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算是理想主义者么?
【千问解读】
很多人都会觉得姜维北伐是在穷兵黩武,甚至没有一点战略可言。
其实姜维北伐打的胜仗比诸葛亮还要多,而且姜维在兵法上的造诣早就超过了诸葛亮。
不过姜维却是一种理想主义者,起码在旁人的眼里姜维觉得只要他在北伐上有所成就就可以让蜀国继续存在下去。
不过现实却是,不管姜维北伐上的战绩如何,都拯救不了蜀国被灭亡的事实,所以姜维一时间也就成大家口伐笔诛的角色,那姜维的一生到底冤不冤呢?
蜀国灭亡之后,姜维选择了假投降,投降的对象是几天前的对手钟会。
两人见面时,钟会不到40岁,姜维已经62岁了!但对于姜维,钟会很有些崇拜的感觉。
钟会的父亲钟繇是书法界的大师也是魏国的开国功臣,在士族圈子里比司马家的地位还要高。
但是钟会是个小老婆生的,庶出的他在讲究门第魏国士族里很少有人看得起他。
于是钟会的个性既聪明绝顶,又刚愎自负,特别喜欢报复看不起自己的人,曾经把自己的文章拿给天下第一名士嵇康看,结果嵇康没有理他,回过头来钟会就劝司马昭把嵇康给杀了。
赤裸裸的报复,你鄙视我,我要你命!这是一个狠人。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钟会对于名士的崇拜又是真的,特别渴望得到天下名士的认同。
所以当他见到姜维的风度时,他被迷住了:“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三国志·姜维传》)公休是诸葛诞,太初是夏侯玄。
都是当时魏国最著名的名士,可是在钟会眼里,他们都不如姜维!
这是一种让人迷惑的魅力,明明自己失败了成了对方的俘虏,而自己的魅力竟然俘虏了对方的主帅!趁着钟会处于被迷惑的状态,姜维开始给他大灌迷魂汤,成天忽悠钟会。
趁着邓艾灭蜀之后的一系列狂妄举动加剧了他和司马昭、钟会等士族的不和,姜维借刀杀人,利用钟会把邓艾抓了起来,轻轻松松搞定了自己一生的宿敌,可见姜维不是一个不懂政治权谋的人,相反他的权谋手段非常高明。
且看他是怎么鼓动钟会谋反的,首先上来就忽悠钟会贤弟你太厉害了!“闻君自淮南以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
”(《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你看看,整个司马家族的基业是你打下来的。
要知道姜维是钟会的偶像,这就相当于今天小鲜肉夸粉丝长得帅一样,瞬间吸粉了!接下来,姜维又向钟会提问:“今复定蜀地,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这就是说你现在的功劳已经很大啦,下面是准备就这样回家养老嘛?然后姜维又向钟会举了两个古人的例子:“夫韩信不背汉于扰壤,以见疑于即平”(《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原本在天下未定的时候有机会自立为帝,结果没把握,天下平定就被刘邦猜忌,最后被杀于未央宫;“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枉死”(《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大夫文种、范蠡功劳最大,范蠡邀文种一起放弃富贵、泛舟江湖,文种不肯最终被勾践赐死。
这是什么原因呢?且听姜维分析:“彼岂暗主愚臣乎哉?利害使之然也。
”(《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汉高祖刘邦、越王勾践都不是昏君,韩信、文种都不是蠢臣,是什么让他们反目的呢?利害两个字而已——当君王的害怕被推翻,当大臣的害怕被杀死。
姜维对于君臣关系间的看法真是通透!更好玩的是他给钟会出的主意:“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效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眉之岭,而从赤松游乎?”(《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这里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陶朱公,他就是范蠡;另一个从赤松游说的是汉初名臣张良。
都是功成身退的典型。
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姜维是在劝钟会功臣身退回家养老,可是钟会那年不到四十成年的孩子都没有一个,你让他养老?这就是让他做废人啊!实际意思其实是说,你要不想做废人,就得干点什么韩信、范蠡有机会干又没干过的大事吧?而且之前姜维的迷魂汤早就把钟会灌得“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
”(《三国志·钟会传》),他怎么舍得退休呢?
