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为何不受孙权的重用?为何最终郁郁而终?
【千问解读】
三国必然是我国古代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正是这个道理。
然而却也不是所有的英雄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完成自己的壮志,太史慈就是其中一个没能受到重用的大将之一。
太史慈是东吴名将,然而当东吴归孙权接手之后,太史慈就很少被孙权重用了,空有一身本领却没有办法施展,实在是让他感到太憋屈了。
而太史慈最终也是郁郁而终的,也与他的这段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那为什么孙权不重用太史慈呢?太史慈最终又是怎么死的,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太史慈在大多三国迷的心中是一位完美的武将,尤其在东吴迷们的心中更是无可挑剔。
最为关键的是太史慈在正史中也是近乎完美的存在。
当世人和历代的史评家都对其赞美有加。
《三国志》作者陈寿: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汉末大名士孔融:太史慈吾之少友也。
孙策:太史子义,青州名士,以信义为先,终不欺策。
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
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
以上评价最多,最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几乎全是太史慈的忠义诚信。
太史慈的优点其实远不止这些,以下先了解一下史书中完美的太史慈吧。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人(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
年少好学且极为善射。
二十一岁那年在东莱郡署担任奏曹史,负责处理文书。
一次为了帮助本郡抢先递送朝廷公文到公车门。
略施小计,得罪了其他州郡的衙门,为了躲避报复,避祸去了辽东。
当时担任北海相的大名士孔融,听说了这件事后,感觉太史慈是个奇人。
孔融为了表示交好之意,常常派人接济太史慈留在家中的老母亲。
后来黄巾军首领管亥围攻孔融,太史慈正好自辽东回家探母,母亲立即命令太史慈急赴北海帮助孔融。
太史慈一片孝心,为报孔融体恤母亲的恩情,一人单马驰赴北海都昌。
太史慈见到孔融后,请求带兵出城杀敌,孔融不许。
当时孔融正着急寻求壮士去山东平原向刘备求救。
但因城围日密,无人敢冲出城。
太史慈听闻,不辞艰难,慨然自请。
孔融说:“人人都说此事难办,实在不愿以此不可能的事情为难义士。
”
太史慈说:“府君有恩于我的母亲,太史慈无以为报,母亲此次遣小子前来,就是要解恩人之急。
今天众人都说不可,太史慈也一样认为不可的话,那岂不是辜负了府君昔日照料我一家人的恩情吗?报恩之义如果尽失的话,母亲遣小子来见府君的意图也就难以达到了。
小子又有何脸面复见母亲大人呢?如今事情紧急,愿府君只管派遣不要犹豫,以成全小子报恩之愿。
”孔融没有办法只好派遣太史慈突围求援。
太史慈仅带二名骑从,出城时被黄巾军察觉,黄巾军立即兵马互出观望动静。
太史慈见状却从容在城外表演射箭靶,遥射无不中,射毕,复回人城。
如是者数日,迷惑黄巾军。
刚开始黄巾军很警觉,但看太史慈射技如此精湛,也不敢有所骚动,只是在原处观望,后来几日见太史慈只是炫技,无所攻击,也就开始麻痹大意,放松了警惕。
一日太史慈乘黄巾军松懈之时,突然驰马加鞭突围而出,等到贼兵追来,太史慈已经跑远,回头遥射几个跑的快的追贼,追贼一一应弦而倒,此后无敢再追者。
太史慈驰抵平原,请得刘备发兵三千来救孔融,贼兵遂解围而去。
时年太史慈二十六岁。
孔融无比感慨地对太史慈说:“壮士,你真是我的年轻好友。
"
解围孔融以后,太史慈到同郡人扬州刺史刘繇处供职。
当时孙策和刘繇正在争地盘。
刘繇、孙策双方对峙在牛渚。
手下有人向刘繇建议让太史慈担当将军之职以拒孙策。
