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历史的“谷登堡革命”,书籍的历史才正式开始

就纸文化而言,中国先拔头筹,最早实现了文字载体的轻质化和低成
【千问解读】
就纸文化而言,中国先拔头筹,最早实现了文字载体的轻质化和低成本化。
可以这样说,没有纸也就不存在真正的“书”,只有当纸取代甲骨、石头、青铜、竹木、丝帛、兽皮、泥土和纸草,而成为文字新载体后,书籍的历史才正式开始。
在中世纪的欧洲,抄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和15个月时间,仅羊皮就占去书的一半成本。
因为羊皮珍贵,很多书才得以保存和流传,廉价的草纸书大多湮灭佚失。
在现代人眼中一字万金的《大宪章》,当时便是一卷羊皮纸。
即使早期的中国纸也很昂贵,但纸的成本也只有羊皮纸的1/10,而且纸是可以大批量生产的,同时纸还有一个更大的优势,就是具有无可比拟的可印刷性。
金匠谷登堡 同中国一样,欧洲最早的印刷也是雕版印刷,后来才发展到活字印刷。
与中国汉字不同,字母文字以其极为有限的数量使活字印刷迅速取代雕版,成为主流印刷技术。
早在古罗马时期,西塞罗就想到活字印刷,“为什么不能设想通过把大量用黄金或其他物质铸造的字母随意地组合起来,当场就可以用这些字母印刷恩尼乌斯的《编年纪》呢?”实际上,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基于一系列技术进步——造纸、文字、冶金、油墨等。
很多发明都不是某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正如对造纸术的贡献一样,在活字印刷的发明过程中,谷登堡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因为晚于时代,谷登堡或许对中国活字印刷术有所借鉴,但他的印刷技术从根本上已经有很大不同。
与中国的雕版印刷甚至活字印刷相比,谷登堡的印刷装置更像是一台“机器”。
中国传统雕版印刷属于纯手工业,即手工雕版,手工印制,手工装订。
中国木活字或金属活字均为手工雕刻,谷登堡采用的是机械冲压,成本要大大低于前者,而且可以大批量生产。
对身为金匠和机械师的谷登堡来说,与其说他发明了印刷机,不如说他发明了铸字机和生产活字的冶金技术。
活字印刷术依赖于中世纪时期冶金学上的进步。
谷登堡所创活字是由锡、锌和铅组成的合金制成的,而字模是由铁和铜制造,这只有具备深厚冶金学背景,并在机械方面有一定素养的人才能发明出来。
活字印刷的核心在于大量字模,如果说字模的价值大于印刷机,那铸字机就更显珍贵。
“当一台印刷机价值15块至20块银币的时候,铸造活字的设备价值高达60块至70块银币”。
谷登堡成功地发明了由铅、锌、锡三种金属按比例铸成的合金铅字,并借鉴油画颜料,制造出了理想的印刷油墨。
就谷登堡印刷机本身来说,它其实是从螺旋式葡萄酒压榨机改装而来的。
葡萄榨汁机是欧洲很古老的发明,在公元70年就已经有记录。
在英语中,印刷机和压床都是“press”。
从原理上来说,谷登堡实现了活字的机械化大量生产,而中国仍属于原始的手工雕刻,换言之,谷登堡实现了双重复制:以冲压铸造复制活字,以活字复制文本。
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是一种通用技术,人们不必再为每一份印刷文件单独雕刻一个模板;一套通用的字模只需变换不同组合(排版),就可以应付所有的印刷任务,印刷成本大大降低。
谷登堡印刷机问世不久,就在一定程度上终结了手抄书时代,这与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
印刷机的效率比手工抄写高得多,印刷书的成本只有手抄书的几百分之一。
一个熟练而且勤奋的抄写者一年才能抄写出两本大型书,而印刷时代的一个小印刷作坊就能印出数万册书。
1470年,一位意大利主教观察到,三个人使用一部印刷机工作三个月,可以印出300册书,这么多书要是用手工抄录,需要三个抄写人一辈子的时间。
一本印刷版的《圣经》价格再贵,也只有手抄《圣经》的1/5。
虽然谷登堡以大大低于手抄本的价格出售这些圣经,但他仍然获得了丰厚的利润,相当于今天的几百万美元。
手写时代的羊皮书因其珍贵,都极尽包装之能事,甚至以黄金镶边。
印刷即使没有创造书,它也对书做了重新界定。
随着大众阅读的兴起,小开本、非精装的小册子逐渐成为印刷书的主流。
印刷机的发明,一下子将复制信息的成本减小到只有原来的1/300,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储存成本,这使得当时几乎所有的手抄本,全部都被机器复制成了印刷书。
标准化大量生产的印刷书不仅在数量上,使书籍从少数人的禁脔变成大众的盛筵,更从质量上以其规范统一而成为权威的典范。
