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的一生是怎样的?为何说他是明朝最悲催的皇帝?

其实在这部剧当中的明代宗朱祁钰在真是的历史上跟胡善祥其实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
剧虽好看,但是不能全当真了。
如果在“悲催”这一方面给明朝皇帝做个排行的话,朱祁钰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一月天子”朱常洛都比他强点儿,他的人生如同一场戏,明明努力了,上天却似乎自有剧本。
悲催之一:非自愿
【千问解读】
近期上映的电视剧《大明风华》将不少人有带进了明朝历史当中。
其实在这部剧当中的明代宗朱祁钰在真是的历史上跟胡善祥其实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
剧虽好看,但是不能全当真了。
如果在“悲催”这一方面给明朝皇帝做个排行的话,朱祁钰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一月天子”朱常洛都比他强点儿,他的人生如同一场戏,明明努力了,上天却似乎自有剧本。
悲催之一:非自愿登基
朱祁钰本来没有登基为帝的资格,因为他非嫡非长,上面有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异母兄长朱祁镇。
朱祁镇在父亲朱瞻基(明宣宗)的期盼中降生,出生四个月就被封为皇太子,他的母亲孙氏是朱瞻基最为宠爱的女子,也因生子有功而被立为皇后,母子俩地位稳固。
《明史》上说孙氏并不是朱祁镇的亲生母亲,“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但不管朱祁镇的生母是谁,只要朱瞻基承认他是孙氏的孩子,那么他嫡长的身份就毋庸置疑。
反观朱祁钰,土木堡之变发生前基本是个小透明,关于他的记录少得可怜。
而土木堡之变发生后,于谦等大臣为免主少国疑,拥立朱祁钰为帝。
朱祁钰百般推辞,在于谦的一再劝说下才同意登基。
我认为他此时的推辞并不是惺惺作态。
虽然每个皇子都有当皇帝的野望,但也得看什么时候。
国家遇到大危难时当皇帝,那代表的不是荣耀而是责任。
比如宋徽宗赵佶,金兵打到汴梁城下时仓促让位于太子赵桓,就是想要逃避责任,让儿子去负担江山,或者承受亡国之君的骂名。
赵桓想当这皇帝吗?肯定不想当。
朱祁钰此时的心情,和赵桓有点类似。
诚然,此时的明朝并不像宋朝那么弱,可在靖康之辱发生前,谁能想到徽、钦二宗会被掳走呢?又有谁能想到,率领几十万明军的朱祁镇,会被瓦剌俘虏?那么,京城似乎也不那么安全,再丢个皇帝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儿。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但是很多古代君王,当皇帝为的都是享受权利而不是承担责任。
尤其是在大军压境、己方兵力又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当皇帝不是件好差事,伴随着很大的风险。
以上是政治方面的考量,而在私心方面,朱祁钰也不愿为帝。
因为朝中有太子朱见深,虽然朱祁镇算是折了,但朱见深名正言顺,百年之后还位于他,那不代表自己白做苦功?
此时的朱祁钰,应该还没有想到可以把帝位传给自己的亲儿子。
他只是本能的觉得这事儿很麻烦,不应该去做。
但是,虽然有着种种不妥,朱祁钰终究还是登上了皇位,无论后面发生多少事,那一刻他选择的是国家大义。
悲催之二:朱祁镇平安归来
出乎朱祁钰预料的是,给自己造成麻烦的并不是朱见深,而是朱见深的爹朱祁镇,他竟然平安归来了!