刘繇不听,只派太史慈担任侦察巡行的工作。
后来刘繇在牛渚失利,逃奔丹徒。
刘繇不重视太史慈的原因是因为太史慈不是世家名门出身。
仅仅是一名寒门武人,轻侠之士。
在那个时代刘繇不愿重用太史慈无可厚非。
因为汉末三国是一个讲究门第出身的时代,尤其在世家大族的圈层里,注重门第之风盛行。
刘繇本身就出身世家豪族,还沾着那么点皇亲。
当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曹操那样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要不怎么曹操能成功呢,只有非常之人才能行非常之事。
史书记载,刘繇说:“我若重用太史慈,许子将岂不是要笑话我?”许子将就是许劭。
每月初一在京都洛阳搞月旦评,品评人物的那哥们。
兵乱之下,许大名士品评人物的活动开展不下去了,跑到刘繇这里避难来了。
清谈评议,品评人物是当时的一种风尚,因此许劭这种大名士在当时很受欢迎。
因其能“以言拔士”,经他们点评过的人,都会身价大涨,所以非常受士人的敬仰和敬畏。
刘繇也不敢轻易得罪许劭,生怕被许劭给个“差评”,一世英名也就毁了。
太史慈在刘繇的手中虽然未得到重用,但是一次机缘巧合他还是和号称江东小霸王的孙策遇上了。
这也许就是天意。
当时太史慈正在神亭巡行警备,与孙策和他的从骑遭遇。
太史慈不顾敌强己弱,独自上前同孙策搦战。
孙策和太史慈从马上一直打到马下,然后各弃兵器,开始赤手空拳,肉搏厮斗,斗到最后,孙策抢了太史慈背上插的短戟,太史慈抢到孙策的头盔,二人还是不分胜负。
直到双方增援的兵马赶到,才不得不罢手归营。
经过此番厮斗,二人心中顿起默契之感,心生钦佩之情,正所谓英雄惜英雄,豪杰爱豪杰。
后来刘繇在孙策的猛攻之下战败,太史慈被执。
孙策亲解其缚,拉着太史慈的手说:“壮士还记得神亭相搏时否?那时如果是我被执,不知你会如何见待?”
太史慈说:“各为其主,未可知也。
”孙策大笑说:“俱往矣,以后我们一起来干一番大事如何?”太史慈早有钦佩孙策之意,既然得不到刘繇的重用,如今孙策如此肝胆相照,遂许美意,愿为驱驰。
孙策先任命太史慈为门下督。
回吴郡后又分兵给太史慈,拜为折衔中郎将。
刘繇不久病死在豫章,其部众万余人未有所属。
孙策命太史慈前往招抚,左右都说:“太史慈此去恐不复还也。
”孙策说:“子义勇敢有智略,肝胆照人,非纵横易变之人,他读书知义,素重言诺,一旦许知己,死亡不相负,诸君可勿疑。
”
孙策在吴县间门送别时,把腕问太史慈:“何时能还?"太史慈慨然曰:“不超过六十日。
”果然不出两月,太史慈完成任务而返。
而且把豫章目前松散无备治的情况汇报给了孙策。
孙策据此决定对豫章用兵,结果大胜。
孙策据有豫章后,分出庐陵郡,任太史慈为建昌都尉,驻屯海昏。
针对刘繇死后太史慈收抚刘繇的部下,《吴历》中有另一番记载。
【《吴历》记:慈曰:"州军新破,士卒离心,若傥分散,难复合聚;欲出宣恩安集,恐不合尊意。
"策长跪答曰:"诚本心所望也。
明日中,望君来还。
"诸将皆疑。
】
按《吴历》的说法,是太史慈主动向孙策提出要去收抚刘繇的余众,而不是孙策的命令安排,因此孙策诸将皆疑太史慈会一去不返。
孙策给了太史慈极大的信任,太史慈不负信任,按期而返。
如果按《三国志》的记载,是孙策命令太史慈去收抚刘繇的余众,然后同部下们商议,部下们觉得不可,孙策力排众议觉得太史慈肯定会回来,则表明孙策对太史慈是有把握控制的。
《三国志》记载: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
"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
从孙策的言语中能看出他知道太史慈除了他以外,没有其他可以投靠的途径,因此才放心让太史慈北归抚众。
那么孙策和太史慈意气相投的成分则显得不是那么强烈,信任程度也大打折扣。
太史慈和孙策的这一段交往,我是更愿意相信《吴历》中的说法。
后来的史例也表明太史慈和孙策之间的关系很大的成分是感念知己,意气相投。
孙策死后,孙权对太史慈的人事安排比照孙策没有任何改变。
依旧是督诸军拒刘表的侄子刘磐,使磐绝迹不敢再犯。
终太史慈一生也没有改变。
依照太史慈的能力,孙权的这个安排显然是不重用太史慈。
以孙权的用人之明,忽视太史慈的能力,不符合其一向用人的原则和惯例。
这种结果只能说明孙权不信任太史慈,怕控制不住,不敢用。
