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功过 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的谜团
【千问解读】
浅谈的功过 洪秀全是复国起义的领袖,他领导的这一场农民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他也有很多发面是做得不好的,而这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洪秀全生于耕读世家,7岁起在村中个人书塾上学,熟读及其它一些古籍。
村中父老看好洪秀全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但是,他考了三次都落选,并且大病了一场。
六年后,他不甘心,又考了一次,但是还是落选了。
由此可见,人生不如意之事,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的。
从这以后,他改信了基督教,并且借助这个机会,向人民宣传拜上帝教,这为以后的起义奠定了思想的基础。
有句话说:“水能覆舟,亦能载舟。
”起义如果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并且利用和组织群众,才有可能成功。
网络配图 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随后,太平军从广西经湖南、湖北、安徽、一直打到江苏,席卷六省,最后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这就是时势造英雄,在当时的环境,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清政府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才促成了这一次农民起义。
试想一下,如果在和平的年代,如果人人都可以,那么,就算有人鼓动,那么有多少农民愿意发动战争呢?在那样的时代,组织者有心而无力。
还有一点,就是洪秀全的思想宣传做得到位。
如果他不是以拜上帝教的名义宣传,别人也不会听他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他身边一定要有有才能的人。
一支军队,假如没有一个出色的将领,那么这支军队也不可能成为一支好的军队。
太平天国的军队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打败清政府驻守的军队,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他的军队也是很精锐的,领导者也有一定的军事能力。
网络配图 还有一点洪秀全是做得好的是,太平军的纪律严明,所到之处,“以攫得衣物散给贫者……谓将来概免租赋三年”。
这使太平军受到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这就是得民心的好处。
清政府跟外国列强不断剥削和压迫人民群众,才导致有这么多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这文件的想法是好的,它确定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不可否认的是,它具有进步的意义。
但是,这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社会理想。
试想一下,如果土地是平均分配,每个16岁以上的人都能得到一份数量相等的土地,既然如此,那么人民还有积极性吗?人们都会想既然怎么样都可以得到土地,那么还会努力工作吗?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耕地,例如几岁的小孩,他们也每个人都可以分到减半的土地,这就真的不合理了。
没有了积极性,社会还可以快速地发展吗?后来颁布的《资政新篇》是好的,只是局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在太平军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太平天国内部潜在的矛盾和弱点也日益明显暴露出来。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思想在蜕化,一些人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政治上争权夺利。