瓦剌什么条件都没提,就这么把朱祁镇好生送回来了,仿佛他只是去瓦剌旅行了一年。
这简直不科学!那可是皇帝啊,虽然在朱祁钰登基后变成了太上皇,依然是大明的重要人物。
怎么能这么轻松的放回来了呢?整个大明都被震惊了。
朱祁钰心里肯定一排神兽狂奔而过。
只要瓦剌提一个条件,他就能够以朝廷利益为借口拒绝迎回兄长,就像当年宋高宗赵构做的那样。
可瓦剌仿佛洞悉了他的心思,没给他这个机会。
瓦剌太师也先轻易放了朱祁镇,并不只是出于和朱祁镇的“交情”,更不像《大明风华》里讲得那么离谱。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留着他没用,又不敢杀,又敲诈不了明朝;二是想让朱家两兄弟内讧,制造明朝政府的混乱。
这个目的基本上是达成了,就是用时有点久。
瓦剌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也先没等到朱家兄弟相争那一天就被仇敌刺杀了。
说回朱祁钰,他并不是一个傻白甜,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他知道朱祁镇回来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很多人认为,这时候朱祁钰最好的选择是不要贪心,把帝位还给朱祁镇,也就皆大欢喜了。
只能说这种想法太过天真。
朱祁钰当了一年的皇帝,当得还不错,也尝到了天下至尊的滋味,他还能对别人俯首称臣吗?一年前,他也许是真的不想当这个皇帝,但当他带领着大明渡过难关,心理上对自己有了认同感,也就真的想当皇帝了。
都是宣宗的儿子,兄长做得不好,凭什么要让回去?
他不甘心。
最严重的是,就算将帝位相让,朱祁镇能让当过皇帝的兄弟活着吗?这已经不是贪恋皇权的问题,而是保命的问题。
所以朱祁钰打心眼里不想迎朱祁镇回来,对于谦说:“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
”意思是当初我都不想当皇帝,硬被你们推上去,现在前皇帝要回来,你让我怎么办?
但于谦又没当过皇帝,无法体会这些帝王心术,或者说,就算体会到了也要依理而行,不迎朱祁镇,有损大明尊严,便从容答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
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
”
意思是大局已定,您就是皇帝,如果前皇帝怀有异心,我肯定是站在您这一边的。
朱祁钰只得从了。
但他因此而在内心深处对于谦怀有芥蒂,多年后的夺门之变,朱祁钰的第一反应竟然是于谦要篡位。
只能说于谦对大明这一腔赤诚之心,两位皇帝都没怎么放在眼里。
其实此时朱祁钰除了让位之外还有两个选择。
一是把朱祁镇真的当做太上皇,软禁在宫中,好生相待,做足仁义的姿态。
有土木堡之变这样的大错在前,朱祁镇尽失民心,翻不了大风浪,待遇好一点,对朱祁钰也不会那么痛恨;
二是杀了朱祁镇。
明着当然不行,下毒最合适,完事报个病逝,朝中纵有非议也影响不了大局。
这是彻底解决后患的办法。
但朱祁钰既不能当个彻底的好人,也不能当个彻底的坏人。
他选择了最危险的方式,把朱祁镇囚禁南宫七年,生活上极尽苛刻,无异于折磨虐待,硬是给自己培养了一个仇人。
悲催之三:唯一的儿子夭折
以上两方面,已经很悲催了。
可最为悲催的是,朱祁钰没有儿子。
本来是有的。
他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后,立唯一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没多久朱见济就夭折了。
这事儿对朱祁钰的打击很大。
为了立儿子为太子,他做了很多事,甚至贿赂大臣和掌权的宦官,以换得他们的默认。
他的妻子汪皇后(不是朱见济的生母),因反对此事而被他废了后位打入冷宫。
费尽心思,结果换来这样的结果。
贵州道监察御史钟同上奏说:“父有天下,固当传之于子。
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
臣窃以为上皇之子,即陛下之子。
”
意思是天命在太上皇那一脉,您的儿子没有当皇帝的福气,您就别折腾了,把太上皇的儿子当做自己的儿子吧,以后传位于他,您的任务就完成了。
朱祁钰勃然大怒,把钟同下狱杖死了。
可这并没有改变什么,大臣们虽然口里不说,心里是真认为朱祁镇那一脉才是天命所在。
朱祁钰感到极度悲愤,他不服,他要与天抗争!之后想尽办法生儿子,可除了用药过多导致身体越来越差之外,儿子的影儿都没见着。
大臣们就更信天命那一套了,否则年纪轻轻的皇帝怎么就生不了儿子?到了后来就连朱祁钰自己也信了,也许他真的只是个替代品吧,心情郁郁之下,生了重病。
夺门之变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朱祁钰得知兄长复辟,很淡定地说:“哥哥做,好!”
