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是嬴姓赵氏还是嬴姓秦氏?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8-23 点击数:
简介:古代人不仅有姓还有氏,例如秦始皇就是嬴姓赵氏,又名赵正。

嬴姓赵氏也分为赵世系和秦世系。

这样说来秦国和赵国在远古时期可能都是一家人,那秦王们到底属于嬴姓赵氏还是嬴姓秦氏呢?其实还是要从他们的血脉开始说起。

古代的姓氏并没有很多,后来有些姓产生了无数个分支出来,所以才有百家姓这个东西出来。

但古人又非常看重血脉,可能每家每户都有个族谱,从族谱

【千问解读】

古代人不仅有姓还有氏,例如秦始皇就是嬴姓赵氏,又名赵正。

嬴姓赵氏也分为赵世系和秦世系。

这样说来秦国和赵国在远古时期可能都是一家人,那秦王们到底属于嬴姓赵氏还是嬴姓秦氏呢?其实还是要从他们的血脉开始说起。

古代的姓氏并没有很多,后来有些姓产生了无数个分支出来,所以才有百家姓这个东西出来。

但古人又非常看重血脉,可能每家每户都有个族谱,从族谱上看就知道谁跟谁早年是不是一家人了。

秦王是嬴姓赵氏还是嬴姓秦氏?

先秦时期,姓氏有别。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所述:“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此周之通制。

”所以,像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秦始皇嬴政等这些叫法。

都是后世对他们的称谓,而非当时的合适称谓。

否则,我国今天的人口前三大姓,就不是“李、王、张”,而是“姬、姜、嬴”这些上古姓了。

那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并最终统一天下的秦国,其王室究竟是那种“氏”呢?“氏”相比“姓”来说,要复杂得多。

在先秦时期,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则。

“姓”代表着血缘,是用来辨别婚姻的,而“氏”是用来别贵贱的。

明末大儒顾炎武在《原姓》中写道:“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秦王是嬴姓赵氏还是嬴姓秦氏?

一个家族的“姓”是不会变化的,而“氏”会随着其家族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如晋国的权臣赵盾,其有三为异母弟,分别为赵同、赵括、赵婴齐。

赵同食於原,赵括食於屏,赵婴齐食於楼,故此三人又称原同、屏括、楼婴(楼婴齐),原、屏、楼等也分别为此三人的“氏”。

赵盾还有一位堂弟叫赵穿,其被封於邯郸,别为邯郸氏。

晋国的智氏、中行氏、程氏等皆为荀氏的别支。

晋国魏氏也有别支令狐氏、吕氏等等。

说秦国为嬴姓赵氏的,多受司马迁的《史纪》影响。

而司马迁的时代,姓氏已然不分。

而先秦的史籍中,也无秦国乃“嬴姓赵氏”的记载。

所以,秦国为嬴姓赵氏的说法值得考究。

认同秦国为嬴姓赵氏的,其主要理论依据乃“秦赵同祖”。

按《史记》所述: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造父有功於周穆王被赐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而秦的先祖恶来乃是蜚廉的长子、季胜的长兄。

“氏”通常都是直系往下传承的。

至造父获赐赵城,据秦赵同祖已历六世,血脉早已疏远,没来由造父氏赵,其远房同宗也氏赵的道理。

秦王是嬴姓赵氏还是嬴姓秦氏?

再则,秦的先祖虽然发迹比赵的这一支要稍晚一点,但可以说是后来居上。

秦的先祖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获封秦邑,成为秦国始封君。

到春秋时期的秦襄公在位期间,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了,而赵的一支到战国时期才正式为诸侯。

赵可以说远不及秦的荣耀,“氏”是家族社会地位的体现,家族地位提升,可以另立宗“氏”,也没有“氏”赵的道理。

第三,据顾炎武在《原姓》中所述。

最贵者国君,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次则公子,公子无氏,不称氏称公子……最下者庶人,庶人无氏,不称氏称名……

秦王是嬴姓赵氏还是嬴姓秦氏?

“氏”是用来别贵贱的,而国君最为尊贵,不需要用“氏”辨别。

就像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姓”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只有武士阶层才有“姓”。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平民阶层才有“姓”。

然而,日本的“皇室”却至今没有“姓”,因为压根就不需要用“姓”来体现社会地位。

先秦时期,也是同样的道理。

除了有些诸侯国,如自西周开始的楚国、齐国,战国时期的韩、赵、魏等,有氏在得国之前,故而其有氏。

而更多的诸侯国,如晋国、鲁国、卫国、吴国、郑国等等,其实无氏。

而这些诸侯国在被灭后,其公族大多数都以其“国”名为氏。

如晋、鲁、卫、吴、郑等姓氏,其姓氏的主要族源都是来自於这些诸侯国的公族。

秦国也是同样的道理,秦氏的最主要族源也是来自於秦国的公族。

故而,秦国为“嬴姓秦氏”要更靠谱一些。

解密:“荆轲刺秦王”不为人知的失败真相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为什么历任秦王都不为商鞅平反?

