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家:三国顶级谋士是谁?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9-12 点击数:
简介:汉末三国年代,英雄辈出,同时谋士也是辈出,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有不同的非常出彩的谋士群体,他们效忠于不同的人,但是每一个计策都能让人称赞。

而说到谋士,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诸葛亮、郭嘉这些人,而实际上在他们之前,还有一个非常容易被忽略掉的顶级谋士,他是谁,为什么总是被人排除在认知之列呢? 据《后汉书·何皇后纪》和《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记

【千问解读】

汉末三国年代,英雄辈出,同时谋士也是辈出,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有不同的非常出彩的谋士群体,他们效忠于不同的人,但是每一个计策都能让人称赞。

而说到谋士,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诸葛亮、郭嘉这些人,而实际上在他们之前,还有一个非常容易被忽略掉的顶级谋士,他是谁,为什么总是被人排除在认知之列呢?

三国顶级谋士是谁?

据《后汉书·何皇后纪》和《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记载,初平元年李儒为郎中令,曾被董卓派去毒死弘农王(少帝)。

演义中他是董卓的女婿、谋士,为董卓所亲信,大小事宜均与之参谋,堪称智囊。

在《三国演义》电视剧中,你若仔细看就会发现,每到重大问题决策的时候,董卓总要看着李儒的眼色和态度,然后再做决定,我觉得电视剧这个艺术处理非常好,真是展现了李儒对于董卓集团的重要性。

三国顶级谋士是谁?

李儒堪称是董卓集团的第一谋臣,甚至可以说是唯一智囊,他在董卓集团的地位,不亚于诸葛亮在刘备集团,周瑜在东吴集团的地位,是个至关重要的角色,董卓在三国前期横行一时,可以说关键就是出于李儒的谋划。

何进为了除掉宦官集团,向各地方势力下诏,让他们带兵进京,诛杀宦官集团(当然这个决策本身只能说明何进本身的决策失误),于是“前将军、鳌乡侯、西凉刺史董卓,先为破黄巾无功,朝议将治其罪,因贿赂十常侍幸免;后又结托朝贵,遂任显官,统西州大军二十万,常有不臣之心。

是时得诏大喜,点起军马,陆续便行;使其婿中郎将牛辅守住陕西,自己却带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提兵望洛阳进发”。

三国顶级谋士是谁?

但是这个时候,李儒就站出来出了他的第一个重要决策,他说:“今虽奉诏,中间多有暗昧。

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顺,大事可图。

”这很了不起,因为,“奉诏”,指的是奉皇帝的书面命令。

还是被动性的,皇帝让你发兵,你才发兵,而且呢,你即使带兵进京,还是多少让人嫌疑,但是“上表”就不一样,上表指的古代的臣子向君主递交的一种奏本的格式,但是和后来的题本不一样,内容要求更加规范。

是正式性的向朝廷表白自己的意图。

是你是主动帮皇室除乱党,而且你主动向朝廷“上表”,更能得到名正言顺的大义名分,让你的向京师进军有了所谓的合法性。

从这点看,李儒确实不简单,考虑问题非常周到。

三国顶级谋士是谁?

李儒第一个计谋非常重要,他奠定了董卓篡权的第一步,而他的第二次重要决策就可以说对整个三国历史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了,(卓)私谓李儒曰:“吾欲废帝立陈留王,何如?”董卓想废汉帝改立陈留王,但是他又不敢下决心,又来问李儒,李儒说的非常好“今朝廷无主,不就此时行事,迟则有变矣。

来日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谕以废立;有不从者斩之,则威权之行,正在今日”,不仅肯定了董卓的想法,还详细说明了这样做的益处,于是,董卓就按部就班的实施这套方案,结果“诸官听罢,不敢出声”,董卓确实达到了威慑朝廷的作用。

三国顶级谋士是谁?