这也是朱祁镇复辟如此容易的原因之一,因为从上到下,大家潜意识里都有了这样一种概念:朱祁钰只是帮朱祁镇一脉过渡江山,朱祁镇一脉才是天选之子。
经过多年的尝试,朱祁钰已经心灰意冷,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很平静。
但朱祁镇可平静不了,七年的囚禁,让他的歉疚之心减弱,转为对朱祁钰的仇恨。
三大悲催,最终造成了朱祁钰的悲惨结局
朱祁镇登基一个多月后,三十岁的朱祁钰死了,死因成迷。
《明史》上只记载他“薨”了,没说因为什么“薨”。
但明朝官员、学者陆釴曾在《病逸漫记》中写道:“景泰帝之崩,为宦官蒋安以帛勒死。
”景泰是朱祁钰的年号。
记录明朝至南明史事的纪传体史书《罪惟录》中也说:“是月十有九日,郕王病己愈。
太监蒋安希旨,以帛扼杀王,报郕王薨。
”
种种迹象表明,朱祁钰是被朱祁镇弄死的。
朱祁镇是真恨朱祁钰,身后之名也不放过。
下诏斥责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废其帝号,赐恶谥“戾”,称为“郕戾王”。
并以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不许入帝陵。
于是朱祁钰成为明朝迁都北京之后,仅有的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明朝皇帝。
但朝臣和百姓们记得朱祁钰的功绩,朱见深继位后,迫于舆论压力复了叔叔的帝号,改谥为“恭仁康定景皇帝”。
正常的明帝谥号是十七个字,朱见深只给朱祁钰五个字,可见对他实在没什么好感。
并且没有庙号。
站在朱见深的角度,这么做无可厚非。
朱祁镇复辟前,朱见深的日子很不好过,整天担心会被叔叔杀掉,因精神压力过大而口吃了。
直到南明小朝廷时,朱祁钰的谥号才增加到十七个字,还有了庙号“代宗”。
总之,朱祁钰在大明危难之际,勇敢地挑起重担,巩固了大明江山,使得百姓免遭兵祸,功不可没。
在位八年,重用贤臣励精图治,有明君气象。
可他的庙号却是“代宗”,一个“代”字,足以说明他在明朝君臣心中是个什么地位。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最爱的两个女人分别是哪位?
当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跟着父亲东征西伐、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李渊曾经答应李世民让他当太子,可最后以为长子为推脱,立了李建成太子。
随后,李世民发动了“”,在玄武门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
逼迫他的父亲李渊立他为“皇太子”,并且下诏书“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明皇上”。
那么,有着雄才伟略的李世民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女人,她和武则天又有什么瓜葛? 李世民最爱“” 文德皇后(长孙皇后),河南洛阳人,唐太宗李世民皇后,贞观十年病逝于立政殿,终年36岁。
1.长孙皇后,外柔内刚。
在得知李渊要立李建成为太子的时候,长孙皇后立马就十分的去孝顺李渊,并且跟李渊宠爱的妃子关系处的非常好。
她这么做无意之间就是在李渊身边安插了很多无形的眼线,为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起到了间接的支持。
2.长孙皇后,识大体、善谏言。
李世民当上之后,非常依赖他的这个正牌媳妇儿,有事没事就想去问她几个关于政治的问题,但是长孙皇后却这样说:“牝(bi)鸡之晨,惟家之索,妾已妇人,岂敢豫闻政事”。