为什么历任秦王都不为平反?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商鞅是秦国的大功臣,如果没有他和这对“变法CP”,就不会有后来的壮举。

秦国本来只是偏远地区的一个小国,被视为蛮夷,在诸侯间都排不上号,还时常受到邻居的欺负,被挤压得差点就要返回陇西一带重归游牧部族生活。

是秦孝公慧眼识英才,重用商鞅实行变法,秦国才走上富强之路。

但是,商鞅虽然对秦国居功至伟,结局却不怎么美妙。

秦孝公死后,公子虔诬陷商鞅谋反,新上任的秦惠文王嬴驷下令抓捕,商鞅不想,起兵反抗,兵败身死,尸身被带回咸阳车裂示众,全家被诛。

不过商鞅虽死,但由他主持推行的新法,却还在秦国继续,由此可见秦国最高统治阶层是认同的。

既然如此,为何后世的历任秦王不给商鞅平反呢? 要理清这背后的缘故,咱们还得从公子虔和商鞅的恩怨说起。

秦孝公和商鞅一开始实施新法的时候,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因触及到老世族的利益,他们不愿变法,普通老百姓对朝廷也缺乏信任,从上到下都对变法抱着怀疑的态度。

为使百姓信服,商鞅“徙木立信”,终于树立了朝廷的公信力。

但光有群众基础还不够,当时大部分的权力都掌握在老世族手中,来自上层的压力还在,法令依然不通。

恰在此时,太子嬴驷触犯了某条禁条,需受墨刑。

几乎所有大臣和王公贵族都为他说情,古时有“刑不上大夫”的观念,更何况是代表着国家脸面的太子? 太子若受刑,对整个权贵阶层都是一种打击,刑具今天能落到太子身上,明天就能落到他们身上。

可商鞅对秦孝公说,法令行不通主要在于权贵的干扰,如果真要实行法治,就要先从太子开始,太子不能受刑,就让他的师傅代其受过。

秦孝公一心想要强国,就支持了商鞅的铁腕执法,令嬴驷的师傅受了墨刑。

对于秦孝公和商鞅,以及整个秦国来说,这是一件大好事,因为自此之后,权贵们都看到了国君变法的决心,再也不敢和新法对着干。

法令畅行无阻,秦国越来越强。

但公子虔极为厌恶商鞅。

没错,他就是嬴驷的师傅!无端受墨刑,脸上被刺了字。

后来他又违了别的法令,施以劓刑,鼻子被挖去了。

他深以为耻,闭门八年不出,对商鞅恨之入骨。

嬴驷和公子虔感情极深,对商鞅也没什么好感。

因而继任秦王之后,公子虔一诬告他就信了,甚至有种观点认为,公子虔告商鞅本就是他暗示的。

商鞅也知道,自己和嬴驷、公子虔这些人有仇,要是落到他们手里绝没有好下场,再加上新法的严苛,他是再清楚不过了,于是就逃了。

问题就出在这里,若是依法治国,大臣被冤枉了可以向朝廷申诉,却不能逃跑,一逃就违反了另外的法令。

这时候的秦国,法治已经深入人心。

商鞅逃亡到边关,晚上欲住旅店,但他不敢表露身份,旅店主人便拒绝他入住,因为“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

商鞅等于是被自己立的法规给难住了,这就有了“作法自毙”这个。

他想逃到魏国,魏国却因他曾经骗擒魏帅公子卬,不许他入境。

无可奈何之下,商鞅逃回封地商於,起兵攻打郑县,很快被镇压。

也就是说,不管理由有多么的充分,商鞅起兵是事实。

历史上,被平反的将领或大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没有起兵反抗朝廷。

一旦起兵,这案子就被钉死了,再怎么令人同情、有再大的功劳都是白搭。

比如汉太子,人人都知道他有冤屈,也心痛他的死亡。

但他起兵了,刘彻杀尽冤枉他的人,也没说他无罪。

其后代也只敢给他上“戾”这种恶谥。

况且,商鞅除了起兵之外,还想过投奔魏国,两项加在一起就是妥妥的叛国罪。

讽刺的是,商鞅还是立法的人,,罪加一等。

这还怎么平反? 另一方面,如果给商鞅平反,就表示秦惠文王做错了。

那么秦惠文王有没有错呢?站在君主的立场,没有错。

诛杀商鞅从来不只是为了私仇。

还记得吗?旅店主人拒绝商鞅时依据的是“商君之法”,一个在边关开旅店的小人物,都知道商鞅,并对他的法令无比遵从。

虽然这给商鞅带来了麻烦,但仔细一想,会发现这事儿不简单,足以证明商鞅在秦国有多高的威望。

假如他那时表明身份,旅店主人还会拒绝吗?未必。

就算拒绝,也还是听了他的话。

新君继位,最怕的是什么?不是内忧外患,而是朝中有名望极高的权臣。

内忧外患可以慢慢处理,权臣却能在一夕之间颠覆自己的地位。

诚然,商鞅不是典型的权臣,他得罪了秦国的上层人士,恨他的人多得很,在朝中并无支持者。

但他也在实施新法的过程中累积了无上的威望,拥有着足以动摇秦惠文王的影响力。

商鞅若活着,秦惠文王就无法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当年商鞅用他来立威,现在他用商鞅来立威,历史是一个轮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秦王是嬴姓赵氏还是嬴姓秦氏?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