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为什么被否决?

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一直都不怎么待见魏延,甚至还想要杀了他,但是这一点在正史上却不见得是真的。
不过,诸葛亮北伐之时,魏延向他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却被直接否决,这是为什么?难道真的只是因为诸葛亮对魏延看不顺眼,所
【千问解读】
汉末三国时期蜀国大将魏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而这些争议,很大一部分集中在诸葛亮对待他的态度上面。
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一直都不怎么待见魏延,甚至还想要杀了他,但是这一点在正史上却不见得是真的。
不过,诸葛亮北伐之时,魏延向他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却被直接否决,这是为什么?难道真的只是因为诸葛亮对魏延看不顺眼,所以才不采纳吗,背后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时,大将魏延给他出了个奇谋。
这就是后世津津乐道的「子午谷奇谋」。
但诸葛亮觉得该计划太过冒险,否决了,为此,魏延怏怏不乐,暗地里也曾不止一次讥讽诸葛亮太过谨慎,贻误了战机。
对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历来争议不休。
有的说,魏延是个军事奇才,此计深合兵家出奇制胜之道。
有的说,诸葛亮反对魏延的计划,并非只是出于谨慎小心,而是从长远全局考虑,更为明智。
由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最终没有实施,所以,我们很难判定它的结果是好是坏。
也许正是因为这是个谁也无法预知结果的奇谋,所以,这事恐怕永远无法盖棺认定。
那么,站在今天的角度来说,魏延的这个建议是否可行呢?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看似深谙兵家出奇制胜之道,但其实严重背离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很教条,纯属为奇谋而奇谋,不仅不高明,还有些滑稽可笑。
当然,从战术上讲,魏延吃定当时的魏国主将夏侯楙是纨绔、无能之辈,绝料不到蜀军会行此险招,必然毫无防备,的确有可取之处。
但魏延只想到打下长安之后的种种好处,却全然不想打下长安之后的凶险局面,可见,魏延在战略大局观上,头脑还是不够冷静,思维也有欠缜密,有些太想当然。
其一,从子午谷能不能突袭长安成功,是个大问题。
子午谷栈道非常险峻,很难行军。
道路难行,势必拖慢行军的速度。
据史实记载,后来曹真、司马懿伐蜀的时候,也从子午谷走过,结果很不妙:魏军历时一个月,也没有走出子午谷,最后只能无功而返。
而魏延和他的五千人马走子午谷,只带了仅仅十天的粮草,十天能走出子午谷吗?除非蜀军都两肋长了翅膀,要不然,这大概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难呀!而一旦十天之后,蜀兵还没走出子午谷,那等待他们的就只有被活活饿死。
这条路,后世的司马勋和高迎祥也曾走过,可以说,在这点上来说,他们是魏延的忠实粉丝,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习了一回前辈偶像魏延的这个奇谋,演习的结果惨绝人寰:他们还没看到长安城的城楼,就全军覆没了。
其二, 即使突袭长安成功,魏延孤军深入,依然是个大问题。
蜀国骑兵很少,基本上以步兵为主,而魏国的骑兵,数不胜数。
假使魏延偷袭长安得手,一定亟需蜀国后援力量迅疾向长安一线靠拢支持。
而魏国一旦获悉长安失守,势必大举反扑,他们的骑兵行军极快,速度至少是蜀汉军的五倍(司马懿平定孟达的时候,一千多里路,司马懿从得到消息到击败孟达,只用了八天)。
两方兵力同时向长安集结,比的就是谁的速度快,谁最先到长安。
以蜀国步兵的行军速度,加之蜀国艰难,加之粮草的拖累,势必异常缓慢。