就是说妇人是不应该参与朝政的。
但是,真的遇到紧急的事情,长孙皇后不会袖手旁观,也避免了李世民犯很多错误。
有一次著名谏臣把李世民惹恼了,李世民气冲冲的就去找长孙皇后,扬言一定要杀了这个乡野村夫。
然而长孙皇后一句话也没说就是陌陌的给李世民跪下行了几个叩拜礼,这下把太宗拜懵了,长孙皇后解释说:“恭喜皇上,您是一个圣明君主,因为古往今来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有直言的谏臣。
”,这话里话外说李世民没度量呢,李世民自然也就气消了。
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叹气道:内失一良佐。
让我们来看太宗最爱的另外一个女人。
李世民最欣赏 徐惠,年少时才华出众。
唐太宗听说后,将她纳为才人。
后被封为婕妤,接着又升为充容。
这个徐惠可以拿来跟武则天进行一下比较,她和武则天的起点都是才人,不出几年就到了充容(二品嫔),然而武则天一直到李世民去世也仍是一个五品才人。
李世民究竟欣赏徐惠什么呢? 徐惠才思敏捷,关心政事 徐惠的才华不是同一时期的武则天能比的,徐惠对于政治的敏感以及她感于和善于表现的性格,使得她脱颖而出。
徐惠每天,所作诗歌优美,文思敏捷,落笔成书。
有这么一个典故,唐太宗李世民治理国家那个时候正是蒸蒸日常,正是历史上“”的时期,徐惠就看李世民有点飘飘然,有点骄傲了,她就写了一篇文章,给唐太宗谏言:伏愿抑志裁心,。
就是让他善始善终。
李世民知道后,非常高兴,就立马提拔她为婕妤(三品妃子的称呼)。
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徐惠每天想念太宗得了重病,但是她拒绝医治,她说“先帝待我优厚,我希望早一点死去,魂魄有灵,能够早日侍奉在先帝陵寝是我的心愿”,最后,徐惠病死,年仅24岁。
结尾 李世民的成功,不在于他有多伟大,而是在于他身边有多少伟大的忠臣爱妃。
李世民与武则天并没有太多的瓜葛,仅仅是曾经封过她一个“”的称号,而且这个称号还是相当于现在对女孩子的戏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真的是陈圆圆间接改变了历史吗?她的一生是怎么样的?
今天小编来说说的故事。
在《》中,陈圆圆是的小妾,但和生下。
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出现过陈圆圆这个角色,她的经历也各自不同,那历史上真正的陈圆圆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陈圆圆是“”之一,她的确当过吴三桂的妾,后来李自成攻入京城,陈圆圆被刘宗敏看上,导致吴三桂大怒,将清军带入关内,可以说陈圆圆间接改变了历史,甚至成为历史上的罪人,但这一切真是陈圆圆一手造成的么? (一)此身谁属:莫问奴归处 此生最不能选择的也往往是最令人的是出身,此生最不能左右的也往往是最令人无可奈何的是命运。
龙生龙未必是真的,但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却是不可否认的。
或许有一日我们把自己折腾的遍体鳞伤,甚至自认为已经脱离了出身与命运的枷锁,但当某一件事来临,我们瞬间就会被打回原形,原来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我们自以为是认为的捅破了一层天花板,但也仅仅如此。
就算如此,也已经拼尽了我们全部的力气、耗尽了我们全部的幸运。
很多时候,很多人,连这一道天花板,都够不到,甚至看不到。
他们怎么办?古往今来的答案都一样:顺便。
所有当陈圆圆被她的姨夫卖进梨花戏班时,她不应该有任何怨言,而且应该感激,毕竟是梨园,不是妓院。
