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给嘉靖帝上奏折真的自备棺材吗?
【千问解读】
给嘉靖帝上奏折真的自备棺材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海瑞未必是最有能力的大臣,比如他就没有的改革魄力;但他无疑是大明第一清官,他比张居正为官要清廉得多。
海瑞跟的一样,被誉为“”。
在直言进谏方面,海瑞比包拯以及的毫不逊色,都是敢跟“硬怼”的人物。
包拯曾经在朝堂上怒斥,将吐沫星喷到皇帝脸上,皇帝都不敢对他怎么着;魏征也曾对着群臣的面,“教训”唐太宗,心里再不是味,也不敢把魏征办了。
同样,海瑞在面前也曾经非常“放肆”,有一次他给皇帝上了一份奏折,把皇帝骂得不轻,皇帝看了大怒,要人抓捕他;旁边的一位对皇上说了几句话,皇帝不但收回抓捕海瑞的命令,又接着反复阅读海瑞的奏折。
那么海瑞究竟在奏折里说了什么话惹恼了皇帝?太监又向皇帝说了什么话,皇帝就屈服了?之后海瑞的命运如何?欲知详情,本期分解。
(一)屡试不中当老师 海瑞我们并不陌生,他是戏剧舞台上经常出现的形象。
但他跟包拯一样,由于戏剧或者传记的影响,被后人误解很多。
比如海瑞的官职问题,人们多以为他的官位极高,其实不然,海瑞自始至终都没有当太大的官,比明朝另一位明臣张居正差好远。
古代也是靠文凭的,文凭低的人,想当高官,没有后台,又不会行贿,肯定是不行的。
其实海瑞当到底,最高级别才是四品官。
不过这个有争议,有人说他最后升到了二品。
有争议证明他的官位确实不很高,并非一跺脚,朝廷地皮震三震那种。
海瑞在中运气很背,屡试不中,他的最高“学历”就是举人(相当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考中考了个中专),根本没有弄上,是最低级别的国家干部。
海瑞,字汝贤,号刚峰,1514年1月22日生于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他是那种的人,35岁才参加乡试,并中举;但36岁进京参加会试,却落榜了。
于是三年后,即(嘉靖三十三年)他再次参加会试,但再次落榜。
也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参加高考比较失败的才上师范,毕业了当老师教学;海瑞在两次落榜之后,也当老师了。
海瑞在39岁会试落榜后,不再复读,到福建延平府县当教谕(中国古代的正式教师)。
不过海瑞当老师很有一套,极具个性,他教育学生,道德和文章不可分割,主张读书人应该有自尊,不该对上官随便下跪。
他执教期间,有朝廷的御史到县学(中国古代读书的学校,相当于现在的县高中)视察,其他老师都跪在地上通报姓名,唯独海瑞不跪,他只是长揖行礼,并说:“如果我到御史所在的衙门,当行部属礼仪,该下跪下跪;但在这个学堂,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地方,不应屈身行礼。
”这是我的地盘,我不跪,你也没门。
所以,海瑞很早就有一身硬骨头,对上司绝不阿谀奉承,就这么牛。
(二)海青天 同包公一样,海瑞后来当官也是从七品县官开始的。
1558年,海瑞到44岁时才被任命为淳安知县,从此正式踏入仕途。
自古以来,在官场上混都不容易。
海瑞只是举人出身,最后成为朝廷重臣,一路走来更加困难。
他靠的是什么?一个字:清。
在官场上混学问很大,就像著名官场小说《国画》里描写的那样,你想被提拔快点,就必须要受到你的上司的欣赏。
不管你有无才智,只要上司喜欢你,你的官职就会火箭一样窜上去;反之,你若不会讨好上司,即便很有能力,也很难高升,古今皆然。
可海瑞就不信这个邪。
他只想当个清官,当着当着就被提拔了。
那么他具体是如何做的呢? 首先是清廉。
明朝时的官吏工资很低,一般只是维持个温饱。
但大家还想当官,是因为当官能贪污。
那时当官的基本都很贪,没有一个穷官,比如大名鼎鼎的张居正、等人都是生活极其奢华的人(当然这二人结局都不好,都遭到了清算)。
不过海瑞除外,他恪守法令,从不贪污,生活十分清贫。
比如一次海瑞给母亲祝寿,大摆筵席,竟然买了两斤肉。
没搞错,就2斤。
此事《》中有记载,而且海瑞的政敌总督都承认。
