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的灭亡:东林党为什么会被阉党轻易击溃?
【千问解读】
天年间,由于扶持熹宗即位有功而命运出现了转机,当时的首辅刘一景、叶向高,吏部尚书赵南星,礼部尚书孙慎行,兵部尚书熊廷弼,都是东林党人或东林党的支持者,可以说的军事、政治、文化、监察和人事大权全都被东林党人掌握,他们从在野的清流成为了主持朝政的主要力量,《明史》记述此时“东林势盛,众正盈朝”。按理说,这是他们治理国政的最佳时机。
然而此时,东林党人与集团之间因朝政争论相互攻击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阉党是以为核心人物的宦官集团。
熹宗不喜欢管理朝政,只喜欢木工,经常沉溺于此,不觉厌倦。
而魏忠贤总是等熹宗做木工的时候故意拿出一大堆奏章出来让熹宗批阅,而熹宗这时总是不耐烦地让魏忠贤去处理,时间长了,朝中大小事务都要先请示魏忠贤,魏忠贤也就执掌了朝政大权,被东林党排斥的齐、楚、浙诸党争相依附形成了强大的力量。
魏忠贤、收罗爪牙,建立了遍布各地的特务网络。
朝中巴结魏忠贤的人也越来越多,魏忠贤被人称为“”。
阉党的行为引起了正直官员的痛恨。
杨涟上书陈述魏忠贤的二十四条罪状,但是反而被罢官,从此,魏忠贤就对东林党人恨之入骨。
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对东林党采取了残酷的镇压行动,他借熊廷弼事件,诬东林党的左光斗、杨涟、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等人有贪赃之罪,大肆搜捕东林党人,许多著名的东林党人冤死狱中。
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杀害了高攀龙、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周宗建、黄尊素、升7人,东林书院被限期全部拆毁,讲学亦告中止。
曾经掌握朝政的东林党,在短短四年后就被宦官魏忠贤驱尽杀绝,全部覆没,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在掌握政权的时候坐失良机。
作为当权的群体力量,他们没有赶快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国方案,又对阉党丧失警惕,提出了一个“笼络群阉”的错误政策,姑息养奸,试图劝告魏忠贤不要干政,这显然是没有用处的。
面对着日益强大的阉党,他们不用武力做后盾,在阉党步步紧逼的时候,一味息事宁人,妥协退让,所以很快丧失了在朝中的优势地位,被阉党轻而易举地消灭。
崇祯帝即位后,惩处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同时昭雪平反东林党人冤案,并下旨修复东林书院。
东林党人虽然又一度入阁,但不久,到被捕治罪以后,东林党人又被迫退出内阁。
从表面上来看,明朝的统治者消灭了一群不安分子,保证了当权者的权位,是统治者的胜利,但是对王朝而言,与其说是凯歌不如说是挽歌,像东林党人这样不惜一己安危,用自己的信念和道义来扶持王朝,挽救世道,最后却被他们所信任和效忠的统治者所屠杀。
一个封建王朝到了靠屠杀忠臣以维持一时的所谓“稳定”时,这个王朝的末日也就来临了。
(包括之前之后的一些皇帝)利用宦官掌握政权,打击奉法的士大夫,一些有识之士纵有忧国忧民之心,也束手无策。
可以说是自毁长城。
然而历史是公正的,东林党人并没有因为一时受当权者的打击而被历史所掩盖。
尽管东林党人自身带有很多局限性,并不是完美的,甚至是有很多缺陷的,但是近代以来,东林书院一直被广大人民所爱护,并在官方和民间多种力量的支持下多次修缮,成为爱国人民,尤其是爱国知识分子的瞻仰凭吊之地。
人们看到顾宪成撰写的那副对联,就会联想到东林学者提倡的关心国事、廉洁奉公、关心民生的优秀学风,以及抗击权贵、革新时弊的不屈斗争精神。
随机文章关于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简介四川兴文天坑群的地下王国,深达100米的坑底被动植物包围如果有一天火星撞地球,两者都将毁灭(可能性为0)牛鞭效应可不是用来壮阳的,而是商品销售流程中产生的波动揭秘诺贝尔奖的黑历史,颁发给错误的医学理论(治死许多病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帝王的一次托妻献子,为什么导致唐朝灭亡?
