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时候王国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27 点击数:
简介:国(738年-902年),古名,是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由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

天复二年(902年)汉人权臣郑买嗣灭亡南诏

【千问解读】

国(738年-902年),古名,是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由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

天复二年(902年)汉人权臣郑买嗣灭亡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

隋末唐初洱海地区小国林立,互不役属,其中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分别被六个国王统领,被称为六诏,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

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

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诸部,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

“南诏”的由来是因为其前身“蒙舍诏”,因位于六诏之南,故名南诏。

794年,异牟寻被封为南诏王,自此世称南诏国。

此外,南诏又有“鹤拓”,“龙尾”、“苴咩”,“阳剑”等别称。

而在南诏国内,其国号则数次更变。

752年,阁逻凤叛唐自立国号为“大蒙”(一说为细奴逻所立国号)。

公元784年,异牟寻改国号为“大礼”(又有“异牟寻初立,改国号‘大理云’”的说法);794年,异牟寻归唐,改国号为“南诏”。

860年,世隆再次叛唐,改国号为“大礼”。

878年,隆舜改国号为“大封民”,直至灭亡。

渊源 哀牢王族中的舍龙(意为“大老虎”)一族,为避难迁居至邪龙(原领土、今云南巍山)。

邪龙本是哀牢国领土,被强行设置为邪龙县,划归益州郡管辖,汉朝势力退出后被豪酋占据。

舍龙一族的到来,很快得到哀牢人的支持,势力不断扩充壮大,逐渐形成以舍龙一族为中心的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开始被称作“蒙舍龙”或“蒙舍”。

豪酋张求为拉拢舍龙一族,将女儿嫁予舍龙之子细奴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舍龙之子细奴逻继承蒙舍诏(王)。

此时,洱海周边也出现了几个比较大的诏(王),洱海北面是河蛮人的浪穹诏(今洱源)、邆赕诏(今洱源邓川)、施浪诏(今洱源三营),洱海东面是磨些人的越析诏(今宾川),洱海西面是哀牢人的蒙嶲诏(今漾濞),洱海南面就是蒙舍诏(今巍山),这些诏被汉史合成为“六诏”。

因蒙舍诏位于这些“诏”的南面,也被汉史称作“南诏”。

兴起 永徽四年(653年),为获得唐帝国的支持,细奴逻派子逻盛炎出使唐帝国,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

其他五诏与河蛮部落,受威胁,常弃唐归附吐蕃。

南诏始终附唐,因而得到唐的支持。

开元元年(713年),封南诏皮逻阁为台登郡王。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皮逻阁战胜河蛮,取太和城。

次年,唐玄宗赐皮逻阁名为蒙归义,进爵为云南王。

封王制书里说封王的原因是洱河诸部潜通(吐蕃),蒙归义率兵征讨有功。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皮逻阁谋乘胜兼并五诏,张建成建议厚赂剑南节度使王昱,请求合六诏为一。

