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聪慧的“亡国之君”,最后得以善终

【千问解读】
诸葛亮一死,蜀汉失去了最后支柱,后主刘禅人称扶不起的阿斗,至于刘禅为何如此“无能”,很大原因是因为他过度依赖诸葛亮,最后的依仗去世之后,瞬间失去了主心骨,委托诸葛亮好生辅佐,而刘禅也甘愿听任诸葛亮的一切言行。
朝中大小事务都交给诸葛亮管理,长此以往刘禅越来越“无能”,遇到事情第一时间就推给诸葛亮去处理,逐渐养成了一种陋习,诸葛亮死后,国家大事没人帮他拿主意,只能听信宦官谗言,导致朝野混乱,最终亡国。
很多人心中刘禅似乎就是一个无能之辈,一个彻彻底底的废物,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一个废物能坚持到最后,甚至投降之后还被授予安乐公的爵位,一个傻子会登上皇位长达40年之久嘛?对于这个问题,想必诸葛亮最有发言权,他曾评价刘禅:“天资聪敏,爱德下士”,刘禅生母为甘夫人,只是刘备的一个小妾。
按照古人的传统,刘禅出身并不高,况且身边还有两个兄弟,如此说来刘备既然立刘禅为太子,证明他必然有过人之处,17岁时登基称帝时还是一个懵懂少年,很多事情都无法考虑周全。
此时身边有一个面面俱到又的“相父”,很多事情都需要请教才能定夺,其实刘禅上位以后曾大力发展农业,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蜀国逐渐恢复了一些元气,就在此时诸葛亮认为蜀国地处偏远,不利于长治久安,必须出兵北伐,刘禅只能同意,结果都看到了多次北伐均告失败,严重损害了蜀国刚刚恢复的经济水平,诸葛亮死后,刘禅立马停止劳民伤财的北伐行动。
除了恢复生产以外,刘禅还懂得拉拢人心,魏国内乱时,夏侯渊带着一家老小逃亡蜀国,刘禅听闻以后,命人送去了许多粮食,放弃彼此之间的仇恨,亲自去慰问,为蜀汉拉拢到一员将才。
世人都说刘禅“”,丢了良心,殊不知只有这样做才能赢得的信任,才能保全蜀地百姓,既然做了俘虏,就应该有“觉悟”,整天嚷嚷着复国看似深明大义,实则非常愚蠢,投降以后的刘禅不仅不傻,反而拥有大智慧,不然也不能笑到最后。
许多人又问了,既然刘禅这么懂为人处世的大道理,为什么在位期间没有任何作为?而这个问题就要谈一谈诸葛亮了,刘备死前应该是让诸葛亮辅佐刘禅可以独自处理政务,而诸葛亮每件事都亲力亲为,这种全权代理下让刘禅得不到任何锻炼,只能增加他的依赖性,长远来看会害了蜀国发展。
生活在温室的花朵注定不会争奇斗艳,世间所有的难题都应该独自承担才对,《出师表》中诸葛亮言辞恳切,要为后主打下江山回报先帝恩情,这种大包大揽的行为并不见得都是好事。
真正应该做的是教刘禅如何成为一个好,如何处理政事,再把决定权交还给刘禅,但是诸葛亮没有这样做,导致无论是刘禅还是蜀汉对他过度依赖,在其死后再也无力抵抗,只能投降。
投降并不可耻,这种自我牺牲保住了蜀地老百姓的命,说回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很多人都说如果诸葛亮取而代之是不是结局就会不同,都在赞扬诸葛亮的忠心耿耿却没有看到刘阿斗那颗宽怀之心。
许多事情都能从《出师表》中一探究竟,诸葛亮言辞恳切,催人泪下,仔细看来整篇文章更像是一则家训,教导皇帝要分清哪个是奸臣,哪个是忠臣,哪一个能信任,哪一个不能信,换了别人或许早就不能忍了,即便能力在出色也得分清君臣之礼。
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组合,清算,推翻,刘禅却没有这样做,并不是他傻,只是因为他仁义,懂得外部势力才是最大的忧患,总结来说刘禅不是之人,也绝不会是一个傻子,只能说局势所迫,生在帝王家或许就是这样无奈吧。
随机文章唐朝是否仍有古体诗?宋朝开国将领中有人姓黄吗?中国飞豹战斗机的性能解析,比狂风战斗机稍弱(疑设计过时)外道魔像最后去哪了,斑从带土体内通灵后不知行踪(或变回神树)蛇的白化种白蛇罕见异常,日本成功繁育出白蛇(最受欢迎的宠物蛇)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晋国智氏灭掉了中行氏,最后头颅被赵氏当酒器