太平天国诸王在建都后不久就,建立豪华府邸。
这必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这人力物力从哪里来呢?必然是从老百姓身上得来的。
网络配图 那时候太平天国运动仅仅是取得重大胜利,而不是已经完全战胜了清政府和外国列强,还处于危险之中,怎么可以这样做呢?就算是一个非常兴盛的王朝,大兴土木,最后也必然会走下坡路,进而走向衰退。
历史上的许多兴盛的皇朝也是这样灭亡的。
不但如此,诸王与部将及广大士兵关系逐渐疏离,诸王之间也是互相疏离,最后,发生了。
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懂得怎么约束手下,不能放任自己的手下为所欲为,还应该知道怎么处理好自己与手下、手下与手下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点,洪秀全就真的处理得不好。
他不仅处理不好自己与手下的关系,而且处理不好手下之间的关系,这才发生了天京事变。
当时想夺权,洪秀全也应该想办法尽量在不削弱本国实力的条件下处置杨秀清。
北宋时期的为了不让别人篡夺自己的政权,就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
赵匡胤与和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而这又在最少程度上削弱国家的实力。
网络配图 洪秀全晚年,思想保守,陷入了宗教迷信。
李秀成知道天京难以久守,向洪秀全建议放弃天京,转战中原,被洪秀全拒绝。
面对困境,洪秀全没有采取适当的对策,却向将士宣称将有天兵下凡,驱走清兵。
最后,天京被攻破,洪秀全病故,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秀全领导了这场农民起义的全过程,给了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
颁布的纲领内容的完备性和深刻性,使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历代农民革命所能达到的最高思想境界。
与此同时,他尚致力确立天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体制,力图建立起一个符合其阐释改造了的基督教神学精神的新型社会。
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洪秀全的错误导致的。
他定都天京后,封建意识与日俱增,等级观念、享乐思想尤其突出,严刑酷法,倒行逆施。
太平天囯后期,为防大权旁落,洪秀全一反前期用人路线而“用人唯亲”,形成一个排斥异姓的集团,使得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给太平天囯内部带来致命危机。
洪秀全在内讧之后,更是任人唯亲。
任用将领,不能只任用自己的亲人,而是要任用德才兼备的人。
正是这些错误,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的秘密 不用读书人 1850年2月末,帝驾崩,帝登基。
一个月后,在帝国偏远省份广西,前教书先生、时任拜上帝会洪秀全决定起事。
不到一年,广西桂平金田村聚集起一支两万人的军队。
1851年3月23日,洪秀全登基,称太平天王,正号太平天国。
1851年9月,太平军夺取了他们的第一座城池永安州城(今蒙山县)。
在此停留的7个月里,洪秀全完成了一系列的军政建设,还封了5个王。
东王杨秀清是个烧炭的山民;西王萧朝贵是自耕农;南王冯云山和洪秀全一样,在乡下读过几年私塾,可以算小知识分子;北王韦昌辉有几家店铺和大片田地,翼王石达开出身于富贵之家,这两人可以算士绅或地主。
网络配图 他们的出身不尽相同,学识有限倒算是共同点。
据说,太平军围攻长沙时,曾去拜见洪秀全,献攻守建国之策,并劝天王尊崇儒教,放弃拜上帝会。
因洪秀全不以为然,左某悄然离去,成为湘军中平定太平天国的重要人物之一。
忠王李秀成日后的自供词一语破的:“天王不用读书人。
” 纸面上的天朝“土改” 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可以看出洪秀全是怎么设计人间天国的。
其中至关重要的是怎么处理土地问题。
“分田”—这两个字一直是最能挑动农民神经的。
他的办法是按人口来。
