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
【千问解读】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讲解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
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异”在哪里呢?且听下文:“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
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下面三句,写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
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
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可作注释。
然而,范仲淹在这里却更有一层深意,那就是“连角起”。
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
“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
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
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
“千嶂”,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
“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
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
“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
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
然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
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
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
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
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
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
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
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
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
因此,接下来的“燕[yān烟]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
“勒”,刻的意思。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
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
“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
这个“计”字很重要,它是计议、打算的意思,可见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
若是把它理解为计策的“计”,那边防军人的不能回家就成为被动的、无奈的了。
这样理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对全词的意境就都有损害。
“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进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
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从《渔家傲》全词来看,应当说,情调是悲壮的,感情是强烈的,它是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历代千万读者的心扉。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
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
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
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
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
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
“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 塞外的壮阔风光。
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 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
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
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 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点评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修尝称为“穷塞主”之词云云。
现仅存一首。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区域。
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
“秋来”,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衡阳雁去无留意”。
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
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
“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
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
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
“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
而“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
和帝纪》)。
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范仲淹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评论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
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
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
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
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
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
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
这恰与《苏幕遮》仿佛。
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
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
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
“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
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
“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
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
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此词慷慨悲凉,既写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赏析二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
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
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
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
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
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
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
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
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
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
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
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
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
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
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
“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
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
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
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
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
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
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
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样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戍边苦”,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
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
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
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
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
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
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
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
所以,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
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
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
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落泪“征夫”。
“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
“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
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范仲淹名句推荐 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作者:范仲淹:出自《御街行·秋日怀旧》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作者:范仲淹:出自《御街行·秋日怀旧》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作者:范仲淹:出自《御街行·秋日怀旧》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作者:范仲淹:出自《御街行·秋日怀旧》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作者:范仲淹:出自《御街行·秋日怀旧》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作者:范仲淹:出自《江上渔者》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者:范仲淹:出自《苏幕遮·怀旧》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作者:范仲淹:出自《苏幕遮·怀旧》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者:范仲淹:出自《苏幕遮·怀旧》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作者:范仲淹:出自《苏幕遮·怀旧》
猪八戒本来很厉害,但为什么取经路上遇到困难就总是要求散伙?
