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小吃介绍
【千问解读】
河北地处华北平原北部,环抱京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风俗孕育了璀璨的饮食文化。
那么属于河北的小吃都有些什么呢?下面就随学习啦我一起来了解下吧!
河北美食小吃推荐承德驴打滚
承德地区盛产黍米,承德叫黄米,性粘。
“驴打滚”就是用黍米做成的一种大众化小吃,在承德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驴打滚”是用黄米夹馅卷成的长卷,因卷下铺黄豆面,吃时将长卷滚上豆面,样子颇似驴儿打滚,因此得名。
“驴打滚”的原料有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
它的制作分为制坯、和馅、成型三道工序。
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
-
历史文化
“驴打滚”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也称豆面糕。
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应该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
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
”还说:“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
”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
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
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
做法
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
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
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
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西河肉糕
西河肉糕,是以石家庄市下面的深泽县里的一个镇的名字来命名的,深泽肉糕起源于西河村,创始人是晚清时期西河村的李洛提,俗称西河肉糕,闻名衡水、保定、任丘、石家庄、天津、北京等20多个县市,位居深泽“美食三绝”之首。
它的原料用的是红蓍淀粉,高汤,和各种调料加工而成的,吃起来咸香而不腻。
再加上用本地的一种烧饼夹肉糕,就象汉堡包的样子,本地人称之为烧饼裹肉,味美价谦。
是一种大众小快餐。
历史文化
据西河肉糕第三代传人李喜群介绍,西河肉糕是他的爷爷李洛提发明的,据家谱记载,李洛提出生于晚清1871年,成年后在一富户的肉坊里打工,年终他得一块驴肉,由于人多肉少,便将驴肉切成细粒,放入调料,煮熟后加入淀粉成形,切片当肉食用,从此味美可口的西河肉糕便诞生了。
李家代代相传,配方秘而不喧,至今已有五代传人。
wWW。Sojie。
cn
做法
西河肉糕以绿豆、红薯淀粉为主料,驴肉、驴油、香油为辅料,以多种调味品为佐料。
制作方法是将驴肉切成细粒,用煮肉的老汤将淀粉、肉末、油一并调好,放入盆中,加入调料蒸制而成,具有色泽红亮,香而不腻,老少皆宜的特点,当地人不就任何佐料可一气吃饱,是宴请宾客必不可少的地方名吃。
金毛狮子鱼
产地:中国河北。
用鲤鱼加工修饰后,炸制而成。
色泽金黄,鱼丝蓬松形似狮子,酸甜适口。
历史文化
金毛狮子鱼,始于民国初期。
最早由石家庄市的中华饭庄名厨袁清芳创制。
因成菜色泽金黄,形似狮子,故名。
1952年在河北八大城市烹调技术表演赛中,袁烹制的“金毛狮子鱼”,获得了高度评价。
该菜是河北参加1983年全国烹饪鉴定会的名菜。
做法
将鱼洗净。
从下嘴唇劈开,掰开鳃盖,将鱼身两面上下交叉批成薄刀片,每片端均与鱼身相连,再用剪刀成细丝。
葱、姜、蒜切成米粒,玉兰片、火腿片切成7厘米长的丝。
炒锅烧热,下花生油,烧至四成热,将调好的鸡蛋糊均匀地抹在鱼身上,下油锅,边炸边抖动,使细丝散开,呈金黄色时捞出,鱼腹朝下放在盘中。