于是钟会对姜维说:“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于此也。
”(《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我退休还早,且现在这个情况嘛,也不一定会是这个样子退休。
嘿嘿嘿,要的就是你这句话。
姜维点到即止,“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无烦于老夫矣。
” (《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来接着喝酒!帮你定下决心是我要做的事情,至于你准备怎么做,就由你自己决定,不用我出主意。
钟会很开心,终于被他心目中的名士看得起啊!不容易啊,就好比今天王健林对我说,你有机会实现一下小目标,挣一个亿。
那心情是相当激动澎湃。
于是钟会一澎湃就开始精心筹划具体弄死自己的方法:他准备先“矫太后遗诏”(《三国志·钟会传》),诛杀司马昭,获得政变的合法性;然后把魏军团以上军官都宰了:“可尽杀牙门骑都以上”(《三国志·钟会传》)。
命令姜维等蜀将领兵五万出斜谷,自己带兵随后跟进,一举夺取长安,而后攻克洛阳,夺取天下。
“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做刘备也。
”(《三国志·钟会传》)钟会尽情表演的时候,姜维就一个人静静的看着他装逼。
大概也只有钟会这种自作聪明、一天到晚都运筹帷幄,从来不懂得时事艰险的士家子弟才会想出如此愚蠢的计划。
这个蠢到家的计划就等于自杀,绝无成功的可能。
首先蜀地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规模战争,还没有恢复元气,当年供给姜维三四万人马都有困难,现在供给接近二十万大军,完全没有能力。
其次这些兵将都不是本地人,家乡都在北方,蜀军将领就在不久前还是是仇敌,现在突然变指挥官,根本不可能指挥的动。
最后,也是最简单的一个问题,你钟会把身边所有的自己人都杀光了,蜀国的将领是听你的还是听姜维的,最后多余的不就是你自己吗?所以姜维看着钟会作死的过程,心里肯定很开心,于是他悄悄的向刘禅捎了句话:“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华阳国志》)
既然钟会要自杀,那么大家一起来成全他。
就在钟会准备为了偶像赞许的目光杀光自己所有将领之前,魏军将领们先不干了,都是拿枪杆子的,你要弄死我?看谁弄死谁!胡烈、丘建等魏军将领奋起反击,乱兵已经杀到钟会门口了,他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正在向姜维的部下发放兵器铠甲,问姜维:“兵来似欲作恶,当何云?”(《三国志·钟会传》)这位智囊面对生死关头的压力完全成了白痴,什么似欲作恶,就是来杀你的,还问什么问。
姜维一听外面吵闹异常知道钟会的白痴计谋出状况了,这时候名将的素质再度体现,姜维说出了此生最后一句话:“但当击之耳。
”(《三国志·钟会传》)杀吧!没什么好说的啦。
说完六十多岁的老翁姜维“手杀五六人”(《三国志·钟会传》),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告别演出,英雄直到最后一刻依然战斗在舞台上。
姜维作为蜀汉帝国执刀人的一生结束了,作为大汉王朝最后的大将军他和他的恩师诸葛亮一样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对姜维的评价却出人意料的发生了分歧。
陈寿对姜维的评价就很差:“粗有文武,志立功名,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三国志·姜维传》)这个话说的已经相当难以让人接受了,最过分的是那个“毙”字,从古到今都是说坏人的,按姜维的级别,死的时候至少可以称“薨”,这里用的“毙”比关羽“壮缪”的谥号更恶心人,所谓微言大义,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陈寿的观点和他的老师谯周类似,都不喜欢姜维的北伐,所以对姜维评价不高。
而且站在陈寿作为一个亡国之臣的角度为故国写历史,同时写的又是很多魏国人痛恨的敌人这个角度来看,勉强可以理解。
《搜神记》的作者干宝认为姜维没有死得其所,他应该像刘禅的儿子北地王那样,在宗庙里自杀才算完美,这说明干宝估计是个行为艺术家。
