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音?朱元璋为什么杀功臣?不能把他们贬为庶民吗?
【千问解读】
很多人都知道朱元璋在建立了大明王朝之后,将昔日的那些功臣们诛杀殆尽的事情,一想到这里,一定有非常多的人认为,朱元璋实在是心狠手辣,丝毫不顾念往日的情面。
虽然说担心功臣掌握的权力大了,将来会功高盖主,但是也不至于如此狠心,完全可以夺了他们的权力贬为庶民嘛,这样难道还不够吗?那么,为什么朱元璋没有这样做呢?
毛主席在一次谈话中讲到,这些布衣出身的功臣,在成为新贵之后,野心和贪欲逐渐膨胀起来。
而皇帝的礼遇是有限的,他们的贪欲一旦危及到朱氏王朝根本利益,就会落到悲惨境地。
表面上是建立政权成功后的卸磨杀驴行为,其实深入分析一下,这些所谓的功臣良将各有取死之道,比如牵连甚广的蓝玉案,至少蓝玉本人死的是一点都不冤枉的,胡惟庸也一样,拿皇帝当傻子的人都不会有好结果。
不可否认的是,以蓝玉的战功来说,是对得起他的职位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捕鱼儿海的战斗。
可是蓝玉这个人的人性和性格缺陷也非常大,比如,朱元璋收义子就收吧,蓝玉也跟着学,一收好几千个干儿子,你蓝玉这样邀买人心到底要干什么。
蓝玉北征的时候,手脚不干净,很多战利品都被他据为己有,并没有上缴,这种事朱元璋能不知道么,只是睁只眼闭只眼罢了。
尤其不明智的是,参合到人家兄弟间的家事中去,你蓝玉挑拨朱标和朱棣的关系,那朱棣还不恨你,自然在朱元璋那儿说了不少蓝玉的坏话,最后锦衣卫又适时的递上了蓝玉谋反的报告,那蓝玉就算是死的彻底了,平时骄横跋扈不知道收敛,倒霉的日子就不会太远了。
在捕鱼儿海的大功后不久,这个蓝玉竟然强制搞定了元妃,致使元妃羞愧自杀,皇帝为此切责蓝玉。
当初,朱元璋本欲封蓝玉为梁国公,因蓝玉有这些过失,便将梁字改为凉,并命人将这些过失刻在世袭的凭证上。
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对蓝玉的隐忍从他刚刚建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能忍那么多年算是不错。
蓝玉并未因此而收敛,军中将校的官职升降,他一个人说了算,朱元璋斥责了他,他还是没有觉悟,这不是小事,如果大明军中都是你蓝玉的嫡系,皇上全家能睡安稳么。
蓝玉西征返回后,被封为太子太傅,蓝玉不愿位居宋、颍两公之下,说:“我难道不能做太师吗!”此后上奏言事,朱元璋大多不采纳他的建议,蓝玉为此仅仅是闷闷不乐,丝毫也没有发现自己的处境已经有些危险,并且在朱元璋的心里也慢慢失去了信任,其他诸如强占良田,纵容家奴的事儿就不用说了,太多太多。
想这种不知收敛的人,配给朱标朱元璋都担心,更何况朱标早死,朱允炆那懦弱性子朱元璋怎会看不出来,蓝玉辅佐朱允玟那是不用想了,把主子弄死倒是有很多种办法的。
所以蓝玉必须死,可能各位读者如果处于朱元璋的位置,也会这么做。
全说我可说不过来,我只能再简略的说几个人,不过有一点,我们看待历史要设身处地的用当时人的封建礼教和时代局限性去看,比如僭越,这在今天可能有些人会想,嗐~别那么小气,包容一下就过去了。
说实话,在那个年月直接砍了也真的不冤。
常遇春——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得暴病卒于军中。
李文忠——李文忠终年四十六岁。
朱元璋怀疑淮安侯华中下毒,便降低爵位,将其家属逐至建昌卫,其他医生及妻子儿女都被斩首。
朱文正——因战后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后私通张士诚,被朱元璋得知,被软禁,最后郁郁而终。
邓愈——邓愈班师回朝,在回师途中生病到达寿春的时候,因病去世。
胡大海——为降将蒋英等人所杀。
朱亮祖——镇守广东期间,与当地豪强勾结,使朱元璋冤杀番禺县令道同,最终被朱元璋察觉。
拿朱元璋当傻子利用的朱亮祖被召回京师,与长子朱暹一同被鞭死。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追论为胡惟庸逆党,爵位废除。
周德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十日,儿子周骥在宫中和宫女淫乱,周德兴受株连被杀,公田被收。