王显向朝廷代请,得唐玄宗允许。

《》:“当是时,五诏微,归义独强,乃厚以利啖剑南节度使王昱,求合六诏为一。

制可。

”“又以破渳蛮功,驰遣中人册为云南王,赐锦袍、金钿带七事。

于是徙治太和城。

”唐玄宗给王昱敕文里说,蒙归义效忠出力,讨伐西蛮,“彼(指五诏)持两端(附唐也附吐蕃),宜其残破”。

皮逻阁出兵,唐派遣中使(宦官)王承训、御史严正诲参与军事,先灭越析,次灭三浪,又灭蒙嶲,很快统一六诏,南诏算正式立国。

739年,皮逻阁迁都太和城。

唐朝亦用兵于南诏,《新唐书》:“初,安宁城有五盐井,人得煮鬻自给。

玄宗诏特进何履光以兵定南诏境,取安宁城及井,复立铜柱,乃还……” 壮大 南诏国依附唐朝,统一了六诏。

天宝四年(745年),剑南节度使章仇(姓)兼琼遣使至云南,与皮逻阁言语不相得,皮逻阁很不满意。

天宝九载(750年),阁逻凤路过云南(即姚州),云南太守张虔陀侮辱同行的妇女,勒索贿赂,阁逻凤不应,张虔陀派人去辱骂,并向朝廷诬告阁逻凤。

阁逻凤愤怒,起兵攻破云南,杀张虔陀,并取羁縻州。

史载“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张虔陀为云南太守。

仲通褊急寡谋,虔陀矫诈,待之不以礼。

旧事,南诏常与其妻子谒见都督,虔陀皆私之。

有所征求,阁罗凤多不应,虔陀遣人骂辱之,仍密奏其罪。

阁罗凤忿怨,因发兵反攻,围虔陀,杀之。

” 天宝十年(751年),鲜于仲通率兵八万出戎、巂州,往击南诏,阁逻凤遣使谢罪请和,请还其所虏掠,表示愿意归附于唐朝,若不允许则“归命吐蕃,云南之地,非唐所有也”。

鲜于仲通不许,进军至西洱河,兵临南诏首都大和城,被南诏击败,唐兵死六万人。

南诏方面亦损失惨重,云南自曲、靖二州以下东爨居地被唐兵破坏。

天宝十一年(752年),吐蕃册封阁逻凤为“赞普钟(意为赞普之弟)。

天宝十三年(754年),剑南留后李宓(音密mì)率兵七万击南诏,进至南诏首都太和城,。

这是唐最后一次出兵。

第二年,反叛,唐无力再进攻,可是南诏还有意归唐。

阁逻凤在太和城中立一大碑(南诏德化碑),表示叛唐出于不得已,对臣属说,后世可能又归唐,当指碑给唐使者看,明白我的本心。

阁逻凤知道依附吐蕃害多利少,两国关系是不能持久的。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朝李晟等大破南诏、吐蕃联军,使其损失惨重。

派遣大将李晟、曲环率北方兵数千,联合当地唐兵,大破吐蕃南诏军,追击南诏军过大渡河。

吐蕃南诏军数次失败,损失超过十万人。

《》:“上发禁兵四千人,使晟将之,发邠、陇、范阳兵五千,使金吾大将军安邑曲环将之,以救蜀。

东川出军,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之。

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

李晟追击于大度河外,又破之。

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

”《新唐书》:“德宗发禁卫及幽州军以援东川,与山南兵合,大败异牟寻众,斩首六千级,禽生捕伤甚众,颠踣厓峭且十万。

”…… 中兴 大历十四年(779年),南诏与吐蕃战败后,吐蕃悔怒,南诏恐惧,双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吐蕃改封南诏国王为日东王,取消“兄弟之国”的地位,改为君臣关系。

吐蕃在南诏征收重税,险要处设立营堡,还要南诏每年出兵助防。

异牟寻感到依附吐蕃的害处。

郑回曾是唐人,后来被南诏俘虏,然后郑回称为南诏的高官。

郑回先后教育了凤迦异、异牟寻、寻梦凑等多任南诏太子。

即使异牟寻、寻梦凑,也被郑回打过。

南诏国上下没有不害怕郑回的。

南诏把宰相称为清平官,南诏设置六名清平官,异牟寻以郑回为清平官,事务都与郑回商议,郑回执政当权。

其他五个清平官,谦恭谨慎的侍奉郑回。

如果他们有了过失,郑回就打他们。

郑回劝异牟寻重新归附于唐朝。

异牟寻派使者送帛书给唐朝的节度使韦皋,异牟寻在帛书里说“异牟寻世为唐臣”,之前张虔陀志在吞并、侮辱南诏,唐朝使者不给南诏澄清昭雪,鲜于仲通攻打南诏,所以南诏才背叛唐朝。

