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艳后最终为什么要选择自杀
【千问解读】
尽管埃及艳后一身非凡美貌,曾经被无数男人视为是心中的女神,但是这一次的情况却不同了。
因为对面的这个男人叫做屋大维,凯撒大帝的养子,是凯撒大帝的外甥,是凯撒的继承者,同时也是严重只有权利的男人。
埃及艳后被重重的镣铐所束缚,不管怎么搔首弄姿,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打动眼前这个冷血的男人,已经彻彻底底的沦为了阶下囚。
可是她清楚地记得,在18年前,自己用同样的手段征服过凯撒,并且以此保住了自己的王位,可是现在与凯撒一脉相承的屋大维为何油盐不进呢?
埃及艳后出身于王室,当年父亲临终时曾指认她和弟弟共同执政。
但是一个国家不允许两个国王同时存在,按照当时埃及的传统,有个很好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埃及艳后与弟弟结婚。
两人是同父异母的姐弟,虽然有血缘关系和夫妻之实维持,但是在权力面前这些都不堪一击。
随着两人共同执政的时间越久,彼此之间的利益争夺就越激烈。
刚开始的时候,碍于情面,姐弟俩也是夫妻俩还能勉强保持表面的和谐,但后来以二人各自为首的两大派系明争暗斗不断,埃及艳后成为丈夫必须要清理的头号目标。
公元前48年,丈夫带领亲信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亲手将自己的妻子赶出国境。
自此,风华绝貌的埃及艳后沦为流民,身无分文、又没有生存技能的她只能依靠出卖肉体勉强维生,在边境线上做起了“皮肉生意”。
说巧不巧,埃及艳后被夺权的同一年,罗马的凯撒大帝正集结军事,准备开疆扩土攻打埃及。
这对于埃及艳后来说是个绝佳的机会,她处处打探凯撒的驻军地点,终于得知凯撒正在亚历山大里亚休整。
于是她跋山涉水来到此地,并在一天夜里偷偷潜入凯撒的寝宫。
我们不难想象,在月黑风高的晚上,一名妙龄玉郎以毯裹身、扭动着婀娜的身段走向床头,这对于铁血柔情的凯撒来说造成了多么大的冲击。
埃及艳后有绝世的容颜、而凯撒手握欧洲最精锐的军事,两人算得上是各取所需。
最后,,凯撒帮埃及艳后夺回了王位,并将曾欺辱过她的弟弟亲手溺死在河中。
而在多年的“情感交流”中,埃及艳后有了身孕,孩子出生之后立马被她立为埃及的信任国王,母子二人共同执掌大权。
在那段古代中,罗马是地中海一带最强的国家,埃及在她面前只能选择依附。
公元前44年,凯撒被元老会的一帮人联合刺杀,短时间内罗马由元老会单独统治。
为了对抗元老会,凯撒手下安东尼、外甥屋大维、和另一名亲信雷必达组成政治同盟,重新夺回了权力。
在这三个人当中,安东尼的实力最强。
对于埃及艳后这个女人,安东尼印象十分深刻,毕竟当年自己的领袖被她迷得神魂颠倒,肯定是倾国倾城。
出于好奇,也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安东尼派人出使埃及,邀请艳后来自己的营中觐见。
凯撒一死,埃及艳后缺少了顶力的支持者,孤儿寡母想要坐稳这片江山实属不易,所以必须重新另找靠山。
为了此次觐见,埃及艳后是煞费苦心。
乘坐一艘紫帆银桨的镀金大船,这艘船上挂着用名贵的推罗染料染成的紫帆,船尾楼用金片包镶,在航行中与碧波辉映,闪发光彩。
女王装扮成爱神阿佛洛狄忒的模样,安卧在薄如蝉翼的纱帐之内。
美丽的童子侍立在两旁,各执香扇轻轻摇动。
打扮成海中仙子的女仆,手持银桨,在鼓乐声中有节奏地划动。
此情此景宛如仙子下凡,安东尼怎能不动心?