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大费周折,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的困难,各式各样的妖怪层出不穷,稍不留神就着了道。
要不是几个徒弟扶保的话,一百个唐三藏恐怕也不够妖怪们分的。
好在一路有惊无险,九九八十一难过后,唐僧师徒们才到达了灵山大雷音寺,圆满完成了取经重任。
说起来,唐僧能够数次化险为夷,其实多亏了几个徒弟:悟空、八戒和沙僧。
就连白龙马都出力匪浅,他们可谓各显神通,降妖伏魔,尽职尽责,直面困难,明知山有虎,也要迎难而上。
其中,大师兄孙悟空那是居功甚伟。
可以不夸张的说,一路上的妖精,百分之九十都是由大圣出手,要么降服,要么打死,取经的功劳簿上,猴头当仁不让属首功。
沙和尚虽然能耐平平,但好在忠于职守,一路上挑担相随,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白龙马也同样恪尽职守,驮着唐僧翻山越岭,走街串巷,辛苦自不必说,危急关头还能化身去搬兵求救,西行路上出力不少。
然而,只有看似老实憨厚,笨嘴拙舌的猪悟能,貌似也出了不少力,其实大都非出自本意,不是被悟空逼着,就是被师父勒令,才勉勉强强去做一桩桩劳而无功的事情。
不管是化斋还是去巡山,都是牢骚满腹,没有一件事是心甘情愿去做的。
说白了,在整部《》里,只有是个打酱油的主,取经并非他所愿,实乃应付差事罢了。
我们就来扒一扒八戒的老底,看看他是不是如此这般。
说起来,猪八戒的武力值其实也不低,《西游记》第一十九回:“他两个自二更时分,直斗到东方发白。
那怪不能迎敌,败阵而逃。
”猪八戒可以和孙悟空持续拼杀八、九个小时,可见猪八戒功力不弱,比大师兄逊色不了多少的。
再有和牛魔王一战中,八戒也是神勇异常: “他三个含死忘生,又斗有百十余合。
八戒发起呆性,仗着行者神通,举钯乱筑。
牛王遮架不住,败阵回头,就奔洞门而逃。
”牛魔王功力和悟空不相上下,要不是八戒助阵,孙悟空很难战胜牛魔王的,可见八戒实力不容小觑。
本来嘛,八戒原就是天蓬元帅贬下凡界,一身本事也是正常。
按理说取经路上,猪八戒出力和孙悟空应该旗鼓相当才公平,可事实上八戒根本没有出力的打算,降妖除怪,那是猴子的事,挑担子那是沙师弟的本行,至于老猪我,该吃吃该喝喝,反正取经不是我本意,实在不行一拍两散最好。
在取经途中,八戒说过不止一次散伙的话。
第三十二回, (金角银角大王) 八戒叫:“沙和尚,歇下担子,拿出行李来,我两个分了罢!” 沙僧道:“二哥,分怎的?” 八戒道:“分了罢!你往流沙河还做妖怪,老猪往高老庄上盼盼浑家。
把白马卖了,买口棺木,与师父送老,大家散伙,还往西天去哩?” 长老在马上听见,道:“这个夯货!正走路,怎么又胡说了?” 八戒道:“你儿子便胡说!你不看见孙行者那里哭将来了?他是个、斧砍火烧、下油锅都不怕的好汉,如今戴了个愁帽,泪汪汪的哭来,必是那山险峻,妖怪凶狠。
似我们这样软弱的人儿,怎么去得?” 第五十七回, (真假美猴王) 三藏倒在尘埃,行李不见踪影。
沙僧伤心痛哭。
八戒道:“兄弟且休哭,如今事已到此,取经之事,且莫说了。
你看着师父的尸灵,等我把马骑到那个府州县乡村店集卖几两银子,买口棺木,把师父埋了,我两个各寻道路散伙。
” 第七十五回, 孙悟空钻到狮子精肚子里后, 八戒喘呵呵的跑来,道:“师兄被妖精一口吞下肚去了!” 三藏听言,唬倒在地。
你看那呆子,他也不来劝解师父,却叫:“沙和尚,你拿将行李来,我两个分了罢。
” 沙僧道:“二哥,分怎的?” 八戒道:“分开了,各人散伙。
你往流沙河,还去吃人;我往高老庄,看看我浑家。
将白马卖了,与师父买个寿器送终。
“ 那么问题来了,八戒为什么遇上困难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分行李散伙呢,而不是像他的大师兄孙悟空一样,使出去降妖除魔,非得做一个打酱油的墙头草呢?其实,这和猪八戒的理想有关。
那位说了老猪会有什么理想,说起来八戒的理想很普通,绝不是去西天取得真经然后造福民众那么高大上,而是回他的高老庄,和他的高小姐恩恩爱爱过一生,就这么简单! 猪八戒的前身,那可是威风凛凛的天蓬元帅,主管天河,手下大将不少,也曾无限风光。
就因为他在蟠桃会上喝多了调戏嫦娥,惹恼了玉帝,被贬下凡间。
说是调戏,无非就是借着酒意,和漂亮的嫦娥仙子开了几句玩笑而已,本来不算多大的事,就被玉帝借题发挥了。
也不管老猪以前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为天庭效力多年,就这么贬下界去,实在是寒了八戒的心。
所以,遭贬后的八戒也曾一度心怀不忿,大开杀戒。
直到后来在高老庄碰上高小姐,老猪才渐渐安下心来,觉得高老庄才是他的最终归宿,高小姐才是他的一生伴侣,神马天蓬元帅都是浮云,八戒认定了高老庄是他的理想场地,这也是他一遇到困难就叨叨散伙回高老庄的原因。
我觉得高老庄之所以吸引八戒,无非是有几个缘由的。
其一自然是高小姐长得漂亮了。
《西游记》一十八回里,悟空初见高小姐,但见她:云鬓乱堆无掠,玉容未洗尘淄。
一片兰心依旧,十分娇态倾颓。
樱唇全无气血,腰肢屈屈偎偎。
愁蹙蹙,蛾眉淡,瘦怯怯,语声低。
从中可以看出来,高小姐虽不及嫦娥美貌,却也是一个颇有姿色的小家碧玉,不然也不会让老猪一见倾心。
八戒和高小姐也实实在在做了几年夫妻的,且感情不错。
这从悟空假扮高小姐戏八戒那段可以看得出: 那怪爬起来,扶着床边道:“姐姐,你怎么今日有些怪我?想是我来得迟了?”行者道:“不怪!不怪!”那妖道:“既不怪我,怎么就丢我这一跌?” 行者道:“你怎么就这等样小家子,就搂我亲嘴?我因今日有些不自在,若每常好时,便起来开门等你了。
你可脱了衣服睡是。
”那怪不解其意,真个就去脱衣。
行者跳起来,坐在净桶上。
那怪依旧复来床上摸一把,摸不着人,叫道:“姐姐,你往那里去了?请脱衣服睡罢。
” 行者道: “你先睡,等我出个恭来”那怪果先解衣上床。
行者忽然叹口气,道声“造化低了!” 那怪道:“你恼怎的?造化怎么得低的?我得到了你家,虽是吃了些茶饭,却也不曾白吃你的:我也曾替你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
如今你身上穿的锦,戴的金,四时有花果享用,八节有蔬菜烹煎,你还有那些儿不趁心处,这般,说甚么造化低了?” 可见八戒和高小姐还是有感情的,两人已经行了夫妻之实,且颇为恩爱。
他为此在高家也卖了不少力气,费了一番心血,只是为了博得高家的认可和高小姐的欢心。
其二是八戒在高老庄那几年也切实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
众所周知,八戒虽然前身贵为天蓬元帅,但却是个劳神费力的主。
脏苦累的活捞到了不少,荣誉奖金却没他的份,在玉帝眼里,老猪根本上不了台面,要不然也不会因为仅仅对嫦娥的一句玩笑话就被玉帝踢出天庭了。
当然因为吴承恩老先生惜墨如金,没有对八戒的出身详细着墨,所以我们也没有看到老猪的家庭状况。
按理说,八戒上班时在老板那过得不如意,下班后如果有家人好好抚慰一番,心情也许会有好转,可惜我们看到的老猪可能是孤家寡人,所以受了气也只能压抑在心底了。
而在高老庄这段时间里,八戒不仅有温柔如水的高小姐陪伴,还感受着高家二老父母般的亲情氛围,这让久未感过受亲情的老猪浑身充满了力量,在高家每天有使不完的劲,家里地里的活一个人全包了也毫无怨言。
这也是他敢于理直气壮地面对悟空假扮的高小姐说出那番话:我老猪在你家不是吃白食的! 虽然后来八戒由于酒后大意显露原形,被高家人误认为妖怪而厌弃,但老猪对高家一直恋恋不舍,高小姐在他心里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就连当初受到菩萨点化,告诉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后,方可修成正果,八戒也只是敷衍了事,后来老猪权衡再三,为了真正融入高家,才算下定决心融入取经队伍里。
虽然勉强答应了,但老猪心里并不十分舒服,毕竟此去西天路途遥遥,归期渺渺不知何年月,所以老猪才稍微遇到点就要求散伙,他只想到高老庄见他的心上人,那里才是他安心之所。
也许,见惯了大富大贵,经历了大起大落,人才能真正的成熟起来。
八戒就是如此,不求功成后的封佛授道,只求一静心之地,和心上人高小姐携手余生,足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赵氏当时只剩赵武一人,为什么后来还能再次走向兴盛?
