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正月》原文及翻译注释?诗意解释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10-06 点击数:
简介:古诗词经过时间沉淀、岁月更迭,愈发让诗意更加的浓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 诗经小雅《正月》原文及翻译注释 ,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正月》原文 《正月》 诗经小雅 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民之讹言,亦孔之将。

念我独兮,忧心京京。

哀我小心,癙忧以痒。

父母生我,胡俾我瘉?不自我先,不自我后。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

忧心愈愈

【千问解读】

  古诗词经过时间沉淀、岁月更迭,愈发让诗意更加的浓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诗经·小雅《正月》原文及翻译注释,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小雅《正月》原文及翻译注释,诗意解释


  《正月》原文

《正月》

诗经·小雅
 

  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民之讹言,亦孔之将。

念我独兮,忧心京京。

哀我小心,癙忧以痒。

 

  父母生我,胡俾我瘉?不自我先,不自我后。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

忧心愈愈,是以有侮。

 

  忧心惸惸,念我无禄。

民之无辜,并其臣仆。

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

 

  瞻彼中林,侯薪侯蒸。

民今方殆,视天梦梦。

既克有定,靡人弗胜。

有皇上帝,伊谁云憎?

 

  谓山盖卑,为冈为陵。

民之讹言,宁莫之惩。

召彼故老,讯之占梦。

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

 

  谓天盖高,不敢不局。

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维号斯言,有伦有脊。

哀今之人,胡为虺蜴?

 

  瞻彼阪田,有菀其特。

天之杌我,如不我克。

彼求我则,如不我得。

执我仇仇,亦不我力。

 

  心之忧矣,如或结之。

今兹之正,胡然厉矣?燎之方扬,宁或灭之?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终其永怀,又窘阴雨。

其车既载,乃弃尔辅。

载输尔载,将伯助予!

 

  无弃尔辅,员于尔辐。

屡顾尔仆,不输尔载。

终逾绝险,曾是不意。

 

  鱼在于沼,亦匪克乐。

潜虽伏矣,亦孔之炤。

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

 

  彼有旨酒,又有嘉肴。

洽比其邻,婚姻孔云。

念我独兮,忧心殷殷。

 

  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谷。

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椓。

哿矣富人,哀此惸独。


  《正月》的出处

  《正月》出自:《小雅·正月》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正月》译文

  正月地上满是霜,让我心中很忧伤。

民心已乱谣言起,谣言传播遍四方。

独我一人愁当世,忧思不去萦绕长。

可怜担惊又受怕,忧思成疾病难当。

 

  父母生我不逢时,为何令我遭祸殃?苦难不早也不晚,此时恰落我头上。

好话既都嘴里说,坏话也全口中讲。

忧心忡忡不合时,因此受辱遭中伤。

 

  郁郁不乐心里忧,想我没福能消受。

平民百姓无罪过,也成奴仆居末流。

可悲我们若亡国,利禄功名哪里求?看那乌鸦将止息,飞落谁家屋檐头?

 

  远望树林成一片,粗细只能当柴烧。

百姓正在危难中,上天昏睡不知道。

如果天命已确定,没人抗拒能奏效。

上天皇皇最英明,究竟恨谁请相告?

 

  人说山丘多么低,实为高峰与峻岭。

民间谣言纷纷起,不去制止哪能行。

但见老臣受征召,请他占梦来问讯。

都说自己最灵验,乌鸦雌雄谁分清?

 

  人说天空多么高,我却怕撞把腰弯。

人说大地多么厚,我却怕陷把脚踮。

高声呼叫这些话,有条有理不瞎编。

令我悲哀今世人,为何像蛇毒牙尖!

 

  请看山坡田地里,禾苗特出长得茂。

上天这样折磨我,唯恐把我打不倒。

当初朝廷来求我,唯恐推辞不应召。

得到我后很慢待,不再重用与倚靠。

 

  心中忧愁深又长,好像绳结不能解。

当今政治真难说,为何越来越暴烈?大火熊熊烧起时,难道有谁能扑灭?辉煌显赫周王朝,褒姒竟然将它灭。

 

  忧伤满怀常惨惨,又遇天阴雨绵绵。

车箱已经装载满,竟然抽去车挡板。

等到货物掉下来,大哥帮忙才叫唤。

 

  车上箱板不要扔,加固辐条牢又安。

轴上伏兔勤检查,装载货物莫丢散。

这样终能渡艰险,莫将此事等闲看。

 

  鱼儿生活在池沼,并非让它乐逍遥。

即使深藏不敢动,水清照样看得到。

忧思满怀愁不已,想那朝政太残暴。

 

  他有美酒醇又香,山珍海味任品尝。

四邻五党多融洽,姻亲裙带联结广。

想我孤独只一身,郁郁不乐心忧伤。

 

  卑鄙小人有华屋,庸劣之徒有米谷。

今世黎民贫无禄,饱受天灾无人助。

富贵人家多欢乐,可怜穷人太孤独。


  《正月》的注释

  正(zhēng)月:正阳之月,夏历四月。

 

  讹(é)言:谣言。

 

  孔:很。

将:大。

 

  京京:忧愁深长。

 

  癙(shǔ):幽闷。

痒:病。

 

  俾:使。

瘉:病,指灾祸、患难。

 

  莠(yòu)言:坏话。

 

  惸(qióng):忧郁不快。

 

  无禄:不幸。

 

