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亭侯是多大的官?为什么能让关羽那么珍惜?

不过,这个汉寿亭侯在当时是多大的爵位呢?为什么能让关羽一直都那么珍惜
【千问解读】
关羽的“汉寿亭侯”,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吧,不过很多人可能以为这是曹操给关羽封的,但是实际上,这只是曹操给关羽举荐的,毕竟当时汉献帝还是皇帝,曹操再怎么样也不可能越过皇帝去给别人封侯,因此最终将关羽封为汉寿亭侯的其实是汉献帝,虽然那时候的汉献帝已经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了。
不过,这个汉寿亭侯在当时是多大的爵位呢?为什么能让关羽一直都那么珍惜?
建安四年(199年),刘备背叛曹操,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并占领了徐州。
车胄本是曹操的人,刘备不仅杀了曹操的人,还占了曹操的地盘,这自然让曹操十分生气。
曹操一直认为刘备是英雄,之所以没有形成气候,就是因为没有稳定的地盘。
为了防止刘备站稳脚跟,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第二年,曹操在和袁绍官渡决战前夕,抽空亲自率领大军击败了刘备,并且俘虏了关羽,并表他为偏将军。
收拾了刘备之后,曹操才放心的率军到达官渡,和袁绍隔河对峙。
袁绍派名将颜良、淳于琼等人,率兵十万,攻打曹操地盘白马。
白马告急,曹操于是亲率大军前去驰援,并派关羽为先锋。
曹操谋士荀攸献计,先在延津佯装渡河,造成要偷袭袁军后方的假象,迷惑袁绍,这样袁绍必然要分兵前去把守。
然后,再选精兵快速突进,奔袭白马,攻其不备,这样不仅可以一举解除白马之围,而且还可以初战告捷,鼓舞士气。
曹操采纳了荀攸的建议,而袁绍也果然中计。
直到曹军距离颜良军营十余里时,颜良才知道这一情报,他不禁大惊失色,只得仓促迎战。
关羽作为先锋,急于立功,他远远地望见了颜良的麾盖,就于乱军之中快马奔腾来到颜良面前,还没有等到他反应过来,就被一枪刺死,关羽当众割下颜良首级,袁绍军于是大败。
《三国志》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
关羽战场上刺杀颜良这一行为,真正做到了后世小说家笔下的“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为了表彰关羽,朝廷封他为“汉寿亭侯”。
关羽也十分珍视这一封号,后来多次自我介绍时,他都会提到这一封号。
其实,“汉寿亭侯”并不是官位,实际上它是一种爵位,关羽之前被封的“偏将军”才是官位。
那么,关羽在自我介绍时,为什么不称呼官位,而要称呼爵位呢,官位和爵位有什么区别呢?
古代讲究职以能授,爵以功赏。
官位属于行政系统,有具体的职务和对应的上下级关系,并有定期的考核,多是通过选拔人才方式来授予官位,而且官位不可世袭。
爵位属于荣誉系统,没有具体的职务,一般是皇室贵族或者有做出重要贡献的大臣,才会被授予爵位。
例如,刘邦在白马之盟中曾说:“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
和官位不同,很多爵位是可以世袭的。
而且,一般有爵位的人都会有官位,但取得官位容易,而取得爵位却很难。
西汉著名的飞将军李广,一生都没有取得侯爵(李广难封)。
例如三国的张飞,虽然一直和关羽齐名,却在关羽被封汉寿亭侯二十多年后,才被封侯,而且还是刘备称帝之后才册封的。
而关羽的汉寿亭侯,却是自己在战场上通过军功得来的,而且是大汉朝廷正儿八经认证过的。
所以关羽对于这个“汉寿亭侯”爵位,自然十分珍视。
刘邦曾经做过泗水亭长,官很小,因此,很多人就有疑问,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是不是这个爵位也很小呢?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为了奖励军功,秦朝在商鞅变法时,曾经设置了二十等爵: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汉朝建立后,继承了秦朝的爵位制度,并添加了王爵。
