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历史转轨的魔鬼详情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1914年6月28日,还有那个夏季的许多日子,历史其实都有转轨的机会,使得人类偏离世界大战的方向。

悲剧的是,那些“如果”都没有成真。

作者:任蕙兰一战后,我们都是悲观主义者阅读战争史的风险,是飞快地成为一名悲观者。

1914年6月底,巴尔干半岛上的那声枪响,让世界跌入了无底的黑暗。

如果按照很多人的说法,把二战视为一战的下半场,那么整个20世纪的悲剧,就是以这声枪响报幕的。

无数个微小的外力都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让流血漂橹的恶战无从发生。

如果奥匈王储的车队没有走错路,如果威廉二世没有生而残疾以致性格乖戾,如果把握全局的能够多活几年……看到了这么多的偶然性,会觉得寻找历史这匹疯马奔跑轨迹的必然规律,是一件很令人绝望的事。

而一百年前的这场战争,又是多么无聊、无谓和无趣啊!复盘1914年的那手牌,当时的政治家们似乎打出的是最烂的一种选择,告诉后人愚蠢可以地走到多远。

一战留给我们的只有遗体,没有遗产。

它是一把锈钝的凿子,野蛮雕刻着未来的样子,把很多精致和浪漫凿成了一地碎片。

无数人的生命被白白践踏了,即便那些幸存者,脸上也刻着委屈和凄凉。

斐迪南大公遇刺出现在捷克报纸上本可逃过的刺杀遭暗杀前夕,斐迪南大公给三个孩子发了一封电报:“妈妈、爸爸感觉很好,期盼下周二回家。

”潘多拉之盒的开者是一个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他暗杀了访问波斯尼亚省萨拉热窝市的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

当然,王储选择1914年6月28日访问比邻塞尔维亚的混乱边境是愚蠢的,这一天是圣维特日,塞尔维亚人哀悼这个节日已经有五百多年历史了。

1389年6月28日,塞尔维亚王国被奥斯曼帝国在科索沃战役中打败,并遭到大规模屠杀,从此塞尔维亚人沦为土耳其征服者的奴隶。

而后奥匈帝国从奥斯曼帝国手里夺得塞尔维亚旁边的波斯尼亚,要刺杀新的压迫者哈布斯堡家族成员,没有比这个日子更合适的了。

斐迪南大公在被行刺之前,车队已经驶过三个刺杀者,他们都因害怕没有动手。

当车队经过最后一名刺客普林西普时,他也没有行动。

可历史在这里开了一个玩笑:领队司机发现走错路,连忙换挡回转。

这一次,5英尺外的普林西普没有错过机会。

王储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在《一战秘史》的作者梅尔看来,他拥有进步思想,想给予哈布斯堡王朝的斯拉夫人民以管理帝国的话语权,受惠者包括波斯尼亚境内的塞尔维亚人,如果他顺利即位,会缓和奥匈帝国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

但在另一些研究者看来,他只是一个没有多大政治影响力的人物,他得到继承权是因为奥匈帝国弗朗茨·约瑟夫的独子鲁道夫自杀,而他的叔叔因为斐迪南娶了一个出身微贱的女佣而排斥他,并且剥夺了他三个孩子的继承权。

如今再来探究奥匈帝国王储的个性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因为改变世界的是他的死。

最开始没有人意识到蝴蝶扇动翅膀会带来龙卷风。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他的游艇“史丹达”号上宣布为期3周的哀悼,仅此而已。

他正为10岁独生子的血友病头疼不已。

英国和法国也忙于应付别的问题,伦敦正面临爱尔兰危机,巴黎正关注一桩涉及政治和色情的凶杀案。

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人就更无动于衷了。

德皇威廉二世是最重视噩耗的那一个,他结束了在挪威的航海度假,返回国内,但这只是因为他和斐迪南大公本人私交甚笃。

“人们已经习惯于刺杀事件,认为刺杀不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

”梅尔在书中表述。

毕竟刺杀在当时是如此普遍。

在1914年之前的20年里,丧命刺客之手的各国领袖有:美国、法国、墨西哥、危地马拉等国的总统,俄国、西班牙、保加利亚等国的总理,以及奥地利、意大利、塞尔维亚等国的皇室成员。

