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法海是怎样的 是好是坏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3-08-06 点击数:
简介:说起法海,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也对这个人印象不是很好。

不论是在老版的《白娘子传奇》或是赵文卓的“大威天龙”,都会让我们认为“法海不懂爱”的印象。

然而在历史上真正的法海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难道真的也是喜欢拆散别人家庭的恶僧吗?根据《金山寺志》、《丹徒县志》、《京口三山志》

【千问解读】

说起法海,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也对这个人印象不是很好。

不论是在老版的《白娘子传奇》或是赵文卓的“大威天龙”,都会让我们认为“法海不懂爱”的印象。

然而在历史上真正的法海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难道真的也是喜欢拆散别人家庭的恶僧吗?根据《金山寺志》、《丹徒县志》、《京口三山志》、《京口山水志》这四部文献的记载,金山寺的法海禅师俗名裴头陀。

根据时人的考证,裴头陀正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裴文德。

历史上真实的法海是怎样的 是好是坏

1、法海历史原型裴文德

据记载,裴文德天赋异禀,自幼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弱冠之年便考取状元,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翰林。

不过,裴休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深知仕途之害,不希望儿子因为少年得志而放弃精神修行,于是,便将儿子送入空门。

在送儿子出家那天,裴宰相还作了一首《警策箴》,劝说儿子潜心向佛:

“含悲送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

身眼莫随财色染,道心须向岁寒存。

看经念佛依师教,苦志明心报四恩。

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间天上犹称尊。

刚刚来到寺院中的裴文德,根本忍受不了清淡的饮食和寂寥的生活,不愿再修持苦行。

然而,古人尊崇孝道,裴文德不敢违抗父亲的命令,只能咬着牙坚持下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裴文德时常在苦修时发牢骚:“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

某日,无德禅师听到裴文德发牢骚时,随口提点了迷茫的裴文德:“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

”听完这句话的裴文德,顿时觉得身心宁静,从此专心劳役,研习佛法。

不知过了多少岁月,裴文德从轻狂少年蜕变成得道高僧,成为一届佛学大师。

历史上真实的法海是怎样的 是好是坏

2、法海翻修寺庙

通过《金山寺志》可知,法海出家之后,先是在湖南沩山修行,后来又来到庐山参悟佛法。

大彻大悟之后,法海来到镇江氏俘山泽心寺修禅。

不过,法海刚刚来到泽心寺时,这座修建于东晋时期的寺庙因年久失修早已垮塌多年,废墟上杂草丛生,几乎看不出这是一处僧院。

于是,已年过不惑的法海禅师跪倒在垮塌的佛像前,发誓要将寺庙修缮一新,重新为佛像塑金身。

为了向佛祖表示自己的决心,法海自断一指,燃指明志。

在此之后,法海便在附近的山洞中住下来,靠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度日,在研读佛家经典之余,法海不忘誓愿,清理寺庙废墟上的杂草碎石。

某日法海在修缮寺庙时,在废墟处意外地挖出一罐黄金。

法海出家多年,早已不再执迷于黄白之物,他立即将这笔钱上缴给镇江太守李琦。

李琦深受感动,给唐宣宗奏疏一封,说明了法海的情况。

唐宣宗亦受法海触动,将这笔钱原封不动地还给法海,让他用黄金雇佣工匠翻修庙宇。

寺庙修缮完毕后,皇帝将泽心寺改名为金山寺。

时至今日,金山寺塔西仍保留着一处小山洞,据说,这里就是法海生活过的山洞。

法海凭借坚定的毅力和恒心,终于建造了宏伟的金山寺。

法海所修建的金山寺,乃江南地区数一数二的僧院,为了纪念法海对佛教事业做出的贡献,后人尊称其为“开山裴祖”。

法海圆寂之后,其弟子在金山寺里雕刻了一尊石像,用以纪念法海。

时人张商英,亦在金山寺中题诗缅怀:“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

历史上真实的法海是怎样的 是好是坏

3、法海斗白蛇传说

3.1、法海是修养极高的佛宗禅师,所以他自然不会做出拆散别人家庭的恶事。

不过,至于捉妖一事倒并非子虚乌有,当地传说法海曾驱逐一蟒蛇精,为民除害。

文人道听途说,以此作为背景创作了《白蛇传》等故事。

《金山志》完整记录了法海驱妖的始末:“蟒洞,右锋之侧,幽峻奇险,入深四五丈许。

昔出白蟒噬人,适裴头陀驱伏。

前文我们提到法海来到泽心寺时,这处寺庙已因年久失修沦为废墟。

为什么寺庙会变成丘墟,无人修缮呢?