而魏国,且不算近在左右的郭淮雍凉兵,即便魏军从洛阳许昌出发到长安,以魏国骑兵的速度疾行军,不到一千里的路,三四天的时间也就够了。
而蜀军,就算夏侯懋真的弱智到不战而逃并且留下粮草,就算诸葛亮大军抛弃粮草不要,后方急行军,最快也得20天赶到长安。
到那时,恐怕魏延和他的五千人马早被魏军包了饺子。
其三,即便魏延突袭长安得手,而且蜀国的后援力量也及时赶到,最终的结果也只不过发展成两国在关中的大决战。
刘备最强盛时期的兵力不过十二三万,经过关羽荆州军全军覆没,孟达东三郡叛降魏国,以及刘备伐吴全军覆没,全国所剩兵力绝不会超过五万。
而刘备伐吴失败后四年诸葛亮就开始北伐,哪能有太多兵力去挥霍,第一次北伐所出动的也就三万人左右。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距离刘备败亡也不过11年,也不会有太多兵力,北伐出动四五万顶天了。
这种国力下对魏国作战只能步步蚕食,一点点掠夺人口和地盘,消灭对方的兵力,而不是刚开始就大决战。
用蜀汉全国的机动兵力孤注一掷,赌赢了不过得到小半个雍州,三面受敌,陷入消耗战,赌输了就是灭国。
其四,一旦不得不在关中地区和魏军打大会战,困扰蜀军的依然是那个老大难问题:粮草的供应如何解决?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粮草能否供应及时?万一蜀军主力被雍凉两州的魏军抄了后路,断了粮道,又怎么办?要知道按照魏延的计划,诸葛亮急行军的时候是根本来不及打下沿途的要塞城堡的,一旦雍凉的魏军固守这些沿途要塞城堡,并且封住蜀军的咽喉要道,断了蜀军的后路和粮道,那蜀军将插翅难逃,要么饿死困死,要么束手被擒。
其五,曹魏在和蜀军主力展开关中大会战的间隙,不排除魏国有识之士会利用蜀国后方空虚,导演一出从荆州的侧翼突袭蜀国的心脏地带的好戏,如果这样的局面出现,蜀军势必首尾难顾,这样的后果不堪设想,给蜀国带来的可能是灭顶之灾。
搞不好,蜀国就完蛋了。
由此五点可以看出,所谓的魏延「子午谷奇谋」,其实严重脱离了魏、蜀两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颇有点赵括纸上谈兵的意思。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出色的战略家,对此一定洞若观火,所以,他岂会听魏延的?可以毫不夸张地断言,假使诸葛亮用了魏延这条所谓的奇谋,恐怕还没等诸葛亮死,蜀国就灭亡了。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可能是三国史上最大的一个陷阱,诸葛亮一旦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后果不堪想象,搞不好会让他身败名裂。
凭一己之力杀死魏延的马岱后来去了哪?马岱结局是如何样的
在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还要数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五虎上将,对于他们的结局,人们可能都能说出个一二三,但是其他的人物呢?远的不说,就从说起,诸葛亮死后,凭一己之力杀死的马岱,后来去哪里了?最终结局如何? 之所以说马岱离这些人不远,是因为他是五虎上将中的叔伯兄弟,并且还算是马超亲手托付给主公刘备的从弟。
虽然是攀亲带故,但马岱也确实是一个争气的孩子,他一直跟随在诸葛亮身边,跟着他数次北伐、平南中,征讨四方,也算是功勋卓著的人,刘备和诸葛亮对马岱也是很放心,并封他为平北将军,这个官职虽说不高不低,但对于崭露头角的马岱来说,已是不小的恩赐,而在这段历史中,最出名的应该要属马岱凭一己之力斩杀魏延。
对于马超来说,曹操是他最大的仇人,他曾对刘备说,家中两百多口人都死于曹操的刀下,这样的仇他不得不报。
因此,马岱最初也是跟随兄长马超征讨曹操,在马超死后,马岱在诸葛亮手下,多少也能够。
据说当时,诸葛亮病逝之后,魏延的手下已有许多人不服他,无奈之下,魏延只得带着剩下的人逃往汉中,而马岱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受了的命令,一路追击,最后杀了魏延,成为他独自为蜀汉立下的军功。