那些个青楼女子在投胎之前也是梦想做公主或者格格的,虽被迫出台,但也会留一丝念想。
陈圆圆生于货郎之家,母亲早亡,是在苏州桃花坞姨娘家长大的。
桃花坞虽然不是燕子坞,但也是好地方。
才子唐伯虎曾隐居于此,并由诗云“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可惜啊,陈圆圆晚生了百年,不然素来风流的唐大才子断然不会让佳人如此委屈。
有些人的风华就算坠入泥潭也掩盖不了,陈圆圆大概就属于这一种。
她“容辞闲雅,额秀颐丰”,一登台开腔,就“观者为之魂断”,她也很快成为了梨园内的台柱子,成了“腕”,而且是“大腕”,这或许让她觉得她可以选择了,于是她喜欢上了邹枢。
邹枢是一个穷书生,摇头晃脑的念一念“两情若是久长时”还行,要真动“真金白银”,那还是算了吧。
同时,江阴贡修龄(四十七年)之子贡若甫也看上了陈圆圆,并用重金给她赎身,要她做妾。
赎身啊?多少梨园女子的梦想!就算做妾,对于他们来说,也已经是天大的喜事。
陈圆圆,她也再一次看到了那道天花板,改变出身和命运的那道天花板。
可惜啊贡若甫的老婆不愿意。
一个青楼女子,你玩一玩可以,但想娶进门,还真没门。
孔老夫子定的规矩,无数女填不满的鸿沟。
我们只能说是陈圆圆的相貌太过于惊人,当贡修龄见了之后,不仅绝了儿子的念想,还称之为“贵人”,然后把她放了。
陈圆圆自由了!那道天花板她似乎真的捅破了,当她遇见的时候,我都以后她真的实现了逆袭。
可惜他们的缘分很快就淹没在农民起义的大潮中。
然后她就被田弘遇掠夺进京,成了田的暖脚被,不久就被田献给了吴三桂。
吴三桂甚是宠幸她,但她的名气太大了,以至于成为刘宗敏攻进北京的内在动力和首要目标。
身居山海关的吴三桂也,陈圆圆最终落入刘宗敏的魔掌,成为他账下的美人。
美人帐下犹歌舞,可惜不是自己军中,吴三桂痛啊! 邹枢、贡若甫、冒辟疆、田弘遇、吴三桂、刘宗敏……原来她一直都是个戏子,被人转来转去。
这些事情在她踏进梨园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所谓的自由,所谓的天花板,都是她的天真。
没办法,谁让她漂亮呢?男人,不就是裤裆里这点儿事吗? (二)乱世情缘:问世间情为何物 在明代,唐伯虎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称,其实有些。
他所谓的“六如”即六位的如夫人不过是后人可怜而演绎出的。
他早年因科场舞弊差点丢了性命,那还什么兴致“三笑戏秋香”?但冒辟疆不一样,窃以为如果冒辟疆早生一些时间,这“第一”的称号恐怕要易主了。
冒辟疆才华横溢,冠绝江南,有“东南秀影”之雅号,位列“”,后人称之为四人之中最具民族气节的。
他风流倜傥,更一日不可无女人。
与他有关系并有明确记载的女性就有十多个,且个个都是才艺双绝,世人有“所居凡女子见之,有不乐为贵人妇,愿为夫子妾者无数”的赞誉。
秦淮名妓(令念念不忘的董鄂妃)比他小了十六岁,但甘愿为妾,侍奉左右。
另外王节、真、吴扣扣等一众才女无不心甘情愿为其宽衣解带。
他享年82岁,19岁娶中书舍人韩的女儿苏元芳, 68岁仍纳一妾,真真一辈子都没有闲着。
书读到这个地步,可谓读通透了。
陈圆圆为董小宛的闺蜜,也曾托身冒辟疆。
公元1641年春,冒辟疆回乡省亲途经苏州。
他本风流成性,得知陈圆圆大名,焉能不亲自拜访?多年之后,冒辟疆隐居山林,回忆起陈圆圆的歌声,动情写道:“咿呀啁哳之调,乃出之陈姬身回,如云出岫,如珠在盘,令人欲仙欲死。
” 陈圆圆何尝不是如此?她对冒辟疆更是一见倾心。
春宵苦短,几经缠绵;离别情长,望断泪眼。
临别时,两人约定八月再见。
可惜八月时已经拿下襄阳随州,正攻占信阳,李自成也正向叶县进兵。
大明王朝已经。
但冒辟疆还是按时来到苏州,当他到苏州时惊闻陈圆圆被人掠取,“讯陈姬,则已为窦霍豪家掠去,闻之惨然”。
他乃,在那个乱世也是干着急没有办法。
