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李元婴的一生是什么样的?经历了哪些事情?
【千问解读】
李元婴是李渊第二十二子,唐朝宗室、大臣,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提到这句话,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那篇《滕王阁序》。
在中国文学史上,《滕王阁序》堪称是中国历史骈文的一个顶点,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峰。
尤其是这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广为后世所流传。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滕王阁序》里面所说的这个滕王,到底是个什么来头?
本来,这个滕王,还真不是一般人。
滕王,原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个儿子。
这位滕王的一生,虽然没能对国家大事有太多影响,但对于中国历史的绘画进展,倒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李元婴生于贞观二年。
早在两年多以前,他二哥唐太宗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事变,干掉了他大哥和他三哥,然后从他爹手里抢到了皇位,自己登基做了帝王。
而唐高祖李渊,则从此被尊为太上皇,被软禁于宫中。
李渊虽然是被软禁于宫中,但各方面待遇还是很不错的。
除了不能插手国家大事,不能随意召见自己昔日的臣子,在物质生活上还是很舒服的。
唐太宗李世民这个人,虽然在古代上有弑兄的恶名,但本来还是比较孝顺的。
之前的玄武门事变,也不过是被逼无奈。
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当上帝王以后,除了不让老爹李渊插手朝政以外,在其他方面还是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老爹。
而李渊这边,既然无法再打理朝政,又只能自宫内行动,那就只能和自己的妃子玩造人游戏了。
不过,李渊此时已经60多岁了,就算想造人也是有心无力。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元婴出生了。
李元婴,是李渊的最终一个儿子。
老来得子,一直是人生当中的一大幸事。
尤其是到了李渊这个岁数,还能生出孩子来,那简直就是奇迹了。
所以,李元婴出生之后,各方面都对他极为宠爱。
虽说他只是太上皇的儿子,但唐太宗李世民对他这个弟弟也是很不错的。
在李元婴八岁那年,李渊去世了。
李渊死后,李元婴虽然成了没爹的孩子,但日子还是过得不错的。
这重要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本来一直对自己的兄弟心有愧疚。
当年干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也不过是为了自己的性命和权力。
如今对于这个比自己儿子还小的弟弟,唐太宗李世民也愿意投入更多的恩泽,好好照顾他长大。
贞观十三年,李元婴受封滕王,就藩山东滕州。
因为老爹死得比较早,加上唐太宗李世民对他也比较纵容,而且当时李元婴年纪也比较小。
到了滕州之后,李元婴熊孩子的本性,就显露出来了。
到了滕州之后,李元婴在当地大兴土木,搞得当地怨声载道。
但即便这样,唐太宗李世民依然不管不问,愣是让李元婴在滕州玩了十几年。
直到十多年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李治登基,才终于做出了一些反应。
永徽四年,李治下诏责罚了一下李元婴,然后将李元婴贬到了苏州去做官。
这种责罚,更像是一种表扬。
谁都知道,苏州园林天下闻名。
将李元婴贬到苏州去做官,这到底是在责罚他?还是在奖励他?
不过,这本来也不难理解。
毕竟李元婴在辈分上来说,算是李治的叔叔。
人家不插手什么政治,又是你爷爷最小的儿子,除了修修房子也没别的爱好。
这样的叔叔,李治似乎也很难过多苛责。
此后的人生当中,李元婴继续保持自己闲散王爷的状态,先后在苏州、南昌、四川阆中都做过官。
没到一个新的地方,李元婴就开始大肆修房子。
南昌那边修的那座滕王阁,就是王勃笔下的那座滕王阁。
后来李元婴到了四川阆中又修了一座滕王阁,,这座滕王阁就是杜甫笔下的那座。
值得一提的是,王勃写那篇《滕王阁序》的时候,李元婴本来早就已经离开了南昌,被调到四川那边去了。
而南昌那边,则是换成了其他官员。
结果这位姓阎的大都督,刚刚修好滕王阁,打算让自己的女婿在宴会中一鸣惊人,结果就被王勃抢了风头。