从后续的故事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杀了魏延就好像一个转折点,虽然之前有兄长马超的光环,所以他并不为人所熟知,但在斩杀魏延后,他也并没有在史书上有过多的记载,只知道他在这之后又继续征讨曹操,不过均是以失败告终,然后的然后,我们便很难在史书上找到马岱的身影。
或许在那之后,马岱经历了所有人都能想到的情节,立了战功,受到提拔,之后再没有战绩,便又恢复平平。
其实我们都很清楚,战争时期最不缺武将、三国时期最不缺武将、三国演义最不缺武将,都说时势造英雄,英雄这两个字的背后有多荒凉也是身处今天的我们可能无法想象的。
如果马岱不是马超的弟弟,如果马岱没有独自斩杀魏延,可能他也像众多被那个时代和作者几笔带过的人物一样,在今天,人们可能还会好奇,所以马岱之后去哪里了呢?他是战死沙场还是死于病痛,婚否?生养否?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但好在,他留下了他的姓名。
随机文章唐朝时,太子地位为何经常不保?土耳其摩索拉斯陵墓埋的是谁?真相就是摩索拉斯王后的纪念墓谷歌和苹果哪个厉害,谷歌市盈率是苹果1.8倍(未来或更强)现今已经灭绝的三叠纪龟龙,头似恐龙背顶尖刺甲壳/很像玄武神兽海贼王之幻兽系果实,不死鸟马尔科抗衡黄猿无压力竟不是第一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教皇子午线是如何回事是怎么回事?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如何瓜分世界的
尽管一直有声音说里约奥运会分分钟变“里约大冒险”,但是各项比赛也还算进行得顺利。
巴西这个国家,看上去很大,国土面积855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但是绝大多数领土都在热带,不是亚马逊丛林,就是巴西高原,人口密集的几个大城市,都挤在大西洋沿岸的狭小地域之内。
就是这几块狭小之地,是巴西早期殖民的开端,葡萄牙人正是从这里开始扎根,继而囊括整个巴西的。
但是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整个所谓“拉丁美洲”的范围内,除了南美大陆北部英、法、荷属的圭亚那等个别地方,以及加勒比海的个别岛国之外,拉丁美洲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说西班牙语的,而唯独巴西一国,是讲葡萄牙语的。
这是为什么呢? 这自然是殖民主义的结果。
殖民时代的西班牙,几乎占领了除巴西之外的整个拉丁美洲,只是在北美洲,才被英、法、荷兰等国分走了一大杯羹。
但是别看西班牙在西半球这么风光,在美洲之外的世界,似乎西班牙的存在感就并没有多强了。
就这两颗“牙”来看,在非洲,葡萄牙人曾经的殖民地更大更多,西班牙只在临近它本土的北非部分有存在。
由非洲向东,一路都不怎么能看到西班牙的身影。
尤其是在东方,东亚、东南亚这边,除了菲律宾之外,似乎葡萄牙人出现得更频繁:早早在的中国手中占领澳门的,是葡萄牙,日本战国时代带来火器的西方人,也是葡萄牙人。
两颗“牙”如此泾渭分明,像是商量好了似的,如此泾渭分明,究竟是因为什么? 没错,就是商量好的。
美洲,是哥伦布发现的,但是他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到达的实际上是片新大陆,而一直认为自己到达的是东方的印度。
对于中世纪的欧洲来说,印度,是一个极其充满诱惑力的远方,传说那里遍地都是黄金,对于这个地方的向往,埋藏在每一个渴望财富、敢于冒险的欧洲人骨子里。
曾经,因为有“”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西方人可以从东方的商人手中,获取东方的丝绸、茶叶,以及丁香、肉豆蔻、胡椒等这些香料。
正是这些现在看起来可能并不是那么起眼的热带作物,却是当年在欧洲不可或缺的商品。
因为产地远在印度以及比印度更远的东南亚等热带地区,长途运输而来的香料,在欧洲可以获得巨额的暴利。
可是,伊斯兰势力在中东兴起,尤其是土耳其人的强势崛起,阻断了欧亚之间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统商路。
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而直接面向欧洲的转手贸易,又控制在了威尼斯等意大利城邦的手中。
