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无羊》原文及翻译注释?诗意解释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10-06 点击数:
简介:古诗词经过时间沉淀、岁月更迭,愈发让诗意更加的浓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 诗经小雅《无羊》原文及翻译注释 ,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无羊》原文 《无羊》 诗经小雅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

尔羊来思,其角濈濈。

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

三十

【千问解读】

  古诗词经过时间沉淀、岁月更迭,愈发让诗意更加的浓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诗经·小雅《无羊》原文及翻译注释,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小雅《无羊》原文及翻译注释,诗意解释


  《无羊》原文

《无羊》

诗经·小雅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

尔羊来思,其角濈濈。

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

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

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

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


  《无羊》的出处

  《无羊》出自:《小雅·无羊》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无羊》译文

  谁说你们没有羊?一群就有三百只。

谁说你们没有牛?七尺高的有九十。

你的羊群到来时,只见羊角齐簇集。

你的牛群到来时,只见牛耳摆动急。

 

  有的奔跑下高丘,有的池边把水喝,有的睡着有的醒。

你到这里来放牧,披戴蓑衣与斗笠,有时背着干粮饼。

牛羊毛色三十种,牺牲足够祀神灵。

 

  你到这里来放牧,边伐细柴与粗薪,边猎雌雄天上禽。

你的羊群到来时,羊儿小心紧随行,不走失也不散群。

只要轻轻一挥手,全都跃登满坡顶。

 

  牧人悠悠做个梦,梦里蝗虫化作鱼,旗画龟蛇变为鹰。

请来太卜占此梦:蝗虫化鱼是吉兆,预示来年丰收庆;龟蛇变鹰是佳征,预示家庭添人丁。


  《无羊》的注释

  尔:指放牧牛羊者。

 

  三百:与下文“九十”均为虚指,形容牛羊众多。

维:为。

 

  犉(chún):大牛,牛生七尺曰“犉”。

 

  思:语助词。

 

  濈(jí)濈:一作“戢戢”,群角聚集貌。

 

  湿湿:摇动的样子。

 

  阿(ē):丘陵。

 

  讹(é):同“吪”,动,醒。

 

  牧:放牧。

 

  何:同“荷”,负,戴。

蓑(suō):草制雨衣。

 

  餱(hóu):干粮。

 

  物:毛色。

 

  牲:牺牲,用以祭祀的牲畜。

具:备。

 

  以:取。

薪:粗柴。

蒸:细柴。

 

  雌雄:“飞曰雌雄”,此句言猎取飞禽。

 

  矜(jīn)矜:小心翼翼。

兢(jīng)兢:谨慎紧随貌,指羊怕失群。

 

  骞(qiān):损失,此指走失。

崩:散乱。

 

  麾(huī):挥。

肱(ɡōnɡ):手臂。

 

  毕:全。

既:尽。

升:登。

 

  众:蝗虫。

古人以为蝗虫可化为鱼,旱则为蝗,风调雨顺则化鱼。

 

  旐(zhào):画有龟蛇的旗,人口少的郊县所建。

旟(yǔ):画有鹰隼的旗,人口众多的州所建。

 

  大人:太卜之类官。

占:占梦,解说梦之吉凶。

 

  溱(zhēn)溱:同“蓁蓁”,众盛貌。


  简短诗意赏析

  此诗写牛羊繁盛和牧人的梦想,反映了当时畜牧业生产状况。

全诗四章,每章八句,就如一曲悠扬的牧歌或一幅美丽的放牧图,将牛羊放牧及归家的场面描绘得细致入微,描述纯用白描手法,却描摹精妙,图画难足,且笔底蕴情,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更多古诗词的原文及译文:

  1、“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原文翻译
  2、“白居易《上阳白发人》”的原文翻译
  3、“陆机《门有车马客行》”的原文翻译
  4、“范成大《菩萨蛮·湘东驿》”的原文翻译
  5、“陈亮《南乡子·风雨满苹洲》”的原文翻译
 

诗经的创作过程:诗经是在何时产生的?