俾斯麦早有预言,“巴尔干国家里的一些蠢事”会引起下次战争。

但当时没有人想到,这些小小的子弹击毙的是全世界上千万的士兵,以及数不胜数的平民。

空头支票那些有能力决定欧洲命运的人,都曾做过一些推波助澜的事,从而加速欧洲坠入战争;另外,他们因为没有做一些事,而失去阻止战争爆发的机会。

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应该都是正派人,有良好的愿望,做事总是自以为是。

但是实际情况总是与他们的愿望相违背。

——梅尔奥匈帝国是否打算复仇?83岁高龄的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其实并没有这个气魄和野心,在位60多年间,他经历了挫折大于成就的一生,迫切希望在和平中安度余年。

他被后世人知晓更多是因为茜茜公主丈夫的身份,不过1914年耄耋之年的约瑟夫皇帝,已经不再是电影里睿智而深情的年轻国王了。

三年前,他免除了好战的总参谋长康拉德的职务,此人多次提议进攻塞尔维亚。

然而,王储之死令奥匈帝国主战派死灰复燃,康德拉认为这是重振老牌帝国的最好机会,奥匈帝国应该借此机会吃下塞尔维亚。

但高层最大的担心是塞尔维亚的盟友俄国不会袖手旁观。

皇帝和朝臣们有一项共识,如果要复仇,必须得到盟友德国的支持。

在位的德皇威廉二世是个喜的人,习惯以直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立场。

比如他习惯在外交文书的边缘写评注,曾在一个外交照会上评论英国外交大臣时写道:“所以,他是一个虚伪的无赖。

”《八月炮火》的作者塔奇曼夫人调侃威廉是“全欧洲言论最自由的人”。

所以奥匈帝国并不需要费太多力气去揣测威廉的态度。

7月初,德国驻维也纳大使向威廉发了一份电报,表示他已经要求奥地利不要过快对塞尔维亚采取行动。

威廉暴跳如雷,在评注中写道:“撒谎!胡说!谁给他权力那样做?塞尔维亚必须受到处罚,立刻执行!”这番话传到了维也纳。

7月5日,奥匈特使会见威廉后传递出类似的判断,德国对奥地利做出保证,如果奥地利因对塞尔维亚采取惩治行动而跟俄国产生冲突,德国将不惜一切代价与维也纳站在一起。

——这张“空头支票”给了奥地利迈出战争第一步的勇气。

其实,威廉的意思遭到了误解,事实上他并不认为会惊动俄国,也不准备为了奥匈帝国和俄国开战。

他在和奥地利特使会面后说,“我不认为会有大战。

沙皇的注意力不在斐迪南大公遇刺上。

另外,法国和俄国也没有做好战争准备。

”正在温泉疗养地度假的德军总参谋长也没有被召回。

他还期望奥地利在俄国做出反应之前采取行动。

然而等到奥匈帝国缓慢地完成战争动员,已经是王储遇刺一个半月之后了。

7月23日,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

在48小时后塞尔维亚做出答复,顺从地接受了照会中提出的大部分苛刻要求,但奥地利还是按照原定计划宣布塞尔维亚的答复不能接受。

原本最有可能挽回局面的是德皇威廉,但在德国首相贝特曼和外交大臣贾高的拖延下,度假中的威廉对此后知后觉。

当威廉看到塞尔维亚给奥地利的答复已经是7月28日,他看完后说“发动战争的理由一条一条消失”,指示外交部准备一个自己将署名的文件,要让维也纳知道存在利用调停解决目前危机的可能性。

但贝特曼和贾高却没有告诉威廉,奥地利将在几小时之后向塞尔维亚宣战,而那封给维也纳的信件拖延了12个小时才发出去。

朝臣的欺骗也是情非得已,这和威廉的性格有关——他像小孩子一样喜欢自大,举止不稳重,有在困难面前改变主意的习惯。

所以有理由认为他不知情更好。

一个细节证明当时欧洲还残存着最后的荣誉。

在奥匈帝国战争动员期间,塞尔维亚陆军元帅普特尼克正在奥地利的波希米亚省度假,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没有扣留他,反而安排了列车送老元帅回贝尔格莱德。