锅内留油少许,将葱末、姜末、蒜末、玉兰笋和火腿长丝(约7厘米长),加酒、醋、白糖、酱油,烧浓,下湿淀粉勾芡至浓稠,淋上热油少许,出锅,浇在鱼身上即成。
辛集咸驴肉
wWW。Sojie。
cn
辛集咸驴肉,色红味美,软而不烂,香而不腻,鲜而不腥。
每天下午先把要煮的驴肉放在冷水里浸泡,每小时换一次水,直至水清肉白后放入煮锅,浸煮十分钟左右,再换水加花椒、大料、小茴香三味调料大火烹煮,待肉熟后撤火,用石块儿压好锅盖,然后慢火闷煮一夜,第二天早晨将煮熟的咸驴肉捞出,食时顺肉切条,再切成片后即可食用。
特色:选料精全,制作细致,
历史文化
据传在清朝道光年间,辛集市(束鹿县)佃土营村有一家姓田的屠夫,搬至辛集附近的留双营经营咸驴肉。
现今辛集驴肉尤以王山口郝记驴肉,最为正宗,自1893年至今已逾百年历史,其第四代传承人郝威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使辛集驴肉风味独特,扬名周边各大县市,慕名而来者不计其数。
郝记驴肉多年来一直独领辛集的驴肉市场,实为辛集一大特产。
目前在河北一集西华北路33号有一门市。
马家卤鸡
马家卤鸡,是河北省正定县马家老鸡店的特色产品,是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始创于清朝初年,1981年马家卤鸡与浙江金华火腿、北京苏式叉烧肉、南京板鸭等禽类肉食品齐名,被评为全国33个优质产品之一。
马家老鸡店卤鸡的系列产品,包括卤鸡、卤鸡胗、卤鸡爪、卤鸡翅、卤翅根,配方独特,色香味俱佳,产品选用鲜嫩活鸡遵循伊斯兰教规,由清真寺掌教屠宰并经卫生动检部门检疫合格,使用多种名贵肉料、碘盐、陈年老汤、精细配料,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
历史文化
1869年因躲避战乱,马家卤鸡的传人马洛发将马家卤鸡从直隶祁州(现河北省安国市)搬到了正定。
1901年12月31日,因八国联军进犯北京而逃往西安的慈禧太后及光绪皇帝还京途中,驻跸正定。
在正定期间,遍尝了各色风味名吃。
其中对百年老字号马家卤鸡赞不绝口,称其香、鲜、嫩,对味又好吃。
马家卤鸡世代传承,到了第六代传人马学中时代,既保持了传统工艺,又自主创新了卤鸡翅、卤鸡爪、卤鸡胗等系列产品,并采用先进的灭菌及真空多层复合保鲜工艺,开发出系列软包装产品,能长期保持色、香、味、型不变,方便保存、运输和外销。
wWW。Sojie。
cn
做法
马家是回民,对选料特别讲究,一律采用鲜嫩活鸡,在如今笼养鸡为主流时则尽量采用山区散养鸡。
屠宰严格按伊斯兰教规,并经卫生、动检部门检疫合格后方可入选。
卤煮之前,将鸡洗净,一翅插入口腔,使头部弯回,另一翅折叠,两腿别起,爪入膛内,呈琵琶状。
然后放入百年老汤中,配以丁香、沙仁、豆蔻、白芷等名贵肉料、碘盐,以及花椒、大料、小茴香等调味佐料。
在煮鸡时按鸡龄长短定火候。
煮好的卤鸡黄里透红、颜色鲜亮,鸡皮油光平展,不破皮、不脱骨、不塞牙、不腻口,久食不厌,老幼皆喜。
回记绿豆糕
回记绿豆糕是秦皇岛山海关特有小吃,入口即化,口感细腻,深受当地人及游客欢迎。
wWW。Sojie。
cn
历史文化
清真回记糕点部始建于1945年,因初创人是回民,又姓回而称"回记"半个多世纪来,用地产绿豆以及白糖,按祖传秘方的调制生产出口味醇正的产品,深受市民以及周边地区群众的欢迎。
石家庄回民扒鸡
wWW。Sojie。
cn
石家庄回民扒鸡:其通体呈金黄色,外型美观,料味深入,醇香浓郁,不易变质,鸡肉极烂,但不抖则不散。
其生产历史约近半个世纪。
早在1933年,回民马鸿昌在石家庄开办“红顺利”小店经营五香烧鸡,较有名气。
50年代又吸取地方扒鸡烹炸技术,改制为扒鸡。
历史文化
早在1933年,回民马鸿昌夫妇在石家庄开办“红顺利小店”,经营五香烧鸡,闻名华北。
50年代该店广取博采外地扒鸡的烹炸技术,将五香烧鸡改制成扒鸡,取名“马家鸡铺”扒鸡。
此种扒鸡现由中山路食品商店扒鸡加工厂根据传统工艺生产。
香河肉饼
香河肉饼是河北省香河县特产。
其特点:皮薄,肉厚,油旺旺的,吃起来面质软和,肉鲜细嫩,符合北方人的吃喝习惯,咬得实实在在,细品且韵味悠长,既可当菜,也可做主食。
历史文化
香河肉饼截止到现在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然而,其前身却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突厥饼。
据说当时游走于我国北方草原大漠的游牧民族---突厥族,因为牛羊肉非常充足,面食稀少,所以来客人了,请他们吃面食,就是一种相当高的优待。
因此,在平时招待客人时,主人都会专门做成皮儿特别薄的肉馅饼,以表示自己的热情好客。
