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神话中四季是怎么来的?

传说是德墨忒尔教会人类耕种和收获,她还能使大地永不枯萎,万物永不凋零。
不过德墨忒尔此后被冥王看上,将她带到冥界,从此德墨忒尔再也没办法照看谷物农业。
最后在冥王和宙斯的协商下,德墨忒尔一年内才有一段时间能够回到地球,所以这才有了四季之说。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这个神话故事,感情
【千问解读】
德墨忒尔在希腊神话中是农业丰收之神,属于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
传说是德墨忒尔教会人类耕种和收获,她还能使大地永不枯萎,万物永不凋零。
不过德墨忒尔此后被冥王看上,将她带到冥界,从此德墨忒尔再也没办法照看谷物农业。
最后在冥王和宙斯的协商下,德墨忒尔一年内才有一段时间能够回到地球,所以这才有了四季之说。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这个神话故事,感情兴趣的话就来看看吧。
德墨忒尔是克罗诺斯与瑞亚的女儿,宙斯的姐姐,也是所有女神中唯一展现母性光辉的女神。
从她的名字其实就可以明白她的这个身份,因为“de”=“ge”,是土地的意思,而“meter”的古希腊语意思就是母亲。
在古希腊的农业生活中,德墨忒尔不仅作为神的母亲也被认为是大地之母,她象征着大地的丰产,是掌管粮食和农业的保护神。
另外她也掌管着人类与土地的关系。
一、德墨忒尔所代表的大地之母的形象从很早起就受到东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的人民的崇拜
到公元前7世纪,这种古老的仪式已经在希腊精神的影响下,产生了在荷马的“德墨忒尔赞美诗”所叙述的美丽传说。
有一天,德墨忒尔的女儿拍尔塞福涅正在与其他女神(在荷马史诗中她是与雅典娜和阿耳忒弥斯)一起采花,突然大地之间裂出了一道缝,冥王哈得斯驾着马车疾驶出来。
哈得斯第一眼看到拍尔塞福涅时便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
他想将她据为己有,便强行把拍尔塞福涅抱上了马车,并且火速驶回了冥府。
在女儿失踪了以后,伤心的母亲德墨忒尔手持燃烧着的松树火炬四处寻找,但是9天过去了却毫无结果,她悲痛欲绝。
最终,太阳神赫利俄斯偷偷告诉德墨忒尔是哈得斯把她女儿带走了,并强行娶作冥后,然而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一切都是在女儿的父亲宙斯的同意下进行的。
德墨忒尔对这种背叛感到非常惊讶,她愤怒地离开奥林匹斯山,独自到人间居住。
她假扮成老妇人来到城邦国家艾琉西斯,接受了照看国王克勒奥斯的儿子得摩丰的工作。
她想让得摩丰永生,于是偷偷喂他神的食物,并且每天晚上把他放在火上炙烤。
有天晚上,王后墨塔涅拉偶然发现了这可怕的一幕,惊恐地要处决老妇人。
愤怒的女神表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她要求艾琉西斯的人民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建造神庙来弥补他们对女神的不忠。
她使得大地一整年的时间无法生长粮食,人类面临了可怕的饥荒,而且根本无法为神准备祭品,这使得众神也为之惶恐。
于是宙斯向哈得斯商量能否将拍尔塞福涅还给德墨忒尔,后来他派信使赫尔墨斯去接拍尔塞福涅。
然而,就在赫尔墨斯到达前哈得斯用计谋使得泊尔塞福涅吃了石榴种子,告诉她在冥界她就是万物的女主人,这迫使拍尔塞福涅每年有四个月的时间重返冥界,剩余时间则是在人间与母亲呆在一起。
因此,每年当德墨忒尔的女儿回到人间的时候,她便使万物复苏迎来春天,而当泊尔塞福涅回到冥界的时候,大地不再产出,便是冬季,这也是古希腊神话中关于四季起源的说法。
二、死亡和重生的生命轮回
柏拉图在《斐多篇》中提到希腊的数百座城池是“围绕着池塘的青蛙”,不同于古代社会传统的农业国家,希腊本土大约四分之三的土地为山脉,地形崎妪,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土地可用于耕作,而其中只有五分之一是优质的农田,多为狭长的滨海平原。
在古代早期农耕生活中,饥荒的威胁是希腊人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特别是在冬季如何保存粮食。
因此掌管农业和土地的德墨忒尔的地位便可想而知了,关于她的这个神话很好地解释了四季更替的农业经验,可以视为死亡和重生的生命轮回。