孙权毕竟没有他哥哥孙策和太史慈之间的这份武人之间不打不相识的交情。
按年龄来说,太史慈比孙策大十岁,孙策被人暗算时,太史慈已三十六岁。
孙权以十九岁继位,比太史慈年幼十七岁。
太史慈毕竟和张昭、周瑜这些孙策旧部不能比,孙权以“不变应万一”的人事安排,在太史慈身上也许是最恰当的安排。
《三国志》记载,曹操听闻太史慈的名气和能力,也想笼络一下,于是寄出中药材当归一味。
曹操此番行为纯属裹乱挖墙脚,知道太史慈不被孙权重用,想趁机挑拨离间。
太史慈在深陷孙权的怀疑中,抑郁不得志之时,能不为曹操所动,凸显了其难能可贵的忠臣名节。
宋代著名文史学家洪迈评价太史慈光明磊落,说:“三国当汉、魏之际,英雄虎争,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后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为可称。
”
《吴书》中记载了一段太史慈的临终遗言,陈寿在《三国志》中却没有录入。
太史慈临死喟然而叹说:“男儿在世,当带七尺之剑,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伸,奈何而死乎!”太史慈的临死嗟叹之词充满了壮志未酬的遗憾,不能不说心里对孙权的安排没有不满情绪。
太史慈去世时年仅四十一岁,不甘心的死亡不能说跟抑郁的心情无关。
一个浑身充满武艺的高人,在满腔的愤懑之中,在有如曹操这样的明主的诱惑之下,还能因为同一位故人的意气相投而坚守臣节,其忠义烈名真心是可敬可叹!
“话说给懂得人听,事做个懂的人看。
”一千年以后,元初著名的政治家郝经有感而发:“太史慈笃于信义,以气相许穿彻,劲挺克复。
其言亦田畴辈流也。
终委身孙氏,受其驱防,以不能为王爪士咄唶自恨,衔愤以死,其志可哀已。
”
多尔衮为什么未能称帝:只因从小不受待见
他16岁统兵,征蒙古,伐朝鲜,讨大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33岁统兵入关,所向披靡,成就大清一统。
他的后半生,一直处在皇权中心,也是距离大清皇位最近的人。
他若想夺取皇位,易如反掌,可他却像历史上的一样,始终没有迈出这一步。
那么,是他不想当呢?还是根本就当不成皇帝? 明四十年(1612)十月二十五日,天还没亮,在赫图阿拉城努尔哈赤的汗房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这就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尔衮。
多尔衮有个大他七岁的哥哥,叫。
两年后,母亲又生下弟弟。
由于母亲深得努尔哈赤的宠爱,多尔衮兄弟三人又是努尔哈赤的幼子,所以他们应该获得父汗努尔哈赤的特别宠爱。
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多尔衮年少时并没得到努尔哈赤的特别宠爱,至少不及他的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
自幼好学、聪明机智、喜善骑射的多尔衮,怎么不能如哥哥、弟弟那般获得宠爱,这很令人费解,也是一个相当有趣、比较神秘的谜。
网络配图 天命五年(1620)九月二十八日,努尔哈赤“立阿敏台吉、台吉、皇太极、德格类、岳托、济尔哈朗、阿济格阿哥、多铎多尔衮八贝勒为和硕额真”。
细心人一看,这不是9人吗,怎么称为“八贝勒”呢?查看《旧满洲档》原件,发现多铎和多尔衮之间没有隔点,原来努尔哈赤是把多铎、多尔衮作为一个人来计算的,并且弟弟多铎排在哥哥多尔衮的前面。
当时,多尔衮8岁,而多铎仅6岁,可以看出,多铎在父汗心里的地位,要高于多尔衮。
天命九年(1624)正月初一的朝贺仪式,也显示了多尔衮与哥哥阿济格、弟弟多铎身份、地位的不同。
“辰时出御八角殿,先叩头,其次恩格德尔额驸率众蒙古贝勒叩头,第三阿敏贝勒,第四莽古尔泰贝勒,第五四贝勒,第六阿济格阿哥,第七多铎阿哥,第八阿巴泰阿哥、杜度阿哥,第九岳托阿哥、硕托阿哥,第十抚顺额驸、石乌礼额驸率众朝鲜官员及汉官叩头,第十一吴讷格巴克什率众蒙古官员叩头。
”多尔衮不仅不能像阿济格、多铎那样单独叩贺,甚至连随弟之后,并列叩首的资格都没有。
在这份叩贺名单中,还可以发现,当时只有身为旗主的贝勒才可以单独叩贺。