只能说天不亡赵氏! 赵盾为赵氏领袖,继承赵衰执政大夫一职,执掌国政。
赵盾生赵朔,赵朔娶晋成公之女孟姬,赵朔死后谥为庄,故称。
前583年,一场惊天动乱在晋国政坛骤然爆发,它的爆发致使晋国赢氏大宗(赵衰一脉)一脉被灭族,仅剩一人,这场动乱就是后世闻名的“”。
下宫之难,源于一场发生在赵氏大宗内部的伦理丑闻事件。
时期,之一赵衰生有四子:赵盾、赵同、和赵婴齐,赵衰死后,赵朔早逝,赵庄姬早早守了寡,寂寞难耐下,就与自己的叔叔赵婴齐有了奸情(叔叔与侄媳妇有私情这绝对属乱伦行径)。
事情败露后,赵氏领袖赵括(此赵括非“”那位)与兄长赵同遂将赵婴齐逐出晋国。
自己心爱的男人被放逐,赵庄姬自然怀恨在心,为保护赵括、赵同两兄弟,她就向自己的兄弟晋景公进谗言,诬陷赵括、赵同意欲谋反。
起初晋景公并不太相信赵括、赵同会反。
但就在这时,与赵氏家族早有矛盾的、家族趁机出面为赵庄姬作证。
于是,晋景公相信了赵庄姬的诬告,误认赵氏会反,命栾书、郤锜备战。
在晋景公的号召下,平日遭赵氏欺压的贵族纷纷举兵而起,向赵氏杀去。
赵同、赵括猝不及防下,惨遭杀害。
那些卿大夫憎恨赵氏掌晋国国政时的专制,向赵氏一族举起屠刀,将这些年为嬴姓所压制而积累的仇恨发泄出去。
一时血染赵氏宗庙,赵氏惨遭灭族。
此时,赵氏大宗一脉仅有赵庄姬之子赵武侥幸活了下来。
赵氏被灭族后,其封地被景公赠与,以壮公族。
这就是“下宫之难”的全部经过!谁也没有想到,曾经在晋国权势滔天,甚至连晋国君主都能杀的赵氏家族,会因为一件伦理事件,一个女人的诬告,而被灭族。
当然赵氏会被灭族,起因虽说是因为赵庄姬的诬告,但是赵氏大宗会被灭族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权力二字。
时期,在宗主赵盾的带领下,赵氏独霸晋国,原与赵氏共掌晋国天下的狐氏、先氏、郤氏、、栾氏、、、智氏、等晋国公卿世家,除愿意依附赵氏外,其余家族皆被赵氏赶出朝堂,如狐氏一族,本为六卿家族之一,却因狐季反对赵盾拥立公子雍为晋公,继而被赶出朝堂;先氏、箕氏、士氏、、等族,因先都、箕郑父、士榖、梁益耳、蒯得等密谋暗杀赵盾心腹,被赵盾查出,后也被全部赶出朝堂。
与此同时,在反对赵盾的家族多数皆被赶出朝堂时,赵盾也同时在扶持着依附于自己的家族,让他们进入晋国决策层。
前618年,赵盾重组六卿(晋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卿大夫来主持的六卿将佐安排),此时的六卿除了中军佐不是赵盾自己人,其余四卿皆是赵盾一党,上军将郤缺是赵盾的死党,上军佐臾骈是赵盾的家臣,下军将栾盾、下军佐胥甲是赵盾的盟友。
在赵盾的运作下,一时间整个晋国都被赵氏所控,身兼执政大夫和中军将(正卿)二职的赵盾,是牢牢控制着晋国的军政大权,与君主无疑。
此时的赵氏是晋国名符其实的霸主,不但全面压制着晋国其他公卿世家,还可以决定晋国君主的人选,甚至是做出弑君之事(晋灵公都被赵盾堂弟赵穿弑杀)。
赵盾虽专权,但却并不乱政,相反他是一个贤臣,晋国在他的带领下,国力是蒸蒸日上,依旧是维持着天下霸主的地位。
可是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赵盾的专权,虽说是为了统一晋国的思想,好让自己专心与秦齐楚等国争霸。
但无论赵盾的初衷是好是坏,他的专权必然会损害到晋国其他公卿家族的利益,比如狐氏、先氏、箕氏、士氏、梁氏、蒯氏等皆因赵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
试想,这些被赵氏剥夺权力的家族岂会不恨赵氏呢? 同时,人吗!多数总是以利益为先,谁不想坐上赵盾那个位置呢?谁不想取赵氏而代之呢?正所谓,在当时,谁想成为晋国执政,就必须得先将赵氏拉下马来,只要赵氏落马,他们才有可能成为晋国执政家族。
自赵盾后,赵家在晋国的势力实在是太大了,晋景公时期,晋国置六军十二卿:中军将,中军佐荀首,上军将荀庚,上军佐士燮,下军将栾书,下军佐赵同,新中军将,新中军佐赵括,新上军将士朔,新上军佐韩穿,新下军将荀骓,新下军佐赵旃,其中赵氏就独占三卿,要知道在当时的晋国能做主的就是这十二位卿大夫,多数时候晋国所施行的各项政策都得经过他们投票表决,他们不同意,哪怕是晋公要推行,也很难实行。
