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王翦为什么是战国四大名将中,唯一一个善终的?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8-31 点击数:

【千问解读】

  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

凭借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王翦之所以能够得以善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知进退,不贪权,敢于在自己最巅峰的时候,放弃自己所有的权力。

再加上王家的子孙也比较争气,王翦自然能够善终了。

  王翦是战国时期最顶尖的名将之一,和白起、李牧、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不过,就是这样一位名将,我们却连他的生卒年份都不知道,更不知道他少年时代的经历。

  这倒也不奇怪,毕竟在先秦时期,史料记载都比较匮乏。

尤其是后来秦末战乱频发,很多史料都遗失了。

所以等到后来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找不出王翦少年时代的相关资料,也是很正常的。

  不过,据史学家推测,王翦应该是周灵王长子姬晋的十八世孙。

这个姬晋可是一个超级猛人,据说后世所有姓王的人,都是他的子孙后代。

  而到了王翦这一代,青年时代的王翦,开始在秦国做官,并且逐渐来到了秦始皇嬴政的身边,并且得到了嬴政的信任。

王翦开始侍奉秦始皇的时候,秦国正处于一种极为诡异的状态。

当时的秦始皇,虽然已经即位数年,但是还没有正式亲政,朝堂大权,都掌握在丞相吕不韦,王后赵姬,以及赵姬宠信的宦官嫪毐手里。

  这里面的情况,说起来比较复杂,秦始皇他们家的家事,确实也比较乱。

反正当时的秦始皇,基本上没什么实权,而且那个假宦官嫪毐,还一直想着干掉秦始皇,然后把自己儿子送上王位。

  就是在这样一个时候,王翦来到了嬴政的身边,开始成为嬴政最得力的助手,帮助嬴政暗中掌握了一部分军队。

  此后的几年里,随着秦始皇成年,在咸阳举行了加冠典礼。

按照秦国的制度,嬴政加冠之后,就该正式掌权了。

但是,那位假宦官嫪毐,害怕嬴政掌权后,会清算自己,所以便趁着嬴政举行加冠仪式的时候,发动了政变,但是结果却反倒被嬴政派兵给镇压了。

  这场政变,后世史称‘蕲年宫之变’。

  有关蕲年宫之变的经过,史书上记载的极为简略。

对于当时嬴政到底是怎么镇压的嫪毐,相关史料更是极少。

不过,据后世史学家考证,在这个过程当中,王翦应该是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应该就是由他来带兵,平定嫪毐的叛乱。

而后帮秦始皇迅速掌握大权,控制咸阳,继而流放了吕不韦。

  也正是因为早年的这些经历,导致秦始皇亲政之后,对王翦极为信任和倚重,开始重用王翦。

再加上王翦确实有真本事,所以很快,王翦就成了秦国军队当中,最具实权的一位将军。

  接下来,就是秦国攻灭六国的故事了。

  公元前236年,也就是蕲年宫之变发生两年之后,秦始皇已经驱逐了吕不韦,对内进行了一场清洗,彻底掌握了大权。

这一年,赵国进攻燕国,秦始皇借着救援燕国的名义,派王翦进攻赵国。

此后,王翦领兵攻打赵国的阏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和顺县。

最后不但攻下了阏与,还拿下了赵国的九座城池。

  这场战争,既是王翦传奇战绩的开始,同时也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开始。

  此后的几年里,王翦一直在前线领兵,给韩、赵、魏三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在这种压力下,公元前231年,魏国和韩国被迫各自割地给秦国。

而韩国割让的,更是最为关键的南阳地区。

一个南阳地区,占据了当时韩国近一半的领土!

  所以,仅仅一年之后,秦始皇便派镇守在南阳的内史腾出兵,一战灭掉了韩国。

战国七雄中最为弱小的韩国,第一个倒下了。

  而除了韩国之外,剩下的五大强国,全都是王家打下来的!要么是王翦带兵平定,要么是王翦的儿子王贲所为。

  韩国灭亡一年后,公元前229年,王翦从陕西绥德出兵,进攻赵国。

已经大为衰弱的赵国,拿出自己最后一点家底,派名将李牧前去迎战王翦。

这场名将之战,打得极为艰难,双方僵持了一年多以后,王翦才用反间计除掉了李牧。

此后,没了李牧的赵军,再也挡不住王翦。

公元前228年,王翦攻破邯郸,俘虏了赵王,赵国自此灭亡。

  赵国灭亡之后,还不到一年,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事件。

此后,王翦率兵进攻燕国,一口气打下了北京地区。

残存的燕国势力,虽然逃到了辽东,得以苟延残喘。

但这时候的燕国,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燕国被打垮后,王翦的儿子王贲,被调去了南线,大败楚国,让楚国折损了很多有生力量。