一户家庭,无论男女,人口多就分得多,人口少就分得少。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网络配图 问题在于无处不均匀要怎么实现? 金田起事之前,洪秀全没有表示过否定私有财产的意思。
但占领永安之后他就下诏:“……凡一切杀妖取城所得金宝、绸帛、宝物等项不得私藏,尽缴归天朝圣库,逆者议罪。
” 天朝听上去很理想的田亩制度没能推行下去。
一来“土改”从不容易,二来天朝不幸始终陷于战事中,控制的区域时有变动。
最重要的是,农民居然并不欢迎它。
大约是在定都南京前后,还没给农民分地,天朝就命令农民,除口粮之外,将其余的粮食送到圣库。
结果是“究不能行”,只好让农民按田亩的数目照旧交粮纳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武帝刘彻功过如何?该如何评价他呢?
所有的大权都集中到一人之手,即令这个人是天才,是圣贤,也必须勤勤恳恳、呕心沥血才能治理好国家。
如果面向全国选择,或者面向一个较大的族群选择,也不难选到这样的人。
偏偏家天下的君主国家别无选择,只能选择的儿子而且嫡长子。
如果碰巧是个有德有才且勤奋的人,那么就是全国人之福了。
不幸的是,更多的时候,这个人只是个平庸之辈,或者是个有身体、精神等方面缺陷的人……全国的大权集中到这类人的手上,后果可想而知。
汉匈之战 更可怕的是,既然大权集于一身,就更易成为争夺目标,当权者被不安及恐惧感折磨在所难免,即使是性情温和的人,坐上皇位后被异化成为暴君,也是常有之事。
这方面中国的例子俯拾即是。
还是举罗马的例子吧。
奥古斯都?恺撒假装是罗马的首席公民,他的4个继承者却神气了起来,模仿东方帝王的奢侈生活,其中两个坚持要作为神灵受人崇拜。
但他们都没有安全感,这种心情像幽灵一样折磨着他们,终于将他们异化成了嗜血的暴君和怪物。
4人中,提比利乌斯是个勤勤恳恳的官吏,接位时并不残忍,但接位后却将所有认为危险的人物全杀害了,因而得到了暴君的称号。
凯尤斯是个25岁的青年,接位前很得人心,仅仅当了4年皇帝,就得到了疯狂挥霍和惨无人性的恶名。
克罗狄乌斯是个有书卷气的中年人,继位后却要用征服来安抚自己恐惧的心灵。
是个17岁的少年,热爱诗歌、绘画和音乐,皇位使之很快就成了一个沉溺酒色和杀人成性的暴君。
所幸的是,中国不同于罗马。
中国有近两千年封建制积淀的厚重道德和文化的维系,只亡朝,不亡国。
统一中国后,将在秦国已实行了百余年的郡县制推行到了全国,最初将全国划为36郡,后来随着领土扩展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
既然在全国废除了封建制,原来六国的贵族阶级被消灭了,奴隶也随之自由了。
他们在春秋时期瓦解了,在战国时期趁乱掠夺了国有土地,国亡之后,他们的土地当然又都收归国有,交给百姓耕种。
耕者有其田,生产力得到很大的解放。
老百姓本应大唱赞歌才对,秦始皇为什么反而成了暴君呢? 秦王朝统一中国后,欧亚大草原上的匈奴继之后,又开始掠夺中国了,而且来势凶猛。
再者,全国统一后,如度量衡需统一,语言文字需统一,农田水利需统一整治,宫殿陵墓需要大规模开建……尤其是道路亟须统一修建。
更大的压力来自突然取消封建制的反对之声。
当年在秦国率先取消封建制,尽管取得了明显成效,却遭。
现在推行郡县制未见成效,却已有那么多贵族的利益被剥夺了,其中很多贵族还连命都丢了;近两千年的封建制已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和基因中,废除封建制就意味着儒家文化的根被拔掉了,以儒家为主的知识分子,在思想观念和感情上难以接受,是可以理解的。
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区分轻重缓急,先让那些得到田地的农民休养生息。
此外,对那些反对郡县制的读书人,也应该尽量宽容一点。
可是秦始皇又是怎么做的呢?他把六国的兵器统统收集到首都咸阳销毁,就以为从此天下太平,可以高枕无忧、率性而为了。
他同时既大修长城,又广修道路;还兴建,开建始皇陵等,因而必须增徭加赋,必须严刑峻法。
这样一来,得到了田地的农民感到,失去了对秦王朝的认同。
秦始皇对那些多嘴多舌的读书人,甚至干脆来个,让天下噤声,从此听到的全是阿谀奉承。
他让统一后的中国变成了一个火药筒,自己却一心去求长生不老,且真的认为自己会长生不老,将仁柔的太子远调去北方边关,结果自己在巡视途中,因丹丸中毒而丧命,让无能而又凶狠的小儿子有机可乘,与宦官、丞相联手,害死哥哥扶苏而。
如果是扶苏继位,秦帝国也许还有救。
秦始皇尽管是雄才大略的千古第一帝,却断送了江山。
他的才干应不及其祖先。
秦始皇把个火药筒留给了,秦二世又丝毫不知去做拆引线的工作,结果氓隶之人、押着900迁徙之徒去守卫渔阳,因大雨误期面临斩首,便索性,秦帝国很快,绵延几百里的阿房宫被一把火烧了,据说大火3个月不灭。