在艳后的精心算计之下,安东尼心甘情愿地成为她第二任“护花使者”,不仅扫清了埃及所有的政敌、并且将征服的土地悉数送给了她。
我们刚才说过,罗马实行的是“三头同盟政治”,安东尼、屋大维、雷必达共同执政。
虽然安东尼的实力最强,但屋大维、雷必达也不是吃素的。
当安东尼把大片土地送给埃及艳后之后,国内矛盾瞬间尖锐起来。
罗马人民不再信任安东尼,认为他就是个“叛国者”,而屋大维也认为安东尼随意送出土地,本来是想把自己踢出局,从而建立独裁统治。
于是在公元前32年,安东尼在罗马的势力被全部清剿,只能逃到埃及,而屋大维则率领军事一路追击。
埃及艳后起初是想求生的,当她被押到屋大维面前时,也是好话说尽、希望能够诱惑屋大维,可最后还是失败了。
当她得知自己将被押回罗马,遭受士兵和罗马民众的羞辱时,她悲痛欲绝,断然放弃了生的希望,拿起一条毒蛇放在自己胸前,了解一生。
从始至终,她都有巨大机会能够活下去,为何偏偏要选择自杀?
4.1、从凯撒到安东尼,虽然都是艳后利用的对象,但在长时间的接触下早已日久生情,现在他们相继死去,对一个女人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如此很大的压力之下她的心态已经崩溃,已经丧失了对求生的渴望。
4.2、事关一个女王的尊严问题。
亡国之君向来都是饱受讥讽的,她起初之所以想诱惑屋大维,是想保住自己的王位,可屋大维不吃这一套,还要将她带回罗马示众。
这样的惩处对一代女王来说比死还要可怕,所以她绝望了。
4.3、埃及艳后年轻时饱受屈辱,为了生存不惜出卖肉体,深知这样的日子有多痛苦,一旦自己被带回罗马,肯定会过得生不如死,与其这样不如自行了断,还显得体面一些。
武则天禅位后的命运:为什么仅被软禁在上阳宫?
然而,在她晚年,由于种种原因,她被迫禅位给太子,并被软禁在上阳宫,直至去世。
那么,为则天在禅位后没有被杀害,而是仅仅被软禁呢? 一、政治考量:避免背负弑君弑母罪名 武则天禅位后,李显已经成功恢复了李唐王朝的统治。
此时,如果杀害武则天,不仅会背负弑君的罪名,还会因武则天是李显的亲生母亲而背上弑母的恶名。
在古代中国,弑君弑母是极为严重的道德和政治罪行,会遭到天下人的唾弃。
因此,为了避免这一风险,李显及其支持者选择了将武则天软禁,而不是直接杀害。
二、武则天的影响力与威望 武则天在执政期间,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手腕,稳固了政权,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国家得到了有效治理。
她虽然被迫禅位,但其在朝野中的影响力和威望依然巨大。
如果贸然杀害她,可能会引发朝臣和百姓的不满,甚至可能引发新的政治动荡。
因此,将武则天软禁在上阳宫,既是对她的一种惩罚,也是对她影响力的一种限制。
三、武则天的身体状况与年龄 武则天在禅位时已经年迈,身体状况大不如前。
将她软禁在上阳宫,既可以限制她的行动,又可以避免她继续干预朝政。
同时,由于武则天年老体弱,即使有人想要对她不利,也无需过于担心她会发起反击。
因此,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软禁是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处理方式。
四、李显的孝顺与策略 李显作为武则天的亲生儿子,虽然曾一度被废黜和囚禁,但在他重新登上皇位后,仍然对母亲抱有一定的孝顺之心。
他选择将武则天软禁在上阳宫,而不是直接杀害,可能也是出于一种对母亲的尊重和保护。
此外,李显还可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宽容和仁慈,以赢得朝臣和百姓的支持。
五、上阳宫的特殊地位与条件 上阳宫作为时期的皇家宫殿之一,其地理位置和建筑条件都极为优越。
将武则天软禁在这里,既可以确保她的生活品质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又可以方便朝廷对其进行监视和控制。
同时,上阳宫作为曾经的政治中心之一,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将武则天软禁在这里,也可以向世人展示朝廷对她的惩罚和限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说丢荆州的是关羽,却是诸葛亮造成的?