李儒的第三次决策也很是重要,这次决策让董卓集团得到了三国第一猛将吕布,董卓甚爱吕布之勇,甚至说“吾观吕布非常人也。

吾若得此人,何虑天下哉!”这样的话,这时候手下将领李肃就献计说以金银珠宝,特别是赤兔宝马来收买吕布,听到这话,董卓马上就问李儒“此言可乎?”,李儒回答的非常干脆也很精彩:“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马!”多么精彩的一句,他告诉董卓,既然要收买勇士夺取天下,就不能只可惜一匹宝马,结果卓欣然与之,更与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

最后呢,不出所料,吕布果然投靠到董卓帐下,成了董卓的义子,为他立下汗马功劳。

三国顶级谋士是谁?

李儒的第四次决策也是精彩。

当时,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军华雄被斩于汜水关,吕布也被打败于虎牢关,十八路诸侯势头正猛,正当董卓集团束手无策之时,又是李儒献出妙计,“温侯新败,兵无战心。

不若引兵回洛阳,迁帝于长安,以应童谣。

近日街市童谣曰: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

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

臣思此言‘西头一个汉’,乃应高祖旺于西都长安,传一十二帝;‘东头一个汉’,乃应光武旺于东都洛阳,今亦传一十二帝。

天运合回。

丞相迁回长安,方可无虞。

”董卓听后恍然大悟,很是赞赏的对李儒说:“非汝言,吾实不悟。

”(这句话也表现出董卓也有谦虚的一面),于是迁都长安,避开了关东讨伐军的强劲势头。

三国顶级谋士是谁?

李儒的第五次决策则是非常之强,因为这次决策让后来纵横天下的曹孟德吃到了他辉煌人生的第一次大败仗,自己的性命差点就丢了!董卓迁都长安时候,李儒又献策“丞相新弃洛阳,防有追兵。

可教徐荣伏军荥阳城外山坞之旁,若有兵追来,可竟放过;待我这里杀败,然后截住掩杀。

令后来者不敢复追。

”董卓对他言听计从,依然是卓从其计,又令吕布引精兵遏后。

结果是曹操惨败,若不是曹洪拼死相救,就已经被乱军所杀!曹操的首次大败竟是李儒谋划,此人果然非同凡人!

三国顶级谋士是谁?

李儒的第六次决策依然精彩,但是这次却是毁在美女貂蝉之手,当王允策划的美人计吧董卓吕布义父子已经搞的关系如同水火一般时候,聪明的李儒一眼看穿了其中的阴谋!他对董卓说:昔楚庄王绝缨之会,不究戏爱姬之蒋雄,后为秦兵所困,得其死力相救。

今貂蝉不过一女子,而吕布乃太师心腹猛将也。

太师若就此机会,以蝉赐布,布感大恩,必以死报太师。

太师请自三思。

”这话说的非常中肯也非常正确,董卓开始的时候还很醒悟,卓沈吟良久曰:“汝言亦是,我当思之。

”然而,正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貂蝉那小嘴一阵撒娇,添油加醋的一说,董卓又改变了主意,第二天对李儒说:“布与我有父子之分,不便赐与。

我只不究其罪。

汝传我意,以好言慰之可也。

”李儒一听这话就急了,“太师不可为妇人所惑。

”然而已经被美女貂蝉鬼迷心窍的董卓,一贯对李儒言听计从的董卓这次却坚定了拒绝了李儒的说法,“汝之妻肯与吕布否?貂蝉之事,再勿多言;言则必斩!”于是,李儒出仰天叹曰:“吾等皆死于妇人之手矣!”

三国顶级谋士是谁?

“吾等皆死于妇人之手矣”,多么悲哀的话啊!聪明的李儒果然预见到了,结果,吕布杀了义父董卓,还未解恨,又大呼曰:“助卓为虐者,皆李儒也!谁可擒之?”李肃应声愿往。

忽听朝门外发喊,人报李儒家奴已将李儒绑缚来献。

王允命缚赴市曹斩之。

一代智谋之士李儒的下场即是如此了!纵观李儒的一生,确实不失为三国时代的顶级谋士,他的每一次决策都非常精彩,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只可惜他辅佐的终究不是明主,最终,毁在美人计手里,成了董卓的殉葬品!悲之!痛之!惜之!哀之!