当拍尔塞福涅回到冥界时,万物种子在土壤里休眠,而当她与母亲重聚时,土地得到重生,粮食又可以重新种植,于是这个土地的生命周期保证了人类生命的延续。
就连当时拍尔塞福涅所吃的石榴也象征着生命与死亡,石榴的多籽代表了丰产的力量,然而它血红的汁水也预示着死亡的味道
从关于德墨忒尔的神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女神的存在象征着在古希腊海外殖民之前的农耕生活中,生产力水平不高,人们对土地丰产的向往和对饥荒的恐惧。
不过,更重要的是,从这个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奥林匹斯中难能可贵的母亲与女儿之间的亲密关系。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这两位女神是并存的一种实体,她们分别象征了一个女人生命中的两个相互区别但又相互补充的重要阶段:处女时期和母亲时期。
当她们重聚的时候,这两个阶段又融合在一起,处女变成为了母亲,而母亲给予生命给处女,女人的生命在她的下一代继续延续。
这两位女神的关系不仅象征了土地和植物的生命周期与重生,也象征了人类生命的重生,两者互相影响构成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繁衍。
三、这个神话的情节也揭示了古希腊社会中的某些婚姻形式
拍尔塞福涅被迫嫁给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而且是在父亲同意的条件下实现的。
不难想象,这种婚姻方式在当时的古希腊社会中也应当常有发生,使得新娘完全失去了个人身份,而身份的丧失也可以认为是某种意义上的死亡。
从荷马史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婚姻在家族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在荷马社会里通常是居住在男方家里和居住在女方家里这两种婚姻模式。
首先,居住在男方的婚姻是由求婚者带他的新娘回到自己家中居住,这样就能建立起女方的丈夫和父亲的联系。
男方要以婚礼的形式给予女方足够的聘礼,才有可能娶到新娘。
《奥德赛》第十八卷里这样写道,当有人向高贵的妇女和富家闺秀请求婚允,并且许多人竞相争求。
那是他们自己奉献肥壮的牛羊,宴请女方的亲友,馈赠珍贵的聘礼。
他们从不无常地消耗他人的财物。
这是荷马社会的人通常的求婚方式,为了带回新娘,也是女方家庭变相的通过婚姻获得财物。
因此,佩洛罗佩的哥哥和父亲就期望她嫁给能够提供最多聘礼的求婚人,“如今她的父亲和兄弟们正竭力相劝,要她嫁给欧律玛科斯,他的赠礼超过其他求婚人,有慷慨增加了聘礼。
”然后是居住在女方的婚姻模式,常常是一位流浪的勇士到了公主的领地王国,赢得了公主的芳心,从公主的父亲手中得到了王国。
通常,国王通过举行竞赛来选拔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来做他的女婿,奖品就是他的王国。
这位勇士在竞赛中获得了很高的荣誉,这样国王在纳他为婿的时候也可以弦耀自己能够找到这么有名望的上门女婿。
比如,阿基琉斯曾经夸口说,许多希腊城邦的首领要将他们的女儿许配给他。
这种通过竞赛所争得的婚姻都是不用征得新娘的同意。
而荷马史诗中反映的人类与子女之间关系也颇为不同,非婚生的儿子所得的要比自由人出身的妻子所生的儿子少一些,但是非婚生的女儿的命运在史诗中并没有暗示。
即使是女奴所生的儿子地位也可以得到确认,“为儿子婚娶斯巴达的阿勒克托尔的女儿,壮健的矮子墨伽彭特斯由一位女奴为他所生。
”
就算是墨涅拉俄斯和女奴所生的儿子,他同样给予他高贵的婚姻,说明儿子的地位要高于女儿。
更重要的是,儿子的价值在父母看来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父权制社会里很重要的特征,而与女儿的感情则弱些。
母亲宠爱儿子,父亲与儿子亲密无间。
奥德修斯与特勒马科斯虽然20年未见,但是一见面后就表现得十分亲密。
虽然有克吕泰涅斯为了给长女复仇杀了阿伽门农,但她也遭受了自己的儿子俄瑞斯忒斯的复仇,他为父报仇杀了他的母亲。
同样在欧里庇俄斯的悲剧《美狄亚》中,美狄亚更是残忍狂暴的代言人,哪怕她只是为了复仇。
希腊“公民军队”如何打败波斯“多族杂烩兵”?都分别装备了怎么样的武器
不过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被外族入侵所湮灭,只留下《荷马史诗》这样的神话传说。