晋国本来为,原氏。
周文王第十六子原叔被封到原地(今河南济源市西北),为伯爵,建立原国,文王第十六子被称为原伯,后人为原氏。
晋国荀氏第一位人物荀息,本名原黯,也就是说他是原伯之后,与周同宗。
原黯辅佐晋武公(前716年——前677年在位),晋武公在位时,灭郇国(山西省临猗县之故郇城),以封原黯,原黯即以封地改氏荀,字息。
晋武公死后,其子晋献公继续重用荀息。
荀息献计假道伐虢,帮助晋献公灭掉了虢国((今山西平陆)和(山西省平陆、夏县一带)。
献公临终之时托孤于荀息,任命荀息为执政大夫。
荀息在献公去世后,遵献公遗愿,立奚齐为君。
但晋大臣里克、邳郑先后杀死奚齐和卓子,荀息觉得对不起晋献公,于是自杀。
荀息生逝敖,荀逝敖在史书上没有事情记载,可能是受其父自杀的影响,新晋君有新的党羽,而其父又不是新君之党,所以逝敖不受重用,但其家封地应该是还在的。
逝敖生、荀骓、荀首,三子后都受封,别为他氏,荀林父为中行氏,荀骓为,荀首为知氏。
荀林父在时受到重用,这与文公清算惠公旧臣有关,荀家在惠公时是受到排挤的,在文公时得到起用。
公元前633年,荀林父为晋文公御戎,这是个很重要的职位,相当于君主的贴身保镖,同时为君主驾车,这不是现代意义的司机,其地位相当于大夫。
公元前632年后,荀林父的地位得到提拔,成为新建三行之首——中行将。
晋文公在三军之外建三行,是三支步兵,荀林父为其首。
之后荀林父的地位越来越高,上篇文章中有细述,到晋景公时终于成为中军将,也就是正卿,时间是公元前597年。
从公元前633年算起,荀林父从军已有36年,他的地位高了,荀家其他人地位也随之而升,其弟荀首被任命为下军大夫,也有记载说为下军司马,这两个职位是有区别的,下军大夫比下军司马地位要高,下军司马管军纪,魏绛曾任此职,下军大夫是仅次于下军佐的掌军之人,有自已的军队。
从城濮之战中大军撤退的大形势下、荀首率军救其子的事情看,荀首是有自已的军队的,所以他当为下军大夫。
荀首被封于知地,在现在山西省永济市西北。
他也就是知氏的第一位宗主,被称为知庄子。
荀首最早的记载在晋成公时(前606年——前600年)在位,晋成公“嬖之”,也就是说晋成公的宠臣,而此时他的哥哥荀林父的地位也非常高,是中军佐,也就是仅次于赵盾的二把手。
我们可以这样推测:赵盾之弟赵穿于公元前607年弑晋灵公,之盾扶立晋成公为国君,但晋成公一定是不甘心当傀儡的,他也在扶持自己的力量,而荀家兄弟也就成了晋成公所倚重的势力之一了。
公元前599年,晋景公元年,郤缺为中军将,前597年荀林父为中军将,同时荀首为中军大夫。
晋景公也是继续倚重荀家势力来抑制。
在公父前597年的城濮之战中,荀首之子荀罃率军击楚被俘虏。
荀首为了救回其子,在大军撤退的情况下,带领自已的军队,冲入楚军,射杀楚连尹襄老,并生俘楚王子穀,一方面可见其救子心切,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其人才能之高、作战之勇猛。
此举虽并未救回荀罃,但为晋军挽回了城濮之战大败的部分损失和面子,并于九年之后,用所俘之楚王子穀换回了其子荀罃。
公元前596年,晋国中军佐先穀叛乱被杀,公元前595年,荀首被提拔为下军将,可见其才能得到了晋景公的认可。
公元前594年,荀林父由于年纪已大,主动辞去了中军将之职,士会任中军将,荀首被提拔为上军佐。
公元前592年,士会告老辞职,继为中军将,荀首升为上军将,其侄荀庚(荀林父之子)升为上军佐。
荀氏在六卿中占到两卿。
公元前589年,晋齐鞍之战,晋军大胜齐军,打得亲自到晋国,愿尊晋景公为王,景公不敢称王,辞之。
公元前588年,晋景公将晋军扩为六军,新建新上、下军,荀首为中军佐,荀庚为上军将,荀骓得任新下军将,自此荀氏三系都为卿:中行氏荀林父之子荀庚为上军将、程氏荀骓为新下军将、知氏荀首为中军佐。