原来,寺庙所在的半山崖上住着一条白蟒蛇,每天这白蟒蛇都会出洞觅食。

但凡有老百姓上山进香,都会成为蟒蛇腹中的食物。

老百姓不敢去礼佛,以至于寺庙香火断绝,没过多久便垮塌了。

法海来到当地后,与这条危害地方的大白蛇进行斗法。

修持多年的法海法力高强,白蛇不是对手。

然而上天有好生之德,法海并没有将妖孽斩杀,而是将它驱逐进江水之中。

3.2、关于这个传说,学界还有另一种说法。

根据《高僧传》的记载,早在法海来到镇江云游八十年前,当地便出现了一位灵坦禅师。

这位灵坦禅师来路不凡,据说,他是武周皇帝的侄孙,曾官拜太子通事舍人。

不知遭遇了什么变故,灵坦禅师看淡红尘,落发为僧,云游四海。

在灵坦禅师来到金山云游时,在半山腰上遇到一条巨蟒。

为了防止巨蟒伤人,灵坦禅师与巨蟒大战多时,最终将巨蟒驱逐了出去。

或许是因为灵坦禅师的威望不及后来的法海禅师,所以当地人便将这些并无关联的人和事拼凑起来,加以杜撰,衍生出法海驱妖的版本。

明朝文人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可称得上是《白蛇传》系列传说最原始的版本。

在这个版本的传说中,法海仍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

他与白娘子之间的恩怨,亦是出于公理正义,大有替天行道的意味。

然而,不知为何在后来,传说逐渐变了味道,法海从一名德高望重的驱妖法师变成了恶僧。

历史上真实的法海是怎样的 是好是坏

4、法海的真实身份

关于法海的真实身份,史学界还流传着许多不一样的说法。

根据《润州鹤林寺径山大师碑铭》的记载,法海并不是宰相之子裴文德,而是中唐时期金陵的禅师。

而法海的师兄,正是高僧径山大师。

法海与径山大师,都是牛首山威法师的弟子,法海这一代的弟子僧名中都有一个“法”字。

解放前出版的《人名大词典》里对“法海”条目的解释为:“法海,丹阳张氏子,字文允。

少出家于润州鹤林寺,该通外学,圆入一性,擅独悟之名,剖不决之义……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肄,与昙一,灵一等同推为颜冉。

复与杼山画公为忘年交。

还有一种说法是法海是广东曲江人士,曾拜入六祖慧能门下修行。

在六祖慧能的几十名弟子中,法海是较有成就的一位。

早年法海在大梵寺见到六祖慧能,在六祖的点化下顿悟,皈依佛门。

后来,法海便追随在六祖慧能门下听佛理。

据说六祖慧能不识字,所以法海便将恩师的讲说全都记录下来,将其整理为《六祖坛经》。

这是我国佛学领域的第一部佛经,对大乘佛教的传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前文中的每一位“法海禅师”,都是超凡脱俗,与世俗中的恩仇无牵无挂。

然而,谁都没想到法海禅师“闲目佛前坐,骂从戏中来”,成了后人嗤之以鼻的存在。

犹记得《论雷峰塔的倒掉》中,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提到法海,法海所占据的篇幅远远超过传说的男女主人公。