听相声的都知道啥叫“托妻献子”,大概意思就是你把妻子托付给我照顾,我把儿子送给你延续宗脉。
据说这个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时期的第一执拗诤臣主爵都尉、大司农和廷尉翟公三位西汉名臣,“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就是翟公在起而后落、落而后起的沉浮中得出的人生感悟,“门可罗雀”的也由此而来,这件事在《·汲郑列传》中有记载。
按理说托妻献子是一种美德,但是做得过分了,那就会为世人不齿。
比如在唐朝初年,那位号称一代英主的一次托妻献子,为大唐王朝开了个坏头,后世子孙纷纷效仿,弄得大唐王朝灭亡了两次。
这两次灭亡,不是指唐朝最终破产清盘,而是指废唐为周、攻陷长安——都城失陷,皇帝出逃,那个朝代实际已经灭亡了,即使没有彻底灭亡,唐朝到最后也没有恢复元气。
安之之乱后,号令难出京城,即使还算唐朝,但其实已经了。
唐朝两次灭亡,追根溯源,始作俑者应该是唐太宗,这位的托妻献子做得很不地道,带坏了唐朝宫廷风气,弄得盛唐得了个“脏唐”的绰号。
这件事我们要分三个阶段来讲,这三个阶段都跟唐朝皇帝的私德有关。
第一阶段,李世民在托妻献子这件事上做得很彻底 大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杀太子、齐王李元吉,同年八月,李渊禅位,李世民登基,是为“”。
玄武门之变尽人皆知,可是期间其后发生的托妻献子故事,可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因为李世民是个修改本朝实录的高手,所以很多事情都被掩盖住了,但是新旧两唐书都不是唐朝人编纂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两本正史,还原出托妻献子事件的真相。
《·卷六十四·列传第十四·高祖二十二子》和《·卷七十九·列传第四》的记载一致,李世民有三个同父同母的兄弟,分别是大哥太子(后称、)建成、三弟卫王玄霸、四弟齐王(后称巢刺王)元吉。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三弟玄霸就已经于隋大业十年病故,既没有疆场建功(当时李渊还没有造反,而是在给征辽的押运粮草),也没来得及看见老爹李渊称帝,甚至还没来得及娶妻生子。
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成功地消灭了幸存的两个嫡系兄弟,按照立子以嫡以长的规矩,唐朝第二代皇帝非他莫属。
为了斩草除根,李世民还下令杀掉了全部十个嫡亲侄子(其兄弟属于庶出):“建成死年三十八。
长子承宗为太原王,早卒;承陆王,承德河东王,承训武安王,承明汝南王,承义巨鹿王,皆坐诛。
(元吉)死年二十四。
子承业为梁郡王,承鸾渔阳王,承奖普安王,承裕江,承度义阳王,并伏诛。
” 十一个嫡亲侄子,只有早年夭折的大侄子李承宗逃过了一刀之苦。
杀光了嫡亲兄弟和嫡亲侄子之后,李世民如何处理自己的嫂子和兄弟媳妇呢?这就说到“托妻”了:别人先不管,漂亮的四弟妹独守空房很可怜,我这个当二哥的就能者多劳吧。
于是我们在《新唐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太宗子》中看到了这样的记载:“曹,母本巢王妃,帝宠之,欲立为后,魏徵谏曰:‘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
’乃止。
” 这段话翻译过来很简单:曹王李明的亲生母亲,原本是李元吉的正妻(多数王朝王之正妻曰妃而非后),在玄武门之变后,李元吉的正妻很受李世民宠爱,甚至一度动了立她为后的念头,要是没有“田舍翁”“羊鼻公”拦着,母以子贵子以母贵,李明可能就会成为大唐第三任皇帝了。
李世民可能也觉得自己弑兄屠弟逼父这事儿做得不太地道,于是进行了一方弥补,先是“哭”大哥建成:“太宗即位,追封建成为息王,谥曰隐,以礼改葬。
葬日,太宗于宜秋门哭之甚哀,仍以皇子赵王福为建成嗣。
十六年五月,又追赠皇太子,谥仍依旧。
” 杀了亲大哥,又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大哥家业,李世民这手“献子”把戏玩儿得很溜。
不管是不是四弟元吉的托付,二哥李世民都把四弟妹照顾得很好。
不但把弟妹照顾得很好,李世民的儿子还好人做到底,替老爹把托妻献子做到了极致——真把他“过继”给四叔了:“高宗诏出后巢王。
” 如果李世民与李元吉相逢于地下,也会很告诉李元吉:“我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了你,你不至于断了香烟,这回你明白了吧?——孩子是我的!” 李元吉很欣慰:“这我就放心了。