他辅助刘备,贯彻《隆中对》的路线,取得许多重大的胜利,直至以益州为根据地,建立稳定的蜀国。
但他始终没有达到复兴汉室、卒成霸业的目的。
这固然是由于魏、吴力量的强大,然而与诸葛亮在斗争中犯了某些错误,特别是在荆州问题上措置失当,有很大的关系。
按照《隆中对》的路线,首先是夺取荆州。
荆州是曹、孙、刘三方必争之地,谁占据了荆州,谁就可西进四川,东下三吴,为统一中国打开通路。
然而从刘备与的关系来说,荆州既是双方矛盾的焦点,又是建立联盟共同抗曹的交点。
网络图片 刘备不取得荆州,就没有立足之地,不能形成一支强大的力量,孙权就不会重视与他的联盟;若刘备不与孙权联盟共破,任何一方都难以夺取荆州,夺得了也难以保住,这是为后来的历史所证明了的事实。
怎样夺取荆州,如何保住荆州,是刘备集团始终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诸葛亮犯了急躁冒进和重益轻荆的错误。
起先是夺取荆州时急躁冒进。
公元208年曹操大军南下指向荆州时,盘踞荆州的病逝,内部随之发生分裂。
以长子刘琦为首的一派倒向刘备一边,这支力量不大,且屯驻在夏口(今汉口,属江夏郡),时刘备屯樊城,相距颇远。
以次子刘琮为首的一派动摇于曹操、刘备之间,屯聚襄阳,离刘备近,力量也较强。
当时诸葛亮主张立即吞并刘琮,乘机占领襄樊,为夺取全荆州建立基地。
对这个建议,刘备以为不可,借口“(刘表)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没有采纳。
结果刘琮降曹,让曹操占领了襄樊,接着南下江陵,兵临孙吴。
后世史家对此事有不同议论:一种意见认为当时刘备完全有力量解决刘琮,占领荆州,没有采纳诸葛亮的建议,是坐失良机;另一种意见认为,刘备虽能吞并刘琮,但不能抵御曹操南下大军,即或占领了荆州,也是保不住的。
应该肯定,在荆州问题上,刘备与诸葛亮并无根本分歧。
刘备对荆州早已,刘表在世时对刘备也早有戒心。
此时刘备不立即吞并刘琮以夺取荆州是正确的,所谓对已故刘表不愿“背信自济”只是托词。
他审度当时形势: 第一,以武力解决刘琮虽不困难,但是难以完全制服刘表集团将士,民心未服。
在刘表集团内掌握兵权并有相当影响的是蒯越、这一干人,他们是当地的望族,反对刘备而倾向曹操,是刘备夺取荆州的极大阻力。
刘备从他的政治生涯经验中,深深感到不取得荆州大多数人的拥护,要在那里站稳脚跟是不容易的。
为此他曾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一些成绩,史称:“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但人数毕竟有限,刘备还难以服众。
的诸葛亮还缺乏这种政治经验,。
第二,荆州是曹、孙、刘三方必争之地,谁抢先占据了荆州,将成为其他两方攻击的目标。
若刘备抢先占领荆州,不仅会受到曹操大军的全力攻击,同时还可能引起孙权的嫉妒,得不到他们的支持,使自己陷于孤立境地,最后还是被迫退出荆州。
第三,曹操是刘备、孙权的共同劲敌,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与之抗衡,“外结好孙权”,建立孙刘同盟是战胜曹军的保证,本是《隆中对》的决策,而如何解决荆州的归属问题,是孙刘能否合作的关键。
曹操南下的矛头虽主要指向孙吴,若按诸葛亮的意见抢先占领荆州,孙刘联盟必然不可能建立起来。
孙吴难以抵抗南下的曹操大军,刘备集团更不是曹军的对手,也必然是损兵折将, 再度飘零,只有利于曹操。
网络配图 所以刘备主张暂时不夺取有争议的荆州,先与孙吴建立联盟,同心破曹,是完全符合孙刘双方共同利益。
以后的事实表明,诸葛亮也认识到暂时不取荆州的正确性,故能担当起与孙吴结盟的谈判并完满地达成协议的使命。
曹操大军威逼东吴,孙权忙派人与刘备联系,刘备就毫不迟疑地派诸葛亮与之进行结盟谈判。