在鲁迅先生笔下,法海就是实打实的专制独裁者、封建的代表人物。

法海以卫道士的身份干涉民间男女的爱情,阻挠许仙与白娘子的婚姻生活。

先是将无信仰主义者许仙强行扣押在佛寺,随后,又将白娘子镇压在雷峰塔下。

作为思想先驱的鲁迅先生,自然会希望雷峰塔早日倒塌,白娘子能够得到解放。

历史上真实的法海是怎样的 是好是坏

平心而论,鲁迅先生博闻强记,未必不知道法海形象的原始出处。

既是如此,鲁迅先生为何要以法海为反面形象,大书特书呢?通过考论可知,鲁迅先生这么写亦是存在隐情的。

鲁迅先生曾经历过一段包办婚姻,其母在家中为他谋了一桩婚事,也就是鲁迅先生的结发妻子朱安。

然而,鲁迅先生喜欢的人是他的学生许广平。

尊奉孝道的他,无法选择自由的婚姻,所以他只能通过写文章的方式,隐晦地表达出自己的愿望。

“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

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

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

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所以,鲁迅先生所写的,并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法海,而是封建专制的卫道者。

况且,鲁迅先生笔下的内容,是建立在《白蛇传》传说这一基础上的。

同样是以自己的方式演绎法海,鲁迅的思想高度与现代人对法海的大肆炒作截然不同。

秦国为什么会成为历史上一度被看成反面教材?

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又是华夏族(前身)自己建立的朝代。

按理说,秦朝的正统性毋庸争议。

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秦朝一度作为历史上的反面教材,其正统性也遭受过后世的否定。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一段《论正闰》。

“闰”,即是“伪”。

其中就言道:天生烝民,其势不能自治,必相与戴君以治之....秦,汉兴,学者始推五德生、胜,以秦为闰位,在木火之间,霸而不王,于是正闰之论兴矣。

及汉室颠覆,鼎跱。

失驭,五胡云扰。

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

代唐,四方幅裂,朱邪(本邪)入汴,比之穷()、新(),运历年纪,皆弃而不数,此皆私己之偏辞,非大公之通论也。

也就是说,我国历史上的正统之辨,就是始自于汉朝对秦朝正统性的否定。

战国时期,邹衍的五德终始学说开始兴起,而这也成为我国历代王朝阐释其政权合法性的理论架构。

秦以水德自居,其色尚黑。

而“汉”我们一般都认为是火德,其色尚赤(红)。

但实际上,关于汉朝的德运,一度存在争议。

据·荀悦《前汉纪》:..汉兴继尧之胄。

承周之运。

接秦之弊。

汉祖初定天下。

则从火德。

斩蛇着符。

旗帜尚赤。

自然之应。

得天统矣。

其后谓汉为水德。

而以为土德。

及至父子。

乃推五行之运。

以子承母。

始自。

以迄于汉。

宜为火德。

其序之也。

即是说:刘邦定天下之时,以汉为火德,其色尚赤。

而至张苍为相,认为汉朝应为水德。

而贾谊、公孙弘却认为汉朝应为土德。

至刘向、刘歆父子(西汉末年),推五行之运,才再定汉朝为火德。

据《·张丞相列传》:..张苍为计相时,绪正律历。

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因故秦时本以十月为岁首,弗革。

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张)苍为丞相十馀年,鲁人公孙臣上书言汉土德时,其符有黄龙当见。