  乌:周家受命之征兆。

爰(yuán):语助词,犹“之”。

止:栖止。

此下二句言周朝天命将坠。

 

  侯:维,语助词。

薪、蒸:木柴。

 

  盖(hé):通“盍”,何。

 

  惩:警戒,制止。

 

  讯:问。

 

  具:通“俱”,都。

 

  局:弯曲。

 

  蹐(jǐ):轻步走路。

 

  伦、脊:条理,道理。

毛传:“伦,道;脊,理也。

 

  虺(huǐ)蜴(yì):毒蛇与蜥蜴,古人把无毒的蜥蜴也视为毒虫。

 

  阪(bǎn)田:山坡上的田。

 

  莞(guān):蒲草,水葱一类植物。

 

  扤(wù):动摇。

 

  则:语尾助词,通“哉”。

 

  执:执持,指得到。

仇(qiú)仇:慢怠。

 

  力:用力。

 

  燎:放火焚烧草木。

扬:盛。

 

  宁:岂。

或:有人。

烕(miè):即“灭”。

 

  宗周:西周。

 

  褒姒(sì):周幽王的宠妃。

褒,国名。

姒,姓。

 

  终:既。

怀:忧伤。

 

  辅:车两侧的挡板。

 

  载(zài)输尔载(zài):前一个“载”,虚词,及至。

后一个“载”,所载的货物。

输,丢掉。

 

  将:请。

伯:排行大的人,等于说老大哥。

 

  员(yún):加固。

毛传:“益也。

 

  仆:通“轐”,也叫伏兔,像伏兔一样附在车轴上固定车轴的东西。

一说仆即车夫。

 

  曾:竟。

不意:不留意。

 

  炤(zhāo):通“昭”,明显,显著。

 

  惨惨:忧愁不安。

 

  云:亲近,和乐。

 

  慇(yīn)慇:忧愁的样子。

 

  佌(cǐ)佌:比喻小人卑微。

 

  蔌(sù)蔌:鄙陋。

 

  椓(zhuó):打击。

 

  哿(gě):欢乐。


  简短诗意赏析

  这是一位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周大夫创作的怨刺周幽王的诗歌。

此诗表现了末世昏君、得志小人和广大人民三种人的心态,道出了乱世人民的不幸。

全诗十三章,前八章每章八句,后五章每章六句,通篇以诗人忧伤、孤独、愤懑的情绪为主线,并不断地强化忧伤情绪,格调哀婉沉郁,情感跌宕起伏,结构首尾贯串,一气呵成。



  更多古诗词的原文及译文:

  1、“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原文翻译
  2、“白居易《上阳白发人》”的原文翻译
  3、“陆机《门有车马客行》”的原文翻译
  4、“范成大《菩萨蛮·湘东驿》”的原文翻译
  5、“陈亮《南乡子·风雨满苹洲》”的原文翻译
 

俗话说正月理发死舅舅 本来这里面有一个故事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正月不剪头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在我们中国流传这 正月不理发 的习俗,理由很简单, 正月理发死舅舅 。

头发和娘舅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恐怕了解的人不多。

话得从清军入关时说起,大清皇帝为了 削平四周,留守中原 的治国主张,决定推行一种奇怪的发式: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的一块和一个长长的大辫子。

为了一统江山,尤其是统治思想,这种发型要在汉人间大肆推行。

推行的媒介便是剃头匠,清政府把全国的剃头匠召集起来,每人发给一个挂有圣旨的 吊投旗杆 。

随后,这些剃头匠便走街串巷,恩威并施地把人们的头发一一拿下。

经历了无数次朝代更迭的汉人对于谁当皇上这样的事情并没有表现得太过强烈,倒是这场头发的变革着实惹恼了其中一部分人。

当时的清王朝打出的口号是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

这种强硬的做法地遭到了历来柔弱的江南民众的反对:江南士子认为剃头是对他们人格的莫大侮辱,因此群起反抗,指望通过群众的力量让满人有所收敛。

然而,皇帝随便找了点茬儿,一声令下,接连出现了 和 等悲剧,汉人头上的标志连同热血乘鹤西去。

1644年至1650年(顺治元年~顺治七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下了著名的《鞑靼战纪》。

其中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士兵和老百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皇帝和国家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赶过了江,杀死了很多鞑靼人。

实际上,如果他们追赶过去,也许会收复省城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

意大利人不懂得我们的国情,他看到的只是局部的一场小小的胜利,他不晓得,天下已经是清人的天下。

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 鞑靼人 动真格的了。

在大清国的高压下,一些文人不再高喊 头可断发不可剃 ,而是以 正月不剃头 来表达对明王朝的思念,实为 思旧 ,为了掩人耳目,讹传为 死舅舅 。

一场发生在三百多年前的剃头闹剧至今未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诗经的创作过程:诗经是在何时产生的?

《》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用的也是《诗》,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仅存的史诗。

关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成王之世诗。

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

”但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创作者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

《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所作。

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

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

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

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

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

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

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

随机文章二战期间,“猪队友”意大利的几次坑队友行动王思潮分析北京不明飞行物,飞行高度普通飞机无法达到中国400吨重型运输机简介,发动机比运20大2倍德国超前黑科技之歌利亚履带炸弹,希特勒又点歪科技树了盘点二战十大废柴武器,600毫米的卡尔臼炮摧毁一栋楼(重达124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诗经·小雅《正月》原文及翻译注释?诗意解释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