建安十三年(208)十月,诸葛亮去柴桑(今江西九江市)劝说孙权,他说曹军虽众,但皆“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
今将军(孙权)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会谈中诸葛亮只着重分析各方军事实力,争取孙权全力抗曹,绝口不提荆州的归属问题。
“权大悦,即遣、、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随后的能取得胜利,正是孙、刘联盟的结果。
刘备趁胜轻易地占领了荆州江南的零陵、桂阳、长沙、武陵四郡,从而初步实现其《隆中对》夺权荆州的计划。
后来曹操听说刘备取得了荆州,大为震惊,“方作书,落笔于地”。
赤壁会战后,曹操兵败北归,当时的主要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在荆州的归属问题上,孙、刘两家的矛盾上升到突出地位。
王鸣盛指出:“周瑜方结刘拒曹,曹甫败,旋欲制刘以取荆而并图蜀。
”形势的新变化,刘备是清楚的,所以进取四川时,留诸葛亮、、、等率大军镇守荆州,自己在、等人辅佐下,率兵进攻益州。
诸葛亮镇守荆州的任务是很重大的。
一是要继续极力保持刘孙友好结盟关系,维持刘平共处的局面,保住已得的疆土,使刘备专力西进巴蜀而无后顾之忧,不至于东西两面同时用兵。
二是必须保住荆州的安全,防止曹操再度挥师南下争夺荆州。
在夺取益州的计划顺利进行的过程中,庞统不幸中箭而亡。
与此同时,诸葛亮却丢下荆州,率张飞、赵云等部大队人马开赴四川,把镇守荆襄的重任交给关羽。
网络配图 当时的实际情况正如王夫之所分析的那样,“取蜀之事,先主以自任有余,而不必武侯也”。
诸葛亮的这一行动破坏了原来兵力的战略配置。
若是为了尽速夺取整个益州,诸葛亮这次援蜀还无可厚非,但在益州取得之后,就应该还师荆州,把住入川的大门。
问题在于他没有这样做,到了四川就一直蹲在那里,眼看着刚愎自用的关羽在荆州破坏了孙、平相处的关系,以至于丧师失地,关羽被杀,让孙吴占据了荆襄。
荆州之失,导致公元222年蜀吴,刘备大败,从此刘蜀只能闭守四川一隅,《隆中对》所拟定的统一天下的战略计划终成泡影。
荆州的丧失是诸葛亮重益州而轻荆州的指导思想所造成的后果。
在《隆中对》中,他认为荆州在统一天下的战略地位只不过是“用武之国”,只有军事上的价值,而且在军事上也是处于侧翼地位,所以只需“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就行了,主力应放在益州,由刘备亲自率领出于秦川以图中原。
诸葛亮对益州的看法则不同,认为是地形险要,“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的地方,政治上、军事上都非常重要,是“复兴汉室”的根基所在。
显然,这里已经包含着明显重益轻荆的思想。
网络配图 王夫之一再批评这一思想的错误,他认为这是不从当时政治形势出发,而仅依据地理形势,“以为制胜之略”,是靠不住的,“而形势之外无恃焉”,其结果是“得则仅保其疆域,失则祗成乎坐困”。
诸葛亮为蜀汉在四川经营了几十年,“而卒不能与争中原者亦在此矣”。
或许有人说,诸葛亮轻视荆州的思想和荆州在赤壁大战以后的变化是有关系的。
赤壁大战之前,“自中平以来,荆州独全,及刘表为牧,民又丰乐”,“沃野万里,士民殷富”。
但是,经过赤壁大战,情况不同了,并引庞统建安十六年十二月说的话:“荆州荒残,人物殚尽。
”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赤壁之战虽在荆州地区进行,但为时不久,曹操水军败于孙吴后,加之军中瘟疫流行,便立即撤兵北归,荆州再没有大规模的战争,没有遭到很大破坏,倒是孙吴把占有荆州的图谋提到日程上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