诏下其议张苍,张苍以为非是,罢之。

其後黄龙见成纪,於是文帝召公孙臣以为博士,草土德之历制度,更元年。

张丞相由此自绌,谢病称老。

由此可见,五德之运不仅关乎王朝的正统论定,还影响王朝的律历、官员任免等方面。

实际上,无论汉为水德还是火德,都是以否定秦朝的正统性为前提而推定的。

再据东汉·荀悦《前汉纪》:..秦昭灭周。

而诸侯未尽从。

至昭王之曾孙政。

遂并天下。

是为。

有天下十四年。

犹氏焉。

非其序也。

自周之灭。

及秦之亡。

凡四十九年。

而汉祖灭秦。

号曰汉。

故为火德矣。

被推定为木德,而木生火,故汉刚好以火德承继了周朝的木德。

而秦朝则被归入共工氏、有穷氏(后羿)、新朝(王莽)之流,并没有获得汉朝的承认,那为何汉朝要否定掉秦朝的正统性呢? 其一,秦朝的国祚不长,易于被抹去。

自秦昭王灭周算起,秦朝有49年国运。

而自一并天下算起,秦朝的国祚只有14年。

而秦之前的王朝,却都有几百年的国祚。

秦朝的统治,还不到一代人的记忆。

故而,秦朝的合法性也易于被否定掉。

其二,秦朝统一天下的进程中过於残暴,而汉朝又是以革命取得天下,出于政治的目的,而否定掉秦朝的正统性。

秦是之中,最为残暴的国家,也是唯一实行斩首授爵制的国家、屠戮过重,而被山东六国称之为虎狼之国。

且又无信义德政于民,却肆意侵凌奴役六国人民。

故而,在汉朝建立之后,出于政治的目的(山东六国怨秦甚深),也不愿意承认秦朝的合法性。

其三,也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有关。

秦朝的统治过于暴虐,儒生原本对秦朝就没有好感,而秦始皇又作出焚书坑儒等举措,更令儒生们生恨。

而儒生掌握着知识,拥有对政治的解释权威。

肯定秦朝的合法,一定程度上就肯定了秦朝的暴虐统治,也相当于肯定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这显然违背儒生们的意愿。

出于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投桃报李”,汉朝儒生便否定了秦朝的合法统治。

随机文章大理国跟宋朝的关系?三国最狂武将!曾追杀曹操、刘备、孙权 威震江东法国斯卡普eg巡航导弹,射程400公里可打击机库和重要人物银河系中心是什么东西,恐为超巨型黑洞/距离地球2.6万光年太阳系里包括什么,八大行星和不计其数小行星/尘埃(无数小天体)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中国历史上太监的五项之最是哪五项?都是由谁制造的

北宋时,枢密院同分立并称二府,枢密院设枢密使主军,中书省设宰相一职主政。

上说“枢密院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

” 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大官拜掌控朝廷军事大权的枢密使,领枢密院。

从此,童贯全国兵权在握,权倾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太监。

童贯开创了中国历史太监的五项之最: 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太监; 中国历史上握兵时间最长的太监(统兵二十年);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使外国的太监(以副使的身份,于政和元年出使辽国);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太监(因收复全燕之境,封广阳郡王); 中国历史上唯一长着胡须的太监(与他年近二十岁才净身有关)。

北宋末年,由于宋徽宗醉心于书画艺术,致使纲纪不振腐败横行,朝政由“六贼”把持,他们分别是:、王黺、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

蔡京与童贯是响当当的“六贼”领头人物,时称蔡京为“公相”,称童贯为“”(因其是阉人,媪即母),不无讥讽之意。

当时都城汴梁流传着一首民谣:“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

”“菜”便是指反复无常、、唯利是图的蔡京。

“筒”是指大太监童贯。

作为“六贼”头领之一的童贯,因为主持与金人签订引狼入室的“”,成为导致奇耻的大罪人,千年来人们对其骂声不绝,被《宋史》列为“奸臣”。

妇孺皆知的《传》中也曾多次提到童贯,写他统领80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起义军,中了,被杀得只身逃回了汴京。

童贯,开封人,字道夫,读过四年私塾,净身进宫当太监时已老大不小,近二十岁了。

《宋史》记载他“颐下生须十数”(也就是说童公公的下巴不同于其他太监,他的下巴有若干稀稀拉拉的胡须);“状魁梧,伟观视”(不但英俊,而且很魁梧,看上去还很伟岸);“皮骨劲如铁,不类阉人。