公元前800年左右,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周围的岛屿和希腊半岛附近出现了成型的城邦。
公元前776年,在奥林匹亚运动场进行的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标志着古希腊文明进入到兴盛阶段。
这一文明持续了650年,直至公元前146年罗马大军吞并了这个古国为止。
古希腊由众多城邦组成,其中最重要的城市雅典实行奴隶主共和制,斯巴达实行的是君主制。
雅典是西方民主的发源地,“民主”一词即“Democracy(原来汉译为“德谟克拉西”)”,起源就是“德谟”,属雅典的一个区,这个区议会里面的决定都是由贵族代表们讨论制定的。
古希腊公民制和民主制的社会基础是将私人财产、公民权利和保卫国家的义务相联系,被后来的西方人所推崇称颂,认为它为近现代的西方社会民主共和的制度模式播下了种子。
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讲,希腊公民制是社会上少数人的“民主”和“权利”。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世纪,雅典城内有2万自由民,加上周围城市和农村自由民约15万人,这里面包括了前来经商的2万多的异邦人,而奴隶总数却有40万之多。
在雅典的自由民中,妇女也没有权利,只有少数贵族和自由民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占人口多数的奴隶只是像牲口一样被奴役或贩卖。
古希腊的民主是建立在压迫占人口多数的奴隶的基础之上的,雅典灿烂的文明之下是受奴役者的累累白骨!当然,这种贵族民主制度,比君主寡头专制还是有着优越性,也算是当年人类进步的一种表现。
古希腊的各城邦,公民有义务服兵役,各城邦几乎都实行公民兵制度,全体公民大会是城邦最重要的权力机关,城邦公民既是生产者又是军人。
兵力不足时,也会招募一些外族的雇佣兵。
古希腊各派军队行动时还要征用奴隶,陆战时他们的任务是为主人背粮食、扛武器,伺候其起居,海战时则被铁链拴着在舰船上充当划桨的苦役。
不过,到了打仗时,不论陆地上的冲锋陷阵还是海战时的拼死搏杀,还都靠公民士兵。
这种“公民兵”制度的优点,是让每个公民士兵把个人利益同政权的兴衰联系在一起,保卫城邦也就能保住自己的家园,打胜仗后还能分到缴获的财物和奴隶,这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古希腊军队斗志。
公元前5世纪末,古希腊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发展已颇具规模。
与此同时,它的主要敌人,在西亚兴起的也征服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马其顿等广大地区。
当时,波斯帝国的疆域西至埃及,东括印度、南达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北到里海及黑海一带,公元前6世纪时已成为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帝国,地跨亚欧非三大洲。
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和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在政治、军事上的改革是分不开的。
大流士政治改革的内容包括:采取分权制,将其国土划分为20个郡(也有译为省),各郡每年向中央缴纳一定的贡赋,并在打仗时提供兵员。
各郡有自己的自治权,保留各自的语言、货币和度量衡,风格各异的众多文明第一次联合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君主的统治之下,大大加深了相互的交流和渗透。
但是,这样的帝国实际上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表面的稳定下面蕴藏着时刻会爆发的危机。
波斯进行的军事改革,在古代确有许多创新。
大流士为了进一步巩固波斯人的统治以及自己的专制政权,而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大军区,严格规定每郡驻防军的规模;国王是最高军事统帅,军队由波斯贵族领导,在腓尼基人的协助下建立海军。
每个军区下辖若干郡军区,军事长官和总督互不相属以互相牵制。
人类军区制度的起源,应该从古代波斯算起。