李儒空有一身谋略却无辅佐明君之念。

最终遗憾而终,早早收场。

实在是令人遗憾。

华歆:三国时期被低估的曹魏重臣

在《演义》中,华歆常被刻画为趋炎附势的政客,如逼迫禅位时“按剑指帝”的“黑脸角色”。

然而,正史中的华歆却是曹魏政权的核心支柱,其政治智慧、清廉操守与战略眼光,远非小说所能涵盖。

本文将结合史料,还原华歆在三国时期的真实地位与作用。

一、从名士到重臣:华歆的仕途轨迹 华歆(157—232年),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

他以孝廉入仕,早年与管宁、邴原并称“一龙”,其中华歆为“龙头”。

其仕途关键节点包括: 豫章太守:任内“为政清静不烦”,深受百戴,扬州刺史刘繇死后,豫章民众竟守候太守府外数月,不愿其离职。

尚书令:官渡之战后,被曹操征为议郎,后任尚书令,成为曹魏决策层核心成员。

相国、司徒:篡汉时,华歆登坛主持受禅仪式,献上玺绶,奠定曹魏合法性;曹魏建立后,任司徒,位列三公。

太尉:即位后,升任太尉,晋封博平县侯,终成曹魏元老重臣。

二、华歆的政治贡献:清廉与谋略的典范 华歆的贡献远超“仪式主持者”的标签,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方面: 1. 清廉自守,德行楷模 华歆一生“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曹丕赏赐的财物,他转赠亲朋,以至“清贫无人能及”。

《》中“割席绝交”的故事虽将其描绘为贪财小人,但史书记载他“淡于财欲,前后宠赐,诸公莫及,然终不殖产业”。

2. 战略眼光,治国之才 魏明帝时期,多次北伐,华歆上疏《止战疏》,主张“修文德以怀远人”,反对盲目征战。

他提出“今虽虚耗,未有饿殍暴骨之惨,而欲以宇内自私,其可乎?”劝谏皇帝重视民生,避免穷兵黩武。

此疏深刻影响魏明帝决策,恰逢秋雨,被迫退兵。

3. 稳定朝局,调和矛盾 华歆议事“持平,终不毁伤人”,以客观中立著称。

曹操时期,他制止冀州刺史废的阴谋;曹丕即位后,他建议让位给名士管宁,展现其不恋权位的品格。

三、被误解的华歆:小说与史实的撕裂 华歆的形象在后世被严重扭曲,主要源于两类记载: 《世说新语》的道德审判 书中“割席绝交”的故事,将华歆描绘为“嗜财如命、爱凑热闹”的小人。

然而,管宁与华歆的价值观差异,实为道德理想与现实政治的碰撞,而非个人品行优劣。

《三国演义》的文学塑造 罗贯中为突出蜀汉正统,将华歆刻画为逼宫的“黑脸角色”。

例如,华歆率兵搜捕时“亲自动手揪后头髻拖出”,此情节无史实依据,纯属虚构。

正史中的华歆,实为曹魏政权的“稳定器”:他既无的悲剧色彩,也无的毒士之名,却以清廉、谋略与德行,成为曹魏“三公”的典范。

四、华歆的遗产:被低估的治国之才 华歆虽未立下赫赫战功,但其政治智慧与道德操守,对曹魏政权影响深远: 制度建设:任尚书令期间,他参与制定曹魏律令,奠定“”基础。

人才选拔:推荐郑冲、王沈、荀顗等名士入仕,为曹魏储备人才。

文化传承:著有文集三十卷(今佚),推动儒学复兴,主张“经学考试合格”方可任官。

结语:还原历史中的华歆 华歆的一生,是名士与重臣的双重写照。

他既非《三国演义》中的奸臣,也非《世说新语》中的小人,而是以清廉、谋略与德行,成为曹魏政权不可或缺的支柱。

其被后世误解的根源,在于小说与史实的撕裂,以及儒家道德观对政治现实的简单化解读。

在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华歆或许不够“耀眼”,但他的存在,恰如曹魏政权的“定海神针”。

正如史家孙盛所言:“真正的大雅贤人,处世之道在于观察时势——非太平之世则隐,太平之世则仕。

”华歆以七十五载人生,践行了这一处世哲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正史斩杀敌方大将最多的人是哪位?是三姓家奴吕布还是关羽

