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时候春节的四大风俗你都知道是什么吗?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1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正月初一乃“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故称“三元”,俗称“大年初一”。

中国民间“过大年”亦称“腊月忙年”,风俗历经几千年演变,迄今仍遗存下四大年俗,你都听说过吗?年俗之一:拜神祭祖拜神祭祖过年风俗源于远古农耕民族的“腊祭”。

“腊祭”是古人“神先享用”意识的体现,人们习惯“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形成“岁终出祭”古俗。

由于宗教、风俗本身的保守性及历代统治者的倡导,这种原始时代的“敬神”礼俗代代相袭,并日渐演化为祭灶神。

民谚曰:“三祭灶,四扫屋……”即指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祀灶神。

灶神,俗称灶君、灶爷、灶王爷,是由原始的火崇拜发展起来的一种神祗崇拜,原始人心目中那一堆永不熄灭之火便是他们的灶。

但自灶神产生始,其职权便与火或灶火相游离,成为天帝派驻各家的监察大员,乃一家之长,负责监督一家老小的善恶功过,定期上报天庭,故深得老百姓的顶礼膜拜。

人们想祈福禳灾,便对灶王爷恭恭敬敬。

祭灶风俗伴随社会的进步而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则是祭祖。

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一个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

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乡间人家在去法秽、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帖之后,或举家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上祭品,点上香烛,让后辈祭拜。

晚上那顿准备多日的团年饭,大都也是先让祖先“前来”享用后方可开席。

各地祭祖形式虽不尽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义大致一样。

年俗之二:团年守岁团年守岁过年习俗的民间传说与“祭腊”不同。

据民间相传:“年”原是太古时代的一种怪兽,每届寒冬将尽新春来迎之际,便四出噬人。

古人为防御“年”的掠食,便聚集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竹子使其爆裂出巨响,把“年”吓跑。

《小雅庭燎》即有“庭燎之光”的记载,这“庭燎”便是用竹竿制成火炬,燃烧时竹节内空气膨胀后爆裂,发出噼啪啪之响,这大概是“爆竹”的由来。

既然“年”怕火光、爆响,人们每逢便贴红对联、燃放爆竹,在烛火通明中聚集守更待岁。

于是,便形成吃团年饭与除夕守岁的风俗。

年夜饭“团年饭”又称“年夜饭”、“分岁饭”。

根据《荆楚岁时记》记载,至迟在时已有吃团年饭的习俗。

除夕守岁也是从吃团年饭开始,这顿饭常常得准备好几天,是农家一年中最丰盛的阖家团聚之宴,一般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一直吃到深夜。

古代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年,可见这顿“团年饭”是何等重要。

“团年饭”南北风俗各异,但大都有所寓意。

北方人喜包饺子,意即“更岁交子”;江浙一带打年糕,楚地做鱼肉糕,“糕”与“高”谐音;红烧全鱼则是祈祷“年年有余”。

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南北朝时期即有文字记载。

(梁)徐君倩就有诗《共内人夜坐守岁》写道:“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不催。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已非传说中那消极的躲过“年”,而是在共叙亲情中辞旧布新,寄托着一种对来年的美好期望。

年俗之三:恭拜大年恭拜大年《北平年谣》有“三十日,黑夜坐一宵;大年初一,出来扭一扭。

”新年正月初一,人们早起后穿上崭新的衣服,放过“开门炮”便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

古代通常的“拜年”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不同的讲究,一直拜到正月十五,这年才算拜完了。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则是平辈间相互道贺。

中叶,“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

”(《菽园杂记》)大约从起,拜年已有“团拜”的形式,《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在,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恭拜新年,这大概是早期的贺年片。

至,贺年片设计更加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有“新年快乐”、“吉祥如意”之类的祝辞。

年俗之四:压岁祈福压岁祈福过年时晚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备好的“压岁钱”赐予晚辈,寓意“压岁祈福”。

相传“压岁钱”能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故又称“压祟钱”。

晚辈得到“压岁钱”即可平安度过新岁。

《燕京岁时记》说到两种“压岁钱”:“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后一种便是沿袭至今的用红纸包裹,由长辈分给孩子的压岁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清人吴曼云《压岁钱》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

民间百姓将“压岁钱”放置孩子枕头下,正是为了“压祟”,期望在恶鬼妖魔或传说中的“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当然,这应该是长辈希望孩子平安的一个美好心愿罢了。

随机文章朱元璋特殊之处、对当代之影响、对后世之影响四川兴文天坑群的地下王国,深达100米的坑底被动植物包围电池爆炸的原因,手机电池充电过满引发爆炸/导致女孩双手炸伤毁容揭秘2018年星象吓人视频图片,谣传2018年将迎来世界末日宇宙白洞和黑洞有什么区别,黑洞吸入白洞吐出/白洞未被证明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你以为古时候都是一夫多妻的,但是平民纳妾要这些条件!

