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亚眠战役是怎么样的?德军输的有多惨?
【千问解读】
说道亚眠战役,这是发生在首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起英法联军对德军发起一场进攻型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918年8月3日到11日。
这场战役协约国的目的是为了肃清亚眠突出部的德军部队,消除其对于亚眠以及巴黎—亚眠铁路的威胁。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场战役吧。
英法联军
费迪南德·福奇元帅
陆军元帅道格拉斯·黑格
亨利·罗林森中将
约翰·莫纳什中将
理查德·巴特勒中将
25个师
1 900架飞机德军
德军
埃里希·路登多夫将军
Georg von der Marwitz将军
29个师
365架飞机
随着1918年的失败,面对德国春季攻势,盟军迅速采取反击行动。
首次是在7月底,法国元帅费迪南德·福奇在第二次马恩河战役中,一个决定性的胜利,盟军部队成功地迫使德国人回到他们原本的防线。
8月6日前后,,马恩河的战斗逐渐平息,英军正准备在亚眠附近发动第二次进攻。
这起袭击最初是由英国远征军指挥官道格拉斯·黑格爵士策划的,目的是在该市附近开通铁路线。
看到了能继续在马恩河取得成功的机会,法国元帅费迪南德·福奇坚持法国第一军,就在BEF的南面,应该包括在计划中。
这最初遭到黑格的抵制,因为英国第四集团军已经制定了进攻计划。
在亨利·罗林森中将的领导下,第四集团军打算跳过典型的初步炮火轰炸,而倾向于大规模使用坦克所引发的突然袭击。
由于法国缺乏大量的坦克,因此必须进行轰炸,以削弱德国在前线的防御能力。
为了讨论这次袭击,英法两国指挥官达成了妥协。
第一集团军将参加进攻,然而,它的前进将在英国45分钟后开始。
这将使第四集团军获得突然袭击,但仍允许法国人在进攻前轰炸德国阵地。
在攻击之前,第四集团军的前线是在索姆河以北的英国第三军团理查德·巴特勒中将,而澳大利亚人约翰·莫纳什爵士中将和加拿大兵团阿瑟·库里爵士中将则在河以南。
在袭击前的几天里,为了确保保密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这些行动包括从加拿大部队向伊普里斯派遣两个营和一个无线电部队,以使德国人相信整个军团正在转移到该地区。
此外,英国对将要使用的战术有很高的信心,因为他们在几次局部攻击中已经成功地经受了考验。
8月8日凌晨4:20,英国炮兵向德国特定目标开火,并在前进前提供了一次缓慢的炮火。
随着英国人开始前进,法国人开始了他们的初步轰炸。
击打乔治·冯德·马维茨将军的第二支军事,英国人获得了完全的惊喜。
在索姆河以南,澳大利亚人和加拿大人得到皇家坦克部队八个营的支援,并于上午7时10分捕获了他们的第一个目标。
在北方,三军于上午7:30占领了他们的第一个目标。
英军在德军的防线上开了一个24公里长的洞,阻止了敌人的集结和推进。
到上午11点,澳大利亚人和加拿大人已经向前走了三英里。
随着敌人的撤退,英国骑兵向前推进,利用这一缺口。
这条河以北的前进速度较慢,因为第三兵团得到了较少的坦克支援,并在奇皮里附近的一条树木茂密的山脊上遭遇了沉重的抵抗。
法国也取得了成功,并在黄昏前向前推进了大约5000米。
8月8日,盟军平均推进了11公里,而加拿大人则突破了12公里。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盟军继续前进,尽管速度较慢。
到8月11日,德国人已经回到了他们最初的春季攻势线。
8月8日,德国陆军元帅埃里希·卢登多夫Erich Ludendorff将这一天”称为“德军最黑暗的一天”。
到8月11日第一阶段结束时,盟军的损失已达22 200人死亡、受伤和失踪。
而德国的损失更令人震惊,有74000人死亡、受伤和被俘。
