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四月》原文及翻译注释?诗意解释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10-08 点击数:
简介:古诗词经过时间沉淀、岁月更迭,愈发让诗意更加的浓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 诗经小雅《四月》原文及翻译注释 ,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月》原文 《四月》 诗经小雅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冬日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

废为残

【千问解读】

  古诗词经过时间沉淀、岁月更迭,愈发让诗意更加的浓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诗经·小雅《四月》原文及翻译注释,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小雅《四月》原文及翻译注释,诗意解释


  《四月》原文

《四月》

诗经·小雅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冬日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

废为残贼,莫知其尤!

相彼泉水,载清载浊。

我日构祸,曷云能穀?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

尽瘁以仕,宁莫我有?

匪鹑匪鸢,翰飞戾天。

匪鳣匪鲔,潜逃于渊。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四月》的出处

  《四月》出自:《小雅·四月》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四月》译文

  人间四月开始初夏好时节,进入六月酷暑炎天就到来。

可恨我的先祖不是善良人,怎么竟然忍心让我受祸灾?

 

  这晚秋的风啊凄凄又冷冷,花草树木纷纷萎谢或凋零。

身遭如此大难心内深忧痛,我到哪里存身啊方得安宁?

 

  冬天是如此凛冽如此无情,呼啸着吹来这狂暴的寒风。

天下的人儿个个都有好命,为什么惟独我遭受这不幸?

 

  高高的山上生着名贵花卉,既有栗子树也有那斗寒梅。

如今遭难枝残叶落花枯萎,我不知道这到底是谁的罪。

 

  君看那汩汩流淌的山泉水,有时清澈见底有时变混浊。

孤独的我天天遭受这灾祸,谁知道何时我能够得善果?

 

  滔滔奔流不息的长江汉水,把个丰美的南国紧紧包络。

我鞠躬尽瘁做好本职工作,当政者为什么不能善待我?

 

  我本不是苍雕也不是鸷鸟,不能象它们一样直飞高天。

我本不是鳣鱼也不是鲔鱼,不能象它们一样潜逃深渊。

 

  高高的山上生长蕨菜薇菜,低洼的湿地生长枸杞赤楝。

不知何以自处的我写此诗,渲泄我心中的悲苦与哀怜。


  《四月》的注释

  四月:指夏历(即今农历)四月。

下句“六月”同。

 

  徂(cú):往。

徂暑,意谓盛暑即将过去。

 

  匪人:不是他人。

 

  胡宁:为什么。

忍予:忍心让我(受苦)。

 

  卉(huì):草的总名。

腓(féi):此系“痱”的假借字,(草木)枯萎或病。

 

  瘼(mò):病、痛苦。

 

  爰(yuán):何。

适:往、去。

归:归宿。

 

  烈烈:即“冽冽”,严寒的样子。

 

  飘风:疾风。

发(bō)发:状狂风呼啸的象声词。

 

  榖(gǔ):善、好。

 

  何(hè):通“荷”,承受。

 

  侯:有。

 

  废:大。

残贼:残害。

 

  尤:错。

罪过。

 

  相:看。

 

  载:又。

 

  构:“遘”的假借字,遇。

 

  曷(hé):何。

云:语助词。

 

  江汉:长江、汉水。

 

  南国:指南方各河流。

纪:朱熹《诗集传》:“纪,纲纪也,谓经带包络之也。

 

  尽瘁:尽心尽力以致憔悴。

仕:任职。

 

  有:通“友”,友爱,相亲。

 

  鹑(tuán):雕。

鸢(yuān):老鹰。

 

  翰(hàn)飞:高飞。

戾(lì):至。

 

  鱣(zhān):大鲤鱼。

鲔(wěi):鲟鱼。

 

  蕨薇:两种野菜。

 

  杞:枸杞。

桋(yí):赤楝。

 

  维:是。

以:用。


  简短诗意赏析

  这是一首政治讽谕诗,写周朝一个小官吏行役江南,遭遇变乱,滞留难归,作诗以诉说痛苦的心情。

全诗八章,每章四句。

前三章叙述自己自初夏被逐,历经秋冬,孤苦无告;第四章以比喻说明自己无过受害;第五章叹息自己前途可悲;第六章为自己忠而见逐不平;第七章恨自己无计逃祸;第八章自叙作诗的目的。

此诗写得情景交融,脉络清晰,层次井然。



  更多古诗词的原文及译文:

  1、“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原文翻译
  2、“白居易《上阳白发人》”的原文翻译
  3、“陆机《门有车马客行》”的原文翻译
  4、“范成大《菩萨蛮·湘东驿》”的原文翻译
  5、“陈亮《南乡子·风雨满苹洲》”的原文翻译
 

诗经的创作过程:诗经是在何时产生的?