这场由谷登堡在美因兹地区创造的机器印刷所带来的书籍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后人称之为印刷革命、书籍革命、媒介革命、传播革命。
历史学家艾森斯坦干脆将其命名为“谷登堡革命”。
她在《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一书中,详细解析了谷登堡印刷机对、、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等一系列巨大历史变革的推动机理。
历史学家高尔指出:“谷登堡使排版印刷臻于完善所花费的20年,标志了现代时期的开端;要不是由于印刷的使用及其带来的影响,根本不可能出现随后的科学、政治、基督教会、社会学、经济与哲学等方面的进展。
” 谷登堡模式 “尽管在蒸汽机普遍使用之前的几个世纪,水磨和风磨在中世纪的革新使18世纪的巨大进步成为可能,但是任何一方面都依赖的主要发明却在16世纪之前的欧洲全部完成了;这些发明深入地变更了文明世界的空间、时间构架,并且改变了外在环境和人的内在特征。
”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中所说的“主要发明”就是指钟表和印刷机。
与钟表所引发的“时间革命”相比,“印刷革命”提供了另一种关于制造的范本。
可以说,印刷机为未来所有的复制技术奠定了基础。
纸张是最早实现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的商品,金属活字是第一种完全标准化和互换性生产的机器零部件。
印刷机是利用标准化、互换和可替代的部件,实现机械化大量生产的第一个工业案例。
相对而言,中国的雕版印刷者不同于谷登堡,不需要铸造厂来铸造活字,不需要昂贵而复杂的机器来进行印刷和装订,甚至不需要厂房来放置设备。
中国雕版印刷中,除过一些简单的雕刻工具外,刻工们只需一张桌子和一只凳子,出版所需的资金也小得多。
“谷登堡对印刷业的贡献远远超过他的任何一项具体发明或革新。
他把所有这些印刷领域的技术革新结合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系统,而印刷的优越性就在于大规模生产。
他创造的不是一种小配件、小仪器,甚至不是一系列革新,而是一种完整的生产工艺。
”谷登堡印刷机所示范的大量生产模式后来很快就被应用到各行各业。
用麦克卢汉的话说,“活字印刷是一切装配线的祖先”,甚至说印刷术引起工业革命。
“印刷术是古典时代手工艺中第一个实现机械化的,并轻易地带动了所有工艺走向机械化。
” 在媒介学家看来,语音文字将线性序列作为社会和心理组织的手段,产生了应用型知识;印刷术推行标准化劳动方式,保证了高效率的工业生产。
这些媒介技术使西方社会不仅有征服者的愿望,而且具备征服者的能力,能够凌驾于自然和其他社会之上。
印刷术把语词变成了商品,促进并造成了知识数量的大规模增长。
因其“公共性”,书籍显然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消费品,“每一本书都是一件商品,印制它们的人首要目的是营利”。
印刷取代了手工书写,成为机器工业大生产的先行者,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印刷工人罢工事件,并发布斗争宣言。
作为一种代表性的创新,印刷技术迈出了人类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的第一步。
在现代历史上,书籍成为第一种再生产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的工业产品,但绝不是最后一个。
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机器,印刷机的意义远远超出其机械本身,它直接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将现代社会到来的时间大大前移。
通过对书本廉价而快速的生产,传统社会的知识垄断迅速瓦解,更多的穷人和业余人士也得以分享科学常识,知识民主化又为科学进步和社会进步提速。
用比尔•盖茨的话说,活字印刷术给西方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快速复制书籍的方法,而是提供了一种便利的大众传播媒介手段,加快了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积累,并打开了西方人的眼界,从而“彻底改变了西方文明”。
谷登堡确实点燃了印刷之火,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机器印刷就如星火燎原传遍了整个欧洲。