这种局面对于西欧国家来说,可非常不妙。
这个时候,随着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西欧国家迫切希望走向大洋,探寻出通往印度、获取香料的新航路。
在这个持续数百年的事业中,葡萄牙和西班牙走在了前面。
为什么是它们两个呢? 在大航海事业开始之前,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已经沦陷于穆斯林之手长达七百余年。
半岛上的一些基督教小王国几代人不停地与穆斯林势力斗争,发起了长达数百年的“收复失地运动”。
所谓“收复失地运动”,就是在天主教的旗帜下,从穆斯林手中收复被占领的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土地。
终于在1492年,半岛上最后一块穆斯林控制的土地格林纳达,落入西班牙王国之手,这个运动算是彻底成功了。
如此绵延数百年的斗争,居然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国的君臣、人民,都认为这是因为上帝是站在他们一边的,是虔诚的信仰保佑了他们,所以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以后的日子里,保持了明显的宗教狂热,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请注意1492年这个年份,这正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年份。
也就是说,西班牙王国在还没有彻底收复失地的时候,就已经迫切地开始对外扩张了。
因为他的邻居葡萄牙,早已经开始了。
葡萄牙王国比较小,摆脱穆斯林统治也比较早,国家稳定得也比较早。
而在15世纪初,葡萄牙出现了著名的航海家恩里克王子。
恩里克王子(也就是亨利王子,发音的问题译名有区别)在葡萄牙历史上绝对是最著名的人物,至今葡萄牙国旗上那一块绿色,仍然是在向恩里克王子致敬。
他很清楚地知道,葡萄牙国土整个被强大的西班牙(那时还是卡斯蒂利亚王国)包围,在陆地上扩张几乎不可能,葡萄牙未来的生存空间,只有从向西、向南的大西洋发展,才有出路。
为此,他着手改进了远洋航海技术,并亲自坐镇,开始了葡萄牙的扩张之路。
早期的航海术并不适合长时间的远洋航行,所以葡萄牙一开始的探索,就是一路贴着陆地探险,渐渐探明了非洲大陆的西海岸。
这条航路的关键发现,是1488年迪亚士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此后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贴着非洲东海岸一路北上,与从前欧洲人知道的传统商路相接续,终于在1498年,达·伽马彻底贯通了这条从欧洲出发,绕过非洲,到达印度的航路。
葡萄牙人把他们的宗教狂热带到了新占领的土地,宣称他们的探险扩大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范围;而罗马教廷也投桃报李,教皇宣布所有新发现的非基督教领地,都归葡萄牙所有。
这自然让欧洲的其他国家分外眼红,头一个就是西班牙。
意大利人哥伦布受西班牙王室的资助探索新航路,为此西班牙女王不惜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钱。
而之所以哥伦布会选择甘冒完全没有贴近陆地补给的风险,一路向西远涉重洋的航线,正是为了避开葡萄牙人已经控制的向南的航路。
当时人们已经颇为相信地球是圆的,哥伦布以其计算的偏差更是相信,既然向南、向东可以到达印度,那么向西更是可以到达印度。
于是,1492年,哥伦布歪打正着,发现了新大陆。
此时在位的教皇,承认了西班牙新发现的地区归西班牙所有。
这就出现了矛盾:哪个教皇哪次说的算?新发现的地区到底属于西班牙还是葡萄牙? 为了安抚剑拔弩张的两颗“牙”,为了保证基督教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教皇充当了和事佬,拉两颗“牙”坐下来谈判,并且在谈判桌上划分了世界。
教皇在地图上从北极到南极划了一条线。