异牟寻说自己的曾祖受先帝恩宠,后人都蒙恩继承王位,百姓懂得礼乐,本是唐朝的教化。

而现在吐蕃百般欺诈,怀恶相逼。

异牟寻愿竭诚改过自新,归顺于唐朝天子。

异牟寻派使者带着黄金、丹砂到唐朝,唐朝韦皋将其送到京师。

使者献上黄金、丹砂,并且说“异牟寻请求归顺于天子,永为唐朝的藩属。

所献的黄金,是表示归顺之意如黄金;丹砂,是表示赤心”。

唐德宗赞许之,赐给异牟寻诏书,并且命令韦皋派使者去查看情况。

韦皋派其崔佐时到羊苴咩城。

崔佐时宣告天子的旨意,异牟寻与其下属都趴在地上并且低头受命。

南诏之主异牟寻遣其弟凑罗栋、清平官尹仇宽等二十七人献地图、方物于唐朝。

唐朝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

以祠部郎中袁滋持节领使,成都少尹庞颀副之,崔佐时为判官;俱文珍为宣慰使,刘幽岩为判官。

赐异牟寻黄金印,印文为“贞元册南诏印”。

使者到达南诏,异牟寻离开座位,跪着接受册印,稽首再拜;又接受所赐服备物,说:“开元、天宝中,曾祖及祖皆蒙册袭王,自此五十年。

贞元洗痕录功,复赐爵命,子子孙孙永为唐臣。

” 衰落 太和三年(829年),剑南节度使杜元颖不晓军事,武备废弛,且苛待士卒,导致士卒引南诏入寇,攻破成都外城,掠走数万人。

太和四年(830年),唐朝李德裕前来镇守,蜀地遂安,《资治通鉴》:“德裕乃练士卒,葺堡鄣,积粮储以备边,蜀人粗安。

”《新唐书》:“明年,(南诏)上表请罪。

比年使者来朝,开成、会昌间再至。

” 准许南诏求和,立约互不相侵,又用李德裕为剑南节度使,整顿边防,训练士卒,防南诏再来攻掠。

860年,安南引南诏兵乘虚攻破安南(今越南)交趾城,不久唐军再次占领安南。

863年,南诏攻破交趾城,唐军退守岭南。

866年,唐安南都护高骈大破南诏军。

髙骈率五千士兵渡江,在邕州打败林邑兵,进攻南诏龙州屯,蛮酋逃走。

酋龙派杨缉思助酋迁守安南,以范脆些为安南都统,赵诺眉为扶邪都统。

咸通七年(866年)六月,髙骈到达交州,取得多次胜利,士兵作战积极,杀死敌将张诠,李溠龙率万人投降,髙骈攻破波风三壁。

南诏杨缉思出战失败逃回,唐军趁势攻入城池,唐朝髙骈斩酋迁、脆些、诺眉,献上首级三万,平定安南。

869年,南诏军开始进攻西川。

875年,髙骈率五千人渡江,到达南定,大破南诏军,用缴获南诏军的物资来补给军队。

监陈敕使韦仲宰率七千人至峰州,补充高骈的部队,髙骈继续进攻南诏,多次击破之。

髙骈又大破南诏蛮于交趾,杀获甚众,包围交趾城。

髙骈督励将士攻城,于是攻破城池,杀段酋迁及土蛮为南诏乡导的朱道古,斩道三万余级,南诏余部逃走。

髙骈又击破归附南诏的土蛮二洞,杀死他们的酋长,土蛮帅众归附者达到万七千人。

颜庆复到达新都,南诏分兵去抵挡他。

甲午,与颜庆复遭遇,颜庆复大破南诏军,杀二千余人,蜀民数千人争操芟刀、白以助官军,呼声震野。

乙未,南诏步骑数万到达,恰逢右武卫上将军宋威指挥忠武二千人至,立即与诸军会战,南诏军大败,死者五千余人……甲兵服物遗弃于路……高骈到达成都,派步骑五千追击南诏军,至大渡河,杀获甚众,擒其酋长五十多人,押送回成都,斩之。