为了继续前进,黑格于8月21日发起了第二次进攻,目标是攻占巴普姆。
9月2日,英军冲向敌人,冲破阿拉斯东南,迫使德军撤退到兴登堡线。
英国在亚眠和巴波姆的成功使法国元帅费迪南德·福奇的计划默斯阿贡进攻在那年秋天就结束了战争。
马尼拉战役简介 马尼拉战役背景,经过,结果介绍
发生在1945年2月3日至3月3日,参战的分别是美国、菲律宾及日本帝国,它是菲律宾战役之一部分,在一个月的战事中,马尼拉遭到严重的破坏,它标志着日军对菲律宾3年占领期结束及道格拉斯·上将实现他胜利重返菲律宾的承诺。
背景 1945年1月9日,由沃尔特·克鲁格中将指挥的美国第6军团在仁牙因湾海岸登陆及迅速向南推进。
1945年1月29日,第6军团属下的第11军40,000人在吕宋岛西部的圣安东尼奥登陆,攻占圣马塞利诺飞机场、苏比克湾海军基地及封锁巴丹半岛,阻止日军撤向巴丹半岛。
1945年1月31日,由罗伯特··艾克尔伯格中将指挥的美国第8军团属下由祖斯·M·史云斯率领的美军第11空降师第187及188滑翔降伞团在吕宋岛南部的纳苏格布登陆及向马尼拉前进,同时,第11空降师第511伞兵旅在1945年2月4日在塔盖泰山脊空降及向北前进。
1945年2月4日,美军全力从各方向马尼拉快速推进,在菲律宾游击队协助下,美军夺取沿途多座桥梁及横越多条河流。
日军防御 当美军从各方向向马尼拉推进时,大部分日军已服从日本第14方面军司令大将之命令,从海岸向内陆作战略性撤退,山下奉文将其主要兵力撤向碧瑶,因他决定把美军及菲律宾军阻击于吕宋岛北部。
1942年,曼纽尔·L·奎松总统曾宣布马尼拉为不设防城市,虽然山下奉文在1945年没想到这样做,但他没有打算防守马尼拉,他不想防守这个拥有超过一百万人口及大量木制易燃房屋的城市,他原本命令其下属 - 岩渊三地少将,在美军出现前放弃这个城市、破坏所有桥梁及其他基础设施。
但是,岩渊三地决定守卫这个城市及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他违反山下奉文的命令及命令马尼拉海军守备部队进入市区,他发现数个十分良好的防守据点,包括因特拉穆罗斯城堡及其周围建筑物、当发现任何建设有防守价值,例如桥梁及隧道,他会建立布雷区、有刺铁丝网、连系沟渠、大而无用的货车及有轨电车做成障碍物及陷阱,他也命令他这些像乌合之众的部队进入防卫区。
战事经过 圣托马斯战俘营救 2月3日,美军第1骑兵师在弗农·马奇少将指挥下进入马尼拉北面外围及渡过横夸分隔马尼拉的柏西格河之桥梁,第8骑兵团其中一个大队最先到达该城及前往在圣托马斯大学的战俘营营救战俘。
自从1942年1月4日起共36个月,大学的主要大楼就被用作关押平民,4,255名战俘中有466人在关押期间死亡,他们是在1942年2月15日试图逃跑时被杀的,但有另一次在1945年1月初之逃亡却成功。
晚上9点,一辆前领之吉普车冲开大闸及起动装置开火,之后,一辆第44坦克营之M4雪曼坦克冲破大学围墙,另外4辆经西班牙街入口进入,美军及菲律宾军立即跟进,终于救出了大部分人质。
日军胁持了其余战俘教学大楼裹,与美军及菲律宾军士兵交火,第2天,2月4日,他们同美国人谈判,美国人准许他们到马尼拉南面跟日军大部队会合,美军只容许他们携带步枪、手枪及军刀,同一天,美军第37步兵师及美军第31步兵师的巡逻队解救了1,000名战俘,大部分是日军占领巴丹半岛及科雷吉多岛时俘获的。
2月5日早上,47名日军士兵在他们要求下离开,总共救出了5,785人包括: 5,000名菲律宾人、2,870名美国人、745名英国人、100名澳大利亚人、61名加拿大人、50名荷兰人、25名波兰人、7名法国人、2名埃及人、2名西班牙人、1名瑞士人、1名德国人及1名斯洛文尼亚人。
包围及大屠杀 早在2月4日,麦克阿瑟将军已宣布完全夺回首都,其部下已计划进行胜利游行,但马尼拉的战事才刚刚开始,几乎同一时间在北面美军第1骑兵师及在南面的美军第11空降师都报告在前进时遭到日军之顽强抵抗。
