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算是理想主义者么?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9-28 点击数:
简介:很多人都会觉得姜维北伐是在穷兵黩武,甚至没有一点战略可言。

其实姜维北伐打的胜仗比诸葛亮还要多,而且姜维在兵法上的造诣早就超过了诸葛亮。

不过姜维却是一种理想主义者,起码在旁人的眼里姜维觉得只要他在北伐上有所成就就可以让蜀国继续存在下去。

不过现实却是,不管姜维北伐上的战绩如何,都拯救不了蜀国被灭亡的事实,所以姜维一时间也就成大家口伐笔诛

【千问解读】

很多人都会觉得姜维北伐是在穷兵黩武,甚至没有一点战略可言。

其实姜维北伐打的胜仗比诸葛亮还要多,而且姜维在兵法上的造诣早就超过了诸葛亮。

不过姜维却是一种理想主义者,起码在旁人的眼里姜维觉得只要他在北伐上有所成就就可以让蜀国继续存在下去。

不过现实却是,不管姜维北伐上的战绩如何,都拯救不了蜀国被灭亡的事实,所以姜维一时间也就成大家口伐笔诛的角色,那姜维的一生到底冤不冤呢?

姜维算是理想主义者么?

蜀国灭亡之后,姜维选择了假投降,投降的对象是几天前的对手钟会。

两人见面时,钟会不到40岁,姜维已经62岁了!但对于姜维,钟会很有些崇拜的感觉。

钟会的父亲钟繇是书法界的大师也是魏国的开国功臣,在士族圈子里比司马家的地位还要高。

但是钟会是个小老婆生的,庶出的他在讲究门第魏国士族里很少有人看得起他。

于是钟会的个性既聪明绝顶,又刚愎自负,特别喜欢报复看不起自己的人,曾经把自己的文章拿给天下第一名士嵇康看,结果嵇康没有理他,回过头来钟会就劝司马昭把嵇康给杀了。

赤裸裸的报复,你鄙视我,我要你命!这是一个狠人。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钟会对于名士的崇拜又是真的,特别渴望得到天下名士的认同。

所以当他见到姜维的风度时,他被迷住了:“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三国志·姜维传》)公休是诸葛诞,太初是夏侯玄。

都是当时魏国最著名的名士,可是在钟会眼里,他们都不如姜维!

这是一种让人迷惑的魅力,明明自己失败了成了对方的俘虏,而自己的魅力竟然俘虏了对方的主帅!趁着钟会处于被迷惑的状态,姜维开始给他大灌迷魂汤,成天忽悠钟会。

趁着邓艾灭蜀之后的一系列狂妄举动加剧了他和司马昭、钟会等士族的不和,姜维借刀杀人,利用钟会把邓艾抓了起来,轻轻松松搞定了自己一生的宿敌,可见姜维不是一个不懂政治权谋的人,相反他的权谋手段非常高明。

姜维算是理想主义者么?

且看他是怎么鼓动钟会谋反的,首先上来就忽悠钟会贤弟你太厉害了!“闻君自淮南以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

”(《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你看看,整个司马家族的基业是你打下来的。

要知道姜维是钟会的偶像,这就相当于今天小鲜肉夸粉丝长得帅一样,瞬间吸粉了!接下来,姜维又向钟会提问:“今复定蜀地,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这就是说你现在的功劳已经很大啦,下面是准备就这样回家养老嘛?然后姜维又向钟会举了两个古人的例子:“夫韩信不背汉于扰壤,以见疑于即平”(《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原本在天下未定的时候有机会自立为帝,结果没把握,天下平定就被刘邦猜忌,最后被杀于未央宫;“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枉死”(《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大夫文种、范蠡功劳最大,范蠡邀文种一起放弃富贵、泛舟江湖,文种不肯最终被勾践赐死。

这是什么原因呢?且听姜维分析:“彼岂暗主愚臣乎哉?利害使之然也。

”(《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汉高祖刘邦、越王勾践都不是昏君,韩信、文种都不是蠢臣,是什么让他们反目的呢?利害两个字而已——当君王的害怕被推翻,当大臣的害怕被杀死。

姜维对于君臣关系间的看法真是通透!更好玩的是他给钟会出的主意:“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效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眉之岭,而从赤松游乎?”(《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这里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陶朱公,他就是范蠡;另一个从赤松游说的是汉初名臣张良。

都是功成身退的典型。

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姜维是在劝钟会功臣身退回家养老,可是钟会那年不到四十成年的孩子都没有一个,你让他养老?这就是让他做废人啊!实际意思其实是说,你要不想做废人,就得干点什么韩信、范蠡有机会干又没干过的大事吧?而且之前姜维的迷魂汤早就把钟会灌得“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

”(《三国志·钟会传》),他怎么舍得退休呢?