公元前588年,晋国用楚王子穀换回了荀首之子荀罃,荀罃回国时与之对话,他不卑不亢,使共王感叹“晋未可与争”,荀罃之才气初现,这是他后来能成为晋国执政,并使晋国霸业达到高峰的原因,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荀首拼死也要救回荀罃的原因。
公元前587年,郤克病逝,栾书被破格从下军将提拔为中军将,而荀首作为中军佐没有按常规接任中军将,可见景公对荀首是不相信的,一方面可能是不相信其才能;另一方面可能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因为当时景公仍走不出晋灵公被赵穿弑杀的阴影,赵氏势力仍大,而荀氏不是晋国公族并且一家三卿,为晋国公族,所以晋景公选择了栾书,并联合晋国另一家公族于公元前583年,发动,晋铲除赵氏。
公元前587年,栾书、荀首、士燮三人帅军伐郑。
公元前586年,荀首到为晋景公迎亲。
公元前585年,楚国攻打,栾书率晋国六军救郑,在今河南省确山县东南与楚军相遇,楚将子重主动退却,晋军跟进并攻打楚国盟友。
楚军救蔡,在桑隧(今河南省确山县东)抵御晋军。
晋军内部发生分化:赵同、主张开战;荀首、士燮、主张罢兵。
荀首认为现在攻打楚国师出无名,因为楚国已从郑国撤兵,并且现在开战不一定能打过楚国。
栾书听从了荀首建议,未与楚战。
之后史书再无关于荀首的记载,其兄荀林父于公元前594年告老,现在已过去近十年,可能荀首年纪已大;其侄荀庚于公元前578年为中军佐时说“吾已老矣”并于公元前575年去世,可见公元前585年,荀首确实年纪已大。
公元前583年,栾书率晋军打败楚国,晋国人认为这次胜利多亏了两年前听从了荀首的建议。
可见两年来,晋国国力强大了不少,并且晋国铲除了赵氏,内部已经稳定。
荀首之子知罃被称为知武子。
前597年,邲之战中被楚军俘虏,九年后(前588年)其父用楚王子穀换回了荀罃。
归晋之前楚共王高度赞其才气。
回国之后,荀罃为何职,史书没有记载,直到公元前583年,下宫之难后,荀罃得为下军佐,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其父荀首于公元前584年至公元前583年之间已去世或告老;另一原因是赵同、赵括被灭族后,卿位空出两个。
同一年,晋景公减六军为四军,可以看出五年前扩军有一个目的是为了削弱赵氏势力。
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去世,其子即位,同时栾书继续为正卿,但此时郤氏势力迅速增长,而荀氏由于公元前583年晋减六军为四军、荀骓失去卿位,此时荀氏只有二卿,但郤氏此时也有二卿(郤至在下宫之难后由于郤锜之功为新军佐),荀氏虽有二卿,已失去原来三卿的优势。
公元前578年,晋与秦战于麻隧,晋军大胜。
公元前577年,郤犨进入卿列,为新军佐,格局正式形成,荀氏还只是二卿。
在这种情况下,正卿栾书对郤氏已再难操控,出现了公元前575年晋楚,郤至越权之事,于是栾书与荀氏联合,开始铲除郤氏。
公元前575年,荀庚去世,荀庚之子入卿列,为上军佐,地位在其叔荀罃之上,所以荀偃成了荀氏代表。
公元前574年,荀偃与栾书合谋,除去三郤,同时荀偃也取代郤锜成为中军佐。
之后,荀偃与栾书又合谋逮起了晋厉公,并于三月后,派荀氏族人程滑杀厉公于狱中,另立晋悼公为君。
而去周迎立晋悼公之人正是荀罃,也就是知罃。
公元前573年,晋悼公清算弑君者:杀弑君者程滑;栾书不知所终,史书再无记载出现;荀偃被降为上军将。
同时调整了部分人职务:韩厥成为中军将,士匄为中军佐;而知罃被提拔为上军佐。
公元前566年,韩厥去世,知罃被越级拔,从上军佐直接升为中军将,成为晋国正卿,可能与迎立之功有关,当然知罃也是有才的。
而其侄子荀偃由于弑晋灵公,还只是为上军将,没有被清算也是不错了。
知罃执政后,与楚展开大战,公元前563年,在败楚、郑之后,与诸侯进行萧鱼之盟,晋国霸业复兴,再次成为中原霸主。
公元前563年,知罃在逼阳(山东省枣庄市南)之战中给士匄、荀偃立下军令状,最军攻克逼阳,历时29天,打通攻楚通道。
公元前560年,知罃去世。
其后其侄子荀偃终于得任中军将,成为晋国正卿。