还有一次,海瑞看见五岁的女儿吃一个糕饼,就问糕饼是谁给的,当得知是某仆人给的时,海瑞大怒道:“一个好女子怎能随便地接受男人的东西呢?只有你饿死了,才是我海瑞的女儿!”他的女儿从此吓得啼哭不止,不喝也不吃,家里人怎么哄她劝她也没有用,七天之后终于饿死了。
按古今官场风气,如果你升官了,总会有人送礼祝贺。
这些礼品只要数额不太大,你都不能不收。
这是人之常情。
然而海瑞升官时却公开贴告示说,“今日做了朝廷官,便与家居之私不同。
”然后把别人送的礼品一一退还,连老朋友贺邦泰、舒大猷远道送来的礼也不例外。
至于公家的便宜,更是一分也不占。
海瑞临终前,兵部送来的抚恤金多算了七钱银子,他也要算清了退回去。
第二是不畏权贵,执法如山。
前面提到的那个胡宗宪,曾出任总督,手握重兵(因他担负着防御的职责),权势极大,朝中官员都很忌惮他。
一次,他的儿子路过海瑞任知县的淳安县,随带大批人员,作威作福,对当地百姓百般挑剔,并且凌辱驿丞(接待他的小官)。
海瑞大怒,把他直接给抓了起来,没收了他携带的大量钱财,并且押解到总督衙门。
旁人都为海瑞捏了一把汗,海瑞却从容地报告总督胡宗宪,称这个胡公子必是假冒的,因为总督大人气节清高,不可能有这样的不屑之子,也不可能拥有这么多的金银财宝。
结果把胡宗宪弄得没脾气,心里尽管恨海瑞,但也不敢对海瑞怎么样。
1560年,为了增加政府收入,加强抗击倭寇的财力,朝廷任命左副都御使鄢懋卿为钦差大臣去清理盐法,南北各省的食盐征收、专卖都归他节制,这是个肥差,权势极大,地方官对他都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冒犯。
鄢懋卿为了标榜自己的廉洁,当然也要有个样子。
他发出通令,称本官“素性简朴,不喜承迎。
凡饮食供账具宜简朴为尚。
” 大家都知道这不过是钦差大臣的故作姿态,所以对鄢懋卿该咋上供还咋上供,该咋巴结还咋巴结。
但到淳安县这里,海瑞却认起真来。
鄢懋卿的使节还未到淳安县,钦差大臣就收到一个禀帖,还把鄢懋卿的通令原文节录于后,接着说道,鄢大人奉皇上之命南下,浙江各地方迎接者皆备酒席,每席费银子三四百两,并有金花锦缎奉献,其他供账也极为华丽,虽溺器(便盆)亦以银为之云云。
最后要求钦差大人摒弃奢华,严肃处理这些腐败现象;否则难以完成朝廷交给的任务。
鄢懋卿接到禀帖后,直接被吓住,就没敢进淳安县,而是绕道而行。
(三)怒怼皇帝大名扬 不过海瑞赖以扬名天下的还是直言进谏,为此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怒怼皇帝。
1565年,当时的嘉靖皇帝已经在位40年,变得比较昏聩了,他整日不干政事,主要兴趣放在求神拜仙,寻找长生不老的秘方上。
而且他很虚荣,不能接受臣下的批评,只能接近少数报喜不报忧的佞臣,大受蒙蔽。
海瑞对皇帝的现状极为担忧,如此下去,大明江山必将倾覆,于是他向皇帝上了一份奏折。
结果,嘉靖皇帝读罢奏折大怒,他把奏折往地上一扔,大叫一声:“大胆的奴才,竟然如此乱语,来人!”众臣一看,完了,这次老海估计混到头了,恐怕小命难保。
正在危急关头,旁边过来一位太监对皇帝说了几句话,皇帝立马屈服,收回成命。
太监说:“万岁不必动怒,此人向来有痴名,听说他已知自己必死无疑,所以他在递上奏折之前,已经备好了一口棺材。
如今皇上杀了他,又有何用?” 嘉靖帝一听,这倒也是,这人命都不要了,还怕什么?于是长叹一声,重新从地上捡起海瑞的奏折,反复地读了起来。
那么海瑞在奏折里究竟说了什么,让皇帝如此动怒? 这当然不是普通的奏折。
海瑞在奏折中态度极其严厉地指出嘉靖帝的罪过,他说,当今皇上是一个虚荣、残忍、自私、多疑和愚蠢的君主,举凡官吏贪污、役重税多、宫廷的无限浪费和各地的匪盗猖獗,皇帝本人都应负直接责任。
皇帝整天和方士混在一起,不理政事,这都是毫无意义的迷信活动。
最后这份奏疏还说了一句措辞异常激烈的一句话:“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 什么意思?“直”即正直、正确的意思。
这句话是说,普天下的官员和老百姓,认为当今圣上的昏聩、不正确已经很久了! 哦,敢情我这个皇帝说的话办的事都是错误的?这在“朕即天下”的时代,太不可思议了,简直史无前例。
别说一个有一定政绩、很自负的皇帝,即便一个货真价实的昏君恐怕都不会接受。