不过接下来,对于如何攻灭楚国,秦国高层却出现了很大的争议。

王翦认为,要灭楚国,至少要六十万人。

而另一位名将李信,则认为只需要二十万人。

  相比王翦,李信的资历虽然浅了一些,但是在之前平定赵国和燕国的战事当中,也有很大的功劳。

而且,王翦此时的功劳已经有些过大,再加上他所提出的六十万军队,实在是太过庞大,让秦始皇也有些忌惮。

所以接下来,秦始皇选择了李信,让李信去带领二十万兵马灭楚。

  这个决定出来之后,王翦特别聪明,马上意识到了秦始皇对他已经有些忌惮了。

所以,在这之后,王翦马上开始称病,然后回了老家。

所有的权力,全都放手的干干净净。

  王翦这招以退为进,实在是太过高明。

而接下来一年多发生的事情,则是让局面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首先,王翦的儿子王贲,领兵北上,趁着楚国无力支援的机会,领兵进攻魏国。

最终,王贲引黄河之水,水淹大梁,逼得魏王不得不开城投降,魏国就此灭亡。

  至此,战国七雄当中,王家再灭一国。

三晋之地,尽归秦国所有。

  与此同时,李信负责的楚国战场,则是遇到了大麻烦。

李信还是比较有本事的,在战争前半段,打得十分顺利,甚至直接攻克了楚国都城。

但是再之后,随着楚国这边逐渐发力,不断骚扰秦军后方。

领兵的楚国大将项燕,又是一个超级猛人。

最终,李信大败,整整二十万秦军精锐,被楚国打到崩溃!

  到了这个时候,谁对谁错,已经显而易见了。

王家可以大胜灭国,其他人却只能战败而回。

所以,就连秦始皇嬴政,也不得不低头,亲自去王翦的老家,请王翦出山。

而这一次,王翦依然提出要领兵六十万,秦始皇也很快答应了下来。

  再之后,王翦领兵攻楚。

到了楚国之后,双方对峙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等到楚国彻底松懈之后,王翦忽然带兵冲锋,一战打垮了楚国主力。

最终,楚国大将项燕,战败被杀。

一年之后,楚王负刍被俘,楚国至此灭亡。

  楚国灭亡之后,王翦继续领兵南征,去征服楚国更南方的百越地区。

与此同时,王翦之子王贲,则是领兵北上,灭掉了苟延残喘的燕国,之后又迅速南下,灭掉了齐国。

至此,秦朝彻底统一天下,而王家也因此立下了不世之功!

  再之后,史书上对于王翦和王贲父子的记载,就彻底消失了。

  后来王翦父子又经历了什么,我们无从得知,直到今天也一直是一个迷。

但是从很多蛛丝马迹当中,我们可以判读,王家肯定是得以善终了。

因为据司马迁记载,十几年之后的巨鹿之战当中,王翦和王贲父子,都已经去世了。

但王贲的儿子王离,当时便作为秦军的主要将领,参加了这场战争。

如果王翦父子没有善终的话,王离自然不可能有领兵之权。

  另外,王翦的后人,也混得不错。

在后世影响极大的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便都是王翦的后人。

后世那些有名的王姓子孙,比如王允、王凌、王导、王羲之等人,全都是王翦的后人。

这样的结果,显然算是善终了。

  至于王翦为什么能得以善终,答案自然也显而易见了。

王翦虽然功高盖主,但却从不贪恋权力,反倒是知进退懂得失。

再加上王翦对秦始皇本人,也有很大的恩情。

若非王翦,秦始皇估计连皇位都坐不稳,更别提统一六国了。

这样的王翦,得以善终,自然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人品能力俱佳的旧大臣为什么救不了旧中国?

湘帅之殇!在晚清七十年的历史上,真正得到历史好评的大臣其实并不多,而享有前后“湘帅”之称的,无疑属于。

他们无论是人品还是能力,都几乎属于完美之人。

就拿林则徐来说,品行为海内外钦敬。

当时跟他打交道的一个外国对手都承认,林则徐与同时代的官吏很不一样,“他似乎完全没有徇私舞弊的积习”。

网络配图 然而,这样一个完美的士大夫,为何没有挽救国家命运? 关于林则徐,史学家蒋廷黻有句着名评价:“他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中国传统儒家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论,林则徐无可挑剔。

他一不贪财,二不好色,对国家对君主赤胆忠心。

但是,他归根结底属于“旧大臣”。

中英战败失败后重新被朝廷用的林则徐,充当的是一个灭火队员作用,在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任上,他干的事主要是,扶贫救灾和平息群体事件。

