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旷朝第一人”万历帝王 他为什么几十年间都没有上朝呢
【千问解读】
为什么几十年都不上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治下的封建王朝,它的辉煌比起汉唐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一手打造的这支大明舰队最终还是落下了船帆。
对于明朝的覆灭,有很多原因。
而在文史界流行着“明朝不亡于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惰”的说法。
史学家们对此也是争论不休,各有看法。
不可否认,明朝自万历开始便已经显出颓败之势,而其中最为人所诟病的便是作为一国之君的万历连续几十年不曾上朝,实为明朝“旷朝第一人”。
而万历的“不朝、不郊、不见、不批、不讲”的行为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的呢? ▲万历皇帝朱翊钧 一、上朝是个体力活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皇帝上朝的场景是这样的:大殿上文武百官分列两旁,皇帝正坐龙椅上。
高喊着“有本奏,无本退朝”,群臣纷纷进谏,皇帝做出决断,之后百官依次告退,朝堂一片和睦。
然而这只是大多数古装剧里的场景,真实的上朝并非如此简单。
▲明朝皇帝宝座 在参加早朝之前,所有参加的京官,在天色未明之际就要在宫门前守候。
在钟鼓声中进入宫门后,百官要在殿前广场上整队,文官位左,武官位右。
这时候会有纠察百官的御史点名,记录所有咳嗽、吐痰、步履不稳等失仪官员姓名,听候参处。
一切就绪之后皇帝鸣鞭驾到,赞礼官发出口令,百官转身向皇帝叩头。
鸿胪寺官员高唱退休以及派遣至外省任职官员名单。
之后四品以上官员进入大殿,各有关部门的负责官员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必须做出必要的答复。
▲明朝早朝场景 这一套繁杂的早朝程序在天色未明时开始,一直持续到方才结束。
皇帝和参朝的文武百官则要在五更天(相当于今天四、五点左右)起床准备。
每天如此,即使下雨下雪也坚持不辍,皇帝亦无法避免。
据《孝宗实录》中记载,因宫中失火,一夜未眠,神思恍惚,以祈求语气央告方才得到同意免朝一日。
明朝创立之初,在早朝之外还设有午朝和晚朝。
朱重八精力充沛每日处理政务不觉劳累,而这一制度却让后世子孙遭罪不少。
万历十岁便登基为帝王,虽然早熟聪慧,但对于这历代皇帝都深恶痛绝的早朝也是吃不消。
后世学家打开万历陵墓研究发现,万历身患多种疾病,身体状况十分糟糕。
▲万历皇帝陵墓 在他统治的前几年,上有母后慈圣太后管教,下有首辅的束缚,万历自然不敢不上朝。
而当张居正和慈圣太后相继去世后,万历如鸟入林,再无约束,劳累伤神的早朝自然被他抛之脑后。
二、大厦将倾难作为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
当日,全年并无大事可叙。
”这是黄仁宇老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的开头。
黄仁宇老先生说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然而纵观整个万历一朝,大明帝国并不平静。
▲明朝万历年间疆域图 西南地区土司杨应龙公然叛乱,蒙古人哱拜在宁夏造反,日本关白率兵侵占朝鲜……边境的风起云涌固然让人心惊,然而王朝内部的疾病更让人忧虑。
▲丰臣秀吉率兵入侵朝鲜 官僚政治已经完全腐化,官场贿赂成风。
混乱的财政制度下,官员们表面上的工资俸禄十分微薄,却有许多额外的收入。
地方官员们敛财的方法是收取“常例”,如在征收白银时每两附加几分几厘,被叫做“火耗”;征收实物也要加上几斗称之为“耗米”“样绢”。
京官没有收取“常例”的机会,然而在考核地方官的年份,银两会源源不断的从地方官们的手里流入北京,这一年被称为京官的“收租”之年。
前面说过,万历是个聪明人。
他也曾励精图治想要改变这一切,想要成就自己的“万历之治”。
著名的“”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他统治的前期,他也曾配合首辅张居正做出一系列改革。