美军在2月4日突入城内后,同守军在城内爆发激烈巷战接近一个月,战事很快演变成逐街逐户之争夺战,在北面,由格里斯沃尔德少将指挥的美军第14军从圣托马斯大学向南越过巴石河,2月4日黄昏时,他命令第5骑兵团第2连越过奎松桥,这是唯一一条没有给日军破坏而可以越过巴石河之桥梁,当他们上桥时,日军架设在奎松林荫大道路障之机关枪猛烈开火,迫使美军停止前进及在日落前后撤,美军及菲律宾军撤退后,日军重新占领桥梁。
2月5日,美军第37步兵师开始进入马尼拉,格里斯沃尔德少将将北面战区,第37步兵师负责西面及第1骑兵师负责东面,2月8日早上,第37步兵师清除了大部分日军,虽然住宅区遭到严重破坏,日军撤退前破坏了建筑物及军事设施。
该师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Provisor Island,此地是巴石河中一个小型工业中心,小于一个团的日本守军控制该地至2月11日。
马奇的第1骑兵师遇到之抵抗较为轻微,虽然其第7及第8骑兵旅于2月10日在北面的2个供水设施附近遭遇较为激烈的抵抗,但其士兵已向南推进,当晚,第14军已开始在巴石河两岸架设浮桥。
最后之进攻由第14军之第11空降师在2月10日发起,该师在2月4日包围尼古拉机场内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第二天,美军伞兵在机场内进行伞降,因此格里斯沃尔德少将在2月12日完成对日军之包围。
由于希望保护城市及平民,麦克阿瑟禁止对城市的炮轰及空袭,但对市区的大规模的破坏不能避免,面对美军的坦克炮火,岩渊出租车兵成功阻延美军的推进,美军要逐栋楼宇进攻及杀死日军,这亦经常误伤平民。
由于面对不断的打击及死亡,日军用交叉火力将所有的奋怒及挫折发洩在平民身上,导致很多残暴的行为,后来被称为马尼拉大屠杀,严重的破坏、强奸及大屠杀成为这场战役之写照。
老城区被破坏 从2月23日至2月28日,美军向老城区发起进攻,在炮轰后美军用炮火开路及消灭日军,但数个世纪的石墙、地下引水道、圣卢西亚军营、圣地亚哥堡大门及山谷对守军提供很好的掩护。
最后的抵抗发生在财政部大楼,3月3日该处在炮轰下变成一堆瓦砾。
战事还未结束,麦克阿瑟便要求菲律宾内阁成员到马卡拉南宫及宣布菲律宾立宪政府重新建立,他说:“我们的国家保持信念。
我们的首都已经光复,它将成为远东最自由的城市”。
总结 经过一个月的战斗,马尼拉终于在3月4日正式被解放,但城市之大部分区域已遭到严重破坏。
战事中,美军共有1,010人阵亡及5,565人受伤,估计超过100,000名菲律宾平民死亡,大部分死于日军之大屠杀,日军共有16,000人死亡。
在长达一个月的战事中,马尼拉遭到之破坏比德国空军对伦敦之轰炸所造成之破坏更严重,造成之死亡人数更高于美军对东京之轰炸及美军对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历史转轨的魔鬼详情
悲剧的是,那些“如果”都没有成真。
作者:任蕙兰一战后,我们都是悲观主义者阅读战争史的风险,是飞快地成为一名悲观者。
1914年6月底,巴尔干半岛上的那声枪响,让世界跌入了无底的黑暗。
如果按照很多人的说法,把二战视为一战的下半场,那么整个20世纪的悲剧,就是以这声枪响报幕的。
无数个微小的外力都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让流血漂橹的恶战无从发生。
如果奥匈王储的车队没有走错路,如果威廉二世没有生而残疾以致性格乖戾,如果把握全局的能够多活几年……看到了这么多的偶然性,会觉得寻找历史这匹疯马奔跑轨迹的必然规律,是一件很令人绝望的事。
而一百年前的这场战争,又是多么无聊、无谓和无趣啊!复盘1914年的那手牌,当时的政治家们似乎打出的是最烂的一种选择,告诉后人愚蠢可以地走到多远。
一战留给我们的只有遗体,没有遗产。
它是一把锈钝的凿子,野蛮雕刻着未来的样子,把很多精致和浪漫凿成了一地碎片。
无数人的生命被白白践踏了,即便那些幸存者,脸上也刻着委屈和凄凉。