从1454年谷登堡用他的印刷机印制出180本精装的“42行本《圣经》”,到1500年,至少已经有2000万本书,被1000多个印刷所“生产”出来,涵盖4万种不同的主题。
在手抄本时代,整个欧洲也不过只有几万册书。
这标志着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大量生产的书籍和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特别是廉价简装书和小册子的出现,一下子让书变得更加“平易近人”,文字进入大众生活的视野。
到1600年,机器印刷书的总量已经超过2亿本。
这在人类历史上,无疑是前所未有的信息大传播。
正如培根所言,印刷“改变了这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印刷术对西方文明和现代世界的影响,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思想升级,印刷通过普及书籍而扩大了阅读群体,知识分子兴起,文盲率下降,人力资本提高;其次是经济升级,印刷推动了人文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传播及技术扩散;最后是政治升级,印刷瓦解了专制权力,催生了降低交易成本的知识产权制度,这是民主制度的预演。
思和在他们的著作里,曾30多次提到谷登堡印刷机对现代文明的巨大推动。
媒介学家雷吉斯•德布雷认为,“知识分子”能够形成气候,一个关键技术条件就是印刷术的发明。
人们对印刷术的最早定义是“书写的机械手段”。
与传统的手抄书相比,印刷文本实现了文字彻底的机械化,去除了一切人为(手写)的痕迹,即使没有让文字变成机器,起码也使其成为机器产品,文字的视觉特性因此而得到最大的提升。
麦克卢汉在《谷登堡星汉》中总结道,拼音文字的发明打破了西方世界原有的部落化状态,印刷术的发明则彻底改变了西方的心理状态,导致西方人对知识视像化的倚重,从而使得西方人后来逐渐创造出了理性主义、近代科学、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等人们所熟悉的思想文化成果、经济社会组织方式。
随机文章为什么夏朝不是中央集权?阿尔塔薛西斯一世简介深不见底的危地马拉城天坑,深度100米吞噬3层小楼(死5)萨尔马特重型洲际导弹,威力令美国恐惧(相当于1500枚原子弹)盘点人类不能承受的真相,国家隐瞒的超能力者被收纳进秘密部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唐朝三百年时间里最悖逆人伦的三个事件
在登上了大唐帝国的宝座后,便将李元吉之妻霸为己有,这位弟媳妇即之女。
之后,卢江王李瑗谋反,李世民将其诛杀后,又将其妻纳入后宫陪侍左右。
李世民的“上梁不正”,为日后整个大唐王朝后宫糜乱的“下梁歪”埋下了祸根。
二、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628年-683年)在当太子时便与其父李世民的才人“武媚”(即)关系暧昧。
李世民去世后,武则天被打入感业寺削发为尼。
李治继位后,仍与武则天旧情难忘,于是让其还俗并纳为“昭仪”,最后李治将其扶正成了自己的皇后。
武则天的身份应该是李治的庶母,李治的行为,可谓毫无人伦道德可言。
三、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又称,相传其年轻时便迷恋自己的姑母,到了晚年更是荒淫无度。
开元八年,见其第十八子寿王的妃子杨玉环美貌绝伦,便不顾公媳之间的礼数,纳入宫中霸为己有。
此时杨玉环刚满22岁,唐玄宗已经56岁。
唐玄宗在宫中呼儿媳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
此后李隆基便一直过着如《长恨歌》中所云的日子: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随机文章名将狄青被《杨家将》黑成了大反派,必须为他正名英军发现12个英国不明飞行物,国防部认为是孔明灯比银河系大3万倍的星系,对比银河系就像小苍蝇(直径30亿万光年)海王星是谁发现的,勒威耶用数学计算出位置/伽勒发现海王星台风风力最大的部位是云墙内测,最大风力16级以上/威力堪比氢弹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子之之乱的详细过程是怎么样的?最后结果是什么?
燕国在当时列国中比较弱小。
死,子之被杀,国土被、中山国攻破,几乎亡国。
赵国想吞并中山国,不愿燕国就此破灭,赵武灵王见燕国无王,于是把流亡在韩国的公子职请到赵,立为燕王,派将军乐池送回燕国,这就是 。
动乱始末 合纵结燕 话说苏秦、告别师傅下山,张仪独自去了魏国。
苏秦回到洛阳老家,老母在堂,父亲外出经商,大哥已经死了,大嫂守寡在家,还有两个弟弟苏代、苏厉。