在《大明会典》中记载,万历十三年,京中干旱缺雨,万历斋戒三天,徒步十里去往天坛向天祈雨。
这一切显示了他治国济世的决心和勇气。
▲天坛 然而政治上的凝固和制度上的死板并不那么容易去改变,作为守成之君的万历虽有想法,却也是力不从心。
在张居正死后,群臣集体进言指责张居正,指责的罪名有很多,欺君毒民、接受贿赂、任用私人等等。
万历发现,对自己谆谆教导的首辅生原来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让他伤心,进而灰心失意。
张居正被清算后,他发明的 “考成法”“一条鞭法”等措施也被废止。
而没有人知道,青年皇帝万历的满腔热血也随之熄灭了。
三、万历皇帝也叛逆 若是说万历朝是明朝的转折点,那么“争国本”事件便是万历一朝的分水岭。
万历十八年,皇长子9岁,却依旧没有出阁讲学,这令百官担忧。
而若是要出阁讲学,朱常洛必须具有太子的名头。
于是当时的京官们向当朝的四位内阁大学士集体施压,希望他们上书皇帝。
以申时行为首的四位大学士用集体向皇上辞职来进谏。
这一事件就是明朝著名的“争国本”事件。
自古以来便有“太子者,国之本也”之说,太子不立,则国家不稳,人心难平。
万历16岁纳妃,与之十分恩爱。
便想封郑氏之子为太子。
然而万历不知道,他这一简单的行为所违背的是大明帝国所立足的根本—儒家伦理道德,即兄终弟及、长幼有序,绝不可以幼凌长。
在申时行等人进言后,万历温言挽留,以一年为限来拖延时间。
被识破后万历又以常洛太小经不起各种典礼的折磨做借口。
之后万历更是别出心裁的同时分封三王而不立太子。
然而万历的这一系列把戏并没有哄骗过群臣。
万历虽是,手握皇权,但他也被束缚着,并不能随心所欲。
而束缚他的便是整个文官集团。
在这其中,言官尤为激进。
据《神宗实录》记载,万历多次想要出宫巡视,都被群臣以安全为由进谏阻止。
万历一辈子不仅没出过北京城,甚至连宫门都没踏出过几回。
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洛被封为太子入主东宫,而朱常洵则被封为福王前往郑州。
在这之后,万历看清了官僚政治的真相。
与庞大的文官集团相比,他像是个受人管教的小孩子。
表面上他是一国之君,实际上他则处于下风。
而他的唯一的反抗就是向百官做永久的消极怠工。
四、神宗只是代言人 中国封建社会的朝会制度历史悠久。
自创立封建王朝伊始,君主每日在宫殿朝堂上会见群臣处理政事是历朝历代奉行的规范。
无论是汉隋还是唐宋,各朝代在制度设置上截然不同,却都有相似的朝会制度。
因此,在人们脑海中都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皇上御朝则天下安,不御朝则天下危”。
皇帝是否上朝成了判别其是否勤政爱民的标准,甚至成了国家是否平定安康的象征。
然而这一标准对于明朝却不适用。
▲明朝内阁大学士 前面提到明朝的早朝制度是由太祖朱重八创立。
除了早朝,还有大朝会,主要用于祭祀朝会,与政事无关。
早午朝则是为了处理政务而设立,在一系列仪式后,由五府依次奏事,或是上前密奏。
而随着皇权运行机制的变化,早朝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成为了一种皇权礼仪的象征。
自明代宣仁以后,内阁制度逐渐完善,六部执行体系十分高效。
平常政务由内阁票拟后经过皇帝批红形成决策下发六部执行。
在张居正担任内阁大学士时期,他甚至可以代替皇帝处理政事,早朝制度更是形同虚设。
皇帝上朝成为了一种象征意义,代表着国家安定和谐。
万历十分聪明,他知道自己实际上只是大明朝的代言人,即使他多年不上朝,通过这一系列制度的运转,大明这个庞大的封建机器也能有条不紊的运转。
万历为什么几十年不上朝,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后世之人只能根据些细枝末节去推测。
然而无论原因是什么,作为一国之君,万历放弃了应该负有的责任,藏于深宫不出,对于明帝国的最终覆灭,他也是难辞其咎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大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熄了对朱棣的杀心?
