇祯帝刚刚即位,便擢升温体仁为礼部尚书,证明崇祯对确实比较信任,温体仁也认为这是皇上有意重用他的信号。
崇祯元年冬,崇祯帝决定增补内阁阁员,温体仁对入阁满怀信心,但会推阁臣时赞成票很少,温体仁名落孙山。
温体仁不自我反思,而是决定找江南才子的茬,因为他得票太多。
整掉前面的,后面的自然就递补上去了。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温体仁又拉周延儒入伙,二人联手,共同对付钱大才子。
本来崇祯对钱大才子也很信任,但听温体仁说钱大才子私下缔结朋党,态度立马变了,钱谦益也由此回到了乡下。
温体仁以阴狠毒辣著称,朝臣中早有共识,但崇祯帝非常自信,认为温体仁很忠诚。
温体仁、周延儒联手搞倒钱谦益,崇祯帝反而很高兴,庆幸自己发现了一个的良臣,并由衷地发出感叹:没有温体仁,朕几乎误了大事! 当然,温体仁也为崇祯帝办理了大事:就是按照崇祯帝的意思,处理了袁崇焕一案。
温体仁成功地掌握崇祯帝的性格,,直到挤走周延儒,登上首辅的宝座。
钱谦益被温体仁算计到乡下,日子倒也逍遥自在,文人性格,本无找温体仁的心思。
但一个偶然的事件,竟无意中把首辅大人给扳倒了。
有一天,一个叫张汉儒的地棍找上门来,让钱谦益帮忙办件私事。
钱谦益比较清高,对人品行不端的混混根本不拿正眼瞧。
结果,祸事上门了:怀恨在心的张汉儒,竟然跑到京城上访,说钱谦益在乡里结交朋党,谤议朝政。
温体仁差不多也将钱谦益给忘了,张汉儒这一上访提醒了他,决定顺手再收拾一顿钱大才子。
钱谦益被逼急了,连忙向司礼曹化淳求救。
曹化淳也是个有身份的人,便给温体仁打了个招呼,说这等子虚乌有的事干脆算了。
温体仁不厚道就在这里:不给人面子也就罢了,居然准备连同曹化淳也给收件掉。
于是,温体仁将曹化淳说情事添盐加醋密奏给了崇祯帝。
温体仁这一招阴毒,也似乎有点愚蠢,但是很有道理。
在不设宰相的明朝,阁权与宦权冲突得很厉害。
皇帝信任内阁,宦权就靠边;皇帝信任宦官,阁权也自然靠边。
温体仁对曹化淳打黑枪,既是,也是一箭双雕。
崇祯帝确实很信任温体仁,但温体仁忽略了一点:铲除魏忠贤已经好多年了,崇祯对宦官的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他已经不将宦权看作是皇仅的威胁,甚至觉得宦官很有用,也比文臣忠诚可靠。
崇祯帝将温体仁的密奏拿给曹化淳看,曹化淳吓得魂都飞了。
曹化淳向崇祯帝如实报告了事情的原由:这不是,除了说情还是说情!既然这样,崇祯皇帝也就算了。
吓得半死的曹化淳,就此与温体仁结下了深仇。
,曹化淳自荐要求亲自侦察审理钱谦益一案。
曹化淳手下有的是特务,钱谦益的事查得水落石出,温体仁私植党羽的事也“顺便”。
崇祯帝对钱谦益的事一点都没兴趣,温体仁的事触犯了他的神经。
崇祯十年六月,温体仁正同家人吃饭,忽有太监来传圣旨:温体仁削职为民! “当”的一声,温体仁手中汤匙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论资排辈,张至发当了首辅。
张至发算是崇祯皇帝特殊信赖的人,他的经历比较特殊,有着基层工作经历,从知县、知府、巡抚一直干到刑部右侍郎。
崇祯八年(1635年),崇祯帝感到迫切需要有实践经验的人来处理朝廷事务,破格让他进了内阁。
没有翰林经历而成为内阁辅臣,这在明朝的历史上十分罕见。
处理具体政务,张至发井井有条,确是一把好手,但这个人的并无治国谋略,小聪明倒有不少。
翰林院检讨杨士聪弹劾吏部尚书田惟嘉,张至发见到奏疏,想到的是卖个人情,密抄写一份送给田惟嘉,让他先做反驳的准备。
结果弄巧成拙,杨士聪的奏疏崇祯帝还未批转到内阁,田惟嘉就上书一条条地辩驳,辩驳的顺序都没乱。
怀疑是崇祯帝的强项,一核查,果然是内阁与吏部串通作弊。
崇祯帝对张至发的信任,也就结束了。
张至发也很知趣,请求辞职。
崇祯帝,批示张至发因健康原因,“回籍调理”。
其实,张至发的辞职报告中根本没写身体有病,崇祯出乎意料地给了他面子。