斐迪南大公遇刺出现在捷克报纸上本可逃过的刺杀遭暗杀前夕,斐迪南大公给三个孩子发了一封电报:“妈妈、爸爸感觉很好,期盼下周二回家。
”潘多拉之盒的开者是一个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他暗杀了访问波斯尼亚省萨拉热窝市的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
当然,王储选择1914年6月28日访问比邻塞尔维亚的混乱边境是愚蠢的,这一天是圣维特日,塞尔维亚人哀悼这个节日已经有五百多年历史了。
1389年6月28日,塞尔维亚王国被奥斯曼帝国在科索沃战役中打败,并遭到大规模屠杀,从此塞尔维亚人沦为土耳其征服者的奴隶。
而后奥匈帝国从奥斯曼帝国手里夺得塞尔维亚旁边的波斯尼亚,要刺杀新的压迫者哈布斯堡家族成员,没有比这个日子更合适的了。
斐迪南大公在被行刺之前,车队已经驶过三个刺杀者,他们都因害怕没有动手。
当车队经过最后一名刺客普林西普时,他也没有行动。
可历史在这里开了一个玩笑:领队司机发现走错路,连忙换挡回转。
这一次,5英尺外的普林西普没有错过机会。
王储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在《一战秘史》的作者梅尔看来,他拥有进步思想,想给予哈布斯堡王朝的斯拉夫人民以管理帝国的话语权,受惠者包括波斯尼亚境内的塞尔维亚人,如果他顺利即位,会缓和奥匈帝国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
但在另一些研究者看来,他只是一个没有多大政治影响力的人物,他得到继承权是因为奥匈帝国弗朗茨·约瑟夫的独子鲁道夫自杀,而他的叔叔因为斐迪南娶了一个出身微贱的女佣而排斥他,并且剥夺了他三个孩子的继承权。
如今再来探究奥匈帝国王储的个性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因为改变世界的是他的死。
最开始没有人意识到蝴蝶扇动翅膀会带来龙卷风。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他的游艇“史丹达”号上宣布为期3周的哀悼,仅此而已。
他正为10岁独生子的血友病头疼不已。
英国和法国也忙于应付别的问题,伦敦正面临爱尔兰危机,巴黎正关注一桩涉及政治和色情的凶杀案。
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人就更无动于衷了。
德皇威廉二世是最重视噩耗的那一个,他结束了在挪威的航海度假,返回国内,但这只是因为他和斐迪南大公本人私交甚笃。
“人们已经习惯于刺杀事件,认为刺杀不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
”梅尔在书中表述。
毕竟刺杀在当时是如此普遍。
在1914年之前的20年里,丧命刺客之手的各国领袖有:美国、法国、墨西哥、危地马拉等国的总统,俄国、西班牙、保加利亚等国的总理,以及奥地利、意大利、塞尔维亚等国的皇室成员。
俾斯麦早有预言,“巴尔干国家里的一些蠢事”会引起下次战争。
但当时没有人想到,这些小小的子弹击毙的是全世界上千万的士兵,以及数不胜数的平民。
空头支票那些有能力决定欧洲命运的人,都曾做过一些推波助澜的事,从而加速欧洲坠入战争;另外,他们因为没有做一些事,而失去阻止战争爆发的机会。
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应该都是正派人,有良好的愿望,做事总是自以为是。
但是实际情况总是与他们的愿望相违背。
——梅尔奥匈帝国是否打算复仇?83岁高龄的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其实并没有这个气魄和野心,在位60多年间,他经历了挫折大于成就的一生,迫切希望在和平中安度余年。
他被后世人知晓更多是因为茜茜公主丈夫的身份,不过1914年耄耋之年的约瑟夫皇帝,已经不再是电影里睿智而深情的年轻国王了。