或许是上天可怜,几日之后,他在苏州城外意外的又见到了陈圆圆,两人遂,并定下迎娶之日。
如果就此,陈圆圆就和他的好姐妹董小宛一样入住冒府,过着,清贫但快乐的日子;如果这样,甚至或许也就没有了“大清入关”,我们的世界也是另一番光景。
但历史始终无法改写,到约定之日(公元1642年二月)冒辟疆来迎娶陈圆圆,可她再次被豪门大族掠取。
这次掠走她的人正是田弘遇,皇帝的老丈人,田贵妃的老爹。
命运毫不留情的开了个玩笑。
从此陈圆圆在京城内浮浮沉沉,反正不是他;从此冒辟疆浪迹江南反清复明,身边。
公元1693年,冒辟疆终老。
两年后,陈圆圆病逝。
最后日子,冒辟疆把陈圆圆写进他的《影梅庵忆语》中,情真意切,算是对那段感情的祭奠。
最后岁月,陈圆圆皈依道门,听暮鼓晨钟,看朝霞夕阳,在苍山洱海的道观里,或许她也会想起冒辟疆。
会有恨吗?一定会有的!因为她真真切切的爱过那个男人。
她这一生,身子归谁,她无权做主,但心在何处,只有她自己知道。
我本将心向明月,可惜,明月常缺。
(三)流落京城:侯门一入深似海 “裙带”这个词真是挺有意思的。
“裙”自然是女子之“裙”;“带”自然是绳带牵连之意。
通过女子的“裙”把相关的人绳在一起者,是不是很美好?至少听起来不错。
比如大词人和他们也应属于裙带,为什么呢?因为啊,两人至少都在李师师的温柔乡中沉睡过。
其实这种裙带还算正常,那些是不正常的呢?外戚! 外戚实在是中国历史上最奇葩的存在。
就因为自家女儿嫁给了皇帝,自家也就成了皇帝的裙带,然后就“一人得道,”,她爹爹成了国仗,她兄弟成了国舅,摇身晋级豪门。
像杨玉怀,曾道“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更有甚者,皇帝一旦死了,小皇帝继位,那外戚更是飞扬跋扈,甚至独揽超纲,以至于萌生的也不在话下。
这样的事情在西汉乃至唐宋,不绝史册。
窃以为,外戚与宦官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无耻的存在。
于社稷无寸功,于人民无寸绩,却得享富贵与权势。
他们一个献祭了自己的女儿,一个献祭了自己的男身,总之都是出卖身体的主儿,还不如青楼中出台卖唱的风尘女子。
只是比较可悲的是这种人不但从来未曾消失,反而越来越大。
田弘遇就是外戚,虽然已经天下大乱,但崇祯皇帝的裙带还是很管用的。
当冒辟疆前来迎娶陈圆圆的时候,她已经落到了田弘遇的手里。
据《茨村咏史新乐府》记载:“崇祯辛巳年(公元1642年),田贵妃父宏遇进香普陀,道过金阊,渔猎声妓,遂挟沅以归”。
这段文字充分说明田弘遇的强盗本色,他是看见了美女就抓啊,艳名远播的陈圆圆焉能幸免? 或许这也是注定了的,不被田弘遇带到京城,她怎么会遇上吴三桂?当我们后人唏嘘这些故事时,不得不生出对命运的敬畏。
似乎无论你如何挣扎如何努力,都始终摆脱不了它给你设定的轨道和藩篱。
我当然不是宿命主义者,但这一切一切的,让我不得不怀疑大主宰的存在。
陈圆圆成了田弘遇的家乐演员,其实就是“家妓”,但她也只能逆来顺受。
我们不能指责这样的弱女子,在那个时代,能苟且偷生已经不易。
不是谁都有勇气选择去死的!再说她为什么要死?为大而死?呵呵,笑话,她欠大明朝吗?!她不欠!至少她现在能安稳的吃口饭!不是吗?尽管外面刀兵四起,但田弘遇这棵大树还是可以遮风挡雨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些是孔门弟子的事情,是崇祯皇帝的事情,而她只是一个唱歌的戏子。
所以我能理解现在的纸醉金迷。
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跟读书人谈理想那是未来,跟企业家谈责任那是现实,跟戏子呢?只能谈票子! 戏子当道,票子当然也当道。
(四)江山美人:冲冠一怒为红颜 陈圆圆的转机或者说的机缘却不在票子,毕竟有些东西是钱玩不转的。