付友德——付友德死的是比较冤的,也可以说他是死于自己的宁折不弯,毕竟他是自杀的。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层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功劳,根本没把朱元璋放在眼里。
朱元璋参加宴会,而守卫之一就是付友德的儿子傅让,看门的时候未配剑囊,这让朱元璋非常不满,大家可能还没意识到,一般守卫那剑都是要收到剑囊里的,真有危险才拔出来,而傅让就手拎这宝剑,别人倒还无所谓,而皇上就不同了,这绝对能算上大不敬,可以设想一下场景,皇帝来了,一个家伙拿着能捅死人的剑就直接攥手里门口呆着。
在那个年月碰上个不好说话的皇帝,杀了也就杀了,也谈不上错。
再看付友德对这件事的处理——朱元璋忽然提起说对傅让有些不满,傅友德起身告罪,朱元璋责备傅友德不敬。
这就是我说付友德自恃功高,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的原因,这种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那么大的功臣道歉也就算了,那么为什么付友德道歉了,朱元璋不但没有原谅,反而还说付友德也不敬?!朱元璋真有这么混么?!态度决定一切!我们日常中也能见到这种场景,某些人错了,但是并不承认错误,或者以无所谓的态度轻飘飘的说对不起,眼中充满了不屑,嘴角挂着轻蔑的笑容,潜台词就是“至于么,小题大做”不但起不到道歉的作用,反而能勾起胸中熊熊怒火。
话赶话,说戕了,一气之下,朱元璋让付友德带傅让首级来见,立刻,傅友德提着二儿子的头颅来到朱元璋的面前。
朱元璋说“你怎么忍心。
”这里再插一句,有的朋友会说,咦?你要人家儿子脑袋人家都拿来了,朱元璋怎么会假惺惺的说“你怎么忍心”?原因很简单,前文说过,这是争执之中的话赶话,说到那儿了,一句气话,但付友德就是宁折不弯的脾气直接就把儿子头提来了,所以朱元璋下文会暴怒!非常暴怒!因为这不是朱元璋的本意,一句气话让付友德用行动变成了对朱元璋的反戕。
说白了就是置气至死。
说了这些大家在看看原文的描述还会觉得这段话很奇怪么?傅友德说:“不就是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最后在朱面前自刎死,朱元璋当即暴怒不已,下令傅家所有男女全部发配辽东、云南。
冯国用——至正十九年(1359年),冯国用暴卒于军中,年仅三十六岁。
冯胜——坐蓝玉案赐死。
郭英——到朱棣时期都还或者,朱棣也没动他,只是免了官,郭英最后老病而终。
至于贬为庶人这个问题,我觉得既然犯罪了,就要认罪认罚,大明律干什么用的,凭什么就贬为庶人不必承担后果?至于政治上的考量,这些功臣们的能量是非常大的,不是说没官,就扑腾不出水花了,比如什么浙东派和淮西派。
我把蓝玉这个倒霉蛋再次拎出来讲解一下,蓝玉可不能放虎归山,因为这哥们的臭毛病之一就是任人唯亲,部队里都是他自己人,真让蓝玉瞅准机会,那老朱就该受伤害了!
人品能力俱佳的旧大臣为什么救不了旧中国?
他们无论是人品还是能力,都几乎属于完美之人。
就拿林则徐来说,品行为海内外钦敬。
当时跟他打交道的一个外国对手都承认,林则徐与同时代的官吏很不一样,“他似乎完全没有徇私舞弊的积习”。
网络配图 然而,这样一个完美的士大夫,为何没有挽救国家命运? 关于林则徐,史学家蒋廷黻有句着名评价:“他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中国传统儒家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论,林则徐无可挑剔。
他一不贪财,二不好色,对国家对君主赤胆忠心。
但是,他归根结底属于“旧大臣”。
中英战败失败后重新被朝廷用的林则徐,充当的是一个灭火队员作用,在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任上,他干的事主要是,扶贫救灾和平息群体事件。
终其任期,他既没有公开承认中西差距,也未曾倡导改革。
什么是旧大臣?什么是新士大夫?我们可以展开林则徐的身后事继续诠释。
林则徐死在镇压的路上。
但是,在他之后,自有后来人。
、左宗棠这些以平息太平之乱起家的人,都可以视为林则徐的衣钵传人。
尤其是左宗棠,早在其籍籍无名时,就得到林则徐的器重。
林则徐临终前,还不忘向朝廷写举荐信,大力推荐这位得意后生。
所以,左宗棠至少在精神层面,绝对可以算得上是林则徐接班人。