三年前,他免除了好战的总参谋长康拉德的职务,此人多次提议进攻塞尔维亚。
然而,王储之死令奥匈帝国主战派死灰复燃,康德拉认为这是重振老牌帝国的最好机会,奥匈帝国应该借此机会吃下塞尔维亚。
但高层最大的担心是塞尔维亚的盟友俄国不会袖手旁观。
皇帝和朝臣们有一项共识,如果要复仇,必须得到盟友德国的支持。
在位的德皇威廉二世是个喜的人,习惯以直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立场。
比如他习惯在外交文书的边缘写评注,曾在一个外交照会上评论英国外交大臣时写道:“所以,他是一个虚伪的无赖。
”《八月炮火》的作者塔奇曼夫人调侃威廉是“全欧洲言论最自由的人”。
所以奥匈帝国并不需要费太多力气去揣测威廉的态度。
7月初,德国驻维也纳大使向威廉发了一份电报,表示他已经要求奥地利不要过快对塞尔维亚采取行动。
威廉暴跳如雷,在评注中写道:“撒谎!胡说!谁给他权力那样做?塞尔维亚必须受到处罚,立刻执行!”这番话传到了维也纳。
7月5日,奥匈特使会见威廉后传递出类似的判断,德国对奥地利做出保证,如果奥地利因对塞尔维亚采取惩治行动而跟俄国产生冲突,德国将不惜一切代价与维也纳站在一起。
——这张“空头支票”给了奥地利迈出战争第一步的勇气。
其实,威廉的意思遭到了误解,事实上他并不认为会惊动俄国,也不准备为了奥匈帝国和俄国开战。
他在和奥地利特使会面后说,“我不认为会有大战。
沙皇的注意力不在斐迪南大公遇刺上。
另外,法国和俄国也没有做好战争准备。
”正在温泉疗养地度假的德军总参谋长也没有被召回。
他还期望奥地利在俄国做出反应之前采取行动。
然而等到奥匈帝国缓慢地完成战争动员,已经是王储遇刺一个半月之后了。
7月23日,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
在48小时后塞尔维亚做出答复,顺从地接受了照会中提出的大部分苛刻要求,但奥地利还是按照原定计划宣布塞尔维亚的答复不能接受。
原本最有可能挽回局面的是德皇威廉,但在德国首相贝特曼和外交大臣贾高的拖延下,度假中的威廉对此后知后觉。
当威廉看到塞尔维亚给奥地利的答复已经是7月28日,他看完后说“发动战争的理由一条一条消失”,指示外交部准备一个自己将署名的文件,要让维也纳知道存在利用调停解决目前危机的可能性。
但贝特曼和贾高却没有告诉威廉,奥地利将在几小时之后向塞尔维亚宣战,而那封给维也纳的信件拖延了12个小时才发出去。
朝臣的欺骗也是情非得已,这和威廉的性格有关——他像小孩子一样喜欢自大,举止不稳重,有在困难面前改变主意的习惯。
所以有理由认为他不知情更好。
一个细节证明当时欧洲还残存着最后的荣誉。
在奥匈帝国战争动员期间,塞尔维亚陆军元帅普特尼克正在奥地利的波希米亚省度假,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没有扣留他,反而安排了列车送老元帅回贝尔格莱德。
拍摄于1917年,俄国革命期间。
一群哥萨克人在彼得格勒大街上游行,抗议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统治。
恐惧是战争元凶无情的时间鞭打着总参谋部,他们生怕对手哪怕占一小时的便宜,一次次拍着桌子,要求提早下令调兵遣将。
各国首脑就像站在无尽的深渊边上,他们恐惧着,因为他们的选择将决定国家未来的命运。
但是,他们谁也无法退缩,只能被军事行动的时间表不断向前推去。
——芭芭拉·W。
塔奇曼俄国会不会插手?沙皇尼古拉二世和德皇威廉之间进行了几天亲昵的通信。
“为了咱们的老交情,你能不能阻止你的盟友走得太远?”7月29日,尼古拉发给威廉的电报上写道,署的是自己的小名“尼基”。
“我正在利用我的影响力促使奥地利人直接与你达成令人满意的谅解。
”威廉的署名是“你最诚挚的并深爱你的朋友加表兄威利”。
俄国并不比德国更希望看到战争,沙皇尼古拉和外交大臣萨索诺夫一致认为,俄国还需要好几年才能和德国抗衡。