后来,这种制饼的方法流传到了同样是古代少数民族聚居的回鹘及回回地区。
在明初,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就有大批回族人被迁移到北京东部河北香河一带。
在移民香河的回族中,有个姓哈的人家搬过来不久,就开了家小饭店,并且取名“哈家店”。
随之而来的自然还有他祖传的制饼技术。
后来,经过上百年的传承、研究、改进,哈老板及其子孙创造出了风味独特的香河肉饼。
但是,这香河肉饼能够迅速传遍全国,不仅与“哈家店”老板的技术有关,更重要的是还有曾经吃过并且不吝溢美之词的乾隆皇帝的推动。
因为哈老板把肉饼的形状味道发展到最佳状态,并且有人称其制作技术已经炉火纯青,所以引得喜欢微服私访的乾隆也赶来了。
1770年的一天,闲来无事,乾隆带着刘罗锅到了香河,想了半天也没想出该吃点什么来。
突然,在路边,他们看见了“哈家店”香河肉饼的牌子,于是顿时想起,来香河,能不尝尝他们的肉饼吗?于是,二人挪步进去,直接就要香河肉饼。
少顷,跑堂的就端来了肉饼。
而刚咬一口香河肉饼,乾隆就呆了,原来人间竞有如此美味。
刚吃完,乾隆就高兴地要把自己的墨宝留下来。
这首小诗是这样写的:“香河有奇饼,老妪技艺新,此店一餐毕,忘却天下珍。
”
就这样,因为乾隆皇帝的称赞,本来就小有名气的香河肉饼更是载誉全国,名扬天下。
又因为香河在北京的东面,所以许多北京人又管香河肉饼叫京东肉饼。
金凤扒鸡
金凤扒鸡,是石家庄历史悠久的特色美食,最早始于1908年,采用独特的制作工艺,用蜂蜜对鸡进行上色炸制,并用中药秘方老汤煮制.具有一定的药理功效和保健作用。
历史文化
“金凤扒鸡”最早始于1908年,当时一对叫做马洪昌的回民夫妇在石家庄大桥街开了一家马家鸡铺,他们采用独特的制作工艺,用蜂蜜对鸡进行上色炸制,并用中药秘方老汤煮制,做出来的扒鸡风味独特。
虽然当时的店铺很小,但生意格外兴隆,每当热气腾腾的扒鸡出锅之后,店内店外总是挤满了顾客。
因为每天供不应求,去晚了的顾客还常常买不到。
“当时还只是叫大桥街马家鸡,店面也被称做大桥街扒鸡店。
”据金凤扒鸡传人介绍,制作扒鸡的辅料由十八味香辛料组成,而这十八味辅料均具有双重性,既是香辛料又是中草药,在《本草纲目》中都有其名,因此具有一定的药理功效和保健作用。
“虽几经变化,但直到现在还是沿用百年老汤,每天清汤,将浮油和陈渣去除,加续新料。
配方属秘方,过去一直是单传,清除来的渣子都要用火烧掉。
即使是现在,配方也只有个别人知道,制作时由专人负责配料,其他人回避。
”
河间驴肉火烧
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驴肉肉质红嫩、口感劲道,比牛肉的纤维要细,口感更好,没有猪肉的肥腻,也没有羊肉的膻味,所以说驴肉是走兽肉的上品的确不为过。
历史文化
河间市地处广阔的华北平原中部。
古代曾为河间国,汉代封河间王,是为诸侯,后又设府,地处京南交通要道,明代以后,为通往南方各地的“御路”,相传道路的宽度为“十八弓”。
成为南北通衢大路,俗称京南第一府。
因此,南北风味的各种饮食文化均在这里有所发展,尤其是清末时期,宫内太监,多出于河间一带,清朝没落,宫中烹饪高手御膳房太监回到家乡,流于民间,靠手艺吃饭。
因此有话流传说:“要吃饭,河间转” ,“天上龙肉,地上驴肉” 自从最后两只龙在夏朝被人吃了一条、死了一条以后,就只有屠龙术流传下来了,而驴则在千百年间,繁衍生息,让人吃也吃不完。
堪称第一人间至味。
驴肉的美味,古人早已受用。
宋朝学士宋祁路过洛阳,在友人处盘桓数日,诗酒唱和之余,大食驴肉,最后竟吃红了眼,竟将代步的驴也杀来食之。
据有河间独特风味的“大火烧夹驴肉”。
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传说是: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前来到河间,一书生“杀驴煮秫”招待李隆基,他吃后连说:好吃好吃;清代乾隆下江南,从河间路过,错过住处在民间吃饭,主人只好把剩饼拿来夹上驴肉放在大锅里煲热,乾隆吃后连连称赞美味可口。
经过数代流传才形成这样一种形状(还有一种是圆形的)和风味。
河间有句俗语叫:“常赶集还怕看不见卖大火烧的”,这也就是说大火烧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大家对这种食品的喜爱。
猜你喜欢:
1.河北十大特色美食榜
2.河北十大经典特色小吃
3.河北小吃美食介绍
4.河北美食排行
5.河北的美食介绍
6.河北特色美食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