《魏氏春秋》和《晋阳秋》的作者孙盛是曹睿时代托孤司马懿的重要决策人魏中书令孙资的后代,他认为姜维“反覆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
”(《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晋阳秋》)这话的意思是说,他认为姜维最后对钟会施展的这些谋略是不可能成功的,是可笑的。
这就是世界观的问题了。
为《三国志》作注释的南朝史学家裴松之也认为这个话说的很没道理,因为“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
”(《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晋阳秋》)就是说本来姜维的这个计策就是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他成功了当然就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奇谋,即使是失败了本身的谋略也是值得肯定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蜀国的执刀人诸葛亮、姜维都愿意不停的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梦想去努力,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原因只能有一个,那就是他们和刘备都是理想主义者。
甚至蜀国的出现也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产物。
公元208年爆发赤壁之战前,谁又能想得到一生颠沛流离、无有根本的刘备可以成为一方诸侯?都想不到。
但依然鼓舞了身边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为之不懈奋斗,因为理想主义者的功业往往不是奋斗的结果,而是奋斗的过程。
成败固然在天,但自己要努力到世界的尽头,姜维做到了。
这种理想主义的坚持和魏晋的现实主义权谋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对于姜维评判的区别,在现实主义者眼中,姜维是愚蠢的。
在理想主义者眼中,姜维是伟大的。
作为一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 “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三国志·姜维传》)他的死亡代表了理想主义者自东汉末年以来,改变汉末以来世道理想的终结。
理想主义的丧失和没落导致整个民族开始变为利己主义者,也直接走向了西晋王朝面临的大分裂时代。
姜维北伐赢多输少 蜀汉灭国的命运为什么没有改变
北伐中原一直是蜀汉的头等大事,死后姜维继续北伐。
,文学作品中称为九伐中原,是指时期蜀国大将军姜维北伐曹魏的战争。
而蜀汉作为三国中实力最弱小的一个,蜀汉却以弱势压着曹魏打,先后诸葛亮五次北伐,后者有姜维十一次北伐,虽然给曹魏造成了很多的麻烦,但蜀汉最终还是被曹魏灭了,姜维北伐嬴多输少,蜀汉灭亡的命运为何没有改变。
姜维北伐 我们先来看看姜维十一次北伐的战况到底如何,是否真的如大家所说,大部分都是胜利的? 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姜维率军攻打陇西,魏将郭淮进军强中,姜维退军。
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姜维率军进攻陇西,击败魏将郭淮、等。
延熙十年(公元247),姜维兵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战于洮西。
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姜维假节,率军出西平,不克而还。
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姜维再次率军攻打西平,俘虏魏将郭循。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姜维率军围攻南安,因粮尽退兵。