而不是旗主只拥有若干牛录的“执政贝勒”,则排在旗主贝勒之后并列叩拜。
在当时,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与努尔哈赤同在两黄旗,阿济格已是旗主贝勒,多铎虽然只有9岁多,也是旗主贝勒,而多尔衮甚至连“执政贝勒”都不是。
在牛录(的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社会组织,每牛录三百人)的分配上,两黄旗六十牛录,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各十五牛录,努尔哈赤自辖十五牛录,死后给予多铎。
因此,多尔衮的政治地位要低于其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他充其量只是一个拥有十五牛录的“闲散贝勒”。
这种待遇,让多尔衮自小就缺少“唯我独尊”的底气,少了些狂傲。
至于为什么不受宠爱,大概也只有努尔哈赤自己知道了。
网络配图 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病逝。
十二日黎明,“诸王以帝遗言告后”,令多尔衮生母阿巴亥殉葬。
阿巴亥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丧夫之日就是自己的死亡之期。
诸王令阿巴亥殉葬,理由是阿巴亥“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殉之。
’”谁都知道,阿巴亥贵为大妃,是努尔哈赤之最爱,何来不悦一说?而且此时,多尔衮不足14岁,而多铎仅12岁,努尔哈赤就不顾念幼子了吗,怎能留遗诏让他最爱的大妃殉葬呢?诸王必欲置阿巴亥于死地的真正原因有二。
一是嫉妒。
多尔衮三兄弟作为嫡出幼子,理应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但诸贝勒对阿巴亥的得宠及由此导致她三个儿子迅速崛起权势显赫而十分不满。
多尔衮三兄弟,除阿济格略有战功外,多尔衮、多铎皆未成年,既无军功,又无政绩。
仅仅因为母亲的得宠,他们年纪虽幼却拥有和兄长一样的权力与地位。
阿济格和多铎握有全旗,努尔哈赤还曾许诺再赐一旗,让多尔衮也成为“全旗之主”。
这样的宠爱和罕有的殊恩,难免让其他贝勒和阿哥们无法忍受。
二是忌惮。
多尔衮三兄弟拥有两黄旗六十牛录,实力已超过二贝勒阿敏、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与大贝勒不相上下。
再加上阿巴亥位居大妃,很有心机,又是努尔哈赤死前召见的唯一一人。
在推举继承人时,她很有可能力挺自己的儿子。
即使她的儿子当不上新汗,无论谁继承汗位后都会受到她的牵制,甚至有被取代的危险。
所以,诸王达成共识,为了免除立汗的后患,阿巴亥必死。
众口一词,失去了汗王这座靠山的阿巴亥只有服从了。
在得到诸王保证她死后善待多尔衮和多铎后,37岁的阿巴亥含怨自缢。
随后,代善等贝勒议立皇太极为汗位继承人。
有人认为,努尔哈赤去世前夕,曾遗命多尔衮继位。
如朝鲜史料《春坡堂日月录》言,努尔哈赤临终“谓代善曰:(多尔衮)当立而年幼,汝可摄位,后传于九王”。
崇德九年议定皇位继承人时,多尔衮曾说过多铎等名在“遗诏”,年间,多尔衮更说过“太宗(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的话。
那么,果真有遗命或遗诏吗?网络配图 这些说法,都值得商榷。
实际上,努尔哈赤在代善之后并没有设立太子,生前他已建立八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新汗要由八贝勒集议决定。
努尔哈赤病危之时也只急召阿巴亥一人前往,如果要决定汗位继承人,他不可能只召大妃一人。
可见努尔哈赤召见阿巴亥,也就是托付身后幼子之事,应该没有指定汗位继承人的遗诏。
至于多尔衮,他既未被父赐予全旗,成为旗主贝勒,也不如其弟多铎那样为父异常宠爱。
因此,他不可能被指定为汗位继承人,所谓努尔哈赤特别宠爱多尔衮,欲将汗位传给他的说法是不可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昌邑王刘髆为什么不受父王汉武帝刘彻喜爱?