至于那位阎都督的女婿,到底写了什么,就没人在乎了。
公元684年,李元婴病逝,终年56岁。
李元婴的一生,虽然没有对唐朝的古代,产生什么大的影响。
但当作一位王爷,可以过上最惬意的生活,到处盖房子改善生活,这种日子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至少相比那些因为权力斗争而死去的皇子皇孙们,要幸福太多了。
李元婴虽然没有对唐朝的古代,产生太大的影响。
但其修造的滕王阁,却成了后世的中国四大名阁之一,成为后世无数文人墨客凭吊的地方。
更给了后世那些文人骚客无尽的灵感,让他们写出了许多流传于世的诗篇。
除了盖房子之外,李元婴在绘画方面,也有巨大的造诣。
古代上著名的滕派蝶画,就是李元婴制造出来的。
能够为后世留下滕王阁这样的建筑,又能为中国绘画做出一定的贡献,一生衣食无忧,没有卷入任何权力争斗最终得以善终。
李元婴的一生,似乎也挺幸福的。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原文、赏析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原文、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
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
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
天正远,伤飘泊。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
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译文: 万里西风助我登上滕王阁,楚江波涛惊起,云层翻腾。
远远望去好像船从树梢上驶过去,有时水鸟雀沙边飞落。
晚上阴雨遮天,与唐时无异。
秋天来临、气蓑悲伤,自叹十年官场浮沉,多次落职乡居。
唉,算了算了,不去说它了。
天地之大,却没有我落脚之地。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宋以来始填此词调。
豫章: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万里”三句:暗用王勃故事。
写自己登临高阁时的兴致。
传说王勃往道南昌,水神以风助之,一夕行四百余里。
正槛(jiàn)外:门外正是。
楚山:指西山又名南昌山(今湖北省西部)。
古时南昌属楚地,故称西山为楚山。
楚江:指赣江。
作:起。
木末(mùmò):树梢。
一作“林杪”。
紧:深,浓。
秋意已深。
休休莫莫:罢休,罢了。
乾坤:指天地。
着(zhuó):安放。
断送:逗引。
角:号角。
吴潜 吴潜(1195—1262)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
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
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
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
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
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
格调沉郁,感慨特深。
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一、兄弟两“吴公” 吴潜与哥哥吴渊还是幼童的时候,生母就不幸染病去世。
兄弟俩是在饱读诗书的父亲和慈爱的后母管教下成长的,聪明好学,相亲相敬,只是性格迥异,哥哥沉默寡言,弟弟活泼好动。
两人最终均由读书步入仕途,位居高官,都想为朝廷为百姓干一番事业。
但哥哥为政过于严酷,往往一点事情而兴师动众,牵连罗织,以致遭到不少人怨恨,说他太狠毒。
吴潜曾多次当面或以书信劝谏哥哥,哥哥也虚心接受,只是事到临头,多年养成的弊病竟一发而不可收。
平日忌恨吴家兄弟才德的奸臣贾似道之辈便乘机鼓噪,编造童谣诬陷他们。
两兄弟姓吴,众人尊称为“吴公”,童谣即以谐音称之为“蜈蚣”:“大蜈蚣小蜈蚣,尽是人间毒业虫,夤缘攀附有百足,想使飞天能食龙。
”但兄弟俩胸襟坦荡,敌手抓不到把柄,谣言最终不攻自破。
二、反对立昏君 公元1260年,是宋理宗景定元年,在皇位坐了30多年的赵昀,见自己年近花甲还没有一个亲儿子,便想立自己的侄子赵祺为皇太子,以便将来接自己的班。
吴潜知道赵祺是个口舌迟钝、呆头呆脑的人,难以承担天下重任,便密奏理宗说:“微臣没有丞相史弥远的才干,忠王赵祺也没有陛下您的福寿。
”理宗听了很是恼火,听信奸臣沈炎的诬陷挑拨之言,革去吴潜的左丞相之职,将他贬到当时十分偏远的广东循州当有职无权的地方团练使。