拍摄于1917年,俄国革命期间。

一群哥萨克人在彼得格勒大街上游行,抗议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统治。

恐惧是战争元凶无情的时间鞭打着总参谋部,他们生怕对手哪怕占一小时的便宜,一次次拍着桌子,要求提早下令调兵遣将。

各国首脑就像站在无尽的深渊边上,他们恐惧着,因为他们的选择将决定国家未来的命运。

但是,他们谁也无法退缩,只能被军事行动的时间表不断向前推去。

——芭芭拉·W。

塔奇曼俄国会不会插手?沙皇尼古拉二世和德皇威廉之间进行了几天亲昵的通信。

“为了咱们的老交情,你能不能阻止你的盟友走得太远?”7月29日,尼古拉发给威廉的电报上写道,署的是自己的小名“尼基”。

“我正在利用我的影响力促使奥地利人直接与你达成令人满意的谅解。

”威廉的署名是“你最诚挚的并深爱你的朋友加表兄威利”。

俄国并不比德国更希望看到战争,沙皇尼古拉和外交大臣萨索诺夫一致认为,俄国还需要好几年才能和德国抗衡。

但为了维护作为斯拉夫大国的尊严,俄国不能轻易抛弃塞尔维亚,否则将在巴尔干没有朋友,失去欧洲的尊重。

事情向令人遗憾的方向继续发展。

俄国驻奥地利大使会见奥匈帝国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之后,带回一个误解,奥地利不愿意和俄国谈判。

沙皇决定启动部分军事动员,作为“对奥匈帝国最严厉的警告”,认为这会使奥地利有所收敛。

但他们也小心翼翼避免刺激德国。

表兄弟之间的沟通也出现波澜。

尼基努力向威利表明没有威胁德国的敌意,“所有俄国方面的军事准备措施都是5天前决定的,其目的是为了防备奥地利的战争动员。

”但威廉看完电报得出结论,俄国已经领先德国一周进行战争动员,意味着德国必须赶上。

7月30日,俄国和奥匈帝国开始战争总动员。

8月1日,德国启动总动员。

因为恐惧被奥匈帝国占据先机,俄国进行战争动员,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战争动员将同样的恐惧投射在德国人的心里。

与俄国一起绑在战争车轮上的还有建立松散同盟关系的英国和法国。

各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坠入战争深渊。

自1894年俄法建立同盟以来,德国做好了两线开战的准备,施里芬计划的关键在于速度:德国要在俄国有能力在东线发动大规模战争之前,在战争头6周将法国打得筋疲力尽退出战场。

但英国的加入会让德国人疲于应对。

德法双方都在竭力争取英国的支持。

BBC为纪念一战100周年推出的短剧《战前37天》塑造了一个令人玩味的场面,法国驻伦敦大使和他的德国同行一同等在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办公室门口等候会见。

的阴影让法国人余怒未消,对德国同行的示好视而不见。

英国人的天平倾向法国。

爱德华·格雷向德国人直言,如果战争爆发,英国会和俄国、法国站在一起。

如果英国人更早摆出强硬态度,也许威廉不会如此纵容奥地利。

任何能够躲避与俄、法,以及站在法国身后的英国交战的出路,德皇都愿意接受。

8月1日,一份来自德国驻伦敦大使利西诺夫斯基亲王的电报让德国看到希望。

贝特曼和贾高迅速带着电报赶往皇宫。

当天,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在内阁会议休息之际致电利西诺夫斯基亲王,从电报上理解格雷透露了这样一个讯息:如果德国放弃进攻法国,英国愿意在俄德战争中保持中立,并使法国也中立。

德皇威廉看到过一丝曙光。

马上命令率领大军开赴法国边境的毛奇调转,挥戈东进。

“这是万不能做到的。

”毛奇在他的回忆录里记录了自己当时的答复。

威廉只得向英王乔治解释,因为“技术原因”已经无法撤回动员令,但只要法方保持中立,德国必会。

德法之间的和平曙光没有持续多久,利西诺夫斯基亲王和格雷进一步交流之后,发现英国人并没有做出中立保证。

这位爱德华·格雷,在《战前37天》中被塑造成一位沉稳睿智的和平主义者,在各方政治博弈中竭力阻止世界大战的爆发。

但在其他国家的研究者看来,他只是个“满口谎言”的骗子。

英剧里将这次外交事故归结为电话通讯的“技术问题”,以及利西诺夫斯基亲王的一厢情愿,毕竟格雷作为的外交家说话是以含混见长。

但美国人梅尔看法很简单,格雷忽悠了德国人。

在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无论德皇威廉(左)还是奥皇约瑟夫(右)都没有预料到他们的帝国将在4年后被自己点燃的战火烧毁。

.四个王朝覆灭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

死亡950万人,同盟国死亡400万,协约国死亡多100万。

大战持续52个月,德国每小时死55人,每天死1330人。

哈布斯堡帝国每5个人中有1个人死亡。

以上数字不包括平民。

虽然英国和法国是被俄国拖下水,最早撤出一战泥潭的却是俄国。

如果沙皇预见到战争造成的巨大社会压力和经济压力会招致革命,也许他对亲爱的威利会更坦率。

1917年初,战局正向有利于俄国的方向发展:俄军经过冬天几个月的休整恢复战斗力,英国和法国也开始向东线援助武器装备和军需品,而从对手的情况看,奥匈帝国不再具有威胁性,德国由于过度扩张而摊薄了实力,难免顾此失彼。