” 李世民:“他是你媳妇亲生的!” 李元吉:“……” 第二阶段,李治颇有乃父之风 按照传统,先皇驾崩,后宫妃子是要托付给继任者的,所以李世民的正一品贵妃、淑妃、、贤妃(是为四妃),正二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是为九嫔),正三品婕妤正四品美人正五品才人(各九位),一股脑托付给了唐高宗李治——这些人都算李治的庶母。
这九个五品才人中,有一个叫武媚的——当时不叫,也不叫武瞾、武则天。
庶母武媚只比嫡子(李治为亲生)李治大四岁。
于是李世民做得初一娶弟妹,李治也做得十五娶庶母。
按照《卷七十六·列传第一·后妃上》的记载,武才人在李世民驾崩之后,是出家为尼了:“帝过佛庐,才人见且泣,帝感动。
” 孝顺儿子李治一看跟自己早有旧情的庶母如此凄凉,也于心不忍,就把她接回皇宫体贴照料,还封之为正二品的九嫔之首昭仪。
可能是觉得仅把庶母封为自己的昭仪,还对不起父亲的“托妻”重任,李治也学老爹好人做到底:“诏李勣、于志宁奉玺绶进昭仪为皇后。
” 于是“二圣并尊,李与武共天下。
” 就是这一次尽职尽责地完成“托妻”重任,李唐王朝在天授元年(690年)第一次灭亡了:“知威柄在己,因大赦天下,改国号周,自称圣神皇帝,旗帜尚赤,以皇帝为皇嗣。
立七庙於神都。
尊周文王为文皇帝,号始祖,妣姒曰文定皇后;武王为康皇帝,号睿祖,妣姜曰康惠皇后。
” 武则天废唐为周,连周文王和周武王都跟着沾了光,只是有一点我们不清楚:周文王周武王不呀,莫非起源于?姬昌是岐周(今陕西岐山县)人,武则天是并州文水((山西文水)人,八竿子也打不着呀。
但是这难不住武则天:“我的始祖是的小儿子姬武!” 武则天当了皇帝,李家子孙可就惨了,纷纷改姓武,李唐王朝在武则天手里,其实已经灭亡了。
后来的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很长一段时间都叫武显武单——《神探》称太子为李显,那是不对的,因为武则天称帝后封原中宗为太子,就已经“在他恳切要求下”,赐姓为武了。
第三阶段, 唐太宗李世民笑纳弟媳并准备封他为后,唐高宗李治青出于蓝庶母为妻,并将大唐江山拱手相送,而唐玄宗李隆基花样翻新,他看上了儿子寿王的妃子。
说李隆基是不肖子孙,这是不对的,因为他太“肖”了,就连做法也跟他爷爷李治如出一辙,而且做得更贴心:让杨玉环出家当了女道士,保留了满头秀发。
李隆基之乱,远胜李世民李治,因为他和杨玉环之间还多了一个安禄山:“安禄山有边功,帝宠之,诏与诸姨(杨玉环的三个姐姐都被封为国夫人)约为兄弟,而禄山母事妃,来朝,必宴饯结欢。
”“帝令贵妃姊妹与禄山结为兄弟。
禄山母事贵妃,每宴赐,锡(赐)赉稠沓。
” 安禄山认比自己小十六岁的杨玉环为干妈(这个词很贴切,可以有两种读法),但是“干舅舅”很不满意,所以后来安禄山造反,一开始的借口居然是诛国忠。
因为放任杨家祸乱朝政,放任杨玉环的干儿子秽乱宫闱,大唐第二次灭亡了:长达八年的,不但一拳打断了大唐盛世的脊梁,也形成了号令不出京城的尴尬局面,这时候的大唐已经分崩离析名存实亡了——当朝廷失去了对地方节度使的掌控,这个朝廷也就剩下空壳子了。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李世民的“托妻献子”,后世子孙前赴后继,唐宫之乱,也只有可以与之比肩。
现在看来,“托妻献子”真是一件十分不靠谱的事情,皇帝这么干,会断送江山,寻常百姓这么干,也会囧到没朋友。
读者诸君请试想一下,如果李治不学李世民的托妻献子,武则天可能要当一辈子尼姑,大唐怎么第一次灭亡?如果李隆基不花样翻新,杨玉环也就是以王妃身份终老,又怎么会有、马嵬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周朝灭亡后王室去哪了 他们为什么没有重新复国
公元前256年,秦国大举进攻西国(时期周王畿被分为西周公国和东周公国)。
随着西周公国的灭亡,周朝最后一位天子周赧延也宣告逝世。
随着周赧王的逝世,享国791年的周朝彻底灭亡(公元前249年,东周公国灭亡,周王室血脉凋零)。
看到这里相信有很多朋友好奇,那就是有着791年历史的周朝在灭亡后,为何没有一人重新复国并建立新的周朝,如西汉与那样。
提起这里,其实还有个比较冷门的历史知识点,那就是自开始一直到后世的,几乎所有被正史承认且占据过中原地区的家族王朝,只有周朝这一个,在灭亡后没有任何后人想要复国或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周朝。
言归正传,对于东周灭亡后,为何没有周王室后人,想要复国并重新建立新周朝这个问题,笔者个人有以下两个看法。
备注,如有不对还请在评论区指出,谢谢。
其一,东周没有属于自己的“基本盘” 对于东周没有“基本盘”这句话大家可能不太理解,这个其实说得简单些就是,东周由始至终都没有过一个真正的,能满足自己需求的统治区。