秦王朝二世而亡,仅仅维持了15年。
接下来是相争的故事。
沛县的小领导的起义军最先打入咸阳,功最大;楚地的项羽势最大,因为项羽不但军事实力最强,而且还打着的旗号。
灭秦后,刘邦被封汉中做汉王,项羽则把自己封到做楚霸王,原来的楚怀王自然升格为皇帝。
还有其他一些起义军首领被封到各地做了诸侯。
原来六国的一些诸侯后裔也被人拥戴为诸侯王。
中国似乎又恢复了封建制。
但是休养生息不足一年,刘邦便带兵杀出汉中,要灭掉项羽,统一中国,做秦始皇第二。
双方打了4年,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刘邦夺得天下。
从秦帝国经过楚汉相争的大动荡再建立,实在是一种必然,因为已有近两千年历史的封建制如果顺顺当当就过渡到了君主制,那反而说明封建制在中国并非。
所以,刘邦统一中国的功劳不亚于秦始皇,而他统一后的则比秦始皇高明得多。
汉王朝刚建立,匈奴又汹汹而来。
楚汉相争的几年匈奴远离了,一般认为是被强大的秦帝国军队吓走了,其实暂时吓退匈奴的应该是那座长城,因为一个在短时间内能建雄伟长城的民族,显然是不可战胜的。
据《》记载,这次的匈奴首领单于是“杀父代立、妻群母”之后,率众而来。
刘邦亲率30万大军抗击,没想到在平城被40万匈奴围了7天7夜,如果不是花千金买通了单于之母暗中说情,匈奴网开一面,刘邦怕是要在平城一命呜呼了。
与贵族出身的秦始皇不同,小吏出身的刘邦深知国家久经战乱,必须与民休息,因而对匈奴得咬牙忍让,采取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持续了几个朝代。
刘邦死后惠帝继位,实则当权,再到文帝、景帝时期,都是对匈奴尽力忍让,对百姓则尽力减徭轻税,让百姓休养生息。
结果,中国建立中央集权以来,有了第一个百居乐业、国家日益富强的时期,史称“”。
“文景之治”其实是有深刻背景的,这背景就是既面临匈奴的外压力,又面临日益强大的诸侯国的内压力,文、景二帝不得不励精图治。
内压力在景帝时已初步解决了。
景帝朝时对中央政权有一个最大的威胁——“”。
原来,君主制国家既然是“家天下”,所以刘邦在平定了造反的外后,新的政策是“异姓不王”,皇帝的儿子们一出生即可封王。
而那些公爵、侯爵们的封地一般都很小,王子们的封地则很大。
在刘邦内心深处,也许认为把土地封给自己的嫡亲后人,一定可以放心了。
没想到仅仅几个朝代之后,这些封地多、兵将广的宗亲们,单独都有了力量造反,更别说七国联合了。
七国要夺中央的权,要更加扩大所有王子们的封地,实际上是要把中国分掉,让中国再回到封建制。
幸亏景帝朝中央政权已很强大,经过一场生死博弈,中央政权获胜了。
也许正因为存在内外压力,才迫使景帝废了柔弱的太子而让继位,这就是英武盖世、雄才大略的。
他一继位就实施了“众建诸侯小其国”的“”,即将各诸侯国的国土,平分给各诸侯王所有的儿子,从而杜绝了同侯王国再造反的后患。
汉武帝一生做了四件大事:文治、法治、武攻及派出使西域建立。
汉武帝一继位即下诏“举直言极谏之士”,由他“亲策问以古今治道”,还御笔朱批人事部门的奏章:“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我们前面已说过,中国历代帝王是以防御为主而极少扩张,即令是的秦始皇,也只是征服百越而建立了桂林郡,其余全是防守,修筑就是倾全国之力防守。
唯独汉武帝一生都是以征服和扩张为主。
汉武帝首先是铁拳砸向西北方的匈奴。
至于匈奴如何成了击垮罗马的“锤子”,下一章再交代。
由《资治通鉴》的记载不难看出,匈奴各部落尚处于伙婚制阶段,甚至是以母系下传。
他们在中国西北方的草原安家后,需要一个自我进化阶段,所以才会接受汉朝的和亲政策,但他们一边享受和亲政策的种种好处,一边并未停止过对汉朝的掠夺。
他们尽管没有大举入侵,但经常万骑入境,杀官吏,掠财物,抢人口,甚至一次掠走千人。
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到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在长达60多年的时间里,他们已习惯了汉朝的只防御不反击政策,所以也就养成了捞一把就走的习惯。
没想到会突然遭到反击,而且汉军竟会深入他们的境内作战。
从此,双方的仗是越打越大,越打越残酷。
下面只举两个人的例子,就足以说明与匈奴作战的持久性和残酷性。
一是。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龄《出塞》)说的就是这位李广。
他一生与匈奴大小70余战,是闻名古今的抗击匈奴。