于是钟会对姜维说:“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于此也。

”(《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我退休还早,且现在这个情况嘛,也不一定会是这个样子退休。

嘿嘿嘿,要的就是你这句话。

姜维点到即止,“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无烦于老夫矣。

” (《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来接着喝酒!帮你定下决心是我要做的事情,至于你准备怎么做,就由你自己决定,不用我出主意。

钟会很开心,终于被他心目中的名士看得起啊!不容易啊,就好比今天王健林对我说,你有机会实现一下小目标,挣一个亿。

那心情是相当激动澎湃。

姜维算是理想主义者么?

于是钟会一澎湃就开始精心筹划具体弄死自己的方法:他准备先“矫太后遗诏”(《三国志·钟会传》),诛杀司马昭,获得政变的合法性;然后把魏军团以上军官都宰了:“可尽杀牙门骑都以上”(《三国志·钟会传》)。

命令姜维等蜀将领兵五万出斜谷,自己带兵随后跟进,一举夺取长安,而后攻克洛阳,夺取天下。

“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做刘备也。

”(《三国志·钟会传》)钟会尽情表演的时候,姜维就一个人静静的看着他装逼。

大概也只有钟会这种自作聪明、一天到晚都运筹帷幄,从来不懂得时事艰险的士家子弟才会想出如此愚蠢的计划。

这个蠢到家的计划就等于自杀,绝无成功的可能。

首先蜀地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规模战争,还没有恢复元气,当年供给姜维三四万人马都有困难,现在供给接近二十万大军,完全没有能力。

其次这些兵将都不是本地人,家乡都在北方,蜀军将领就在不久前还是是仇敌,现在突然变指挥官,根本不可能指挥的动。

最后,也是最简单的一个问题,你钟会把身边所有的自己人都杀光了,蜀国的将领是听你的还是听姜维的,最后多余的不就是你自己吗?所以姜维看着钟会作死的过程,心里肯定很开心,于是他悄悄的向刘禅捎了句话:“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华阳国志》)

既然钟会要自杀,那么大家一起来成全他。

就在钟会准备为了偶像赞许的目光杀光自己所有将领之前,魏军将领们先不干了,都是拿枪杆子的,你要弄死我?看谁弄死谁!胡烈、丘建等魏军将领奋起反击,乱兵已经杀到钟会门口了,他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正在向姜维的部下发放兵器铠甲,问姜维:“兵来似欲作恶,当何云?”(《三国志·钟会传》)这位智囊面对生死关头的压力完全成了白痴,什么似欲作恶,就是来杀你的,还问什么问。

姜维一听外面吵闹异常知道钟会的白痴计谋出状况了,这时候名将的素质再度体现,姜维说出了此生最后一句话:“但当击之耳。

”(《三国志·钟会传》)杀吧!没什么好说的啦。

说完六十多岁的老翁姜维“手杀五六人”(《三国志·钟会传》),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告别演出,英雄直到最后一刻依然战斗在舞台上。

姜维作为蜀汉帝国执刀人的一生结束了,作为大汉王朝最后的大将军他和他的恩师诸葛亮一样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对姜维的评价却出人意料的发生了分歧。

陈寿对姜维的评价就很差:“粗有文武,志立功名,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三国志·姜维传》)这个话说的已经相当难以让人接受了,最过分的是那个“毙”字,从古到今都是说坏人的,按姜维的级别,死的时候至少可以称“薨”,这里用的“毙”比关羽“壮缪”的谥号更恶心人,所谓微言大义,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陈寿的观点和他的老师谯周类似,都不喜欢姜维的北伐,所以对姜维评价不高。

而且站在陈寿作为一个亡国之臣的角度为故国写历史,同时写的又是很多魏国人痛恨的敌人这个角度来看,勉强可以理解。

姜维算是理想主义者么?