但为了维护作为斯拉夫大国的尊严,俄国不能轻易抛弃塞尔维亚,否则将在巴尔干没有朋友,失去欧洲的尊重。
事情向令人遗憾的方向继续发展。
俄国驻奥地利大使会见奥匈帝国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之后,带回一个误解,奥地利不愿意和俄国谈判。
沙皇决定启动部分军事动员,作为“对奥匈帝国最严厉的警告”,认为这会使奥地利有所收敛。
但他们也小心翼翼避免刺激德国。
表兄弟之间的沟通也出现波澜。
尼基努力向威利表明没有威胁德国的敌意,“所有俄国方面的军事准备措施都是5天前决定的,其目的是为了防备奥地利的战争动员。
”但威廉看完电报得出结论,俄国已经领先德国一周进行战争动员,意味着德国必须赶上。
7月30日,俄国和奥匈帝国开始战争总动员。
8月1日,德国启动总动员。
因为恐惧被奥匈帝国占据先机,俄国进行战争动员,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战争动员将同样的恐惧投射在德国人的心里。
与俄国一起绑在战争车轮上的还有建立松散同盟关系的英国和法国。
各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坠入战争深渊。
自1894年俄法建立同盟以来,德国做好了两线开战的准备,施里芬计划的关键在于速度:德国要在俄国有能力在东线发动大规模战争之前,在战争头6周将法国打得筋疲力尽退出战场。
但英国的加入会让德国人疲于应对。
德法双方都在竭力争取英国的支持。
BBC为纪念一战100周年推出的短剧《战前37天》塑造了一个令人玩味的场面,法国驻伦敦大使和他的德国同行一同等在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办公室门口等候会见。
的阴影让法国人余怒未消,对德国同行的示好视而不见。
英国人的天平倾向法国。
爱德华·格雷向德国人直言,如果战争爆发,英国会和俄国、法国站在一起。
如果英国人更早摆出强硬态度,也许威廉不会如此纵容奥地利。
任何能够躲避与俄、法,以及站在法国身后的英国交战的出路,德皇都愿意接受。
8月1日,一份来自德国驻伦敦大使利西诺夫斯基亲王的电报让德国看到希望。
贝特曼和贾高迅速带着电报赶往皇宫。
当天,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在内阁会议休息之际致电利西诺夫斯基亲王,从电报上理解格雷透露了这样一个讯息:如果德国放弃进攻法国,英国愿意在俄德战争中保持中立,并使法国也中立。
德皇威廉看到过一丝曙光。
马上命令率领大军开赴法国边境的毛奇调转,挥戈东进。
“这是万不能做到的。
”毛奇在他的回忆录里记录了自己当时的答复。
威廉只得向英王乔治解释,因为“技术原因”已经无法撤回动员令,但只要法方保持中立,德国必会。
德法之间的和平曙光没有持续多久,利西诺夫斯基亲王和格雷进一步交流之后,发现英国人并没有做出中立保证。
这位爱德华·格雷,在《战前37天》中被塑造成一位沉稳睿智的和平主义者,在各方政治博弈中竭力阻止世界大战的爆发。
但在其他国家的研究者看来,他只是个“满口谎言”的骗子。
英剧里将这次外交事故归结为电话通讯的“技术问题”,以及利西诺夫斯基亲王的一厢情愿,毕竟格雷作为的外交家说话是以含混见长。
但美国人梅尔看法很简单,格雷忽悠了德国人。
在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无论德皇威廉(左)还是奥皇约瑟夫(右)都没有预料到他们的帝国将在4年后被自己点燃的战火烧毁。
.四个王朝覆灭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
死亡950万人,同盟国死亡400万,协约国死亡多100万。
大战持续52个月,德国每小时死55人,每天死1330人。
哈布斯堡帝国每5个人中有1个人死亡。
以上数字不包括平民。
虽然英国和法国是被俄国拖下水,最早撤出一战泥潭的却是俄国。