汉武帝时,为了避讳其名刘彻,第二十等级爵位彻侯,改为列侯或者通侯。
西汉初年,大封功臣,因为军功受封列侯者很多,那时列侯封地领域也比较大,大者有数万户,小者也有五百户。
但是到了东汉时期,列侯封地逐渐变小,大者不过四县、小者可能仅有一亭。
《后汉书.百官志五》:“列侯……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
”因此,列侯根据封地大小,分为县侯、乡侯、亭侯。
虽然,关羽的亭侯,小于乡侯和县侯,但是却属于二十等级爵位中最高者——列侯,这个爵位已经很高了。
其实,三国有很多大臣,都是被封为亭侯的:魏国于禁被封为益寿亭侯 ,李典被封为都亭侯,荀彧被封为万岁亭侯,荀攸被封为陵树亭侯。
三国蜀汉的建立者刘备,在建安元年(196年)时,也是被封为宜城亭侯,一直到219年,才进位为王爵(汉中王),做了23年时间的亭侯。
而在蜀汉景耀三年(260年),关羽又被追谥为“壮缪侯”。
这时,距离他去世已经40年了。
3.“壮缪侯”和“汉寿亭侯”有什么区别国人向来讲究盖棺定论,一个人去世之后,要对其一生功绩进行评价。
而“壮缪”这两个字便是蜀汉政权对关羽的评价。
一般认为,武而不遂曰壮,名与实爽曰缪。
也就是说,蜀汉官方认为,关羽在领军方面很有能力,因为他曾经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威震华夏。
但是关羽的能力最后却没有发挥出来,有些名不符实,这是因为关羽最后败走麦城,丢失荆州,给蜀汉带来非常重大的损失。
这个谥号整体来说,评价比较客观中肯。
虽然蜀汉官方认为,关羽名不副实。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关羽是以荆州一州之力,败于曹魏和孙吴两国联手之下的,可以说虽败犹荣了。
而“汉寿亭侯”这一封号,也是对他武功方面最好的证明。
魏蜀吴三国战争混乱,为什么没有外族入侵?
既然戚家军的实力如此强悍 为什么后来就不可以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年他们在对抗的时候,才能几乎百战百胜,创造出了十分傲人的战绩。
不过,说到这里问题也就出现了。
既然戚家军的实力如此强悍,为何后来他们面对金人的时候,却表现的十分一般呢?可能有些朋友会说,戚家军当初对付海洋民族倭寇的战术打法,根本就不适用于草原民族,因此他们表现不出来,也就不奇怪了。
其实这话看似有些道理,但是却经不起推敲。
首先戚家军并非不适合大规模的作战,当初他们打台州、福建以及兴化的时候,哪次不是大战?而且每次的结果几乎都是戚家军完胜。
而且他们的武器装备也是很先进的,这样的武器对倭寇管用,对金人同样也会管用。
而且作为一支具有极高战术涵养的军队,他们不仅会对倭寇有威慑力,对其他敌人同样具有威慑力,因为还从来没有听说过一支军队,要选择对手的说法。
既然如此,为何后来戚家军面对金人的时候,表现的非常不理想呢?最关键的应该还是人事上的变动,生生的将这支强悍的军队给扼杀了。
去世之后,朝中就出现了一系列的变故,而想要清算张居正,作为他身边最信任的戚继光自然就被划入了被清算的行列之中。
他先是被调到了广东,紧接着就被罢免。
而在戚继光被清算之后,这支曾经强悍的戚家军,算是失去了自己的灵魂,一个军队没有了领军人物,没有灵魂自然也就散了。
虽然戚家军这支部队还存在,而且后来也参加了不少的战争,但是由于戚继光的精神没能传承下来,戚家军的文化早已被破坏,所以他们的战斗力早已不复从前,其战力自然越来越弱。
在加上戚继光被否认之后,他所倡导的那一套战术打法,自然也就被跟着否定了,在那种朋党之争异常激烈的生态下,谁也不敢贸然传承使用。
因为一旦被人发现他们提倡戚继光的战术打法,肯定也会被划入清算的行列之中。
因此就算戚继光的战术打法对于金人十分的有效,可惜由于没有传承下来,最终还是发挥不出作用。
这也就是为何,一向以强悍著称的戚家军,打倭寇几乎百战百胜,后来打金人就不行了的原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