《搜神记》的作者干宝认为姜维没有死得其所,他应该像刘禅的儿子北地王那样,在宗庙里自杀才算完美,这说明干宝估计是个行为艺术家。

《魏氏春秋》和《晋阳秋》的作者孙盛是曹睿时代托孤司马懿的重要决策人魏中书令孙资的后代,他认为姜维“反覆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

”(《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晋阳秋》)这话的意思是说,他认为姜维最后对钟会施展的这些谋略是不可能成功的,是可笑的。

这就是世界观的问题了。

为《三国志》作注释的南朝史学家裴松之也认为这个话说的很没道理,因为“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

”(《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晋阳秋》)就是说本来姜维的这个计策就是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他成功了当然就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奇谋,即使是失败了本身的谋略也是值得肯定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蜀国的执刀人诸葛亮、姜维都愿意不停的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梦想去努力,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原因只能有一个,那就是他们和刘备都是理想主义者。

甚至蜀国的出现也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产物。

公元208年爆发赤壁之战前,谁又能想得到一生颠沛流离、无有根本的刘备可以成为一方诸侯?都想不到。

但依然鼓舞了身边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为之不懈奋斗,因为理想主义者的功业往往不是奋斗的结果,而是奋斗的过程。

成败固然在天,但自己要努力到世界的尽头,姜维做到了。

这种理想主义的坚持和魏晋的现实主义权谋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对于姜维评判的区别,在现实主义者眼中,姜维是愚蠢的。

在理想主义者眼中,姜维是伟大的。

作为一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 “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三国志·姜维传》)他的死亡代表了理想主义者自东汉末年以来,改变汉末以来世道理想的终结。

理想主义的丧失和没落导致整个民族开始变为利己主义者,也直接走向了西晋王朝面临的大分裂时代。

魏国动荡大将主动投降,姜维北伐明明取得了胜利,为什么突然撤退

公元254年,降李简、斩徐质,连克狄道、河关、临洮等地,但是匪夷所思的是姜维并没有乘胜扩大战果,而是迁移狄道、河关、临洮三城民众主动撤退了,那么姜维明明取得了胜利,为什么突然撤退了呢?笔者就这一年北伐的过程分析一下姜维主动撤退的根本原因。

李简为何要投降? 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是陇西郡郡治。

而陇西郡因位于陇山(陇西高原与渭河平原分界限)以西而得名,要夺取魏国陇右地区,必先夺取陇西郡,要夺取陇西郡,必先夺取狄道,所以当魏国狄道长李简秘密写信给姜维表示愿意献城而降之时,姜维,自然不会放弃这一次夺取陇西郡,进而吞并魏国陇右地区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出兵北伐。

李简果然信守承诺,在姜维兵临狄道城下之时,献城而降,那么李简为什么要背叛魏国,请求姜维出兵呢?原来李简不仅不是魏国的叛贼,反而是十分忠于魏帝的,自从发动以来,司便掌控了魏国朝政,、两兄弟党同伐异,清缴诸曹诸夏势力,他们的野心已近召然若揭,终于引起魏帝的反抗。

曹芳虽然已经是傀儡,但是他手下依然有一批忠于魏室的臣子。

于是曹芳图谋发动政变,铲除司马师。

光禄大夫张缉、中书令李丰密谋诛杀大将军司马师,以夏侯玄替代司马师为大将军,然而事情败露,张辑、李丰、夏侯玄被夷灭三族,张辑不仅仅是魏国名臣,还是国丈之尊,李丰则善于平评人物而名闻海内,夏侯玄更是出身皇族,其父是的侄子,曾任魏国征西大将军,手握重兵,这三个人都是当时魏国名臣,这一次竟被司马师一网打尽。

魏国政局大乱之际,心怀魏室的李简想借姜维之刀对抗司马师,于是才写信请求姜维出兵,李简不仅仅是口头上秘密投降姜维,在姜维出兵陇西之时,他还提供了粮草地图等帮助,因此,姜维顺利兵临狄道城,李简带领城内吏民出城迎接姜维,因为这次是李简的不战而降,姜维兵不血刃的得到狄道。

魏国朝廷不知道李简要投降,以为姜维不会那么快就夺取狄道城,对此几乎毫无准备,姜维果断的出击打了魏国个措手不及,所以这时候大家熟悉的征西大将军郭淮、雍州刺史陈泰、南安太守邓艾都没有出现,迎接姜维的是讨蜀护军徐质,讨蜀护军顾名思义,是为了对付蜀汉专门设置的,历任讨蜀护军有、、徐质、戴凌、秦朗等人。

杀身成仁的张嶷 徐质其实是姜维的老对手了,早在公元249年,就参与了对姜维的作战,并且与邓艾携手迫使姜维放弃救援麴山二城,迫降句安、二将,其实姜维收到李简的请降信,大家都怀疑李简是诈降诱惑姜维的,只有张嶷认为李简一定是真心投降的,这才坚定了的决心。