一别数年,今日重会,举家欢喜。
全家人很快为苏秦操办了婚事,然而,苏秦并没有成家立业的心情,他还是想出游列国。
他开口向父母请求,变卖家财,以为资身之费。
母、嫂及妻,俱力阻之,曰:"季子不治耕获,力工商,求什一之利,乃思以口舌博富贵,弃见成之业,图未获之利。
他日生计无聊,岂可悔乎?"苏代、苏厉也劝说:"兄如善于游说之术,何不就说周王,在本乡亦可成名,何必远出?"苏秦被一家阻挡,乃求见周显王,说以自强之术。
显王留之馆舍。
左右皆素知苏秦出于农贾之家,疑其言空疏无用,不肯在显王前保举。
苏秦在馆舍羁留岁余,不能讨个进身。
于是发愤回家,尽破其产,得黄金百镒,制黑貂裘为衣,治车马仆从,遨游列国,访求山川地形,人民风土,尽得天下利害之详。
如此数年,未有所遇。
闻卫鞅封商君,甚得之心,乃西至咸阳。
而孝公已薨,商君亦死,乃求见惠文王。
惠文王宣秦至殿,问曰:"先生而来敝邑,有何教诲?"苏秦奏曰:"臣闻大王求诸侯割地,意者欲安坐而并天下乎?"惠文王曰:"然。
"秦曰:"大王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胡貉,此四塞之国也。
沃野千里,奋击百万,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臣请献谋效力,并诸侯,吞周室,称帝而一天下,易如反掌。
岂有安坐而能成事者乎?"惠文王初杀,心恶游说之士,乃辞曰:"孤闻‘毛羽不成,不能高飞。
‘先生所言,孤有志未逮,更俟数年,兵力稍足,然后议之。
"苏秦乃退,复将古三王五霸攻战而得天下之术,汇成一书,凡十余万言,次日献上秦王。
秦王虽然浏览,绝无用苏秦之意。
再谒秦相,衍忌其才,不为引进。
苏秦留秦复岁余,黄金百镒,俱已用尽,黑貂之裘亦敝坏,计无所出。
乃货其车马仆从,以为路资,担囊徒步而归。
父母见其狼狈,辱骂之。
妻方织布,见秦来,不肯下机相见。
秦饿甚,向嫂求一饭,嫂辞以无柴,不肯为炊。
真个儿:富贵逢人成骨肉,贫穷骨肉亦途人。
试看季子貂袭敝,举目虽亲尽不亲。
秦不觉堕泪,叹曰:"一身贫贱,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母不以我为子,皆我之罪也!"于是简书箧中,得太公《阴符》一篇,忽悟曰:"鬼谷先生曾言:‘若游说失意,只须熟玩比书,自有进益。
‘"乃闭户探讨,务穷其趣,昼夜不息。
夜倦欲睡,则引锥自刺其股,血流遍足。
既于《阴符》有悟,然后将列国形势,细细揣摩,如此一年,天下大势,如在掌中。
乃自慰曰:"秦有学如此,以说人主,岂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位者乎?"遂谓其弟代厉曰:"吾学已成,取富贵如寄,弟可助吾行资,出说列国。
倘有出身之日,必当相引。
"复以《阴符》为弟讲解。
代与厉亦有省悟,乃各出黄金,以资其行。
秦辞父母妻嫂,欲再往秦国,思想:"当今七国之中,惟秦最强,可以辅成帝业。
可奈秦王不肯收用。
吾今再去,倘复如前,何面复归故里?"乃思一摈秦之策,必使列国同心协力,以孤秦势,方可自立。
于是东投赵国。
时在位,具弟公子成为相国,号奉阳君。
苏秦先说奉阳君,奉阳君不喜。
秦乃去赵,北游于燕,求见燕后文公,左右莫为通达。
居岁余,资用已罄,饥饿于旅邱。
旅邱之人哀之,贷以百钱,秦赖以济。
适值燕后文公出游,秦伏谒道左。
文公问其姓名,知是苏秦,喜曰:"闻先生昔年以十万言献秦王,寡人心慕之,恨未得能读先生之书。
今先生幸惠教寡人,燕之幸也。
"遂回车入朝,召秦入见,鞠躬请教。
苏秦奏曰:"大王列在战国,地方二千里,兵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然比于中原,曾未及半。
乃耳不闻之声,目不睹覆车斩将之危,安居无事,大王亦知其故乎?"燕文公曰:"寡人不知也。
"秦又曰:"燕所以不被兵者,以赵为之蔽耳。
大王不知结好于近赵,而反欲割地以媚远秦,不愚甚耶?"燕文公曰:"然则如何?"秦对曰:"依臣愚见,不若与赵从亲,因而结连列国,天下为一,相与协力御秦,此百世之安也。
"苏秦娓娓道来,莫不声情并茂,一招一式莫不才华横溢。
易王之母文公夫人一切尽收眼底,倾慕之心不觉悠然而生。
燕后文公曰:"先生合纵以安燕国,寡人所愿,但恐诸侯不肯为从耳。
"秦又曰:"臣虽不才,愿面见赵侯,与定从约。
"燕文公大喜,资以金帛路费,,使壮士送秦至赵。
苏秦来到赵国时,奉阳君赵成已经死了,赵肃侯闻燕国送客来至,遂降阶而迎曰:"上客远辱,何以教我?"苏秦奏曰:"秦闻天下布衣贤士,莫不高贤君之行义,皆愿陈忠于君前,奈奉阳君妒才嫉能,是以游士裹足而不进,卷口而不言。
今奉阳君捐馆舍,臣故敢献其愚忠。
臣闻‘保国莫如安民,安民莫如择交。
‘当今山东之国,惟赵为强。
赵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
秦之所最忌害者,莫如赵。
然而不敢举兵伐赵者,畏韩、魏之袭其后也。