知罃 知罃之子知朔早逝,知朔之子知盈生六年而知罃去世。
由于知罃去世时,知盈尚小,所以其家族卿位由荀氏本家程郑代其位,程郑为荀逝敖次子荀骓之后,由于封于程地而得氏。
公元前548年,知盈年满二十(古人算虚岁),继程郑为下军佐,复入六卿。
知盈能保住知氏地位,全凭其族人荀偃及荀偃之子荀吴,荀偃(中军将)为知盈之叔,荀吴(猛将)与知盈为同辈。
知盈与执政、等人关系不错,其主要活动为出访各国,知氏有复兴之势。
前533年,年仅35岁的知盈因病身亡,其子知跞年仅十五岁,史称智文子。
公元前533年,由于知跞尚未成年,无法接任其父卿位,想废知氏的卿位,知跞之叔中行吴据理力争,让未成年的知跞担任了下军佐。
公元前519年,中行吴去世,知跞团结晋顷公(前525至前512年在位)、(前511至前475年在位),与诸卿斗争,此时晋君已无力控制六卿。
公元前501年,正卿范鞅去逝,知跞由于受晋定公依赖,成为中军将。
但其副手赵简子不受控制,为所欲为,诸卿之间矛盾越来越激化,终于演变为灭族大战。
公元前497年,赵鞅(赵简子)杀死邯郸大夫赵午,范氏家主士范吉射与中行氏家主中行寅合兵攻赵,赵鞅被围于太原,大的灭族之势。
但正卿知跞此时作出了最错误的选择,他联合、,帮助赵鞅,攻打范氏、中行氏。
四卿伐范、中行二氏,大战于铁(河南濮阳),荀寅与范吉射战败逃跑到其他封地。
后二年,四卿又攻二氏于邢(河北邢台)、任(邢台东北的任县)、栾(河北赵县)、逆畴(保定西南)、阴人(山西灵石)、盂(山西阳曲),二氏封地尽为所夺。
荀跞打算立士皋夷继承范氏、宠臣梁婴父继承中行氏,被赵简子拒绝,知跞杀赵氏家宰董安于,最后知氏得中行氏和范氏大部分之地,知、赵矛盾更加激化。
公元前492年,知跞去世,其子知申接其卿位,中军佐赵鞅成为晋国执政。
前491年,晋大夫荀寅逃奔鲜虞中山,荀寅原是中山的死敌,但此时中山为了削弱晋国,将荀寅接纳到新占领的晋国属地柏人(今河北隆尧县西)。
公元前489年春,晋大夫赵鞅“帅师伐鲜虞”,大破中山。
及柏人城破,荀、范二氏逃奔齐国而去,二人结局史书无载。
赵简子将晋国的三军六卿减为二军四卿。
知申为知氏第六代家主,史称知文子。
公元前492年,他接任其父卿位为下军佐。
史书对于知申记载非常少,只记载了其择立继承人之事。
他喜欢次子知瑶,但其族人知果请求以知宵为继承人,认为知瑶虽有才但无德,最终会导致知氏灭亡。
但知申并未听从他之言,于是知果从知氏中分离出去,后来没有遭灭族之灾。
知申去世后,知瑶继立,是为知襄子。
公元前475年,赵鞅去世,知瑶为晋国中军将。
知瑶何时继其父之位,史书没有记载,但在赵简子死后,知瑶能成为晋国正卿,我们可以看出在知申之时,知氏势力并没有变衰,其庞大的领地还在,所以才有知氏后来的强大。
同时才有公元前475年,赵鞅去世后,知瑶的继中军将之位。
知瑶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前472年,荀瑶率晋军大败齐军,并且荀瑶亲手俘虏了齐将颜庚。
公元前464年,荀瑶与赵无恤出兵攻打郑国,连下郑国九座城池,大胜而归。
前457年,荀瑶攻打大胜而归。
约公元前460年左右,知伯七天灭仇由(今山西盂县)。
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间,“知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在今河北易县境内)。
前457年,知瑶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占领左人(唐县西)、中人(在今河北唐县境内),“一日下两城”,受到致命的打击。
知氏之强在《》里是有记载的,公元前275年,秦将在华阳(新郑北)灭魏赵联军十五万,秦国此时对东方六国已占绝对优势,秦昭王非常得意,认为天下已无国能敌秦国,秦大夫中旗冯琴而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