《》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用的也是《诗》,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仅存的史诗。

关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成王之世诗。

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

”但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创作者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

《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所作。

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

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

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

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

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

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

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

随机文章二战期间,“猪队友”意大利的几次坑队友行动王思潮分析北京不明飞行物,飞行高度普通飞机无法达到中国400吨重型运输机简介,发动机比运20大2倍德国超前黑科技之歌利亚履带炸弹,希特勒又点歪科技树了盘点二战十大废柴武器,600毫米的卡尔臼炮摧毁一栋楼(重达124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乡村四月》翁卷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注释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

蚕桑:种桑养蚕。

插田:插秧。

《乡村四月》翁卷 古诗赏析三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翁卷 古诗(今乐清市淡溪镇)的劳动繁忙。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

翁卷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了,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翁卷 古诗”劳动的紧张、繁忙。

《乡村四月》翁卷 古诗赏析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翁卷 古诗”劳动的紧张与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

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

“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翁卷 古诗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

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翁卷 古诗农家的忙碌气氛。

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乡村四月》翁卷 古诗赏析二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翁卷 古诗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的是江浙一带《乡村四月》翁卷 古诗的风光。

作者是南宋诗人,被称为“永嘉四灵”之一的翁卷。

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竟被它纯美的田园风光所迷醉:山坡上草木葳蕤,一片青葱翠绿。

江南插禾早,蓄满水的稻田里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

杜鹃声声啼叫,江南的天空烟雨迷蒙。

四月到了,庄稼人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一个闲人。

庄稼活像稻草垛一样堆起多高,一件接着一件,哪有做完的时候?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还是喜欢陕南的四月天。

在形色上,它一点也不比江南差。

比起翁卷的家乡来,我的家乡陕南的物候总要迟二十天左右。

那是一个正在发育的夏天,像一个刚刚长大的女孩,一件件脱去青涩和单薄的外衣,骤然间显得丰满、成熟和性感。

立夏一过,阳光一天比一天明媚,熏风一天比一天柔软,天空像复写纸一样的蓝。

放眼望乡村,满眼是绿色,每一棵草都在开花,每一棵苗都在拔节。

这时候,油菜和小麦还长在田地里,离收割还有一段时间,蚕豆和樱桃却早已摆上了农家的餐桌。

芬芳的槐花一串串挂在窗外,装饰着露水明亮的家园。

做秧田是一件细致活,得投进去技术和时间。

正开花的紫云英被翻埋进田土里,再引来渠水沤田。

阳光加热了满田的水,发酵了泥土里的生命,直到田泥变得无比柔软。

这时候,退去一部分肥水,再将软泥做成一畦畦的温床,撒上草灰后再抹平。

稻种的生命起初只是针尖大的一星点,在温室里长出两片叶子后方可移栽。

那种农活叫“栽小秧”,是将一棵棵的小秧苗轻轻地摁进秧畦里去。

栽小秧的时候,全家总动员,一幅又一幅点彩派的画作在田地里展开。

最后别忘了在田头插个稻草人。

麻雀嘴馋,它们虽然对那些已经生根发芽的小秧无技可施,但还得提防它们饥不择食地糟践。

接下来,等待秧苗青麦子黄,割了麦子好插秧。

那是一段暂时无事可做的时间,是大会战之前相对宁静的时刻。

不妨到城里逛半天,归途中男人手里攥一把新买的镰刀,头上戴一顶簇新的草帽,女人腋下是一件新买的夏衣。

下雨的时候,男人打了雨伞去串门,或者干脆在家睡懒觉;老人在屋檐下搓草绳,望着满天乌云盼天晴;女人在厨房里煮腊肉,裹挟着肉香的炊烟和迷蒙的雨雾永远纠缠不清。

雨雾挡住我眺望远方的视线,却又将我的思念发酵到浓郁。

妈妈这时候应该又在给我们做鞋垫吧,这是她每年四月坐在乡村滴雨的屋檐下必定要做的功课。

她老人家这些年视力大不如前了,可勤劳的品质使她一直不肯浪费每一寸光阴。

她搬个凳子坐在屋檐下,地上放个针线笸箩,伴着檐滴的声音扎进一针又一针,针针是对儿孙的牵挂和叮咛——她试图使我们的行走更加平稳和舒适。

她在心里计划着哪四双是给我儿子的,哪两双是给我的,哪一双是给我媳妇的。

她清楚地记得我们每一个人身体的尺码,而我们至今不知道她究竟穿多大的鞋。

最喜欢是还是那句“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翁卷 古诗,挥之不去的是愁情。

翁卷名句推荐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作者:翁卷:出自《乡村四月》

加入收藏
               

诗经·小雅《四月》原文及翻译注释?诗意解释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