波斯军队由步兵、骑兵、战车兵、象兵、海军、工兵等组成,战时还可从各省和各部落征集相当庞大的军队。
国王身边1.2万人的“不死队”(即损失一人补一人)是由精锐的上层武士组成的忠诚力量。
因波斯的分权制和奴隶制社会结构,帝国时期这些部队分散在波斯各地,因此波斯军队主要由语言不通、风俗各异的多民族部队组成,战前临时集结,相互之间缺乏协调配合,战斗力也参差不齐,军队数量虽庞大却质量不高。
而且各郡提供的部队的成分包含不少奴隶或受雇佣者,士气同希腊的公民军队自然有天壤之别,这在使用冷兵器面对面厮杀的年代更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德国哲学家尔有句名言:“主人为了尊严、自由而战,而奴隶却为了自己的口粮而妥协。
”希腊的公民制军队在当年士气最高,是因为一个国家的主人翁才会愿意拿生命去捍卫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利益共同体。
至于当时被强行拉入军中充当仆从的奴隶,他们不仅一无所有,连自身都是主人的,怎么会自愿牺牲生命来保卫他人的东西?打起仗来,希腊军中的奴隶要严格监押才不会逃跑开小差,不临阵倒戈就算不错了! 希腊小国寡邦的地理条件,经济落后,人口稀少,决定了平时没有财力供养多少常备军,除少数军官和军队骨干外,普通士兵基本都是战时临时征召,而且要自备武器、盔甲等装备,而全套装备价值不菲。
希腊军队最主要的兵种是重装步兵,重装步兵的基本武器是一支长3米的矛,外加一柄短剑做辅助兵器。
最主要的防护装备是一面直径约1米的圆盾,通常挽在左前臂。
圆盾是木制结构,呈凸镜形状,外表有一层青铜蒙皮。
重装步兵头戴青铜头盔保护头部和双颊,上身穿戴整块打造的青铜胸甲,腰带上悬挂有貌似短裙的青铜片甲保护腹部,两腿穿着胫甲保护脚踝至膝盖的小腿正面。
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城邦开始成为希腊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
与此同时,希腊人的军事文化也开始从毫无章法的单打独斗,迅速转换成为有组织的集团战斗,希腊密集阵应运而生。
希腊密集阵士兵肩并肩排列,通常有八行纵深,前四排士兵持矛水平向前,后排的长矛叠在前排长矛之上,而后四排则将矛竖立。
方阵通常稳步前进到距离敌阵150米的距离,然后开始奔跑,逐渐加速,最后50米全力冲刺。
希腊密集阵战术对士兵的身体素质和战术素养要求非常高,一个全副武装的步兵需要负重四十公斤,进行长距离的奔跑和高强度的冲刺。
一个希腊方阵必须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队形紧密,,这需要长时间的队列训练才能达到。
这种战术思想源于希腊人以神话英雄为楷模的英雄主义情怀,以及将战场视为竞技场的观念,也使战争更加血腥残酷,更具有决定性。
强劲的冲击力是希腊密集阵进攻的诀窍。
八行纵深的密集方阵长矛如林冲刺而来,接敌时动能惊人,防守一方前几排的步兵阵线往往会立刻崩溃,或被洞穿,或被践踏。
密集阵前排每一个士兵身后都有7名士兵拼命向前推挤,整个方阵如同人肉坦克一样不可阻挡,敌军的阵形通常很快就会瓦解。
现代科学家研究过,由于希腊重装步兵40公斤的负重和接敌前的高速奔跑,接敌以后30分钟以内体力就会耗尽,因此30分钟成为希腊密集阵的进攻极限。
公元前198年,罗马军队就是通过有秩序地后退消耗希腊步兵的体能,然后利用希腊密集阵因某些士兵力竭而出现的空隙突入肉搏,取得了胜利。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拼的是体力,在频繁的战争间隙期内,希腊公民们中体格合格的中青年都要参加体能锻炼,如当时奥林匹克运动中的竞赛项目赛跑、投标枪、掷重球都是军事体能培训的项目。
每逢召开奥林匹克运动会时,希腊城邦中相互征战的各方都会休战,让各自的运动员到竞技场上比赛。
后来的人们依此解释,称这种体育运动象征着和平竞争,然而追溯其源头其实是为战争服务,只不过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也属必然。
随机文章勾践尝粪惑夫差最终灭了吴国精灵干尸长天使翅膀,生吸人类鲜血与骨髓浅显易懂的拜伦法则,授权并非授责(国际版的用人不疑)外道魔像最后去哪了,斑从带土体内通灵后不知行踪(或变回神树)长剑20巡航导弹射程,俄专家认为在3000公里以上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罗德岛在历史上到底是属于土耳其还是希腊?为什么罗德岛战略意义这么大
邻居土耳其特别痛恨希腊的岛屿分布,而罗得岛在土耳其看来,很怀念,也非常痛恨。