在战后回忆,只要俄国能从1917年开始保持其战线完整无损,俄国将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眼看战局即将扭转,德国下了一招杀手锏——花5000万金马克将政治流亡者送回俄国。

在祖波夫主编的《二十世纪俄国史(1894—2007)》中,一些学者据德国外交部公布的档案详细叙述德国威廉皇帝的计谋:设法从俄国内部寻找代理人,利用这支别动队,从俄国内部瓦解沙皇的力量。

1917年二月革命后,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赶下台,4月3日,一些政治流亡者由德国特种兵帮助顺利回到彼得格勒,德国拨出5000万金马克(约合9吨多黄金)资助俄国革命者。

俄国的行为轨迹没有脱离德国当初的预想,十月革命后的次年3月3日,俄国接受德国提出的和平条件,成为最早退出一战的欧洲大国。

一战的车轮在古老得吱呀作响的欧洲秩序上碾过,碾碎四个王朝,牵连在这场风暴中的皇室成员,结局最为悲惨的是俄国沙皇一家。

在战争开始的1914年,罗曼诺夫家族已经占据俄国皇位长达300年之久。

在位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没有他父亲亚历山大三世的强悍和魄力,但被认为是一个善良的人,当然,执政者的善良通常也被理解为软弱。

尼古拉二世即位很匆忙,亚历山大三世还不到50岁,身体硬朗,还看不到自己执政期的尽头,所以也没有尽力教导尼古拉继承皇位的奥义。

当他因肾炎骤然离世,留下像个孩子一样无助的尼古拉。

他的性格决定了命运,在动乱到来时,沙皇的选择是避离首都,错过任命一个新内阁的时机。

阁员们发电报要求沙皇回彼得堡组建新政府,他在电报中回复:“在此与德国和奥地利开战的重要时期,我命令发生在首都的骚乱明天结束。

”显然,他的命令没有定身术的魔力。

尼古拉二世被杀记载如下:1917年7月16日夜17日凌晨,尼古拉二世夫妇,其4个女儿(17—22岁),皇子(14岁),医生和仆人等4名,计11人,另有3条狗,在关押地被枪杀。

女尸受到侮辱,一条波隆卡名犬被绞死。

原罗曼诺夫家族的亲王4人于1919年1月27日被枪杀于圣彼得堡彼得保罗要塞,反抗者遭活埋。

他们的尸体投到附近的动物园。

尼古拉的威利表兄处境好一些。

1916年后的帝国变成一个军事独裁政权,由与操控,威廉已经失去实权。

德国战败后柏林发生兵变,威廉在1918年11月9日退位。

而年迈的约瑟夫皇帝早在1916年过世,没有见到奥匈帝国战败后哈布斯堡家族垮台的结局。

奥地利变成一个只有几百万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国家。

在风起云涌的土耳其民族主义运动中,奥斯曼帝国也。

意大利从维也纳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变得十分强大,邻居中再也没有值得害怕的国家,与英法的友好关系也不再那么必需,这种自负情绪在上台后达到极致。

同样不再的日本,虽然在战争中几乎没有贡献,但在巴黎和会获利不少,此时的日本已经主导亚洲大陆。

这两个踌躇满志的国家日后成为二战的主角。

随机文章详解世界十大最危险机场,飞行员中仅10%人敢飞揭秘佩特拉古城为何被遗弃,因丝绸之路改道而被遗弃(世界奇迹之一)黄河水为什么流不完,水的来源很多/历史曾多次断流/最长226天盘点太阳系边缘发现怪事,神秘金属信号证实外星人监测站奥尔特云保护太阳系,避免太阳系被其他星系侵扰/未证实存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完美的同义词

完美的同义词  美是指完备美好;没有缺陷,是心里遐想的世界,现实中不存在,是人们渴望得到并追求的一种理念和动力,是存在思想中的`。

  一、同义词  完善、完满、完好、完备、完整、圆满  二、基本信息  (形)完备美好,没有缺点。

  三、详细解释  (1).完备美好。

宋 司马光 《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至於庐舍饮食,无不尽心为之驱处,使皆完美。