其实张嶷当时已经身患重病,原本是不该随军出征的,但是张嶷主动请求随军出征,对后主说“若凉州克定,臣为籓表守将;若有未捷,杀身以报。

”这句话让后主感动的留下来眼泪,也因此同意了姜维北伐,张嶷作为前锋与徐质大战,虽然最终战死沙场,但是对魏军照成两倍的杀伤,随后姜维赶来,斩杀徐质,为张嶷报仇。

又乘胜,迁移魏国数个郡县人力物力。

姜维为何主动撤退?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于街亭败退,仅仅“迁西县千于户”入蜀,而姜维这次北伐,不仅仅是破军斩将,而且迁移了比诸葛亮多得多的人口,所以姜维主动放弃三城,留下空城给魏国的目的就很明显了,姜维打的是游击战并非攻城战。

表面上看蜀汉未得寸土,实际上通过此消彼长的迁移人口,已经大大缩小了魏蜀国力差距,碍于国力所限制,孤军深入的姜维即使不撤退,也很难守住夺取的郡县,经历强一次北伐攻城战的挫折,姜维已经“当求野战,不复功城”,不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去寻求歼灭魏国有生力量。

随机文章二里头遗址确定是夏朝的都城吗?奈良时代简介海因里希概率安全法则,从55万起机械事故中得出的科学结论AGM—129隐身巡航导弹,史上最强的核巡航导弹(造价673万美元)现在中国有喷火塔克吗,中国需要喷火坦克吗(功能被取代/缺点众多)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陆秀夫为什么背小帝王跳海?这算是英雄行为吗?

我们都知道,末年,蒙古人把南宋流亡政府追到崖山,左丞相背着小,从船头上往海里惊天一跳。

陆秀夫的民族气节,陆秀夫的爱国情怀,陆秀夫的崇高品德,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不过我这里想问一问,陆秀夫背上背的那个小皇帝几岁?叫什么名字?他的年号是什么?有没有几个人能说得出来?非常少! 同时代的写过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陆秀夫用他的惊天一跳,证明了文天祥说的这句话的价值,也证明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陆秀夫虽然在的时候(44岁)就死了,但是,他的英名流传了下来,现在我们历史书上有陆秀夫的名字,历史教材上有陆秀夫的名字。

而且我们还有各种陆秀夫纪念馆,陆秀夫纪念碑,陆秀夫纪念活动。

前些时候,还因为陆秀夫的陵墓被毁,在网上掀起掀然大波。

大家对那些毁陵墓的行为充满声讨,对英雄受到侮辱感到痛心。

但是,同样跳了海的小皇帝,历史为什么没记住他的名字呢?为什么没有他的纪念馆?他的事迹为什么没进入教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样的话,为什么没在他身上起作用? 他作为皇帝,甚至连庙号都没有。

当然了,他没有后代,祖庙早给蒙古人占去,没人供奉他,也不可能有庙号。

他这个“宋怀宗”的庙号,还是者韩林儿等人,为了反元,树旗号的时候,自行给他树起来的。

很多历史学家并不认可,他们更愿意称呼他为“卫王”。

当称呼他为“卫王”的时候,意思是他连一个皇帝都不算。

如果连皇帝都不算,他跟着跳了一次海,实在是显得有些莫名其妙。

最关键的是,他还是个孩子。

作为孩子,他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享有玩耍的权利,享有被宠爱的权利,享有被监护的权利。

但是这个孩子从来没有享受过这些权利,他是1272年出生的,1276年临安告破,和杨被掳走,然后,4岁的他,便开始随流亡政府,四处颠沛流离。

和他有同样命运是他的哥哥。

他的哥哥最早被立为皇帝。

他的哥哥也是个孩子,后来是被吓死的。

他哥哥吓死后,接着他被立为皇帝。

他究竟承受了多少惊吓,我们不得而知。

总而言之,他肯定没有过一天的快乐。

这个孩子,连一个普通的儿童应有的快乐都没享受过,大人们却让他承担一个巨大的责任!家国大义,宗庙社稷,这些是连一个成年人都承受不了的,一个小孩幼嫩的肩膀,怎么承受得了呢? 但是那些大臣们,却偏偏让他来承担,最后还要了他的命。

所以,如果从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这件事,对小皇帝是严重不公平的,也是残忍的。

陆秀夫这样做,从某种意义上说,算得上是一种谋杀的行为。

随机文章中国四大无人区,罗布泊诡异事件令人望而生畏(双鱼玉佩)乌贼为什么是四维生物,可掌控时间预知未来令人感到恐怖的鸟笼效应,心里被物品所控制的人类欲望做梦是平行世界的入口,做梦进入另一平行世界/不同空间的自己间谍卫星有什么作用,可监测核爆炸/能计算水下60米潜艇航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姜维算是理想主义者么?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