说怀念,土耳其曾统治罗得岛数百年。
而如今,罗得岛是希腊岛屿群最东南部的大岛,正好阻止土耳其的爱琴海与地中海有效连接。
而有了罗得岛,希腊和希族人占优势的塞浦路斯联系,就非常方便了。
你仔细看罗得岛的形状,像不像东方某个大岛?罗得岛比如东方大岛小多了,只有1398平方公里,但已经希腊第四大岛。
罗得岛历史悠久。
公元前408年,还没出生呢,罗得岛上就建立了港口城市罗得港。
罗得岛是希腊的心头肉,古希腊时期,在岛上就有一座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太阳神雕塑。
这是纪念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赫利俄斯,神像高33米,公元前226年地震,神像坍塌。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从古至今,罗得岛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遥远的马其顿,到,以及强势崛起的,都把罗得岛当成战略要塞。
奥斯曼有个非常厉害的苏莱曼一世,他在1520年继位后,就准备出兵罗得岛。
那么,他准备打谁呢?这个对手到现在依然存在,却寄居意大利首都罗马孔多迪大街68号的大楼里,这就是著名的马耳他骑士团。
马耳他骑士团是简称,全称让人崩溃:“耶路撒冷、罗得岛及马耳他圣约翰主权军事医院骑士团。
”你应该注意到了,全称里有罗得岛。
马耳他骑士团和罗得岛有关系吗?太有关系了! 马耳他骑士团最早驻在耶路撒冷,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公元1291年,马耳他骑士团被迫离开巴勒斯坦,去邻近的塞浦路斯岛安家。
在塞浦路斯岛没几年,骑士团又看上了罗得岛,举军迁到罗得岛。
骑士团有是兵力的,而且他们在信仰上和中东不一样,所以他们认为有责任把罗得岛建设成为阻止中东信仰西进的要塞。
奥斯曼崛起后,商船在地中海四处游弋,骑士团就以罗得岛为基地,四处袭击奥斯曼的船队。
其实就算是骑士团不袭击船队,奥斯曼也不会放过罗得岛,毕竟位置太重要了。
拿下罗得岛,奥斯曼就可以在地中海上通行无阻。
在苏莱曼一世即位之前的1480年,奥斯曼军队就进攻过罗得岛。
但骑士团善于防守,再加上罗得岛的地形优势,奥斯曼付出很大伤亡,也没拿下罗得岛。
苏莱曼决定不惜代价拿下罗得岛。
1522年7月26日,十万奥斯曼军队杀向罗得岛,仅战舰就有四百艘,黑压压驶向罗得岛。
骑士团并不是很害怕,因为他们的防守力量同样强大。
虽然正规军只有1800人,但加上强壮的男性岛民,也能凑出七千人。
更何况,罗得岛上的骑兵团,还有欧洲的支援。
罗得岛是个岛,这就决定了奥斯曼最好的解决方式是炮击,先把罗得岛的防御工事炸平,一切就OK了。
奥斯曼军队开始挖壕沟,慢慢向城池逼近。
可骑士团也有大炮,精准度非常高。
对准奥斯曼士兵一通炮,就能炸死一大片。
奥斯曼看地上挖沟不行,那就在地下挖。
骑士团早有准备,派人带上炸药,埋伏在各个可以预见的地道口,发现敌军过来,先炸一通。
实在炸不掉,那就用乱捅,也能干掉很多敌军。
问题在于,好汉架不住人多,骑士团兵力有限,而奥斯曼军队好像不止十万,源源不断从地下杀出来。
到了9月4日,奥斯曼军队挖到城墙下,炸出一个豁口,杀上了地面。
奥斯曼军论单兵作战,不如骑士团,可还是那个优势——人多。
通过人海战术,奥斯曼军牺牲了大量士兵,才杀进城内,也不过只占一块地方。
奥斯曼人希望骑士团识趣,赶紧投降,但这怎么可能呢?骑士团的历史荣誉感,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苏莱曼一世通过中间人告诉骑士团:罗得岛我必须拿下,但我可以保证你们所有人员,包括所有财产安全离开。
岛上的百姓如果不离开,他们可以在五年内不用上缴赋税,且信仰自由。
这样的条件,对奥斯曼来说已体现极大诚意了。
骑士团也知道再打下去,奥斯曼会付出更大的伤亡,而自己必然灭亡,实力差距太多。
而且欧洲的朋友们,摇旗呐喊的,多过的…… 骑士团最终同意离开罗得岛,去了地中海的另一个岛屿——马耳他,这才了“马耳他骑士团”的名称。
罗得岛成为奥斯曼土耳其的地盘,一直统治到1912年,被意大利接管。
36年后,1948年,希腊收回了罗得岛。
随机文章中国古代建筑简介墨西哥塔毛利帕斯天坑,世界上最深水洞(达到339米)最紧张的高空定点跳伞,英国狂人开伞慢1秒险摔死揭秘印加儿童木乃伊真相,活生生儿童被当成祭品活埋(陋习)小行星撞击地球2018年若发生,威力堪比1000颗原子弹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