“遵旨患病”,当了十个月首辅的张至发,只给政坛留了个笑谈。
接替张至发的孔贞运,首辅只干了两个月。
崇祯帝曾对孔贞运厚爱有加,一是孔贞运为的第六十二世孙,二是孔贞运在南京礼部侍郎任上时“扫黄”出名。
在民风与官场风气严重下滑的末世,“德治”或是一针强心剂。
崇祯帝想树这么一种典型,在孔贞运担任国子监祭酒时,特意赐了他一品服。
崇祯的想法虚构成份太大,孔贞运对自己祖宗倡导的礼义仁智信,其实是“历史地”看待的,因为官员选拔问题与崇祯帝发生分歧,郭景昌趁机上书弹劾孔贞运,崇祯一气之下停发了郭景昌的工资,孔贞运则被免职了。
崇祯十一年六月,亮进为首辅。
这年冬天,率清兵南下,从墙子岭进入长城,京师戒严。
关键时刻,刘首辅挺身而出,要求出城督察军情,崇祯帝在为感动。
刚过真定府,听说清兵将至,刘宇亮赶紧进晋州城躲避,结果知州陈弘绪紧闭城门,一个不让进。
刘宇亮大怒,下令陈弘绪开门,否则军法从事。
陈弘绪回答说:你是来抗敌的,现在敌人来了,哪有躲避的道理?反正,城门就是不开。
刘宇亮一面上疏弹劾陈弘绪,一面要抓陈弘绪。
陈弘绪在地方的影响很好,晋州离京城又近,很多人跑到京城上访,为陈弘绪鸣不平。
从此,崇祯帝对刘首辅的能力、水平大为怀疑,认为他只会扰民,正事干不了。
第二年正月,刘宇亮行至天津,发现诸将畏敌退避,便将总兵刘光祚给弹劾了。
公文出六了,刘光祚偏偏又打了次胜仗,刘宇亮只好又重新上书,为刘宇亮求情。
崇祯帝气不打一处来,将刘宇亮给免了。
刘宇亮罢官,薛国观一跃而为内阁首辅。
崇祯帝看上薛国观,当然是能力,视其为温体仁第二,从而对其信任有加。
不过,跟温体仁比薛国观伪装的水平又差了许多,没多长时间崇祯便对他心生怀疑。
有一次崇祯与薛国观讨论官员贪腐问题,作为百官之首,薛国观至少要检讨一下自己认识与工作上存在的不足,有个自我批评的姿态。
薛国观认为官员贪腐,主要是东厂和监督不力。
如果厂卫不失职,官员怎敢如此贪婪? 脏水净向别人泼,另一旁的东厂太监王化民恨得牙根直痒痒。
既然薛首辅认为厂卫失职,那厂卫就好好尽职一次。
王化民悄悄一查,薛国观带着贪腐的事实写了几张纸。
崇祯帝一看,肺都气炸了。
论得罪人,太监王化民算是小儿科。
内外形势严峻,朝廷的收入早已。
崇祯帝让薛国观想办法,薛国观还真想出了一个:向皇亲国戚、达官贵族“借”。
这个主意本身也算不上太歪,因为老百姓身上确实榨不出什么了,再往死路上逼倒不如直接让老百姓造反。
问题是这些有钱的主,愿不愿意出钱。
于是,薛国观又出了第二个主意:外廷官员我负责,皇亲国戚你负责! 给皇帝派活,薛国观是明朝第一人。
皇亲国戚,钱是有的,但谁都比国字号银行都牛,皇上不亲自出马,借一分钱都是问号。
朱由检无可奈何,同意了薛国观的意见。
朱由检选定的第一人,是武清侯李国瑞,开口白银四十万两。
李家原籍山西平阳,自打出了孝定,也就是崇祯帝的曾祖母,晋商便多了强买强卖的底气,生意也做到了京城。
《燕都游览志》载:“武清侯别业,额曰清华园,广十里。
” 掏个四十万,关键是心痛。
皇帝开口了,公然抗旨那不是傻吗?武清侯李国瑞一个劲地叫穷,并且以实际行动证明,李家确实穷:拆一栋房子,搬出一大堆杂物,摆满一条街,大声叫卖,有事没事的市民全都赶过去看热闹。
不肯借钱直接说好了,居然这等损招打皇家的脸,崇祯极为震怒,削了李国瑞的爵禄,也把李国戚给吓死了。
李国瑞吓死了,其他皇亲国戚也几乎吓得半死。
如何不出钱又不死呢?造谣:孝定太后在天之灵发怒了,皇帝对外戚太刻薄,要遭天谴!也是蹊跷,崇祯帝的皇子不久真死了。
崇祯帝十分后悔,李家上缴的金银悉数退还,李国瑞七岁的儿子再封为武清侯,必须让孝定太后消消气。
薛国观,只能拿来出气了。
薛国观本来运气大好,因为到了官员定期考核时期,属于首辅的收获季节。
行人司官员吴昌时提了一包重重的银子,请求薛首辅关照一下,谋个吏科给事中。
但有人出价更高,薛国观只给了吴昌时一个礼部主事。
吴昌时觉得这桩买卖不公平,便把薛首辅受贿的事给举报了。
当然,他是举报别人行贿。
崇祯帝已忍耐了很久,一口恶气正没处出,薛首辅便回家了。