故为赵南蔽者,韩、魏也。
韩、魏无之险,一旦秦兵大出,蚕食二国,二国降,则祸次于赵矣。
臣尝考地图,列国之地,过秦万里诸侯之兵,多秦十倍,设使六国合一,并力西向,何难破秦。
今为秦谋者,以秦恐吓诸侯,必须割地求和。
夫无故而割地,是自破也。
破人与破于人,二者孰愈?依臣愚见,莫如约列国君臣会于洹水,交盟定誓,结为兄弟,联为唇齿。
秦攻一国,则五国共救之,如有败盟背誓者,诸侯共伐之。
秦虽强暴,忌敢以孤国与天下之众争胜负哉?"赵肃侯曰:"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闻至计。
今上客欲纠诸侯以拒秦,寡人敢不敬从!"乃佩以相印,赐以大第。
又以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匹,使为"从约长"。
苏秦乃使人以百金往燕,偿旅邸人之百钱。
正欲择日起行,历说韩、魏诸国。
忽赵肃侯召苏秦入朝,有急事商议。
苏秦慌忙来见肃侯。
肃侯曰:"适边吏来报:‘秦相国公孙衍出师攻魏,擒其大将龙贾,斩首四万五千,魏王割河北十城以求和。
衍又欲移兵攻赵。
‘将若之何?"苏秦闻言,暗暗吃惊:"秦兵若到赵,赵君必然亦效魏求和,‘合从‘之计不成矣!"正是‘人急计生",且答应过去。
另作区处。
乃故作安闲之态,拱手对曰:"臣度秦兵疲敝,未能即至赵国,万一来到,臣自有计退之。
"肃侯曰:"先生且暂留敝邑,待秦兵果然不到,方可远离寡人耳。
"这句话,正中苏秦之意,应诺而退。
苏秦回至府第,唤门下心腹,至于密室,吩咐曰:"我今予汝千金,汝可扮作商贾,变姓名为贾舍人,前往魏邦,寻访张仪。
倘相见时,须如此如此。
若到赵之日,又须如此如此。
汝可小心在意。
"贾舍人领命,连夜望大梁(今开封)而行。
张仪随贾舍人投奔苏秦,苏秦佯装怠慢实则相助,促使张仪转赴秦国。
拜张仪为客卿,与之谋诸侯之事。
及至张仪得知一切皆是苏相国安排,心中深感叹服,决心报答"季子玉成之德,遂劝秦王放弃伐赵行动。
贾舍人回报苏秦,秦乃奏赵肃侯曰:"秦兵果不出矣。
"于是拜辞相继到达韩国、魏国、齐国、,他们都同意加盟。
回到赵国后,赵肃侯封苏秦为武安君,紧接着,遣使约五国之君俱到洹水相会。
燕文公先到,诸侯齐聚。
苏秦建议六国君主一概称王,并捧盘请六王歃血结拜誓盟,共谋"合纵摈秦"之策。
六王合封苏秦为"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金牌宝剑,总辖六国臣民。
又各赐黄金百镒,良马十乘。
苏秦谢恩。
六国"合纵"会盟之后,苏秦就派人把纵约文件送给秦惠文王。
惠文王大惊,相国公孙衍主张用"连横"离散其纵约。
张仪则以""劝说秦惠文王将女儿嫁给燕后文公的太子,还将襄陵等七城还给魏国以议和,魏国则把公主许配给秦太子。
第一个签署合纵盟约的赵王闻讯后,马上召见苏秦责备说:"子倡为纵约,六国和亲,相与摈秦,今未逾年,而魏燕二国皆与秦通,纵约之不足恃明矣。
倘秦兵猝然加赵,尚可望二国之救乎?"苏秦惶恐道:"臣请为大王出使燕国,必有以报也。
"于是苏秦告别赵王奔赴燕国。
燕国太子娶来的女儿后不久,燕后文王就去世了,太子哙继位,称。
田辟疆趁燕举国发丧之机,发兵夺取燕地十座城池。
易王哙正一筹莫展国事烧心,忽见武安君苏秦到来,高兴异常。
燕易王对苏秦说:"始先君以国听子,六国和亲。
今先君尸骨未寒,而齐兵压境,取我十城,如洹水之誓何?"苏秦说:"臣请为大王使齐,奉十城以还燕。
"燕易王许之。
苏秦到齐,见了宣王,先拜了两拜表示祝贺,接着就仰起头来念悼辞。
齐王手按铁戈向后退了几步,问道:"你这是怎么回事,先贺喜接着就念悼辞?"苏秦答道: "人之饥所以不食乌喙(音wū huì:一中植物,有大毒)者,以为虽偷充腹,而与死同患也。
今燕虽弱小,强秦之少婿也。
王利其十城,而深与强秦为仇。
今使弱燕为雁行,而强秦制其后,以招天下之精兵,此食乌喙之类也。
"齐王曰:"然则奈何?"对曰:"圣人之制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
故桓公负妇人而名益尊,韩献开罪而交愈固,此皆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者也。
王能听臣,莫如归燕之十城,卑辞以谢秦,秦知王以己之故归燕城也,秦必德王。
燕无故而得十城,燕亦德王。
是弃强仇而立厚交也。
且夫燕、秦之俱事齐,则大王号令,天下皆从。
是王以虚辞附秦,而以十城取天下也。
此霸王之业矣。
所谓转祸为福,因败成功者也。
"齐王大说,乃归燕城。
以金千斤谢其后,顿首涂中,愿为兄弟请罪于秦。
苏秦不辱使命,易王遂即拜其为国相。
易王之母后文,一向爱慕苏秦仪表,喜闻其辞令,倾心其才干,崇敬其爵位,钦佩其功名。
自文公薨离,深感温存缺失,倍觉寒暑易节,春光短暂、人生朝露。
文夫人遂使左右召苏秦入宫,一则倾诉衷肠,二则借机欢爱,卿卿我我好不痛快。
臣不言王非,子不责母过。