最终朱棣以藩王造反的手段取代侄子,登上了宝座,这一年距去世仅仅四年。
朱元璋是历史上白手起家的典范,可以说是历代开国皇帝中出身最差的,因此可以说他的能力绝对是卓越高超的,其政治能力更是突出。
这样一个英明睿智的皇帝,在生前为了给儿子、朱允炆铺路,可谓是、机关算尽,但是他死后仅仅四年,自己安排的政治格局就被打破,难道他生前没能料到燕王的危险性吗? 显然不是这样,朱元璋是何等的睿智,其实他在生前早就考虑到了燕王构成的隐患,而且在晚年长期谋划除掉自己这个”刺头“儿子。
在朱元璋的几十个儿子中谁的能力最高呢?很显然,就是燕王朱棣。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自己这个优秀的儿子呢?网络配图 朱元璋在储君问题上肯定是有过缜密反复的考虑的,在他的长子朱标活着时,储君问题算不上问题,因为自己这个长子虽然性格柔弱,但他颇有能力,群臣也非常拥戴,而且明显是个未来的仁君,再加上他是儿子们中的长子,也压得住兄弟们,朱元璋全心全意的在为他除掉一切障碍,对儿子是否具备接班的能力从不怀疑。
但朱标的过早去世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接班问题立刻凸显出来。
此时最佳接班人无疑是两个:长孙朱允炆、四子朱棣。
论能力。
朱棣绝对没的说,十足的人才。
但是接班问题事关整个帝国政权的稳固,朱元璋必须要从全局角度出发。
那么朱棣为什么落选呢?首先,朱棣是四子,他的前面还有老二秦王、老三晋王,虽然这两个人能力一般,但是各个手握重兵,再加上他们都是朱棣的哥哥,资历辈分在那摆着呢,将来如果朱棣上位,他们必然不服,藩王们的斗争必然白热化,这对帝国的稳定是极为不利的。
古代社会,接班过程的稳定是重中之重。
再者,这是大明帝国的第一次接班,对未来”千秋万世“的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现在必须要树立稳定平稳的典范,否则将来皇位继承极易血雨腥风,这对一个封建帝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接班问题的核心是权力传承的”稳定“! 而长孙朱允炆,在宗法伦理上优势突出,长孙嘛,宗法传统绝对符合,再加上他与朱标极为相似,性格仁厚,而且极为孝顺,在朝廷众臣中口碑也好(毕竟大家喜欢好说话的仁君嘛),再加上他继位以后必然是个推行宽松政策的仁君,天下朱元璋已经打下来了,将来需要的自然是”守成之君“,柔善的朱允炆自然极为合适,所以比较下来,朱允炆是最合适的人选。
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个人多么,政治素养极为成熟。
政治接班人确定下来了,朱元璋就不得不考虑燕王朱棣构成的未来隐患了,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左右,朱元璋就有了解决朱棣的心思,于是朱元璋秘密在北平城和燕王府安插了大量的奸细,对朱棣的一言一行严密监控。
终于,在洪武二十六年,发生了一件事,给朱元璋带来了机会。
网络配图 这一年,朝鲜国王李成桂派五子靖安大君李芳远率领使团向明朝贡马,结果李芳远路过北平时与朱棣相谈甚欢,两人甚至密谈了一夜,说白了就是在谈未来在政治上两人如何如何,这一切都被朱元璋的亲信探听的。
李芳远这个人说来也是有趣,他跟朱棣极为相似,作为老五,他在兄弟中能力最强,在老爹建立朝鲜的过程中出力最大,结果老爹竟然打算传位给小儿子,他后来竟发动政变,杀弟弑兄,把老爹都逼跑了,人生经历与唐太宗李再详细说他。
两人不仅谈的投机,李芳远竟然将本来要贡献给朱元璋的马分出来一部分私下给了朱棣。
这下子朱元璋大怒,他决定以此为契机,诛杀朱棣,进而大行牵连,趁此机会除掉剩余的不可靠分子。
于是朱元璋跟大臣密谋这件事。
但是刘三吾极力反对,他的理由是时机不成熟。
这个时候朱元璋冷静下来了,没错,时机确实不成熟,老二、老三可都活着呢,杀了老四,他们怎么办,现在他们好歹还能互相牵制呢,于是朱元璋收起杀意,暂时放过朱棣一马,打算时机成熟再动手。
两年后,洪武二十八年,老二秦王朱樉病死。
这个时候,朱元璋也感觉时日不多了,在他看来,假若自己死后,至少还有老三牵制朱棣,至少危险还是可控的,再加上人越老越容易犹豫,更何况是自己的亲儿子,于是解决朱棣的具体实施开始搁置。