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姜维率军出陇西,杀败魏将徐质,并将其斩首,魏军败退。
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姜维率军出狄道,大败王经,后因援军到来撤退。
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姜维在段谷被魏将邓艾击败,死伤甚多。
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姜维兵出秦川,魏军坚守不出。
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维率军出汉、侯和,被邓艾所击败,姜维退驻沓中。
姜维的十一次北伐来看,胜利5次,战平4次,战败2次,战绩还是不错的。
姜维北伐大部分都是胜利的,这句话没有问题。
那么为何姜维总是胜利,却未能扭转蜀汉亡国的命运呢?实际上,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姜维战略能力弱 实话说,姜维的军事能力还真的算是不错了,当时的蜀汉找不出几个人能与姜维抗衡,但是姜维在战略能力上还是略有欠缺的。
我们来看当时的战略是什么? 诸葛亮时期,蜀汉经过荆州、夷陵两场大败仗,实力急剧下降,成为了三国中实力最弱小的国家。
诸葛亮也深知蜀汉国力弱小,要想延续蜀汉的寿命,则必须北伐曹魏,不能让曹魏安稳的发展。
因为两国的基础不一样,蜀汉是发展不过曹魏的,一旦曹魏和平发展,两国之间的国力差距将会被迅速拉开。
所以诸葛亮只能硬着头皮北伐,反正无论如何,不能让曹魏全力发展。
诸葛亮的战略其实有点类似于以战养战,和曹魏打,蜀汉还有一线生机,不和曹魏打,蜀汉将会快速灭亡!诸葛亮目的明确,就是要消耗曹魏的国力,不能让他安稳的发展。
再反观姜维呢,虽然也是多次北伐,但他和诸葛亮的差距在于他并没能够给予魏国足够大的压力,没能充分地消耗魏国的国力。
姜维北伐,大多数时候都是小打小闹,根本没有伤害到魏国的根本,魏国在另一边还是安稳发展,国力迅速提升。
实际上,姜维应该联合东吴,扩大战争规模,给予魏国足够大的压力,使得魏国不能安心发展国内,这样才最有利于蜀汉。
二、人心发生了变化 在诸葛亮时期,蜀汉北伐打出的旗号是:“,王业不偏安”!也正是在这种口号的鼓舞下,蜀汉百姓纷纷支援大军,魏蜀边境的百姓也期盼这蜀汉王师的到来,这个口号是大家的兴奋剂,在给大家加油打气。
而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口号就发生了变化,姜维北伐的口号变成了:“继承丞相遗志”。
北伐可不是为了诸葛亮打的,而是为了复兴汉室而打,可惜的是,到了后期,大多数人已经忘了当年“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口号了,既得利益群体都开始偏安一隅,坐享其成了。
姜维虽是良将,但并没有诸葛亮当年的为政能力,调动不起整个蜀汉的精神气,只能在边境小打小闹,最终归于平静。
事实上,到了后期,很多人已经在反对姜维北伐了,大家都不想打了,都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可是单凭蜀汉那弱小的国力,又如何能够护得住大家呢?最终只能坐等亡国。
三、国力不同 所有的一切,其实总结起来,还是因为蜀汉的国力太过于弱小了。
仅凭益州之地,是很难和魏国抗衡的。
魏国虽然也经过一系列的动乱,但是人家也涌现了非常多的人才,邓艾、钟会等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而反观蜀汉这边呢,除了姜维在苦苦支撑,再也没有新的人才出现了。
蜀汉就那么点人,产出的人才自然是要少于魏国,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完全改变不了蜀国灭亡的命运。
结语 姜维是一员良将,他主持的北伐大部分时间都是胜利的,但却未能扭转蜀汉灭亡的命运,其实不能完全怪他,他已经是尽力了。
往大的原因说是蜀汉的国力不如魏国,往细地说则是蜀汉人心发生了变化,都想偏安一隅过太平日子了,且蜀汉人才奇缺,再也找不出一个像诸葛亮那样,拥有超强战略能力的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姜维改变蜀国稳定部署导致蜀汉灭亡?