那么,“子凭母贵”,刘髆自然也会比较得宠。
事实也正是如此,汉武帝对李夫人的家族很是照顾,封了他们的儿子刘髆为,封刘髆的舅舅利为将军,地位和之前的不相上下,可以说是无限恩宠了,这个时候要说汉武帝不喜欢刘髆那是非常牵强的。
但是后来就是刘髆的这个不怎么成器的舅舅李广利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刘髆在汉武帝心目中的形象,因为李广利想密谋让刘髆当太子。
虽然刘髆本来并没有当的梦想,但是他的舅舅替他树立了这个梦想。
这并不是说刘髆没有资格成为太子,而是当时的太子刚死,汉武帝还在沉痛之中,更严重的是当时大臣们私下议论立谁为未来的君主是大逆不道,是要满门抄斩的。
所以,当皇帝的梦想破灭了,汉武帝对刘髆的喜欢程度肯定也大打折扣了,即使刘髆是无辜的。
而且前面也说了,刘髆并没有当皇帝的理想,说明他没有野心,在一定程度也可以理解为胸无大志,不具备当皇帝的政治素质。
而当时汉武帝正需要一个有远大理想、又性格谦厚的继承人来统治这个国家。
所以后来汉武帝不喜欢刘髆也是很正常的反应。
刘髆之母是谁刘髆之母就是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她出身平凡却有着无与伦比的绝世容颜,她是由汉武帝的姐姐推荐给汉武帝的。
武帝见了以后觉得李夫人能歌善舞又长得,心里非常高兴,于是立即把她纳入宫中封为夫人,地位仅次于皇后,对她百般宠爱。
不久,李夫人就为汉武帝生下了他的第五个儿子昌邑王刘髆。
后来,李夫人的病情日益加重,汉武帝去看她,她却坚决不愿意相见。
因为她觉得自己的容貌变丑了不适合面见皇上,那样会显得自己懈怠了皇上,会在皇上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
关于刘髆之母李夫人,还有一个“玉搔头”的传说。
一次,汉武帝去见李夫人,忽然觉得头痒,于是就拿来李夫人头上的玉簪来搔痒。
这件事传开以后,很多人就都学着李夫人的样子,往头上插一把簪子,这一度使得都城里的玉价往上飞涨。
李夫人死后,汉武帝按照皇后的礼仪将她安葬。
她死后多年,汉武帝仍然对她日夜思念,可见李夫人自有她的地方。
她那的容貌是她受宠的原因,但更为突出的地方在于她为人处世很懂得拿捏分寸,没有因为深受皇帝的宠幸而。
“遗世而独立”这几个字很好地反映出了她的本质,也是对她这一生最好的诠释。
汉武帝驾崩之后,遵照武帝遗言,李夫人得以配享宗庙,并被追谥为孝武皇后。
随机文章商朝君王的名字?美女效应是什么意思,美女成为各行各业手中的利器(单生狗跪舔)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不能双重标准,否则会让自己陷入混乱法国斯卡普eg巡航导弹,射程400公里可打击机库和重要人物揭秘泰国那加火球是怎样形成的,河底沼气被月球引力吸出水面燃烧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