如果沙皇预见到战争造成的巨大社会压力和经济压力会招致革命,也许他对亲爱的威利会更坦率。
1917年初,战局正向有利于俄国的方向发展:俄军经过冬天几个月的休整恢复战斗力,英国和法国也开始向东线援助武器装备和军需品,而从对手的情况看,奥匈帝国不再具有威胁性,德国由于过度扩张而摊薄了实力,难免顾此失彼。
在战后回忆,只要俄国能从1917年开始保持其战线完整无损,俄国将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眼看战局即将扭转,德国下了一招杀手锏——花5000万金马克将政治流亡者送回俄国。
在祖波夫主编的《二十世纪俄国史(1894—2007)》中,一些学者据德国外交部公布的档案详细叙述德国威廉皇帝的计谋:设法从俄国内部寻找代理人,利用这支别动队,从俄国内部瓦解沙皇的力量。
1917年二月革命后,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赶下台,4月3日,一些政治流亡者由德国特种兵帮助顺利回到彼得格勒,德国拨出5000万金马克(约合9吨多黄金)资助俄国革命者。
俄国的行为轨迹没有脱离德国当初的预想,十月革命后的次年3月3日,俄国接受德国提出的和平条件,成为最早退出一战的欧洲大国。
一战的车轮在古老得吱呀作响的欧洲秩序上碾过,碾碎四个王朝,牵连在这场风暴中的皇室成员,结局最为悲惨的是俄国沙皇一家。
在战争开始的1914年,罗曼诺夫家族已经占据俄国皇位长达300年之久。
在位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没有他父亲亚历山大三世的强悍和魄力,但被认为是一个善良的人,当然,执政者的善良通常也被理解为软弱。
尼古拉二世即位很匆忙,亚历山大三世还不到50岁,身体硬朗,还看不到自己执政期的尽头,所以也没有尽力教导尼古拉继承皇位的奥义。
当他因肾炎骤然离世,留下像个孩子一样无助的尼古拉。
他的性格决定了命运,在动乱到来时,沙皇的选择是避离首都,错过任命一个新内阁的时机。
阁员们发电报要求沙皇回彼得堡组建新政府,他在电报中回复:“在此与德国和奥地利开战的重要时期,我命令发生在首都的骚乱明天结束。
”显然,他的命令没有定身术的魔力。
尼古拉二世被杀记载如下:1917年7月16日夜17日凌晨,尼古拉二世夫妇,其4个女儿(17—22岁),皇子(14岁),医生和仆人等4名,计11人,另有3条狗,在关押地被枪杀。
女尸受到侮辱,一条波隆卡名犬被绞死。
原罗曼诺夫家族的亲王4人于1919年1月27日被枪杀于圣彼得堡彼得保罗要塞,反抗者遭活埋。
他们的尸体投到附近的动物园。
尼古拉的威利表兄处境好一些。
1916年后的帝国变成一个军事独裁政权,由与操控,威廉已经失去实权。
德国战败后柏林发生兵变,威廉在1918年11月9日退位。
而年迈的约瑟夫皇帝早在1916年过世,没有见到奥匈帝国战败后哈布斯堡家族垮台的结局。
奥地利变成一个只有几百万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国家。
在风起云涌的土耳其民族主义运动中,奥斯曼帝国也。
意大利从维也纳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变得十分强大,邻居中再也没有值得害怕的国家,与英法的友好关系也不再那么必需,这种自负情绪在上台后达到极致。
同样不再的日本,虽然在战争中几乎没有贡献,但在巴黎和会获利不少,此时的日本已经主导亚洲大陆。
这两个踌躇满志的国家日后成为二战的主角。
随机文章详解世界十大最危险机场,飞行员中仅10%人敢飞揭秘佩特拉古城为何被遗弃,因丝绸之路改道而被遗弃(世界奇迹之一)黄河水为什么流不完,水的来源很多/历史曾多次断流/最长226天盘点太阳系边缘发现怪事,神秘金属信号证实外星人监测站奥尔特云保护太阳系,避免太阳系被其他星系侵扰/未证实存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