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节南山》原文及翻译注释?诗意解释

《节南山》原文 《节南山》 诗经小雅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忧心如惔,不敢戏谈。
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
赫赫师尹,不平谓何。
天方荐瘥,丧乱弘多。
民
【千问解读】
古诗词经过时间沉淀、岁月更迭,愈发让诗意更加的浓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诗经·小雅《节南山》原文及翻译注释,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节南山》原文
《节南山》
诗经·小雅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忧心如惔,不敢戏谈。
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
赫赫师尹,不平谓何。
天方荐瘥,丧乱弘多。
民言无嘉,憯莫惩嗟。
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钧,四方是维。
天子是毗,俾民不迷。
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
弗问弗仕,勿罔君子。
式夷式已,无小人殆。
琐琐姻亚,则无膴仕。
昊天不佣,降此鞠訩。
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君子如届,俾民心阕。
君子如夷,恶怒是违。
不吊昊天,乱靡有定。
式月斯生,俾民不宁。
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驾彼四牡,四牡项领。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方茂尔恶,相尔矛矣。
既夷既怿,如相酬矣。
昊天不平,我王不宁。
不惩其心,覆怨其正。
家父作诵,以究王訩。
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节南山》的出处
《节南山》出自:《小雅·节南山》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节南山》译文
巍巍的终南山高耸入云端,层层叠叠的山石危立险矗。
太史尹氏正得势权位显赫,引得普天下百姓万众瞩目。
仁人君子为国政忧心如焚,不敢开玩笑哪来幽默谈吐!国运已经衰落得如此不堪,你为什么还这样熟视无睹!
巍巍的终南山高耸入云端,山谷幽深草密林木可参天。
太史尹氏正得势权位显赫,但他执政不平有何善可言?苍天无眼正降下重重祸患,丧乱何其多竟是不可言传!百姓们怨声载道没人说好,你却不曾有丝毫愧怍嗟叹!
我敬爱的太史尹氏大官人!你可是咱大周王室的根本,执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臣。
天下四方的安稳靠你支撑,天子权威的牢固靠你辅振,百姓的生活道路靠你指引!现在却得不到苍天的眷顾,你不该总让我们饱受穷困!
周王你不亲政勤政,已经失去天下百姓的信任!你对朝政也总是不闻不问,不要再欺哄瞒骗至德圣君!你就该静心执政莫再发昏,不要再委政小人危及国运!那些委琐宵小的裙带姻亲,就不该教他做高官厚禄人!
苍天大老爷不肯阳光普照,给人间降下如此大的灾疫;苍天大老爷不肯施恩眷顾,给人间降下如此深重戾气。
至德的圣君如果降趾莅临,一定会让百姓的乱心平息;至德的圣君如果执政公允,一定会让百姓的怨怒远离!
可叹命多舛不被苍天怜悯,天下槽乱至今还没有平定;祸患滋生伴随着岁月增长,使黎民百姓生活不得安宁。
我忧国忧民之心痛如沉醉,是谁执掌国政竟如此无能!你不能鞠躬尽瘁亲劳勤政,遭秧受害的还是天下苍生!
我驾驭着那四匹高头大马,四马奔腾抖动着粗壮脖颈。
我站在车上瞻望四方风景,心头茫然不知向何处驰骋!
你刚才还肆意为恶抖威风,两眼盯着矛戟想和人作战。
很快又平息戾气悦色和颜,犹如宾朋对坐把酒来言欢。
苍天总是如此不公,害得我君王整日不得安生。
太史尹氏不但不自警自省,反倒抱怨别人对他的规劝纠正!
家父大夫苦心孤诣作讽诗,为的是探究我王遭难深因。
抑或是为了感化你的狠心,以有利国家造福天下黎民!