易王闻而不言,知而不语,全然听之任之,甚至更加厚待苏相国。
此时,有人在易王面前诽谤苏秦说:"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
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 武安君对燕易王说:"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先君,身无咫尺之功,而先君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
(假)使臣信(真的)如尾生,廉如,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
"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飡(cān餐),污(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
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
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乎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
"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
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
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趍(趋)固不与足下合者。
足下(皆)[者],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易王曰:"夫忠信,又也?"对曰:"足下不知也。
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
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
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
‘后二日,夫至。
妻使妾奉巵酒进之。
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
主父大怒而笞之。
故妾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
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
臣之事,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
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
且臣之说齐,曾不欺之也。
使之说齐者,莫如臣之言也,虽尧、舜之智,不敢取也。
"易王哙被苏秦的一席话深深打动,于是更加信任苏相国。
燕易王哙之母文夫人多次召见苏秦,难免出现流言蜚语甚至招来恶意中伤,苏秦真的是越来越担心了,渐渐地也就不敢再去。
但苏秦还是做贼心虚处处设防,于是就挖空心思谋求。
他推荐子之担任国相,还与子之结为,又使弟弟苏代、苏厉与子之结为兄弟,想以此来降低风险以求自保。
为了真正实现自保,苏秦干脆决定摆脱干系一走了之。
他向易王请愿,说:"燕、齐之势,终当相并。
臣愿为大王行反间于齐。
"易王问:"反间如何?"苏秦回答:"臣伪为得罪于燕,而出奔齐国,齐王必重用臣。
臣因败齐之政,以为燕地。
"易王许之,乃收秦相印转授子之,秦遂奔齐。
齐宣王重其名,以为客卿。
秦因说宣王以田猎、钟鼓之乐。
宣王好货,因使厚其赋敛;宣王好色,因使妙选宫女;欲俟齐乱,而使燕乘之。
宣王全然不悟,相国田婴,客卿孟轲极谏,皆不听。
宣王薨,子愍王即立。
初年颇勤国政,娶秦女为王后,封田婴为薛公,号靖郭君,苏秦客卿,用事如故。
薨,子哀王立。
遣使吊丧,因征兵伐秦,哀王许之。
韩宣惠王、赵武灵王、燕昭王皆乐于从兵。
楚使者至齐,齐愍王集群臣问计。
王左右皆曰:"秦甥舅之亲,未有仇隙,不可伐。
"苏秦力主 "合纵"坚执以为可伐。
而国相则,他说:"言可伐与不可伐,皆非也。
伐则结秦之仇,不伐则触五国之怒。
以臣愚计,莫如发兵而缓其行,兵发则不与五国为异同,行缓则可观望为进退。
"愍王以为然。
即使孟尝君帅兵二万以往。
孟尝君方出齐郊,遽称病延医疗治,一路耽搁不行。
却说韩、赵、魏、燕四王,与楚怀王相会于函谷关外,刻期进攻。
怀王虽为"从约长",那四王各将其军,不相统一。
秦守将樗(chū臭椿)里疾大开关门,陈兵索战,五国互相推诿,莫敢先发。