《》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用的也是《诗》,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仅存的史诗。

关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成王之世诗。

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

”但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创作者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

《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所作。

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

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

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

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

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

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

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

随机文章二战期间,“猪队友”意大利的几次坑队友行动王思潮分析北京不明飞行物,飞行高度普通飞机无法达到中国400吨重型运输机简介,发动机比运20大2倍德国超前黑科技之歌利亚履带炸弹,希特勒又点歪科技树了盘点二战十大废柴武器,600毫米的卡尔臼炮摧毁一栋楼(重达124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无羊原文及赏析

无羊原文及赏析  原文: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

尔羊来思,其角濈濈。

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注释:  (1)尔:指放牧牛羊者。

  (2)三百:与下文“九十”均为虚指,形容牛羊众多。

维:为。

  (3)犉(chún):大牛,牛生七尺曰“犉”。

  (4)思:语助词。

  (5)濈(jì)濈:一作“戢戢”,群角聚集貌。

  (6)湿(qì)湿:耳动貌。

  (7)阿:丘陵。

  (8)讹(é):同“吪”,动,醒。

  (9)牧:放牧。

  (10)何:同“荷”,负,戴。

蓑(suō):草制雨衣。

  (11)餱(hóu):干粮。

  (12)物:毛色。

  (13)牲:牺牲,用以祭祀的牲畜。

具:备。

  (14)以:取。

薪:粗柴。

蒸:细柴。

  (15)雌雄:“飞曰雌雄”,此句言猎取飞禽。

  (16)矜矜:小心翼翼。

兢兢:谨慎紧随貌,指羊怕失群。

  (17)骞(qiān):损失,此指走失。

崩:散乱。

  (18)麾:挥。

肱(ɡōnɡ):手臂。

  (19)毕:全。

既:尽。

升:登。

  (20)众:蝗虫。

古人以为蝗虫可化为鱼,旱则为蝗,风调雨顺则化鱼。

  (21)旐(zhào):画龟蛇的旗,人口少的郊县所建。

旟(yǔ):画鸟隼的旗。

人口众多的州所建。

  (22)大人:太卜之类官。

占:占梦,解说梦之吉凶。

  (23)溱(zhēn)溱:同“蓁蓁”,众盛貌。

  翻译:  是谁说你没有羊?一群就有三百只。

是谁说你没有牛?七尺高的有九十。

你的羊群到来时,只见羊角齐簇集。

你的牛群到来时,只见牛耳摆动急。

  有的奔跑下高丘,有的池边作小饮,有的睡着有的醒。

你到这里来放牧,披戴蓑衣与斗笠,有时背着干粮饼。

牛羊毛色三十种,牺牲足够祀神灵。

  你到这里来放牧,边伐细柴与粗薪,边猎雌雄天上禽。

你的羊群到来时,羊儿小心紧随行,不走失也不散群。

只要轻轻一挥手,全都跃登满坡顶。

  牧人悠悠做个梦,梦里蝗虫化作鱼,旗画龟蛇变为鹰。

请来太卜占此梦:蝗虫化鱼是吉兆,预示来年丰收庆;龟蛇变鹰是佳征,预示家庭添人丁。

  赏析:  这是一首歌咏牛羊蕃盛的诗,旧说似无异议。

至于《毛诗序》指实其当“宣王”中兴之时的“考牧”之作,则又未必。

诗之作者大抵为熟悉放牧生活的文士,诗中的“尔”,则是为贵族放牧牛羊的劳动者。

全诗描述纯用“赋”法,却体物入微,图画难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第一章描述所牧牛羊之众多,开章劈空两问,问得突兀。

前人常指“尔”为“牛羊的所有者”,不妥:“所有者”既有牛羊,竟还会有“谁”疑其“无羊”,那是怪事。

倘指为奴隶主放牧的奴隶,则问得不仅合理,还带有了诙谐的调侃意味。

奴隶只管放牧,牛羊原本就不属于他。

但诗人一眼看到那么多牛羊,就情不自禁高兴地与牧人扯趣:“准说你没有羊哪?看看,这一群就是三百!”极为自然。

劈空两问,问得突兀,却又诙谐有情,将诗人乍一见到众多牛羊的惊奇、赞赏之情,表现得极为传神。

  许许多多牛羊集聚在一起,气象很壮观。

倘若运用“羊来如云”、“牛聚如潮”来比拟,当也算得形象了。

但此诗作者不满足于此类平庸的比喻,他巧妙地选择了牛羊身上最富特征的耳、角,以“濈濈”、“湿湿”稍一勾勒,那(羊)众角簇立、(牛)群耳耸动的奇妙景象,便逼真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