谁敢说这话,是不是活腻了? 可海瑞就敢。
这就是他的伟大处。
你皇帝咋?难道你就不会做错事情吗?你错了,我就要批你! 不过,这嘉靖皇帝尽管昏庸,在太监的劝解下,还是很快就收回了自己的“”,不但没有把海瑞拿下,而且还把他的奏折拾起来老老实实地重新读过。
这也是需要一定气量的。
后来,嘉靖帝尽管没有把海瑞的奏折公布于众,但还是对海瑞另眼相看。
就像宋仁宗一样,被包公骂了,不敢生气,回家对皇后诉苦一样;嘉靖帝有时候也很恨海瑞,酒后他责打宫女,宫女就会在背后偷偷地说,这老头子被海瑞骂了,就会找咱们出气! 嘉靖帝当时虽然没有对海瑞任何惩罚,但他毕竟不是唐太宗和宋仁宗,于第二年还是下令把海瑞监禁了起来。
当时有人想借机整死海瑞,因为他的清廉遭到很多人嫉恨。
于是决定对“犯上”大罪的海瑞处以绞刑。
但嘉靖帝还没有那么昏庸,他始终没有同意刑部的意见,海瑞只是在狱中住了10个月。
海瑞是在嘉靖帝驾崩后出狱时,隆庆皇帝登基后立马释放了他。
海瑞以那份奏折名扬天下,他上奏折时虽已位居户部主事,但还只是个六品官,之后他开始快速晋升,在短期内历任丞、南京通政司等,级别到了正四品。
不过海瑞当的这些官尽管职位很高,但没有什么权力,即都是闲职。
后来海瑞向朝廷提出,我还不老,还想为国家办点实事。
于是朝廷不得不同意,又任命他做了南直隶巡抚,驻扎苏州。
当时苏州是全国最繁华的地区,所以这个位置非常重要。
巡抚这个官位,在明朝一般都是进士出身的人才能胜任的,一个仅是举人出身的人当此要职极为罕见。
海瑞是个例外。
(四)死时只余十两银 这是海瑞最后的仕途。
他在南直隶巡抚的位置上阔斧,干得有声有色,使当地政治一片清明,当然也得罪了不少官吏。
海瑞仍然保持着一贯的清廉甚至是清贫。
十五年(1587年),海瑞在其南京官邸去世,享年73岁,被朝廷追赠,忠介。
海瑞没有儿子,他去世后,佥都御史去主持丧事,见到他家里用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并发现海瑞死后只留下了10两银子,禁不住为之悲泣不已,他凑钱为海瑞办理了丧事。
海瑞的死讯传出,南京的百姓为之罢市而悼。
海瑞的灵枢用船运回家乡时,穿着孝衣的人站满了道路;他虽无子孙,但为他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崇祯皇帝还没有灭亡明朝是怎么回事?祖墓就被闯王李自成给刨了出来
手中拥有了数万军队,这一年恰是河南大旱,大批饥民加入农民军,河南当地的农民军总数一下破了四十万。
但河南是中原腹地,正好方便明军围困。
崇祯立刻调集了十万大军,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齐向河南压来,再次施行合围战略。
在明军的连续打击下,各路农民军损失惨重。
到了崇祯八年(1635年)五月,各路农民军被集体压制在河南洛阳地区,严峻形势下,农民军齐集河南荣阳商议对策,在大多数主张撤出河南北进,甚至有人提出投降的时候,李自成却独具眼光的提出新战略:从明军包围的缝隙里冲出去,南下的中都凤阳。
这个疯狂的建议一出口,就几乎遭到集体反对,支持他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他的老上级高迎祥,一个是他的老战友。
结果,当其他各路农民军或北逃山西,或东进湖广时,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三人合兵,一举攻克凤阳,不但将当地劫掠一空,更刨了的祖坟,烧了朱元璋曾寄居的皇觉寺。
如此奇耻大辱,崇祯当然愤怒。
愤怒之后,就想起了之前被他“戴罪”的曹文诏。
刨完朱元璋祖坟的李自成,早在明朝大军到来前挥师北进,又窜进了陕西境内,在他背后紧紧追赶的,就是之前无数次陷他入死地的曹文诏。
李自成一路北上狂奔,从陕西宁州一直跑到真宁,曹文诏死追不放,为了夺剿灭李自成头功,他竟然抛下大部队,仅带麾下三千精锐追赶,结果正中李自成下怀,李自成以三万兵马在真宁伏击,在付出六千多人的伤亡代价后,终于全歼曹文诏部三千人,的曹文诏在李自成的包围下挥剑自刎,这位将军先打,又打,再打李自成,戎马半生间,这是他唯一的一场败仗,却要了他的命。
击毙曹文诏,是李自成军事生涯的一场辉煌杰作,但此时的农民起义,却正是低潮期。