相持数日,出奇兵,绝楚饷道,楚兵乏食,兵士皆哗。
樗里疾乘机袭之,楚兵败走。
于是四国皆还。
孟尝君未至秦境,而五国之师已撤矣。
此乃孟尝君之巧计也。
孟尝君回齐,齐愍王叹曰:"几误听苏秦之计!"乃赠孟尝君黄金百斤,为食客费,益爱重之。
苏秦自愧以为不及。
楚怀王恐齐、秦交合,乃遣使厚结于孟尝君,与齐申盟结好,两国聘使往来不绝。
自齐宣王田辟疆之世,苏秦专贵宠用,左右贵戚,多有护者。
及愍王时,秦宠未衰。
今日愍王不用苏秦之计,却依了孟尝君,果然伐秦失利。
孟尝君受多金之赏,左右遂疑愍王已不喜苏秦矣,乃募壮士,怀利匕首,刺苏秦下朝。
匕首入秦腹,秦以手按腹而走,诉于愍王。
愍王命擒贼,贼已逸去不可得。
苏秦曰:"臣死之后,愿大王斩臣之头,号令于市曰:‘苏秦为燕行反间于齐,今幸诛死,有人知其阴事来告者,赏以千金。
‘如是,则贼可得也。
"言讫,拔去匕首,血流满地而死。
愍王依其言,号令苏秦之头于齐市中。
须臾,有人过其头下,见赏格,自夸于人曰:"杀秦者,我也!"市吏因执之以见愍王,王令司寇以严刑鞫(jū审问)之,尽得主使之人,诛灭凡数家。
史官论苏秦虽身死,犹能用计自报其仇,可为智矣!而身不免见刺,岂非反覆不忠之报乎?苏秦死后,其宾客往往泄苏秦之谋,言:"秦为燕而仕齐。
"愍悟秦之诈,自是与燕有隙,欲使孟尝君将兵伐燕。
苏代说燕王,纳质子以和齐。
燕王从之,使苏厉引质子来见愍王。
愍王恨苏秦不已,欲囚苏厉。
苏厉呼曰:"燕王欲以国依秦,臣之兄弟陈大王之威德,以为事秦不如事齐,故使臣纳质请平。
大王奈何疑死者之心,而加生者之罪乎?"愍王说,乃厚待苏厉。
厉遂委质为齐大夫。
苏代留仕燕国。
史官有《苏秦赞》曰:"合从离横,佩印者六;晚节不终,燕齐反覆。
" 子之受禅乱政 自苏秦离开燕国就任齐国客卿,燕国迎来了一个相对和平时期。
燕易王哙感到内忧不存外患已解,便只顾荒于酒色,贪图安逸,待到年事已高,就更不肯临朝听政。
相国子之身长八尺,腰大十围,肌肥肉重,面阔口方,办事利索,处置果断,深得易王哙的信任和倚重。
他久执国柄位高权重,不免专横跋扈,大臣们没有不怕的。
有一次子之坐在堂上撒谎说:"跑出去的是什么?是白马吗?"侍从都说没看见。
有一个人跑出去追赶,回报说:"有白马。
"子之通过这个伪命题来考查侍从是否真忠实。
或曰"子之相燕,宜以诚以信,何以诈妄为?己正而认或不从,况教之以诈哉!宜其乱人国也。
凡乱人国者,皆巧诈用智之人也。
"实际上,子之看到易王哙一天天变老,遂逐渐萌生篡燕之意。
苏代、苏厉与子之相厚,每对诸侯使者,扬其贤名。
易王使苏代如齐,问候质子,事毕归燕。
王哙问曰:"闻齐有孟尝君,天下之大贤也,齐王有此贤臣,遂可以霸天下乎?"代对曰:"不能。
"哙问曰:"何故不能?代对曰:"知孟尝君之贤,而任之不专,安能成霸?"哙曰:"寡人独不得孟尝君为臣耳,何难专任哉!"苏代曰:"今相国子之,明习政事,是即燕之孟尝君也。
"哙乃使子之专决国事。
忽一日,哙问于大夫鹿毛寿曰:"古之人君多矣,何以独称尧舜?"鹿毛寿亦是子之之党,遂对曰:"尧舜所以称圣者,以尧能让天下下于舜,舜能让天于禹也。
"哙曰:"然则禹何为独传于子?"鹿毛寿曰:"禹亦尝让于天下益,但使代理政事,而未尝废其太子。
故禹崩之后,太子竟夺益之天下。
至今论者谓禹德衰,不及尧舜,以此之故。
"燕王曰:"寡人欲以国让于子之,事可行否?"鹿毛寿曰:"王如行之,与尧舜何以异哉?"哙遂大集群臣,废掉姬平的太子地位,而禅王位于子之。
子之窃喜却佯为谦逊,至于再三,然后敢受。
乃郊天祭地,服衮冕,执圭,南面称王,略无惭色。
哙反北面列于臣位,出就别宫居住。
苏代、鹿毛寿俱拜上卿。
将军市被心中不忿,乃帅本部军士,往攻子之,百姓亦多从之。
两下连战十余日,死伤数万人,市被终不胜,为子之所杀,抛尸示众。
鹿毛寿言于子之曰:"市被所以作乱者,以故太子平在也。
"子之因欲收太子平。
姬平装扮成老百姓逃往无终山避难。
平之庶弟公子职,是秦惠王女儿燕易王后所生,出奔流亡韩国。
燕国大乱,百官离心离德,国人无不怨愤。
得知燕国政局动荡出乱,孟轲对齐宣王说:"现在去讨伐燕国,这正是周文王、那样的好时机,千万不能失掉啊。
"齐国众将也对齐王说:"趁这个机会出兵攻打燕国,一定能把燕国打垮。
"齐王于是派人对燕太子平说:"我听说太子主持正义,将要废私立公,整顿君臣的伦理,明确父子的地位。
我的国家很小,不足以做为您的辅翼。
即使这样,我们也愿意听从太子的差遣。
"太子姬平应允。
齐宣王遂命令大将匡章率领五都的军队,连同北方边境的士卒,足有十万,从渤海进兵,一起讨伐燕国。
匡章出兵,凡五十日,兵不留行,长驱而入,直达燕都。
燕人恨子之入骨,士兵不战而降,百姓箪食壶浆,城门大开以迎齐师。
子之之党,见齐兵众盛,亦皆耸惧奔窜。
子之自恃其勇,与鹿毛寿率兵拒战于大衢。
兵士渐散,鹿毛寿战死,子之身负重伤,犹格杀百余人,力竭被擒。
燕易王哙自缢于别宫。
苏代奔周。
接下来,匡章捣毁燕王之宗庙,掠夺燕国之重器,尽收燕府之财宝,将子之关入囚车押赴临淄。
燕地三千余里,大半俱属于齐,匡章留屯燕都,以徇属邑。