结果,吴潜再次以直谏丢官,而赵祺后来也只当了10年短命皇帝。
三、预知生死 吴潜学富五车,为官之余,不仅喜欢吟诗作词,而且颇精星象之学。
他的‘诗,多感情之作,激昂凄劲,一如他的为人。
他被贬到广东后,看到南宋王朝日衰一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内心悲愤,常常独自望着夜空,久久默然无语。
一日,他突然对身边人说:“我将死之夜,必定雷风大作。
”他的话语好象还在空中回荡,几天后的一个夜里,果然风大雷响,四鼓开霁。
他挥笔撰作遗表,作诗诵颂,端端正正地坐在那儿,闭上眼睛,便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世。
四、吴潜故里—玉堂巷 在休宁县城东南隅中街通后街处。
昔日,巷内为吴氏家族聚居地,巷北侧依次为坊表林立的东街、瞻云书院、县前街、休宁县衙等。
从宋末至民国年间,为“表宅里树风声”,各朝陆续建筑于东街各巷弄的牌坊即近30座。
其中,东南街头的保宁坊,东南城门的敉宁坊,县前街的近民坊,双井前的进士坊,学宫东路的东南邹鲁坊,东门的经魁坊、秋官大夫坊、孝子坊、母节子孝坊,陪郭头的父子尚书坊、及第坊、学士坊等,都曾显赫一时。
特别是玉堂巷口的“画锦坊”,还记载着一段“衣锦荣归”、“母慈子孝”的历史:状元吴潜的哥哥吴渊读书做官,官至副宰相之职,荣华富贵到了极点,老了却整日里思念着故乡、惦记着将自己抚育成人的后母。
后母病重,他毅然辞官,特地从宣城赶回休宁玉堂巷侍奉汤药。
后母离世后,厚加安葬,并庐墓守孝。
孝满,自号退庵,整日吟诗作画于玉堂巷故居,直至葬身于休宁故园。
人们感其节孝,特立“画锦坊”以示纪念。
被汉高祖刘邦扔下车的鲁元公主,她的一生有多惨?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子一向没有什么地位可言。
有些人可能认为皇家女子不同,她们能够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尽情享受人世间的繁华富贵。
然而皇家女子,从一出生就无法掌握自己命运,有些甚至沦为政治工具,她们的人生悲剧一早就是注定的。
身为高祖和的独女,鲁元公主并没有得到父亲太多的关注,反而被刘邦一次次推入危险之中。
对于刘邦来说,这个女儿仿佛是个的陌生人,可以随时舍弃。
当初吕公因为看相先生说刘邦面相大贵,本着投资的想法还是把自己的女儿吕雉嫁给了还是个小的刘邦,婚后吕雉为刘邦生下一对儿女,即鲁元公主和。
鲁元公主出生的时候,刘邦还没有发迹,也不肯踏踏实实的工作,一家人都是靠着吕公的资助勉强生活下去。
然而刘邦不仅不好好工作,还喜欢装土豪请客,在外面结交各色人物,吕公的救济也不够他挥霍。
在这种情况下,鲁元公主从小就要洗衣做饭,和母亲一起做些针线活补贴家用。
都说喝酒误事,刘邦就在一次醉酒之后让押解的罪犯给逃走了,为了逃避责罚就藏到了芒砀山,吃食和衣物都靠鲁元公主和吕雉送过去。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刘邦干脆加入到了起义队伍当中去,好几年都没有回家,家里大小事务都只有吕雉一人操持。
可以说,鲁元公主的童年基本没有父亲的身影,更加不要说享受父爱了。
公元前204年,之争爆发,刘邦出师不利,靠着天气的掩护才能够冲出楚兵的包围。
刘邦逃亡经过沛县的时候想起了自己的一女,就派人去寻找,但是他们早就不知道因为战乱逃亡到了哪里。
或许是上天垂怜,让鲁元公主和在逃亡的路上遇到了刘邦。
这个时候的刘邦还有几分恻隐之心,就把他们拉上自己的车架一起逃跑。
然而楚兵很快就追了上来,刘邦眼见几个人共乘一辆车速度越来越慢,竟然将刚刚找回来的一双儿女给推了下去。
当时马匹还在快速奔跑,刘邦就这样把鲁元公主姐弟给推下去,稍有不慎就会撞到石头,甚至是被后面追兵的马蹄践踏。
可以说,刘邦此举根本就是不顾他们的死活,好在同行的实在是看不下去了,舍命把姐弟俩给救了上来。
而正是因为这件事情的发生,历史上出现了被踹下马车的那对儿女并不是刘邦亲生骨肉的猜测。
不过,二人不是亲生骨肉,纯粹无稽之谈。
而当时刘邦此举,也是在权衡下做出的决定。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在后穷追不舍,如果他们被追上了,必定是一场斩草除根的杀戮,马车上的人都会被杀害,不会有人能活下来,而把刘盈和鲁元公主踹下马车,最坏的结果不过是这两个小孩被项羽俘虏。
项羽非常在乎自己的名声,刘邦赌项羽不会杀两个对他毫无威胁的两个年幼孩子。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刘邦才狠心抛弃了自己的儿女。
而事实证明,刘邦赌对了,他成功逃过了项羽的追杀,重整旗鼓之后完成了对项羽的复仇,而刘盈和鲁元公主也活得好好的,没有被项羽杀害。
后来,刘盈是刘邦死后的继任者汉惠帝,至于鲁元公主的遭遇,却有些凄惨。