当晋为六卿之时,知氏最强……围赵襄子於晋阳……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於是秦王恐。
可见当时知氏之强,天下莫能与之敌。
但就是这样强大的知氏,由于公元前453年,联合韩、魏要灭知氏之宿敌赵氏,水淹晋阳城,马上就要攻下晋阳之时,韩、魏怕赵灭之后,自己也被知氏所灭,于是反戈,联合赵氏灭了知氏,知伯身死,头被赵鞅制成酒器,知伯落得这样一个可怜的下场。
赵襄子对于知伯恨之深是有原因的:知瑶与赵毋恤一起征郑,知伯命赵襄子为先锋,赵襄子不从,知伯对其破口大骂,说其“相貌丑陃、,赵简子怎么会让你当继承人呢?”人家知伯打仗可是不怕死的,有史为证。
还有一次,打完仗一起吃饭,知伯强行让赵襄子喝酒,赵襄子不从,知伯就把酒杯子砸到了赵襄子脸上。
这些行为都被记载在了《史记》中,看来对知伯是没有好感的,对赵氏是,详看笔者文章《被美化了的篡权者,司马迁为何如此袒护赵氏》。
知氏还曾侮辱家主韩虎,并且向韩、赵、魏三家索要土地。
不管怎么说,这些对他人的侮辱行为,终于换来了知氏的灭族之灾,看来有才无德,更可怕。
随机文章详解北极和南极的区别,南极最低温度零下90度比北极更冷布雷路怪兽吃人图片真相,与熊相似体型巨大(专家称是虚构生物)萨格拉斯力量有多强,恶魔和泰坦都是其剑下亡魂如厕遇马桶爆炸事件,女子如厕遇马桶爆炸/险些丢掉性命长江源头在哪里图片,长江尽头东海(因蛟龙作怪最终将水引入东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2025物化生二本分数线:最低多少分能上 全国各省汇总
上述为2024年高考招录数据,2025年分数将在高招结束后公布,同学们目前只能参考往年数据进行择校。
一、2025物化生二本分数线2025年物化生考生想上二本,分数线可以参考2024年高考数据。
下面是全国各省物化生二本分数线,供查阅:新疆:262分;青海:276分;内蒙古:349分;宁夏:371分;陕西:372分;山西:380分;云南:380分;河南:392分;山东:399分;四川:459分;浙江:492分;浙江:492分(一段);山东:444分(一段);从上方数据可以看出:物化生二本分数线范围在262分~492分之间,部分地区分数线较高,如浙江、四川、山东、河南等地,物化生考生需超过380分才能上二本院校。
而部分地区如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云南等地,物化生二本分数线均在380分以下,可见不同地区物化生同分数可上的院校层次也会有一定差异。
为帮助2025届物化生考生择校,下面以河南高考为例,展示2024物化生二本大学名单及分数线情况。
二、物化生二本大学名单及分数线物化生二本可上大学有1502所(不含单列计划、分校区),其中位于河南省内的有54所,包含公办院校如河南理工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等。
2024年河南高考数据显示,物化生考生上二本大学的最低分为392分,低分可上的二本院校有河南科技学院苏梅国际学院、信阳学院、郑州西亚斯学院堪萨斯国际学院、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河南科技职业大学等,适合二本压线生报考。
而高分考生可以尝试报考省内优质公办院校,如河南理工大学(498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492分)、洛阳师范学院(492分)、河南中医药大学(488分)、郑州轻工业大学(506分)等。
不过这只是院校的最低分,高分院校物化生可报专业的分数要求可能不同,部分王牌专业分数门槛会更高,具体以院校实际专业分为准。
篇幅有限,下面附上2025河南理科二本大学分数排名Top50一览表,完整院校名单及分数可通过本文底部的输分入口进行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