田贵妃死了,田弘遇的裙带断了,一个死掉女儿的皇帝岳父就真的不值钱了,况且崇祯也是泥菩萨过河,只等赶赴景山的那一天。
但田弘遇不怕,为什么呢?因为他善于钻营啊!当田贵妃去世后,他毫不犹豫的就抱上了军中实权派吴三桂的大腿,陈圆圆也自然的成了他奉献给吴三桂的见面礼。
历史终于来到这一天—— 田弘遇请吴三桂赴家喝酒,“出群姬调丝竹,皆殊秀。
一淡妆者,统诸美而先众音,情艳意娇。
”这位淡妆丽质者正是陈圆圆,吴三桂也“不觉其神移心荡也”。
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就像收,认一样,田弘遇认陈圆圆为干女儿,并将其许配给吴三桂。
做不成外戚,还可以联姻嘛!我不得不承认这实在是一步好棋,哎,中国的“干女儿”大概也就是这么被玩坏的。
如果一切就此打住,陈圆圆也算有个好归宿。
但命运还是没有放过她,可能是她上辈子屠杀了银河系把,也或者是崇祯皇帝太过倒霉。
一个张献忠已经够折腾的了,又来一个更能折腾的李自成,关键是山海关外也已经。
还有蝗虫,山东河南河北到处闹蝗虫。
哎,有时候会觉得可笑,中国的历史,真正的推动者,似乎就是这些个不起眼的小动物——蝗虫!东汉红巾军,等等,他们都是背后元凶! 蝗虫不是人,他们也只是啃啃庄稼;有些人比蝗虫还可怕,比如贪官污吏,他们直接喝老百姓的血! 公元1644年一月,吴三桂领兵山海关,李自成攻破北京城。
于是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颇为滑稽的一面——吴三桂佣兵三海关,抵御多尔衮,但他保护的大明连都城都没有了,皇帝夜自杀了。
他怎么办?投降外族还是臣服李自成?这样的问题本不该成为问题,谁愿意做汉奸啊! 正当吴三桂的天平倾向于李自成之时,刘宗敏横插了一杠子——他掠取陈圆圆,做了压寨夫人。
陈圆圆成了压倒吴三桂选择的最后一根稻草——《·流寇》称:“初,三桂奉诏入援至山海关,京师陷,犹豫不进。
自成劫其父襄,作书招之,三桂欲降,至滦州,闻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
自成怒,亲部贼十余万,执吴襄于军,东攻山海关,以别将从一片石越关外。
三桂惧,乞降于我”。
吴三桂联合多尔衮把李自成赶出了北京城,救回了陈圆圆,然后带着陈圆圆,南征北战,直到成为独霸云南的“平西王”。
中国的历史最终在陈圆圆身边打了个转,几个大男人,几个大英雄——吴三桂、李自成、多尔衮、刘宗敏,几个王权,几个政府——大明王朝、大顺王朝、大清王朝,就这么在这个小女子身前被旋进了滚滚洪流,把那些所谓的英雄与史诗,冲荡的干干净净,而她却还是一个受尽委屈的小姑娘,不问世事,任人摆布! 这一切跟她本来也没有关系!但谁让她美呢?这美,犹如蜜糖,其实就算穿肠毒药,也自有人甘之若饴。
这历史,就如同她的百褶裙,优雅但已经肮脏。
(五)后记:原来开遍 门前冷落车马稀。
年老色衰的陈圆圆在平西王府中渐渐失宠。
男人对女人的选择,年轻漂亮是永远且唯一的标准。
她脱下宫装,披上道袍,从此青灯为伴,了此残生。
公元1678年,吴三桂兵败而亡,陈圆圆还不知在哪个道观里静修。
公元1695年(三十四年),陈圆圆辞别尘世,她的一生终于像她的名字一般,画上了“圆”。
美丽归土,,这未尝不是最好的结局。
繁华,人人都渴望的繁华,人人都以为会永远常驻的繁华,最终的归宿还是平淡。
大明,大清,拟或大顺,在她的记忆中,始终不过是一个称号而已,始终抵不过一个冒辟疆。
就像《》中唱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
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溅!” 这世界,唯有时光与爱情不可替代。
这世界,难道美丽真的有罪?是为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