此周郝王元年(前314年)事也。
齐宣王亲数子之之罪,凌迟处死,以其肉为醢,遍赐群臣。
子之为王才一岁有余,痴心贪位,自取丧灭,岂不愚哉! 昭王即位复国 齐宣王田辟强向孟轲征求意见说:"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王国,有人劝我吞并。
不过我告诉你,以一个拥有一万辆战车的国家,攻击另一个也拥有一万辆战车的国家,只五十天工夫,就完全征服,纯靠人力是不可能的,一定出于上帝的旨意。
违背上帝的旨意,就会受到惩罚,你以为如何?"孟轲回答说:"吞并它而燕国人民快乐,就吞并它。
""以一个一万辆战车的国家,征服另一个一万辆战车的国家,人民夹道欢迎,并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拯救他们跳出水深火热。
假定水更深而火更热,情形就会倒转过来,人民会向别人夹道欢呼。
"齐宣王遂命大将匡章迎立太子平,但齐兵视燕为敌国,仍然烧杀掠抢无恶不作。
燕国臣民虽然痛恨子之,但见国土沦丧,无不怨及姬平同仇齐寇。
此时,各国正在加速会商如何支援燕王国对抗侵略,田辟强再征询孟轲的意见说:"国际情势紧张,有些国家可能向我发动攻击,我应该如何反应?"孟轲说:"我听说过仅有七十里土地,却统一了中国的故事,商王朝一任帝(汤)子天乙,就是如此。
还没有听说过一个拥有一千里的国家,却怕别人怕得要命。
《书经》上有句话:‘盼望君王,君王来后,我们平民就可以复苏。
‘现在燕王国君王虐待他们的人民,你发兵前往,人民认为你是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夹道欢呼,迎接仁义的军队。
到了后来,仁义的军队忽然变了模样,屠杀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破坏他们的祭坛、抢夺他们的财宝,那怎么可以?全世界本来已很畏惧齐王国强大,如今领土又扩张了两倍,而又不行仁政,你可就成了吸铁石,吸引天下所有的武器,向你集中攻击。
不过,现在还来得及补救,立刻下令释放被捕的老人和儿童,停止掠夺,跟燕王国有影响力的人士接触,恢复他们的独立,为他们设立新的君王,然后光荣撤退。
这样,仍有希望维持齐王国的威信。
"田辟强拒绝接受这项建议。
燕国局势混乱,但赵国想吞并中山,不愿燕国就此破灭,于是赵武灵王把流亡在韩国的公子职请到赵国,立为燕王,派将军乐池送回燕国。
而这一举动遭到了燕国太子姬平的反对。
姬平随即对发起进攻。
在战争中初期,公子职不利。
易王后力挺自己的儿子姬职为王,她向自己的父亲秦惠文王赢驷求援,请求发兵武力支援。
赢驷为了支持自己的女儿和外,便联合魏国的军队一起向燕国进攻。
经过激烈战斗,联军终于将姬平的军队击溃,姬平被杀。
赢驷成功将姬职护送到燕国境内,在有易城就任燕王,这就是燕昭王也称燕昭襄王。
这一点,在1977年洛川严庄村战国墓出土的"郾王职作武业著(鐯)剑"( 专家们确认是以燕昭王的名义监制成,赠给亲信佩带的宝剑;由燕国传入秦国并随葬入墓。
此剑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辽宁省北票市东官营子出土的"郾王职作御司马"戈等青铜铭文兵器中,已得到证实。
燕国复国,秦燕结盟。
后来有易城被称为燕下都。
昭职继位以后,敦隗传檄燕都,告以恢复之义,各邑已降齐者,一时皆叛齐为燕。
匡章不能禁止,遂班师回齐。
昭王仍修理宗庙,志复齐仇,乃卑身厚币,欲以招来贤士,谓相国郭隗曰:"先王之耻,孤早夜在心。
若得贤士,可与共图齐事者,孤愿以身事之,惟先生为孤择其人。
"郭隗曰:"古之人君,有以千金使涓人求千里之马。
途遇死马,旁人皆环而叹息,涓人问其故,答曰:‘此马生时,日行千里,今死,是以惜之。
‘涓人乃以五百金买其骨,囊负而归。
君大怒曰:‘此死骨何用,而废弃吾多金耶?‘涓人答曰:‘所以费五百金者,为千里马之骨故也。
此奇事,人将竟传,必曰:"死马且得重价,况活马乎?"马今至矣。
‘不期年,得千里之马三匹。
今王欲致天下贤士,请以隗为马骨,况贤于隗者,谁不求价而至哉?"于是昭王特为郭隗筑宫,执弟子之礼,北面听教,亲供饮食,极其恭敬。
复于易水之旁,筑起高台,积黄金于台上,以奉四方贤士,名曰招贤台,亦叫黄金台。
于是燕王好士,传布远近。
剧辛自赵往,苏代自周往,邹衍自齐往,屈景自卫往。
昭王悉拜为客卿,与谋国事。
昭王在位期间,燕将秦开大破东胡、重新迁都蓟城、上将军联合五国攻齐,占领齐国七十多城(齐国疆土只剰莒、即墨二城),造就了燕国盛世。
随机文章英国历史:忏悔者爱德华……他到底忏悔了什么?汉朝屯田的意图是什么?霍金预言实现过几次,人工智能将慢慢取代人类(地球已经进入慢性死亡)天王星为什么不能住人,气候环境恶劣不适合居住(零下−224℃)戴森球是什么,用人造天体吸收恒星的能量(把恒星包裹利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