《节南山》的注释
节:通“巀(jié)”。
长言之则为巀嶭(niè),亦即嵯峨。
岩岩:山崖高峻的样子。
师尹:大(tài)师和史尹。
大师,西周掌军事大权的长官;史尹,西周文职大臣,卿士之首。
具:通“俱”。
惔(tán):“炎”的误字,火烧。
卒:终,全。
何用:何以.何因。
有实:实实,广大的样子。
《诗经》中形容词、副词以“有”作词头者,相当于该词之重叠词。
猗:同“阿”,山阿,大的丘陵。
荐:再次发生饥馑。
瘥(cuó):疫病。
憯(cǎn):曾,乃。
氐:借为“榰(zhī)”,屋柱的石磉。
钧:通“均”,制陶器的模具下端的转轮盘。
毗(pí):犹“裨”,辅助。
吊:通“叔”,借为“淑”,善。
昊天:犹言皇天。
空:穷。
师:众民。
式:应,当。
夷:平。
已:依全诗前后及此处文义,今理校为“己”,义为以身作则。
殆:及,接近。
琐琐:细小卑贱,《尔雅·释训三》:佌佌,琐琐,小也。
姻亚:统指襟带关系。
姻,儿女亲家;亚,通“娅”,姐妹之夫的互称。
膴(wǔ)仕:厚任,高官厚禄,今世所谓“肥缺”。
佣:通“融”,明。
鞠讻(xiōng):极乱。
讻,祸乱,昏乱。
惠:通“慧”。
戾:暴戾,灾难。
届:临。
阕:息。
式月斯生:应月乃生。
成:平。
卒:通“瘁”,劳苦。
牡:公牛,引申为雄性禽兽,此指公马。
项领:肥大的脖颈。
蹙(cù)蹙:局促的样子。
茂:盛。
恶:憎恶。
矛:通“务”,义为侮。
怿:悦。
覆:反。
正:规劝纠正。
家父:此诗作者,周大夫。
诵:诗。
讹(é):改变。
畜:养。
简短诗意赏析
这是一首周幽王大夫斥责执政者尹氏的诗,控诉了尹氏的暴虐,指斥上天不公,让坏人执政祸害百姓,希望周王追究尹氏罪恶,任用贤人,使万邦安居乐业,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时、直言敢谏的精神。
全诗十章,前六章每章八句,后四章每章四句。
开头两章从强调尹氏的政治地位出发,指斥尹氏失政情形“丧乱弘多,民言无嘉”;中间四章集中表达怨刺之情;最后四章转为悲叹。
此诗融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体,自然熨帖,一气呵成。
更多古诗词的原文及译文:
1、“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原文翻译
2、“白居易《上阳白发人》”的原文翻译
3、“陆机《门有车马客行》”的原文翻译
4、“范成大《菩萨蛮·湘东驿》”的原文翻译
5、“陈亮《南乡子·风雨满苹洲》”的原文翻译
蒹葭出自诗经哪部分 是一首怎样的诗
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
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
蒹葭是一首怎样的诗蒹葭一般指《秦风·蒹葭》,《秦风·蒹葭》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写作者在一个深秋早晨,来到河边追寻自己思慕的心上人。
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表明离情别绪。
第二章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主人公的相思情感交融在一起,渲染气氛。
第三章描绘出一位痴情者的心理状态,描绘出他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全文写景抒情,全诗三章,重章叠唱,情景交融,表现了主人公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之情。
蒹葭原文及译文原文:《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诗经的创作过程:诗经是在何时产生的?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用的也是《诗》,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仅存的史诗。
关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成王之世诗。
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
”但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创作者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
《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所作。
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
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
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
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
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
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
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
随机文章二战期间,“猪队友”意大利的几次坑队友行动王思潮分析北京不明飞行物,飞行高度普通飞机无法达到中国400吨重型运输机简介,发动机比运20大2倍德国超前黑科技之歌利亚履带炸弹,希特勒又点歪科技树了盘点二战十大废柴武器,600毫米的卡尔臼炮摧毁一栋楼(重达124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