历朝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娶妾其实是对王公贵族的一种福利。

曾经有个外国记者质问以遗老自居的辜鸿铭,以为中国的妻妾制度乃是文明之渊薮,辜鸿铭悠然地指着面前的茶盘中的茶壶和茶杯,笑道:“一个茶壶可以配四个茶杯,你听说过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的么?” 直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人们以风流自命,纳“小星”,富人纳侧室,娶“外宅”,收“通房丫头”,乃至姨太太成群,都是司空见惯之事。

辜鸿铭留过洋,娶过妾,研究的是中国的经典,不过他的这个讲法其实大谬不然,只能骗骗洋鬼子。

事实上,一夫多妻制从西周以来就没有市场,他把中国的妻妾制度当成是一夫多妻制,简直是。

性学专家潘光旦就曾说:“一夫一妻在中国也有天经地义的地位。

不过因为同时承认妾的制度,此种天经地义的禁锢的力量并没西洋的那般大。

……中国的婚姻是始终以一夫一妻为骨干的;一夫一妻是常经,妾制是权变。

” 妾的地位到底如何?我们不妨先看看讲的笑话,虽然他是个严肃的人,而且口吃,不过偶尔讲起笑话来,杀伤力还是挺强的。

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

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

这个故事是说,卫国有一对夫妻,妻子求神明保佑,许下心愿:让我凭空得到一百束布匹吧。

他的丈夫就很不满了,抱怨道:这也太少了吧。

妻子说道:如果更多一点,你就会去买妾了。

故事里头描写的显然是一对平民夫妻,可是他们居然商量着买妾进门,这意味着,在市场上妾的价格不高,当然可能要比一百束布匹高一些,但也高不到哪里去。

《孟子》中所说“齐人有一妾”的故事中,那“齐人”是个乞丐,但他也有妾。

妾的价格如此低廉会造成的一个问题很快引起政治家的关注,西汉的《盐铁论》就记载了一位贤良的看法—— “古者夫妇之好,一男一女而成家室之道。

及后士一妾,大夫二,诸侯有侄娣九女而已。

今诸侯百数,卿大夫十数,中者侍御,富者盈室。

是以女或旷怨失时,男或放死无匹。

” 也就是说,古代流行的是一夫一妻制,除了王公贵族,平民纳妾是不提倡的,不过,到了西汉,更没有人把这个当回事了。

现在则被提升到“女或旷怨失时,男或放死无匹”的阴阳不协的政治高度上。

事实上,历朝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而且还有所限制,这点倒是可以从《明会典·律例四》中得到旁证:“民年四十以上无子听之。

”也就是说,老百姓纳妾需要满足两项条件:一是四十岁以上;二是没有孩子。

由此可知,政府对平民纳妾是有限制的。

准确地说,娶妾其实是作为对王公贵族的一种酬佣,一种福利,所以《白虎通义·嫁娶》更明确地指出:“卿大夫一妻二妾者何?尊贤重继嗣也。

不备侄娣(指不能像天子和诸侯那样有‘侄娣从嫁’)者何?北面之臣贱,势不足尽人骨肉之亲。

……士一妻一妾何?下卿大夫礼也。

” 不过既然“富者盈室”,老百姓当然不服气,末年的黄巾之乱,应该说,有部分原因是老百姓为了争取自己的性权利而做的斗争,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很多的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如果不信,看看其理论指导书《太平经》就知道了,上面就特意提到“一男二女法”: 太皇天上平气将到,当纯法天。

故令一男者当得二女,以象阴阳。

阳数奇,阴数偶也。

乃太和之气到也。

……故使一男二女也。

一男两女,这就不是一夫一妻制了,而是一夫多妻制,而且上升到阴阳天人感应的政治高度。

书中还提到王者可得到更多的女子,每州一个,以应九州之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日本拿出三条铁证,拒绝韩国要求,不修改韩国曾是中国的附属国

众所周知,朝鲜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国的附属国,可是我们爱扯的邻居韩国却拒绝承认这一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甚至直接向他们友好的国家日本提出要求,希望他们在教科书中删除朝鲜曾经做过中国附属国的历史。

而一向爱篡改 历史 的日本文部省这次却强烈拒绝,并且提出三条铁证。

韩国历史教科书 第一:国号来自中国皇帝赐名 在古代,中国十分强大,而作为中国的附属国是很多小国觉得十分荣幸的一件事情,这些小国都热衷于向中国皇帝祈求赐予国号、国名等。

可以说,现在亚洲大部分国家的国名都沿袭曾经中国皇帝赐予给他们国家的国号,甚至包括日本! 而朝鲜国号的来由,同样与中国皇帝有关。

公元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自立为王。

当时朝鲜已是中国的附属国,李成桂为了得到的认可支持,派使者请赐予国号。

朱元璋认为其“朝日鲜明”,裁定其国号为朝鲜。

这一历史无论是在朝鲜还是中国都有很多的记载。

时期,日本进攻朝鲜,朝鲜几乎亡国,全赖明朝的全力支持才得以周全。

明太祖朱元璋 第二:朝鲜向中国进贡 日本专家指出,自开始,朝鲜就开始向中国进贡大量的特产和美女。

而中国人很熟悉朝鲜盛产人参,这是因为历史上朝鲜就将大量的人参作为特产献给中国。

而自开始,朝鲜开始进贡美女,一时间,元朝和明朝朝廷形成一种攀比之风,谁家来自朝鲜的女奴少,谁就会被耻笑。

第三:朝鲜国王跪地迎接清朝使者 明朝灭亡后,朝鲜以为摆脱的机会到了,拒不承认清朝和进贡,还时常作乱。

清朝建立者对朝鲜发动战争,没几天便征服了朝鲜,俘虏朝鲜王族几百人作为人质另外俘虏了近50万的朝鲜人,朝鲜国王这才臣服于清朝。

每次清朝派来使者,朝鲜的国王都要去汉城的迎恩门跪拜迎接使者,在慕华馆接待使者。

这对一个国家来说真是一段屈辱,因此韩国至今对此只字不提。

如今,韩国提出这样的无理要求实在是可笑,我想除了日本提出的三条铁证,应该还有千千万万条可以证实“朝鲜在历史上曾是中国附属国”的证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中国古时候春节的四大风俗你都知道是什么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