他一生廉洁,得到赏赐就分给部下,平时与士卒共饮食。
他年薪2000石,可是40多年来家无余财。
他臂如猿,力似牛,射技极佳,每射必中,曾一箭穿石。
他带兵,在缺水缺粮的地方见到了水,士卒不饮完,他不走近水;见到了粮,士卒不吃完,他不尝一口,士卒因此都乐为他死。
可是,一次与匈奴会战,他带的军队迷路了,结果误了军期,按法令是一定要对簿公堂的。
他一世英名,不愿回国后面对刀笔之吏,同时也为了把责任一人担下来,竟自刎而死。
他死后,三军皆哭;百姓听说后,无论老幼皆哭泣失声。
另一个是李广的。
李陵一次带着5000人与匈奴十几万大军遭遇,被匈奴大军团团围住,仍然坚持了10天,转战千里,杀敌超过己军几倍之多。
其交战的惨烈程度,《》和《资治通鉴》中都有较详细的描写。
这里摘录《古文观止》中李陵答书中的一段: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
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
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
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
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
单于临阵,亲自合围。
客主之形,既不相如,马步之势,又甚悬绝。
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
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
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
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
故陵不免耳…… 苏武因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并逼降。
苏武宁死不屈,匈奴便将其流放到最偏远的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
苏武独自一人,唯一做伴的就是那根出使的汉节,没有粮食就挖野鼠、采菜籽果腹,但牧羊19年仍不变节。
后来汉朝得知苏武还活着,经交涉苏武才得归汉。
在匈奴,苏武与李陵见过面,知道李陵被捕后之所以降,是因为想找机会反击匈奴以报效祖国,没想到汉武帝却因李陵投降而杀了李陵全家。
尤其老母因自己被杀,李陵更为痛苦。
苏武深知李陵降后在匈奴的心境和处境:“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
终日无睹,但见异类……举目无亲,谁与为欢。
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有气节的苏武知道李陵实际是个有气节的人,汉武帝死后写信劝李陵归汉。
可是后来又遭灭族之灾的李陵,虽然降匈奴后从未反过汉,但也不可能再归汉呀。
当朝廷再派人来劝李凌归汉时,李陵说:“归易耳,丈夫不能再辱。
”遂死于匈奴。
汉武帝生前虽然没能灭掉匈奴,但是先后九次出击匈奴,共消灭匈奴约16万,受降5万多人。
特别是最后一击,已基本将匈奴逐出了今天中国西北的大片土地,从此匈奴再不敢大举侵扰中国了,百年匈奴边患得到极大缓解。
汉武帝在原来匈奴占据的地盘设立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郡,还进军楼兰(今新疆若羌)、姑师(今新疆吐鲁番)等地,同时移民几十万囚徒去几千里外的西北屯田。
正是因为匈奴势力削弱,汉武帝才派遣得以成功,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也才得以构建。
在北击匈奴的同时,汉武帝也向中国的西南、东南、东北扩张。
他派人招降贵州夜郎,划归犍为郡,又让招降邛都郡,还将云南划为益州郡,从此西南大部归入汉王朝版图。
他征服南越,共设南海、苍梧、儋耳等九郡,即今天的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和海南岛全部。
他征服朝鲜,设乐浪郡、玄菟郡、临屯郡、真番郡。
他总共增设28郡,把汉王朝的疆域扩大了一倍以上。
了解了汉武帝的“武攻”后,再说汉武帝的“法治”。
由李广、李陵爷孙的命运,读者想必已能感知,汉武帝的所谓“法治”,其实就是任用酷吏,严刑峻法,完全可以称之为“残暴”了。