终其任期,他既没有公开承认中西差距,也未曾倡导改革。

什么是旧大臣?什么是新士大夫?我们可以展开林则徐的身后事继续诠释。

林则徐死在镇压的路上。

但是,在他之后,自有后来人。

、左宗棠这些以平息太平之乱起家的人,都可以视为林则徐的衣钵传人。

尤其是左宗棠,早在其籍籍无名时,就得到林则徐的器重。

林则徐临终前,还不忘向朝廷写举荐信,大力推荐这位得意后生。

所以,左宗棠至少在精神层面,绝对可以算得上是林则徐接班人。

那么这位接班人,是怎样挽救国家命运的呢?与号称“大清中兴之臣”的曾国藩一样,左宗棠对于奄奄一息的满清政权而言,也实可谓“大救星”。

及太平天国的出现,本来将要缩短满清政权的寿命,而曾国藩左宗棠们的出现,至少又让这个政权苟延了半个世纪。

尤其是左宗棠,不仅在平息太平天国方面屡立奇功,而且还在新疆保卫战时,破天荒地取得了对沙俄代理人的完胜,可以说,没有左宗棠,就没有中国新疆。

从这点上说,左宗棠没有让先师林则徐失望,没有让俄国将中国的西北疆全部吞噬。

然而,“中兴之臣”还是有些言过其实,因为毕竟清廷“大势已去”。

而左宗棠终究没有彻底做到“挽狂澜于既倒”。

鸦片战争之后有甲午战争,洪秀全之后有孙中山,大清的“中兴”,其实质是“勉强支撑”,终究难免一死。

网络配图 为什么林则徐及其接班人,只能延缓清政府的死亡、而无法真正振兴大清? 不妨从左宗棠的眼力上寻找答案。

在晚清行将就木时刻,左宗棠与并行的“湘帅”曾国藩给出的“救国之道”同出一辙——认为治理天下的办法,在于如何运用孔孟的“王道”(指儒家的)和法家的“霸道”(指法家的刑狱杀罚一套暴力镇压工具)。

提出盛世用“王道”,乱世用“霸道”,平时互为参用。

可见,所谓“救国之道”还是没有脱离荀子思想——“将儒法二家的统治思想加以结合”范畴。

左宗棠在镇压起义时,与曾国藩一样,喜欢大开杀戒,甚至达到滥杀地步。

就是出于信奉“乱世用重典”。

在对外关系上,他们主张凡事以“”应对,显然,这也是老调重弹,无外乎儒家“怀柔远人”春秋大梦。

正如林则徐的禁烟不能阻止大清王朝颓废一样,左宗棠曾国藩的“救国之道”也不可能挽救大清王朝走向灭亡。

一切跳不出中国旧文化旧制度的理论,都不可能让中国出现质变。

19世纪末叶,中外有识之士早已经看出,中国旧制度旧文化已到穷途末路。

也许是旁观者清,日本在这方面夫看得更准更时刻,日本学者在《世界国尽》一书中,对林则徐左宗棠迷信的“孔孟之道”不能“再造辉煌”的内因进行了犀利剖析。

“清国的历史自陶虞时代开始,到现在已有4000年,过去以重视仁义五常、人情敦厚而盛名远播。

可是因不肯引进现代文明,风俗渐衰,德智渐颓,他们还犹如井底之蛙,以为自己样样比他国行。

真是可悲。

” 就在左宗棠们为中国旧文化旧制度披上新大衣时,日本那边同样面临西方冲击。

1840年的中英战争爆发虽与日本无关,但对日本社会各阶层的震动很大,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面对西方侵略东方,当时普遍存在焦虑心态。

武士教师吉田松阴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对中英战争的结果,他作出了自己总结:“满清为夷所侵,,无足论者也,卒之山金请和而后止,然其间不见复有唱义焉者,何其不振之甚也。

盖由纲纪废驰,而贤才不用,操习不熟尔”的结论。

网络配图 他认为,清国之所以败于英国,是因为内部政治腐败、民族一盘散沙,不在洋务而在内务。

他认为国家兴亡之道关键是内政不是外交,是治民不是治夷。

“民内也,夷外也,谋外而遗内者凶;治内而制外者吉”。

只有内修国政,才是不虑外敌的根本之策。

吉田断言,如果日本不吸取中国教训,也必然会被西方肢解。

1853年1月,培理率美国舰队驶入日本江户海湾,要求与日本通商。

与左宗棠不同,在日本临近被西方征服的危机时刻,吉田松阴摒弃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他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旧瓶装新酒,促使日本文明实质转型。

他创办“松下村塾”,招揽了大批武士后生精英。

他们不排斥西方文化,主张尊王而不攘夷。

以洋为师,推动日本主动学习西洋政治与学术原理。

这些人无疑属于东方世界的新士大夫,中国的旧大臣与之相比,恍如隔世。

1859年,为了推动日本改革内政、对外开放,吉田策划刺杀幕府重臣、保守派头子间部诠胜,结果事情泄露,被幕府处极刑,死时年仅29岁。

吉田松阴牺牲后,他的学生、井上馨等人继承遗志、继续倒幕运动,直至开启日本历史翻天覆地的一页——。

历史后来的发展,也验证了吉田松阴的判断,而“湘帅”们的理论却被历史无情的淘汰。

吉田松阴能救日本,林则徐左宗棠却救不了中国,皆因“内质新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名相诸葛亮为什么投靠刘备?而不投靠一代奸雄曹操孙权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为什么说王翦为什么是战国四大名将中,唯一一个善终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