薛首辅回家时心情太好,毕竟这些年钱着实捞了不少。
装满钱财的车辆络绎不绝,动静太大,被他得罪东厂觉得这是个机会:薛首辅都回家了,肯定就不是皇帝宠信的主了。
放开手脚去查,薛国观收受贿赂的证据全出来了。
崇祯见到薛国观贪腐情况的调查报告,立即下令逮捕薛国观。
狱中的薛国观上吊自尽,崇祯说不准收尸。
薛国观在梁上足足挂了两天,这时的崇祯气算是消了。
崇祯十三年六月,范复粹接下了薛国观的摊子。
范复粹因告发尚宝卿董懋中等,受到崇祯赏识,但能不能当首辅是个问号。
给事中黄云师评价说:当宰相要有“才、识、度”,薛国观可能这三项一项都不具备。
在崇祯帝的支持下,范复粹当了将近一年的首辅。
明朝内外交困的局面日趋严重,薛国观想有什么作为,客观上难度也大。
李自成攻占洛阳,福王遇害,崇祯帝,范复粹说:“此乃天数。
”崇祯问:“就算是气数,难道就没有办法挽回吗?”范复粹无言以对,崇祯帝心也凉了。
张四知怎么也当了首辅呢?这人脸上有过溃疡,长相奇丑,干的事也一点不漂亮。
张四知兄弟分家时,他竟将其弟弟灌醉,拿着弟弟的手在房契印上按了手印,从而“合法”地赚了一笔。
不过,张四知只是在内阁临时负责,时间不过五个月。
能臣,其实是有的。
朝中多数官员与崇祯帝同时想起人一个人,就是周延儒。
崇祯十四年九月,周延儒二度为相。
这一次,他果不负众望,一时政绩卓著,朝野称贤,崇祯帝对他也是越发器重。
崇祯十五年正月初一,崇祯帝受群臣朝贺,他叫周延儒背东面西站好,郑重地向其揖拜:“朕以天下听先生!” (明代围棋桌形墨) 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
正月十一日,清兵从墙子岭、青山口入关,明军一触即溃,清兵,越京畿,入山东,如入无人之境。
周延儒自请督军,崇祯帝再次为之激动。
周延儒驻地通州,崇祯帝差不多每天都能接到报捷。
到了四月,清军兵退,周延儒凯旋。
周延儒的好日子只过了几天,数日后锦衣卫奏知,清兵并不是周延儒打回去的,而是完成抢掠任务后自己退兵的,崇祯帝大怒,下旨追究周延儒蒙蔽推诿之罪。
周延儒自知理亏,席蒿待罪,自请流放戌边。
崇祯帝气消了,又觉得“延儒功多罪寡,令免议”。
但是,周延儒当了两任首辅,这政敌也跟着翻倍。
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弹劾周延儒,其他的官员相继跟进。
崇祯帝主意又变了,大骂:“最恨周延儒对朕玩弄计谋欺瞒。
” 崇祯十六年十二月,崇祯帝勒令周延儒自尽,籍没其家。
骆养性手持圣旨及吊绳,来到周府时尚为酉时,周延儒向家人一一哭别,直到第二天清晨近卯,五十一岁的周延儒自缢而亡。
两个月后,几乎也在这个时辰,崇祯帝与周延儒殊途同归。
(明代铜锁) 在崇祯帝最后的两个月里,首辅陈演、魏藻德等均无建树。
崇祯帝认为陈演错误决策,造成大同、宣府失守,将其轰出大殿。
李自成逼近北京时,崇祯帝问末任首辅魏藻德如何救急。
魏藻德曾以口若悬河而让崇祯帝印象深刻的,关键时刻没有主意至少会有个说法。
但魏藻德始终,崇祯帝说:你只要开口,我立刻下旨照办!魏藻德依旧垂头不答,他不是没有主意,而是他的想法与皇帝相对。
不说,比说出来至少可以多活几天。
在这种无可奈何中,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祯帝自尽…… 随机文章打败甄嬛被翻牌子⋯淳常在哪裡傻白甜?1句话让她露出马脚如果没有秦始皇,那秦国是否能够统一天下?揭秘飞机降落为什么三转弯,有序排队和把飞机的降落姿态调到最佳海水涨潮是什么原因,月亮可能是最大“凶手”/东汉古人已知答案黄河水从哪里开始变黄,真正位置其实在这里/专家都不知道的地方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穷书生司马相如和富家千金卓文君,是如何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