地球上连接北极和南极的线,就是经线,也叫子午线(因为在中国,传统上子、午代笔着倍、南,例如的午门正是宫城的南门,那么连通南北的线,就叫子午线),教皇划出的子午线,就叫“教皇子午线”。
这条线划在了佛得角以西100里格(古代距离单位,约合500多公里),基本上落在大西洋里。
教皇调停的结果是,这条“教皇子午线”以西新发现的土地,归西班牙所有,以东的土地归葡萄牙。
刚刚谈妥,葡萄牙国王就后悔了。
于是又是一番讨价还价,在1494年最终签署的《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中,这条“教皇子午线”又向西推移了270里格,也就是1000多公里,大约位于西经4637’附近。
这样一推,巴西,这个南美洲向东伸出的尖角,就被划给了葡萄牙。
西班牙,葡萄牙,两颗“大牙”就这样在地图上一划,整个世界就被他们给瓜分了! 关键是,他们还认真了。
此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扩张,基本上就是按照这条界线的划分来进行的。
所以西班牙基本上在这条线以西扩张,覆灭了美洲大陆上的、阿兹特克帝国,占领了广袤的美洲大陆,直到太平洋沿岸。
而葡萄牙继续在非洲沿岸到印度、到东方扩张,沿途建立了一系列的殖民据点。
当然这么粗暴地一划,留下的隐患也不小,两国也都不是那么老实的善男信女。
最大的隐患就在于,这条线只是在西半球划分了两国的势力范围,可是地球是圆的,两国分别向两个方向扩张,在地球的另一边,双方各自扩张的界限又在哪里呢? 尤其是,1522年,麦哲伦和他的同伴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充分验证了地球是圆的。
航行过程中,麦哲伦死在了菲律宾,而菲律宾也被西班牙人殖民。
可是,如果按照之前签署的协议,菲律宾实际上是位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
于是,在1529年,西班牙和葡萄牙重新签订了《萨拉戈萨条约》,把两国在太平洋上的界限也划分了出来。
本来,如果按照之前均分地球的划分法,太平洋上的分界线应该在东经134附近,也就是马鲁古群岛(香料群岛)以东7附近,可是当时西班牙正在跟法国交战,急需用钱,于是就在签订条约的时候做出了让步,放弃了对香料群岛的全部要求,并接受在马鲁古群岛以东17处划定分界线,同时从葡萄牙手里换取了35万达卡金币。
而菲律宾也划给了西班牙的范围之内。
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瓜分世界的强盗逻辑,别说被莫名其妙划分的世界人民不答应,就算是西方列强中的其他强盗,也不会答应的。
葡萄牙和西班牙并没有足够的人口和实力,可以占领全世界所有的土地,反而是它们的国力在殖民的过程中被稀释,力不从心。
这就给了后来者以机会。
大航海时代的欧洲各国,明显是谁先解决了国内的问题,谁就可以先出来殖民:葡萄牙最早摆脱穆斯林(摩尔人)的统治,于是它就可以先着手探险。
西班牙紧随其后,所以他们两国才有机会“瓜分全世界”。
谁后解决国内问题,谁后出来:在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帝国战线越来越长越来越力不从心的时候,荷兰获得了独立,英国和法国结束了百年战争,英国也打完了,这几个国家就成了新兴的列强,开始加入了海外殖民的狂潮。
这个时候,两个先发的殖民帝国一厢情愿的世界划分方案,又怎么能约束得了这些更有生机的力量呢?英、法、荷在世界上到处留下了自己的烙印,从老牌的两颗“牙”身上割取了一块又一块肥肉。
只是在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由于欧洲人的殖民运动而形成的世界版图时,仍然能看到早先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世界的影响,至少受这两国影响的前殖民地国家,基本上还保持了当年两国在教皇的调停下,定下的格局。
随机文章为何说唐太宗和隋炀帝有颇多相似之处清朝最初国号是金 为何后来竟改成了清?真相令人跌破眼镜刘弗陵为何早死?汉武大帝刘彻的儿子刘弗陵为何早死?ufo事件真实外星人事件,媒体报道的外星人真实事件玄武岩超音速巡航导弹,苏联最强反舰导弹(号称美国航母杀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