” 明 张居正 《山陵礼成奉慰疏》:“﹝臣﹞至即恭叩元宫,见其精固完美,有同神造。

” 徐迟 《牡丹》三:“ 魏紫 已完美无缺。

她成熟了。

年纪轻轻,她已能侧身于大艺术家的行列之中,而无愧色。

”  (2).犹成全。

《金瓶梅词话》第七二回:“我没有箇不替你説的,我从前已往,不知替人完美了多少勾当。

”  四、例句  1、这项工作做到这样的程度,已经近似完美了。

  2、这幅画已经很完美了,你就不要再画蛇添足了。

  3、完美的礼品很难寻觅,而且见仁见智。

  4、我们不该苛求别人做任何事情都完美无缺。

  5、人与景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满了诗情画意。

  6、俗话说“人无完人”,完美无缺的人是不存在的。

  7、大剧院的结构和外观都很完美。

  8、小明在这次演讲比赛中的表现很完美。

  9、文章有健康的内容诚然很好,但还需要有完美的表现形式。

  10、他一向要求完美,做起事来总是瞻前顾后,顾虑较多,让人觉得有些畏首畏尾。

  11、表渐渐地达到了现在这样完美的程度。

  12、古往今来,从来没有完美无缺的文艺作品。

  13、她举止端庄、文静,给我的印象十分完美。

  14、开心并非是指事事完美无缺,而是你不再抱残守缺。

  15、任何一样东西,你不可能要求它完美无缺。

宁蒗县职业高级中学3+2的毕业生在行业中的口碑如何?

宁蒗县职业高级中学3+2毕业生的行业口碑简介宁蒗县职业高级中学的3+2项目自推出以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术型人才,这些毕业生在各自的行业中逐渐积累了口碑。

3+2模式即是前两年在中学阶段学习基础知识,后三年进入合作单位进行专业实践与工作学习。

通过这种半理论半实践的培养方式,毕业生们在就业市场上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

与传统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相比,3+2项目的毕业生在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上更为突出,因此在部分行业内逐渐赢得了较好的口碑。

实践经验丰富,毕业生更具行业适应能力宁蒗县职业高级中学3+2项目的核心优势在于学生早早接触到行业实际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许多过来人表示,这一项目的实践环节帮助他们更快融入职场,提升了他们的就业能力。

从学员进入合作企业开始,实践环节就会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学生们不仅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行业动态,还能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更高效的工作技巧。

这样一来,他们在进入工作岗位时,就能展现出比同龄人更强的专业能力,深得企业认可。

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后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虽然3+2模式强调实践,但基础知识的积累同样不可忽视。

学生在前两年里完成了相当扎实的基础课程,涵盖了相关专业的核心知识,这为后期的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很多企业对这些毕业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在工作中不仅能胜任实际操作,还能根据理论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在职场中逐渐受到青睐,因为他们在技术执行与理论思维上有着较强的平衡性。

行业认可度逐步提高,毕业生就业前景看好随着宁蒗县职业高级中学3+2项目的毕业生在多个行业中逐步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这一项目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

很多企业在招聘时表示,3+2项目的毕业生不仅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同时适应环境的速度也非常快。

尤其在制造、汽车、机械等行业中,3+2毕业生的表现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

随着口碑的不断积累,越来越多的公司愿意为他们提供发展机会,职业生涯也逐渐呈现出上升趋势。

行业需求与毕业生培养方向契合宁蒗县职业高级中学3+2项目所培养的技能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

随着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3+2项目的设置正好为这些行业提供了所需的专业人才。

例如,近年来,制造业对于具备一定机械操作能力的工人有着较大需求,宁蒗县职业高级中学的3+2毕业生在这一领域的表现就相当出色。

许多用人单位反映,这些毕业生能迅速上手,减少了公司内部的培训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

这种“量身定制”的培养模式让毕业生在入职后往往能迅速适应职场环境,从而在行业中建立了良好的声誉。

过来人的经验:3+2毕业生的优势与挑战作为一名曾经的3+2项目毕业生,我深知这个模式的优势所在。

首先,早期的实习经历让我积累了许多职场技能,避免了毕业后“空有理论知识却没有实战经验”的困境。

其次,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使得我们在职场中更具竞争力。

我们不仅有机会参加实际项目,还能从企业导师那里获得很多宝贵的经验。

然而,也必须提到的是,虽然这个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机会,但在工作中,我们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例如,早期的理论基础尚未完全打牢,在某些理论复杂度较高的工作中,可能需要更多的学习和补充。

但总的来说,这些挑战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发展,反而促使我们更加努力去适应职场。

综上所述,宁蒗县职业高级中学3+2项目的毕业生在行业中的口碑逐渐提升,他们通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各自的领域中获得了认可。

无论是从企业反馈还是从学员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3+2项目都为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3+2模式的优势将更加突出,未来的就业前景也将更加可观。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历史转轨的魔鬼详情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