修复邛崃关、大渡河诸城栅,又筑城于戎州马湖镇,称为平夷军,又筑城于沐源川,都处于南诏与西川之间的要地,各置兵数千镇守,使南诏失去再战的勇气。

髙骈写信给骠信,骠信非常恐惧,把他儿子作为人质送给唐朝,誓约不敢寇边。

南诏长期与唐朝战争,宋威、髙骈等率唐军数次大破南诏军。

南诏“屡覆众,国耗虚甚至到了征十五岁以下的男子为兵、而让妇女代替男子耕种的地步。

乾宁四年(897年),唐朝西川节度使说“南诏小夷,不足辱诏书。

臣在西南,彼必不敢犯塞”,认为南诏没资格得到诏书。

与唐朝作战,南诏要依靠黎、雅间的刘王、郝王、杨王等浅蛮部族。

王建严厉对待这些部族,南诏与这些部族不敢侵盗。

后来这些部族首领泄露军机,都被王建杀死。

灭亡 乾宁四年(897年),郑买嗣指使杨登杀死南诏王隆舜。

天复二年(902年),汉人权臣郑买嗣起兵杀死舜化贞及南诏王族八百余人,灭亡南诏,建立大长和国。

随机文章清朝入关奇闻!只欠官府一文钱探花竟弄丢了乌纱帽中国四大无人区,罗布泊诡异事件令人望而生畏(双鱼玉佩)揭秘世界上发现过美人鱼吗,澳洲发现超逼真美人鱼尸体(假新闻)被黑洞吸进去的东西去哪了,黑洞的出口通向哪里/从白洞吐出细数神秘的巨型螃蟹有哪些,谣传日本杀人蟹猎杀海边游客引恐慌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北魏的崛起:北魏攻后燕之战

西晋末时,鲜卑人在龙城(今辽宁朝阳)建,史称前燕。

王位经几代传承,至之子时,前燕为氐族的所灭。

前燕灭亡13年后,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因与东晋爆发失败,失去对华北一带的控制。

鲜卑乘机组织本族族民,于晋太元九年(384年)恢复了已被前秦灭掉的燕国,建都中山(今定州),史称。

在定州建都当年,慕容垂就对滞留当地已建翟魏政权的丁零族进行围剿。

丁零灭国,余众散落定州一带。

就在慕容垂攻击丁零族得胜的同时,北方又出现一个新的对手,就是同为鲜卑族的建立的北魏。

拓跋珪本是慕容垂的外孙,开始时慕容垂派他去塞北活动,扩大地盘。

可后来拓跋珪试图摆脱后燕的控制,自立国家。

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建立了统治中心,最初取名,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于是,一场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公元395年秋,慕容垂遣其子率步骑8万,从中山出发大举伐魏。

拓跋珪采取暂避敌锋、诱敌深入的策略,率军从都城盛乐西撤。

慕容宝,行军800余里,如入无人之境,一直抵达黄河北岸,不见敌踪,至五原接敌后双方隔河相持数月。

拓跋珪派兵截获燕军与国中往来信使,知慕容垂生病,遂令信使假传慕容垂已死的消息。

慕容宝,至十月,慕容宝烧船准备回定州。

在参合陂遭北魏突袭,几乎,只有慕容宝率千余人拼死突围,仓皇走脱。

在定州的慕容垂闻讯,气病交加,誓报此仇。

于次年四月,倾全国兵力,以71岁老迈之躯,抱病亲征。

大军沿去年旧路行走,一路上到处是去年战斗中8万死难战士的白骨,堆积如山。

军士们哭父哭兄,声震天地。

慕容垂惭痛交集,口吐鲜血,病死军中。

慕容宝在路上嗣位,燕军随即退回中山。

参合陂战后,后燕主力被歼,元气大伤。

再加慕容垂逝世,后燕已无力与北魏争雄。

其后几年,迅速强大的北魏连年伐燕。

396年十月,拓跋珪率40万大军经井陉越过太行山险,进入河北。

后燕郡县望风而降,只有都城中山(今定州)、邺(今河北临漳)、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三城坚守。