与李自成分兵后在湖光活动的高迎祥,遇到了此时明朝另一位名帅---主持江北,河南,湖广,四川,山东五省军务的又一个“五省总督”卢象升。
卢象升手里有一支他亲手训练的,战斗力足够和此时满清相媲美的王牌军---天雄军。
“刨祖坟”事件后,卢象升先在勋阳击败高迎祥,之后连战十余次,相继给高迎祥,张献忠歼灭性打击,到了崇祯八年(1635年)的汝阳之战,卢象升在总兵力只有对手十分之一,且断水断粮的绝境下,再度击破高迎祥。
从崇祯八年五月到十一月,他在六个月里先后斩杀高迎祥部三万多人,作为农民军中最强一支的高迎祥几乎被打残了。
同时,在荣阳大会后进入山西,陕西,湖广地区的其他各路农民军,也大部被明朝歼灭,整个中原地区主要的农民军势力,就剩下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三支。
到了次年,即崇祯九年(1636年),农民军的处境更,先是高迎祥继续战败,在滁州与七顶山连续被卢象升重创,残存的十万人几乎被打光。
接着李自成的部下高杰叛变,投降了陕西总督,接着与洪承畴合兵,斩杀李自成部上万人。
幸好偏偏在这时,皇太极再次入寇山西,因为曹文诏已经牺牲,所以在抵抗皇太极的人选上,崇祯圈定了卢象升。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高迎祥成功的从湖广地区逃脱,开始了他最后的努力---北上与李自成会合。
但这时候的明王朝,又为他准备了一个新的圈套。
是年七月,高迎祥从汉中入陕西,遭到了陕西巡抚的阻击,受挫后的高迎祥企图从子午谷入境,却正中了孙传庭的埋伏。
七月二十日,全军覆没的高迎祥被俘,随后被明王朝处死。
这场农民军巨大的挫折,却让同时在陕西苦苦等候高迎祥的李自成“上位”。
他被高迎祥的部下拥立,继承了高迎祥“闯王”的称号,也收编了他的残部。
从这时候起,李自成变成了明末农民起义的第一领袖。
随机文章联邦制、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含义秦始皇虽然以法家制度虐待百姓.但是他终结六国.统一货币.文字.车同轨,所以他是暴君还是明君还是介于中间?土耳其摩索拉斯陵墓埋的是谁?真相就是摩索拉斯王后的纪念墓养蜘蛛会认主人吗,蜘蛛生性凶残是不会认主人的科学推动社会进步,人类十大世界重大科学发现(颠覆人的三观)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清末重臣左宗棠到底留给子孙后代多少财产?
他任高官二十余年,每年养廉金二三万两银子,另外还有例规等灰色收入。
按理,他死时留给儿孙的财产不会少。
网络配图 据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在《我的曾祖左宗棠》一书记述,其曾祖父死时,4个儿子每人只分到5千两银子,合计2万两,只相当于左宗棠一年的工资。
真是匪夷所思。
左宗棠68岁时便立下遗嘱“我廉余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
”年谱中记载:三年(1877年),6月,山西、河南大旱,陕西及甘肃庆阳亦饥,公倡捐养廉银万两。
元年(1862年)他给儿子写信:“付今年薪水银二百两归……念家中拮据,未尝不思多寄,然时局方艰,军中欠饷七个月有奇,吾不忍多寄也。
尔曹年少无能,正宜多历艰辛,练成财器,境遇以清苦淡泊为妙,不在多钱也。
”网络配图 他不仅教导子弟俭朴度日,自己也过着俭朴的生活。
当了督抚以后,仍然是“非宴客不用海菜,穷冬犹衣?袍”。
他把多余的钱随手散去,除救济灾民和贫苦族人外,做了许多公益事业,如修城墙,办书局、书院,资助西征军粮饷……网络配图 左宗棠常以“不欲以一丝一粟自污素节”告诫自己。
传说一次有位下属拜见,临走时留下了一坛泡菜,他见礼物不贵重,也就收了。
客人走后,家人打开坛子一看,原来是一坛金子。
文襄公立即命人将客人追回,将“礼物”退回,还批评了一顿。
又有一次从上海送给他一份礼物,其中有一架金座珊瑚顶和两支人参,他将这两件贵重礼品退还胡,只收了一些食品。
他经手西征军饷几千万两银以上,但他不贪不占,连按官场例规享受的贴也一概不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