这里或许会有朋友想,东周自西迁开始,在洛阳地区几乎待了500年之久,难道说在这长达500年的时间里,东周都没能将洛阳彻底同化吗?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给出的看法是,东周确实是在洛阳待了500多年,而且也确实将洛阳附近的土地彻底同化,并取得了他们的信任。
但我们要了解,东周他和其他诸侯国不同,原因在于,他是当时所有诸侯国的首领,是且至高无上的天子。
然而这位天子的直接辖地竟然只有不足一千平方公里(洛阳在当时是要塞城市,属于盆地),且几乎彻底丧失了周天子立足的根本,即西六师和殷八师这两支直属于周天子的大军。
提起这里,笔者有必要提到,周平王在东迁的同时,便彻底宣告了周朝对于关中这块的掌控,而且这块龙兴之地的面积多达3.4万平方公里(周朝先祖起于关中)。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东周因为一开始就得国不正(周平王早年和杀害自己父亲的凶手有过合作关系),所以在当时并不被其他强大的诸侯国所认可。
而后来之所以能再次得到这些诸侯国的认可,主要是因为周平王与他们做了妥协,即强大的诸侯国可以借用周王室的名义,去“讨伐”那些不听从自己命令的弱小诸侯国,并将他们的土地和人口全部吞并。
关于“基本盘”的缺失,除了上面两个问题外,还需要提到的是,周朝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那就是不断地分封。
我们都了解,国家强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分封来稳固边疆,但国家弱小的时候,如果还分封,那就只能越来越弱。
东周自周平王之后早已元气大伤,但周王室还是奉行当年的老套方法,即有功便分封。
这里最为出名的莫过于周考王分封其弟于王畿附近,并建立周公国(周王室的领地被彻底分完)。
其二,分封太久以致国号固定 假如周朝的后人要复兴周朝,那就得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即拥有出色的后代和坚定的信念。
我们先说第一个,出色的后代。
如果是以复国为最终目的,那么这个出色则是指要拥有雄才伟略及相当厚实的家底。
东周从周平王时期的一千多里直属领地,发展到周赧王时期的王命不出城。
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在这500多年的岁月中,周朝非但没有出现一位拥有雄才伟略的后代,反而还不断地涌现了无才无德之辈(如果有才有德,那也不会将先祖基业败成这样)。
从古至今,雄才伟略一直是和厚实的家底相辅相成,毕竟没有前者的存在,那后者也是绝对保不住或绝对不会出现的。
从上文来看,复兴周朝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已经不复存在,所以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即坚定的信念。
所谓坚定的信念,是指周朝的后代必须要一心一意地以复兴周朝为己任。
然而问题在于,因为分封的时间太久,所以导致很多有本事的周朝后人早已分家单干,比如当中的韩,魏,燕(也是周王室血脉)。
这里大家可能不太明白笔者的意思,其实道理也很简单,那就是不出色且没有坚定信念的周朝后人,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想法去复国。
而既出色又有坚定信念的周朝后人,就算要复国也不会去选择复周朝,而是复距离自己最近的国,也就是前文提到的燕,韩,魏三国。
我们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次继承先辈遗产的机会,但曾祖父辈的遗产只有土地500里,而祖父辈的遗产却有土地1000里,那么我们到底该继承哪位先辈的遗产呢?文章到这里也就结束了,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其实还想说句题外话,那就是周朝灭亡只是大宗的灭亡,并不代表那些姬姓小宗的灭亡,毕竟周朝的后人可不是只有周王室这一脉而已。
最后,关于“东周灭亡后,为何没有周王室的后人想要复国,并重新建立新的周朝”这个问题,笔者个人的看法有以上两点。
第一点是东周没有属于自己的“基本盘”,即直属领地越来越少,从而导致精英后代越来越差,以致最后根本没有一位后代有复国的能力和实力。
第二点是分封太久以致国号固定,即周朝的大王室没有复国的能力,而周朝的小宗如燕韩魏三国,就算有复兴周朝的能力和想法,也不会去这么做,毕竟周朝这个国号经过几百年的分封,早已经和他们没有太多关系了。
参考资料:《春秋》《》《》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