拓跋珪分军围攻,各个击破。

397年三月,慕容宝无力抵抗,遂率少数人马逃到其祖先发迹地龙城(今辽宁朝阳市)。

留在中山城中的官吏百姓他们的父兄在参合陂战役中被拓跋珪杀害,誓死报此深仇大恨。

遂男女结盟,人自为战,顽强抵抗。

无奈因魏军围困甚严,城中粮断,官民饿死无数。

再加族人慕容皓叛变,带人斩关奔魏。

到397年十月中山城被攻陷,后燕灭亡。

随机文章重庆云阳龙缸天坑,被誉为天下第一缸(深达326米)比恐龙更可怕13种动物,史前恐象能杀死霸王龙(凶猛无比)地球上13.8亿立方公里的海水从何而来,岩石中水分被重力挤出来人被吸进龙卷风会怎样 ,99%的人当场死亡/就算不死也会被摔死宇宙中黑洞是怎么被发现的,黑洞最早是谁提出的(爱因斯坦)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唐朝时南诏曾屡次侵扰大唐边境,为什么到了宋朝大理和宋朝却能相安无事

大理是我国时期割据西南的一个强盛少数民族政权,他是时期西南地区霸主南诏的继承者。

不过虽然南诏和大理一脉相承,但南诏和大理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大理比南诏安分的多。

唐朝时期,南诏曾屡次侵扰大唐边境,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唐朝的灭亡就和屡次征伐南诏有很大关系。

而大理和宋朝却不同,两国关系非常好,长期相安无事,战争少之又少,堪称“和平的典范”。

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南诏曾屡次侵扰唐朝,为何大理和宋朝却一直相安无事? 从大理的角度来讲,虽然大理和南诏一脉相承,都是由彝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但大理比南诏汉化程度高得多,而且国内盛行,所以大理更加文明和温和,不像南诏那么好战。

当然,大理国也深知自己不是宋朝的对手,知道双方开战自己根本占不到什么便宜,当年的南诏就是个例子,所以选择了和宋朝讲和。

为了和宋朝搞好关系,大理不禁安分守己,甚至主动遣使入贡,得到了宋朝的高度认可,使得两国关系持续升温。

从宋朝的角度讲,宋朝吸取了唐朝灭亡的教训,不愿意重蹈唐朝的覆辙,所以不再招惹大理。

南征灭掉蜀国后,拒绝了臣子提出攻下大理国的建议,用玉斧划定大渡河为大理同宋朝的边界,称“此外非吾有也”。

实际上,当时宋朝也不好过,大宋周边强国林立,特别是辽国不断南下,党项人不断捣乱,搞得宋朝疲于应付,根本无力征伐大理。

实际上,就宋军的实力其实未必能拿下大理,搞不好会被大理反推,所以还不如和大理保持友好关系。

此外,大理和宋朝虽然是邻国,但实际上两国并不完全接壤。

因为与大理接壤的宋境多为羁縻的州县,有些地方势力甚至连羁縻都说不上,大部分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

由于这些地方势力的存在,所以在两国之间出现了一个比较松散的缓冲带,这使得两国发生战争的概率大大降低,所以在两国边境出现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平衡,这也是两国很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宋朝和大理保持友好关系是一种双赢的关系。

和大理交好不仅让宋朝少了一个强敌,而且还能从大理获得马匹等战略物资,并从双方的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

而大理也不吃亏,既保持了国家的长期和平安定,又通过贸易获得了宋朝的茶叶、丝绸等物资,大大促进了大理的发展。

两国的关系因此进入了良性循环,成为了当时的“和平典范”。

随机文章第十四章 柔然民族的辉煌与没落杨宗保是不是杨家将中的一员,有个说法令人匪夷所思荀子生平简介汉朝哪位皇后被奸人所害打入冷宫?科学解释人死后的世界,鬼魂竟然去了四维空间(伪科学)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南诏: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时候王国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