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之后就直接是接班,其实姜维的资历还差得远,在诸葛亮之后还有和两个重要人物。
在这两个人在时期,蜀汉政权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转而开始了休养生息。
但是费祎被刺杀之后,姜维成为了蜀汉政权的实际领导者,姜维军事能力很强,但是政治能力不足。
面对蜀汉内部出现了宦官专权问题,姜维束手无策,只能自己在外带兵。
网络配图 一、姜维改变了的战役部署,最终导致了汉中的失守 公元219年,取得了汉中大战的胜利,在此之后,刘备任命魏延负责防御汉中地区。
魏延这个人被黑了600多年,他的军事能力是相当强的。
魏延镇守汉中时,把很多部队部署在汉中外围的山区。
这样一来,魏军很难直接进攻汉中的核心地区。
这一政策从刘备时期一直沿用到了费祎时期,长达将近30年时间。
但是姜维上台之后,更改了这一计划。
姜维认为魏延的部署虽然稳妥,但是无法有效的歼灭魏军主力。
曹魏更改了这一部署,把所有的部队全部放进了城内。
这就等于把魏军放进了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姜维的计划是魏军久攻不下撤走时,自己率领大军及时追杀,这样可以一举歼灭部分魏军主力。
但是这一计划的前提是自己后方稳定,而且对方只能来一路军队,这就很难保证了。
姜维的部署出现了明显的破绽,曹魏方面的也不是傻瓜。
公元263年,司马昭命令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夹击蜀汉。
其中邓艾和诸葛绪主要是辅助作用,钟会的部队负责主攻。
钟会也看出了姜维的部署漏洞,他命令一部分军队牵制汉中地区的蜀军,而自己率领军队攻破了蜀汉政权的第一道门户阳安关。
阳安关失守之后,蜀汉政权所能依赖的也只剩下了剑阁而已。
姜维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放弃剑阁之外的控制区,急速撤回剑阁防御钟会的大军。
魏国的三个将领并不心齐,还没有取得胜利,钟会和邓艾就先联合陷害了诸葛绪。
窝里斗是曹魏政权的一大特色,从时期开始一直都是这个德行。
二、邓艾选择了700里大迂回,主动选择了投降 面对姜维固守的剑阁,无论是钟会还是邓艾都无法从正面攻进去。
邓艾提出了迂回战术,而钟会则负责牵制姜维。
钟会的大军继续进攻剑阁,姜维自然是拼死守卫,两军相互厮杀,姜维占据地形的绝对优势,钟会根本无可奈何。
姜维的防守还是很出色的,几,宋军进攻后蜀。
宋军没费多少力气就占领了剑阁,这真是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
但是姜维并不知道自己的身后出事了,邓艾从阴平小道开路前进,一口气迂回了700多里,最终直逼成都。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进行了最后的抵抗,但是最终被邓艾击败。
邓艾的军队之所以有这么强的战斗力,除了邓艾自己的个人能力之外,还有当时的环境问题。
邓艾的军队一路南下,背后都是,根本就是有进无退,士兵们为了活命自然是拼死向前。
网络配图 客观的说,邓艾的军队根本没有能力攻下成都城。
为了翻越重重山岭,邓艾的军队连一匹马都没有。
至于什么攻城器械和武器辎重更是想都不敢想,邓艾缴获的那点粮食根本持续不了多长时间。
只要成都能够坚守,邓艾的军队很快就会不战自溃。
此外姜维知道背后出事以后,一定会分兵前来增援。
到时里外夹击邓艾,那邓艾就是瓮中之鳖。
但是刘禅这个人比他的父亲刘备差得远,刘禅没有一点主见。
一会说要撤往南方,一会又说要投靠东吴,最后在西川本土官员的忽悠之下,竟然选择了开城投降。
邓艾也没有料到这突如其来的胜利,姜维和钟会更是感到十分意外。
姜维在得到命令其投降的命令之后,但是又没有丝毫的办法。
三、姜维、邓艾、钟会最终都栽在了一个小人物的手里 姜维假意投降钟会以后,发现钟会这个人野心勃勃,姜维开始忽悠钟会谋反。
但要谋反必须先除掉邓艾这个绊脚石,钟会诬陷邓艾要割据西川,司马昭命令钟会捉拿邓艾。
敲到了邓艾之后,钟会逼迫各军将领谋反,但是被监军卫瓘发现。
网络配图卫瓘联络部队包围了姜维和钟会,最终钟会被杀、姜维自杀殉国。
不过卫瓘并没有忘了邓艾,在此之前,他和钟会联合诬陷邓艾。
一旦邓艾返回长安,肯定会向司马昭说明一切。
死人是最安全的,卫瓘命令紧急追杀在押解途中的邓艾。
历史就是这么机缘巧合,很多叱咤风云的大人物都死在了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手里。
例如和等等,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
的蜀汉就这样走向灭亡了,在军事上,姜维要负一定的责任,但是谁都想不到,邓艾竟然以残兵围困成都,最可笑的是,蜀汉还投降了,悲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