这样一种全不借助比兴,而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梅尧臣语)的直赋笔墨,确是很高超的。

  第二、三章集中描摹放牧中牛羊的动静之态和牧人的娴熟技艺,堪称全诗写得最精工的篇章。

“或降”四句写散布四近的牛羊何其自得:有的在山坡缓缓“散步”,有的下水涧俯首饮水,有的躺卧草间似乎睡着了,但那耳朵的陡然耸动、嘴角的细咀慢嚼,分明告诉读者它们正醒着。

此刻的牧人正肩披蓑衣、头顶斗笠,或砍伐着柴薪,或猎取着飞禽。

一时间蓝天、青树、绿草、白云,山上、池边、羊牛、牧人,织成了一幅无比清丽的放牧图景。

图景是色彩缤纷的,诗中用的却纯是白描,而且运笔变化无端:先分写牛羊、牧人,节奏舒徐,轻笔点染,表现着一种悠长的抒情韵味。

方玉润《诗经原始》叹其“人物并处,两相习自不觉两相忘”,正真切领略了诗境之幽静和谐。

待到“麾之以肱,毕来既升”两句,笔走墨移间,披蓑戴笠的牧人和悠然在野的牛羊,霎时汇合在了一起。

画面由静变动,节奏由缓而骤,牧人的臂肘一挥,满野满坡的牛羊,便全都争先恐后奔聚身边,紧随着牧人升登高处。

真是物随人欲、挥斥自如,放牧者那娴熟的牧技和畜群的训习有素,只以“麾之”二语尽收笔底。

难怪清人王士禛要盛推其描摹“字字写生,恐史道硕、戴嵩画手擅场,未能如此尽妍极态”(《渔洋诗话》);方玉润要惊叹“其体物入微处,有画手所不能到”了。

  全诗至此,已将放牧中的诗情画意写尽,收尾就很难。

若还是从牛羊身上落笔,则不见好处。

此诗收尾之奇,正在于全然撇开牛羊,而为放牧者安排了一个出人意外的“梦”境:在众多牛羊的“哞”、“哶(即咩)”之中,牧人忽然梦见,数不清的蝗子,恍惚间全化作了欢蹦乱跳的鱼群;而飘扬于远处城头的“龟蛇”之旗(“旐”旗),又转眼间变成了“鸟隼”飞舞的“旟”旗——诗人写梦,笔下正是这样迷离恍惚,令人读去,果真是个飘忽、断续的“梦”。

接着的“大人占之”几句,读者无妨将它读作画外音:“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随着占梦者欣喜的解说,充塞画面的鱼群和旟旗,即又幻化成漫山遍野的牛羊(这正是放牧者的“丰收”年景);村村落落,到处传来婴儿降生的呱呱喜讯(这正是“室家”添丁的兴旺气象)。

诗境由实变虚、由近而远,终于在占梦之语中淡出、定格,只留下牧人梦卧时仰对的空阔蓝天,而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

这由实化虚的梦境收束,又正有梅尧臣所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之妙。

沈德潜《说诗晬语》评曰:“《无羊》考牧,何等正大事,而忽然幻出占梦……人物富庶,俱于梦中得之。

恍恍惚惚,怪怪奇奇,作诗要得此段虚景。

”以此评语配此诗境,亦正相得益彰。

  综观全诗,读者当能体会:作诗不借比兴而全用赋法,只要体物入微、逼真传神,一样能创造高妙的诗境。

此诗不仅描摹精妙,而且笔底蕴情,在展现放牧牛羊的动人景象时,又强烈地透露着诗人的惊异、赞美之情,表现着美好的展望和祈愿。

一位美学家说:“使情趣与意象融化到恰到好处,便是达到最高理想的艺术。

”不必说《无羊》就一定达到了这种“理想”境界,但也已与此境界相去不远。

加入收藏
               

诗经·小雅《无羊》原文及翻译注释?诗意解释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