”(阳刚之气十足,力量感很强,看上去一点也不像太监)。

童贯净身入宫时,拜在同乡、前辈宦官李宪门下。

李宪曾在西北边境上担任监军多年,童贯跟随李宪出入前线,曾十次深入西北,对军事颇为熟悉,但在神宗一朝,命运之神并未垂青童贯,进宫二十余年,他始终没有。

这一局面,终于在做了皇帝后得以改变了。

宋徽宗赵佶继位时,童贯已经四十八岁。

宋徽宗以内廷供奉官的名义,派童贯到杭州设明金局收罗文玩字画。

一般说来,内廷供奉官大体相当于皇宫的采购供应处长,并不是一个多高的职位,却是一个很有油水的肥差。

童贯没有满足于捞取好处,而是尽心尽职地区办好了这趟差事,甚获宋徽宗的欢心。

宋徽宗任命童贯担任西北监军,平息的叛乱。

宋军开到前线湟川后,恰巧汴梁的太乙宫失火,宋徽宗十分迷信,认为是败战之兆,于是火速传一道手谕给童贯,阻止他出兵。

童贯却胆大包天,他看罢手谕后马上若无其事的折起来放好。

宋军主将王厚问:“不知陛下何故降旨?”童贯竟若无其事地说:“没有什么,只是敦促我等速取成功罢了。

” 结果,宋军一举收复四州。

将士们兴高采烈之际,童贯则在庆功宴会上拿出皇帝的那份手诏,传示军中将领们观看。

大家一看之下,无不,要知道矫诏可是灭族的大罪。

领军主将惶恐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童贯回答说:“那时士气正盛,这样子止了兵,今后还怎么打?”主将问:“那要是打败了可怎么办?”童贯说:“这正是我当时不给你们看的原因。

打败了,当然由我一人去领罪。

打胜了,大家都有份啊。

” 从此,童贯牢牢树立起了在西北军队中的威望。

之后,童贯征伐沙场,常年出没西北,主持与的战事,并率兵连打几次胜仗,西夏国力跟不上,经济快要崩溃,最后表示愿意赔钱谢罪。

童贯也见好就收,上报了徽宗,徽宗遂罢六路大军, “加贯太傅,封经国公”。

后又在童贯主持下,大宋对吐蕃开战。

一年后,宋军彻底打垮了河湟地区的吐蕃部队,控制了青海东南部、黄河以北地区。

这次战役宋军 “开拓疆境三千余里,招降首领二千七百人,户口七十万,前后六战,斩首一万多级”,完全恢复了神宗时的故土。

童贯升任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成为西北边区最高军政长官。

其后童贯又率军收复了西北重镇积石军和洮州。

宋徽宗对童贯赏识日深。

公元1111年,童贯进太尉,领枢密院,执掌全国军权。

从此,童贯位列三公。

宣和二年方腊起义后,很快就形成一股强大的洪流,南方宋军一触即溃。

宋徽宗派童贯任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谭稹任两浙路制置使,调集京畿的和陕西六路蕃、汉兵十五万,南下镇压起义。

方腊起义惨遭失败。

宣和七年,童贯因收复全燕之境,封广阳郡王,统率大军重镇边疆,驻扎大原。

当时,金已灭辽,大举兴兵南侵。

童贯见大势已去,由大原遁归汴梁,且不听钦宗令他留守汴京的命令,而随徽宗南巡。

于是,陈东等上书劾蔡京、童贯等六人为误国六贼。

童贯的主要罪名是 “结怨辽金,创开边隙”。

此时,徽宗禅位,钦宗登基,童贯失恃,靖康元年,也就是公元1126年,被一连三贬。

1126年7月,童贯被贬至吉阳军(今之海南崖县),朝廷又诏数童贯十大罪,命监察御史张澄去对之就地正法。

虽然童贯被贬谪,人们仍畏他诡诈,畏他勇力,所以,张澄奉诏追斩童贯,不敢轻意动手。

张澄一路追到南雄州,先派随员上门“拜谒”童贯,假称有圣旨赐给茶叶、药物,要童贯回京担任河北宣抚,明天中使即可到来传旨。

童贯,拈须而笑:“还是少不了我!”并留下张澄派来的随员。

第二天上午,张澄来了,童贯欣然出迎,跪接圣旨,张澄当即宣诏,申斥童贯十大罪状。

待童贯省悟过来为时已晚,被张澄派来的随员—刀砍下头颅。

数天后,监察御史张澄数骑,由南雄州衙门出发,押着一只木匣,内装童贯血淋淋的人头,越过梅关向汴京疾驰而去。

九月初七日,童贯的人头已在汴京城头高高挂起,观者如潮,轰动一时。

曾创下史上诸多“第一”的一代大太监,就这样命丧黄泉,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随机文章法国幻影4000战斗机夭折,3000万美元的成本导致0订单东风5b洲际弹道导弹详解,可携带10枚50万吨当量核弹头揭秘漫威异能者能力排名,万磁王和X教授竟然还不是最牛逼的(天启)人类可以回到过去吗,没有可能/会导致未来崩溃(前往未来有希望)揭秘中国雾霾巨型不明生物真相,蝙蝠翅膀和庞大身躯比摩天大楼还高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历史上真实的法海是怎样的 是好是坏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