因为这虽然是刘邦第一次把鲁元公主推出去挡险,却不是最后一次。
建立之初,经常受到匈奴的骚扰,公元前201年,刘邦出兵匈奴。
当时,受到敌人的迷惑后,刘邦出动了全部军队,多半是步兵,共32万人,向北追击匈奴。
谁知,刘邦刚到达平城,汉朝的步兵还未全到,就指挥他的40万精锐,在白登山把刘邦包围起来。
7天之内,汉军内外不能相互救助军粮。
这场战役史称“”。
这场战役的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因为刘邦本人骄傲自满、错估形势、用人不疑导致被背叛外,还有客观原因,比如军队到了陌生的环境,,战斗力下降等。
所以,这场战的结果是刘邦以失败告终,并且付出了不少的代价。
后来,刘邦采用之计才脱险。
无奈之下,刘邦采纳了和亲的提议,打算把鲁元公主嫁给冒顿。
刘邦不把鲁元公主当回事,可吕后却心疼自己的女儿,整天的,并对刘邦说道:“你怎么能这样对咱们的女儿!”。
于是,看到吕后这般憔悴,刘邦心软地换了个人代替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派刘敬作为使者陪同前往。
除此之外,还要每年馈赠絮缯酒食等礼物给匈奴,并且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
就这样,汉与匈奴的关系暂时缓和下来了。
不过,鲁元公主虽然躲过了这次的和亲,可还是没有摆脱政治联姻的命运。
后来的她,又被刘邦嫁给了开国功臣的儿子赵王张敖,以此笼络人心。
然而,当时的张敖已经39岁,而鲁元公主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女。
好在张敖对她一直敬重有加,夫妻二人和睦共处,还生下了儿子张偃和女儿。
这样远离朝堂纷争的生活大概是鲁元公主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了。
那时候,鲁元公主每次带着女儿张嫣进宫时,她的父亲刘邦就会让抱着张嫣,对这个外孙女甚是喜爱,并会对戚夫人说: 你虽然美丽高雅,世上无人能及,但我家这个女娃,十年以后,长得亭亭玉立,必定是你也比不了。
不过,虽然刘邦对外孙女很喜爱,可对女婿张敖就没有什么好脸色看。
有次刘邦出行,张敖以子婿的礼仪接待他,还亲自侍奉,没想到刘邦不仅不满意还大骂了他一顿。
此举让张敖手下的很多将领都非常不满,于是就向张敖进言发动叛变,只不过张敖给拒绝了。
但是他们却没有放弃,依旧背着张敖密谋策划行动,不想行动暴露,张敖也受到牵连被抓了起来。
在这件事情上,刘邦一点都没有顾及过自己女儿的感受,大有要将张敖的意思。
好在张敖手下的谋士是有节之人,拼死为赵王辩白,这才洗刷了他的冤屈。
鲁元公主的一生都没有得到父亲刘邦的疼爱,等到她的母亲吕雉掌权之后,她连仅有的母爱都失去了。
吕雉为了巩固势力,竟然把鲁元公主11岁的女儿嫁给了她的亲舅舅刘盈。
哪怕百般不愿,鲁元公主也无法阻止自己的母亲,就这样,前192年,张嫣成为舅舅汉惠帝的皇后。
这样的亲上加亲,何其荒谬,何其无奈。
而她女儿从成为“傀儡”的那天起,也并没有一帆风顺,反而在那偌大的后宫里,孤独至死。
张嫣虽然贵为汉惠帝的皇后,但汉惠帝只当她是个孩子,对她并没有感情,所以,不管吕后有多希望张嫣能生子,他们二人也并无夫妻之实。
眼看张嫣一直无法怀孕,吕后为了能巩固地位,就叫她假装怀孕,然后再强取汉惠帝与宫女所生之子,让她来一场“瞒天过海”的大计。
为了能让这个谎言不被戳破,吕后还将刘恭的生母杀死,并立刘恭为皇太子。
而张嫣则不称,世称。
吕后则继续手握大权。
可后来,渐渐长大的刘恭,知道自己并非是张嫣的亲生儿子,于是骂道:“怎能如此狠心呢?虽然我先找还小,但等我长大后,一定会报仇!”这件事,被吕后知道后很是担心,为了能,她决定谎称刘恭患病,不宜见人,将他囚禁在后宫的永巷中。
但毕竟是“养虎为患”,未免夜长梦多,没多久,吕后便找了理由废黜刘恭,并暗中将他杀害。
后来,吕后立汉惠帝的另一子常山王刘义为帝,改名为,史称后少帝。
自己女儿经历的这一切,鲁元公主并没有看到,因为她早在吕后元年(前187年)四月,就去世了。
对于鲁元公主来说,她不仅没等到自己的女儿长大,也再也看不到对方是否能幸福的生子过日子。
但她绝对想不到,自己的女儿在死后,被宫女们替她净身时,才知道,女儿活了40多岁,却依然是处子之身。
《汉宫春色》中曾这样形容鲁元公主:“公主甚贤,其姿貌虽非绝丽,而,气象温雅,靓如秋云之吐华月,蔼如春风之拂名花,实世所罕觏也。
” 但如此举止大方,气质非凡的鲁元公主,却一生都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后来也无法帮助自己的女儿摆脱悲惨的命运。
她看似身份尊贵,风光无限,可俗话说,无情最是帝王家,其实过得还不如一个普通女子,一生都不能按照自己所想所做,鲁元公主的结局也算得上唏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