但是一件事的发生立刻使情况变得严峻,洪武三十一年三月,老三晋王朱棡也病死了,这下子问题棘手了!我们要知道,朱元璋是这一年六月二十四日去世的,也就是说,朱元璋离死只有短短三个月了!这个时候朱元璋越发感觉自己时日不多,而三子的去世更是使这个老人家伤心,身子的一半都埋在了黄土里,临死还要白发人送黑发人,多么凄伤悲痛,但是这个时候他还是极为清醒,他对驸马梅殷哀叹道:“燕王病矣!”(意思是:燕王这个人危险啊!)这个时候是他最真切体会到燕王这一隐患带来的严重危机!网络配图 但他这句话也透着深深的无奈,毕竟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真的快不行了,恐怕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他对自己这个最信赖的女婿梅殷说,将来靠你了,你一定要辅佐好皇长孙!最终,一代传奇枭雄病逝。
他死之后的第二年,燕王便起兵“靖难”,最终该来的还是来了,历史就是这般无情。
历史就是这么奇怪,如果朱元璋最终举起屠刀,大明朝走进的又将是另一个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闯王李自成能干翻明朝的统治 为什么太平天国却干不过清朝呢
末年,朝政腐败,天下大乱,兄弟组织了“太平道”,并由教众组成了“”进行起义;末年也是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于是王仙芝率领穷苦大众,反抗这昏暗的世道;明末和清末呢,也是一样,爆发了起义和起义,它们甚至分别建立了和太平天国政权。
李自成剧照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为什么李自成的起义可以推翻,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却动不了清朝呢?甚至结束后,清朝还又存活了五十年之久。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农民起义的背景,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要想广泛的发动群众(中下层农民),必须得是农民彻底活不下去了才会死心塌地的起义。
的时候,别说西北人民了,就是广大中原地区,由于鼠疫加上小冰川期的影响,也是饿殍满地了,农民横竖都是死,还不如起来造反。
再加上李自成前瞻性的提出了“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这种口号,一下子就深入到了农民群众的心里,毕竟古代很多时候,农民兄弟们种一年的粮食都不够交税的。
再来看看洪秀全。
洪秀全起义时清朝朝政虽然走了挺长时间下坡路了,但离民不聊生还有一小段距离,根据古代我国劳动人民的心理特点,只要不到必死的时刻(但凡有活路),一般不会起来造反。
据史学家分析,如果不是鸦片搞的贸易断绝,从而使得船夫、马帮之类的人大片大片的失业,估计太平天国在湖南就彻底完了(没有兵源补充)。
而且从人员构成上来说,天平天国很多领导人并不是彻底的农民,比如清是卖煤炭的,将领罗大纲呢,出身马帮,也就是“水寇”。
要知道古代的农民起义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就得博得人数最多的阶级--农民阶级的支持。
太平军骑兵 再来看看治国能力,在这一方面,李自成高出洪秀全不知道多少倍。
首先是前文讲过的口号方面,再就是行军打仗方面,李自成的大军兵多将广不说,他自己还是个天才。
怎么天才呢?李自成排兵布阵和其他人不同,之前有很多名将喜欢把最能打的士兵排在前面,这样能一鼓作气击溃或冲散敌人。
而李自成不同,他把部队分成五线:第一线,由流民组成;第二线,由前明降兵组成;第三线,是自己的普通骑兵;第四线,自己的精锐骑兵(骁骑);第五线,将官的家属,老婆孩子之类的(让前线士兵知道,打输了就会)。
李自成 这样的军力配置,让敌人越打越发现,这支部队怎么越来越能打了呢?心力交瘁之下,就会战败了。
这种打法跟当年纵横欧洲大陆的罗马兵团很像,只不过他们是三线阵,李自成是五线。
在这一方面,李自成可以说是个天才了。
而洪秀全打仗呢,没听说有什么过人之处,似乎是全靠人数和斗志取胜吧。
虽说曾有“螃蟹阵”取得几场胜利,不过后来没流传下来,想必是缺点太容易被攻破吧。
洪秀全的后宫生活 况且在治国理政方面,洪秀全更是比李自成差了十万八千。
太平军一路前进一路杀也就算了,打下南京后,给自己找了几百个不说,还少说封了上千个王,这不摆明了要出现“窝里斗”的结局吗?,后,人心浮动,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也很快走向了失败。
不过太平天国作为中国古代史上农民起义的最高峰,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的,这一点必须得承认。
在太平军长达13年的攻势下,清朝损失了四五千万的人口,从此开始一蹶不振,直至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