那么这位接班人,是怎样挽救国家命运的呢?与号称“大清中兴之臣”的曾国藩一样,左宗棠对于奄奄一息的满清政权而言,也实可谓“大救星”。
及太平天国的出现,本来将要缩短满清政权的寿命,而曾国藩左宗棠们的出现,至少又让这个政权苟延了半个世纪。
尤其是左宗棠,不仅在平息太平天国方面屡立奇功,而且还在新疆保卫战时,破天荒地取得了对沙俄代理人的完胜,可以说,没有左宗棠,就没有中国新疆。
从这点上说,左宗棠没有让先师林则徐失望,没有让俄国将中国的西北疆全部吞噬。
然而,“中兴之臣”还是有些言过其实,因为毕竟清廷“大势已去”。
而左宗棠终究没有彻底做到“挽狂澜于既倒”。
鸦片战争之后有甲午战争,洪秀全之后有孙中山,大清的“中兴”,其实质是“勉强支撑”,终究难免一死。
网络配图 为什么林则徐及其接班人,只能延缓清政府的死亡、而无法真正振兴大清? 不妨从左宗棠的眼力上寻找答案。
在晚清行将就木时刻,左宗棠与并行的“湘帅”曾国藩给出的“救国之道”同出一辙——认为治理天下的办法,在于如何运用孔孟的“王道”(指儒家的)和法家的“霸道”(指法家的刑狱杀罚一套暴力镇压工具)。
提出盛世用“王道”,乱世用“霸道”,平时互为参用。
可见,所谓“救国之道”还是没有脱离荀子思想——“将儒法二家的统治思想加以结合”范畴。
左宗棠在镇压起义时,与曾国藩一样,喜欢大开杀戒,甚至达到滥杀地步。
就是出于信奉“乱世用重典”。
在对外关系上,他们主张凡事以“”应对,显然,这也是老调重弹,无外乎儒家“怀柔远人”春秋大梦。
正如林则徐的禁烟不能阻止大清王朝颓废一样,左宗棠曾国藩的“救国之道”也不可能挽救大清王朝走向灭亡。
一切跳不出中国旧文化旧制度的理论,都不可能让中国出现质变。
19世纪末叶,中外有识之士早已经看出,中国旧制度旧文化已到穷途末路。
也许是旁观者清,日本在这方面夫看得更准更时刻,日本学者在《世界国尽》一书中,对林则徐左宗棠迷信的“孔孟之道”不能“再造辉煌”的内因进行了犀利剖析。
“清国的历史自陶虞时代开始,到现在已有4000年,过去以重视仁义五常、人情敦厚而盛名远播。
可是因不肯引进现代文明,风俗渐衰,德智渐颓,他们还犹如井底之蛙,以为自己样样比他国行。
真是可悲。
” 就在左宗棠们为中国旧文化旧制度披上新大衣时,日本那边同样面临西方冲击。
1840年的中英战争爆发虽与日本无关,但对日本社会各阶层的震动很大,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面对西方侵略东方,当时普遍存在焦虑心态。
武士教师吉田松阴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对中英战争的结果,他作出了自己总结:“满清为夷所侵,,无足论者也,卒之山金请和而后止,然其间不见复有唱义焉者,何其不振之甚也。
盖由纲纪废驰,而贤才不用,操习不熟尔”的结论。
网络配图 他认为,清国之所以败于英国,是因为内部政治腐败、民族一盘散沙,不在洋务而在内务。
他认为国家兴亡之道关键是内政不是外交,是治民不是治夷。
“民内也,夷外也,谋外而遗内者凶;治内而制外者吉”。
只有内修国政,才是不虑外敌的根本之策。
吉田断言,如果日本不吸取中国教训,也必然会被西方肢解。
1853年1月,培理率美国舰队驶入日本江户海湾,要求与日本通商。
与左宗棠不同,在日本临近被西方征服的危机时刻,吉田松阴摒弃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他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旧瓶装新酒,促使日本文明实质转型。
他创办“松下村塾”,招揽了大批武士后生精英。
他们不排斥西方文化,主张尊王而不攘夷。
以洋为师,推动日本主动学习西洋政治与学术原理。
这些人无疑属于东方世界的新士大夫,中国的旧大臣与之相比,恍如隔世。
1859年,为了推动日本改革内政、对外开放,吉田策划刺杀幕府重臣、保守派头子间部诠胜,结果事情泄露,被幕府处极刑,死时年仅29岁。
吉田松阴牺牲后,他的学生、井上馨等人继承遗志、继续倒幕运动,直至开启日本历史翻天覆地的一页——。
历史后来的发展,也验证了吉田松阴的判断,而“湘帅”们的理论却被历史无情的淘汰。
吉田松阴能救日本,林则徐左宗棠却救不了中国,皆因“内质新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名相诸葛亮为什么投靠刘备?而不投靠一代奸雄曹操孙权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