赵氏能在这么重要的十二个位置中占据三席,可想而知其势力是有多么庞大。
但是俗话说得好:“匹夫无罪,怀壁其罪”,若占据卿大夫之位的赵氏皆是有德有才之人,这对于赵氏来说那绝对天大的福气,他们的存在只会让赵氏的地位更上一层楼。
但是若占据卿大夫之位的赵氏皆是无德无才之人,那对于赵氏而言,这绝对就只会是一个巨大的灾难,想想看赵氏独占三席,这本来就让赵氏成为众矢之的,此时要再加上这三位皆是无才无德之人,那岂不是在时时刻刻的提醒别人,他们的位置很容易得到,只要再加把火就可以,然后就会日日夜夜的想着去对付他们。
让人日日夜夜的盯上,这绝对不是好事,毕竟人无完人,只要是人难免就会放错! 事实上,当时赵括、赵同等就都是无才无德之人,他们身居高位,明知是高处不胜寒,有很多人在盯着他们,应该要谨言慎行,避免被人抓住把柄。
可是,他们却偏不,反而是借着家族内部的伦理之事,趁机去对付自己的兄弟,将赵婴齐逐出晋国,继而惹怒赵庄姬,并最终将赵氏推向灭族之祸。
不是说赵括、赵同处理此事不对,只是他们不该这么大张旗鼓的处理,更不该借此事。
他们这般处理,惹怒赵庄姬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而当赵庄姬向晋公诬告赵氏将谋反之时,其他有野心,或跟赵氏有仇的家族,自然也就落井下石,加之晋景公对赵氏本也很忌惮,由此在种种原因下,赵氏最终走向了灭族之祸。
赵氏被灭族,归根结底在与他们拥有与他们的能力完全不匹配的权力,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力去维护自己手中的权力。
怀璧其罪,既然没有能力,可又不愿意放弃权力的赵氏,自然就被那些有野心的及与赵氏有仇的家族给盯上了,而当时赵括、赵同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应付这些家族的针对,他们不但应付不了,还,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让敌对家族有机会将他们推向坑中。
最终赵氏毁在了赵括、赵同手上,大宗一脉仅存赵武。
当然,天不亡赵氏!先是赵武活了下来,赵氏大宗不至于绝嗣。
之后,幼时曾受赵盾养育之恩的韩厥又顶住权力的诱惑,一心要报答赵氏恩情,向晋景公强谏,称赵衰、赵盾皆有大功于晋国,此时就因他们的子孙犯了错,就要断他们的传承,让他们没有后人祭祀,试问这样以后谁还愿意为国家效力。
而晋景公又并非是一个昏君,他也自知自己做的有些过分,于是下令复立赵武为赵氏后嗣,并恢复赵氏的爵位和封邑。
就这样,赵氏大宗再次复立,逃过彻底绝嗣的命运! 而后,因想要从此时的掌权者手中夺回权力,赵武这位根正苗红,又与三郤有深仇大恨的功勋贵胄就又被赋予重任,成为厉公对付三郤的一柄利剑。
当然,上天似乎真的是不亡赵氏,它为赵氏大宗留下的这独苗赵武,他并非是一个纨绔子弟,而是一位有着先祖赵衰、赵盾之风的能人。
此时,晋厉公对他的重用并没有让他蒙蔽他的双眼,他深知厉公绝没有安好心,如果任由他排布,自己最后定然会被当作,所以被重用期间,他是严格遵循着“侍奉厉公、尊重栾书、师从士燮、亲昵韩厥、敬重二荀,不得罪三郤”的规矩,说白了就是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正是这个行为,赵武才幸运的躲过厉公被杀后的清算,并在之后的权力重整过程中再次得到重用。
厉公之后,悼公即位。
此时赵武的能力与才干被悼公看中,加之经过赵武“委曲求全”的经营,本与赵氏有仇的家族纷纷摒弃前嫌,与赵武交好,自此赵武的地位是一飞冲天,从新军佐一口气连升五级,跃居上军将,成为仅次于中军将中行偃,中军佐范匄的存在。
再之后,经过数十年的经营,随着中行偃、范匄等老一辈人的先后离世,赵武终于又坐上了先祖赵盾曾经的那个位置,成为晋国正卿,执掌晋国朝政。
而随着赵武居执政之位,赵氏终于再次走向兴盛,直至成为后来的一员,建立位列七雄之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