如果要问斩杀敌方大将最多的人是谁?也许有人会想到是,毕竟演义中武力最高的就是他;也许有人会想到,因为演义里关羽确实斩杀了不少人而且有的还是武力强悍的猛将比如华雄,和,过五关时又斩杀了六员大将;当然更多的人可能会想到是,演义中时赵云七进七出大营连杀曹操五十余员战将,从数量上来说演义里还没有谁能超过赵云。

然而这些都是演义中的说法,事实上两军对垒兵对兵常见,将对将类似三国中的单挑其实并不多,即使是有斩将记录更多的是由双方的先锋大将完成,所以正史中有明确斩将记录的并不多,最为出名的当属关羽万军中斩杀颜良而回,以及定军山斩杀;然而从正史来看三国斩杀敌方大将最多的人是谁?不是吕布,也不是关羽和赵云,而是曹操帐下之一的先登悍将!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看正史中的相关记载。

乐进堪称是三国第一勇猛的先锋大将,也是曹操麾下冲锋陷阵的第一猛将,《乐进传》中关于他先登破敌的记录很多比如“击吕布於濮阳,张超於雍丘,桥蕤於苦”;“从征於安众,围吕布於下邳,破别将,击眭固於射犬,攻於沛,皆破之”;其后和平定河北乐进立下相当多的战功,基本上曹操平定北方各诸侯的大战都少不了他的身影比如征讨张绣,击破吕布,东征徐州刘备以及击败和在河北的势力等等,实事求是的说乐进领兵打仗在五子良将中可能不如甚至也不如和,但是论起个人作战的勇猛乐进堪称第一,连张辽都不如他。

《乐进传》中关于乐进斩杀敌方大将的明确记录至少有三次:第一次是“从击袁绍於官渡,力战,斩绍将淳于琼”,淳于琼可不简单,他是时期的西园八校尉之一,也就是说那时他是和袁绍曹操并驾齐驱的,汉末风云变幻淳于琼成为了袁绍的部将,在袁绍军中的地位并不低,演义中说他是醉酒误事,曹操偷袭乌巢后将他放回被袁绍怒而斩之,不过从正史来看他是实实在在的被乐进临阵斩杀的。

第二次是“从击谭、尚於黎阳,斩其大将严敬”:袁绍官渡之战败退后不久就病逝了,其子和袁谭相争,黎阳之战是曹操平定河北的一场关键之战,此战袁尚和袁谭合作大战曹操于黎阳,乐进表现出色斩杀了袁谭大将严敬。

第三次是“进别征高幹,从北道入上党,回出其后。

幹等还守壶关,连战斩首”:袁绍的实力其实真的很强,自己和小儿子袁尚坐镇冀州,大儿子袁谭镇守青州,老二驻守幽州,外甥高干则是镇守并州,其中能力最强者当属高干,壶关之战曹操打得其实颇为辛苦,几个月都没打下来,此战曹操一方的主要大将就是乐进和,乐进“连战斩首”应该是斩杀了对方几员大将。

为何三国名将和猛将那么多,反而是名气不是相当大的乐进斩将颇多?这应该和乐进作战勇猛,每次大战冲锋在前有莫大关系,陈寿曾对五子良将作出评价:“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

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

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从中可见唯独乐进是以骁勇和果毅闻名;同时206年于禁乐进张辽三人一同受封之时于禁是虎威将军,张辽是荡寇将军,乐进是折冲将军也能看出曹操对乐进“骁果”的肯定。

随机文章槿汐被害!甄嬛惊见皇后宫中「古怪一物」 怒揪敬妃出卖洛卡尔物质交换定律的意思,尿床/虐待动物/纵火成麦当劳三定律揭秘世界上发现过美人鱼吗,澳洲发现超逼真美人鱼尸体(假新闻)修行人能看到几维空间,可获得通灵或开天眼能力/最高可达七维为什么神仙怕人间皇帝,需要靠凡间皇帝吸收香火存在(不然消亡)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室家:三国顶级谋士是谁?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