一个强大帝国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最容易走上扩张道路,而要扩张,要,就很难推行仁政,严刑峻法往往是必然的选择。
正是因为汉武帝对李陵实行严刑峻法,才会迫使其他将士在与匈奴作战时,宁愿战死也不愿被俘投降。
再说其严刑峻法,并不是只对别人不对自家。
请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汉武帝的妹妹,只有一个儿子叫昭平君,其娶了汉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
但是只有隆虑公主最了解儿子也最了解哥哥,死前便用金千斤、钱千万来豫为昭平君赎死罪。
汉武帝也许是为了让妹妹瞑目,同意了。
后来昭平君杀了一个主傅,很多人请求汉武帝兑现对妹妹的承诺,免昭平君之死。
可是汉武帝却垂泪不止地说:“妹妹也确实只有这一个儿子,死前也曾托付给我,但是法令是先帝制定的,因我妹妹而诬乱先帝之法,我何面目进入高祖皇帝的祀庙呢?况且又辜负了万民。
”之后朱批杀了自己的亲外甥兼女婿昭平君。
汉武帝一生都想求仙长生不老,《史记?孝武本纪》几乎全篇讲的都是他的求仙故事。
一些江湖术士闻风而来,充满宫中。
因长年征战,加上严刑峻法,无论民间还是朝廷,对其啧有烦言,这成了其最大的心病:怕别人暗中诅咒自己。
那些江湖术士便乘机在宫中弄起了巫蛊,几百个大臣及宫中之人因巫蛊而丧命。
其中一个叫的术士,知道太子非常贤德仁厚,而且讨厌江湖术士,如果汉武帝一死,自己绝无好下场,便决定对太子下手。
要扳倒太子同时也得扳倒皇后,便诬称太子、皇后宫中也有巫蛊,带人将太子、皇后宫中掘地三尺,弄得太子、皇后的床都没地方放。
显然是捣鬼,他还真的在太子宫中挖出了上有诅咒之符的小木人。
这时摆在太子面前的有两个选择:要么学秦始皇的太子扶苏,要么有所行动。
其实,扶苏当年接到秦二世送来的假遗诏时,大将曾劝他先调查核实。
他也想调查核实,问题是在他心目中父皇是极其残暴的,如果等调查核实后再死,那么死的就不止他一个人了,或许还有他的母后和妻儿。
此时汉太子无论心目中关于父皇的形象还是关于自己的处境,都与扶苏一样,他决定选择走扶苏之路。
无奈由于众人的劝阻加上江充的猖獗和步步紧逼,般又让他杀了江充决定自辩。
这就导致了太子府兵和中央官兵交战,又导致众多官吏和数万官兵的死亡,同时自尽的还有皇后。
太子兵败,带着两个儿子逃亡月余。
不久汉武帝就有所醒悟,意识到太子是蒙冤,但已是了。
没想到酿成更大的悲剧:太子因被人发现而吊死,汉武帝两个可爱的皇孙也丧命。
至此也许读者都会奇怪:如此穷兵黩武、残暴成性的汉武帝,怎么会、独尊儒术呢?这岂不是既荒唐又矛盾吗?就让我们探讨一下汉武帝的心路历程。
以反击匈奴始的汉武帝,年轻时的崇高目标是建立盖世武功,因而必须有很好的文治和极严的法治。
也就是说,他最初只是把文治和法治当成了手段,而武功才是目的。
所以,他最初只是因重文和选拔人才才尊儒术,并没有到独尊的地步。
可是武功建立之后,他看到和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首先是“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被他耗尽,中原百姓负担不断加重。
汉武帝的扩张与西方世界扩张的最大不同是,后者主要是为了掠夺,而前者只是为了开疆扩土。
如他建立东南九郡后,只要九郡认可中央政府就行,并不在九郡征赋税、募徭役。
所以时代之后,中原内乱,把九郡几乎遗忘了,九郡的人民并没有因为脱离了中央政权而庆幸,而是怀念中央政权。
这才有了在几,冼夫人领导岭南包括海南岛人民主动回归中央政府的事发生。
汉武帝的扩张政策虽然有利于后世,却加重了中原百姓的负担。
其次是那么多不该杀的功臣杀了,乃至殃及功臣的全族,汉武帝心里就真的那么平静吗?还是拿李陵为例。
汉武帝并不想杀李陵全族,可后来接到报告,说李陵帮助匈奴人对付汉军,才杀了李陵全族。
再后来,证实帮助匈奴对付汉军的是李绪,李陵因为从来不助匈奴,差一点被匈奴的阏氏杀了,匈奴的单于实在敬重李陵是一条汉子,把李陵送到遥远的北方藏起来,才使之逃过一死。
知道了这些,汉武帝心里就一点也不难受吗? 最后是太子和两个皇孙的死,让他悲伤至极。
他彻底从求长生不老的梦中醒了过来,赶走了所有的江湖术士。
这一醒悟让他和秦始皇及后世的唐太宗比,至少提升了一大层次,因为秦始皇和李世民都是至死不悟。
李世民也是因为久服丹丸中毒,52岁就离开了人世。
在其痛苦的心路历程中,汉武帝显然对自己年轻时的崇高目标——建盖世武功有过深刻反省。
是呀,如果不根本调整扩张心态,扩张起来有个尽头吗?永无止境地征服下去,得到的只是土地,失去的却是道德,是民心,是教育,是太平,是君臣和谐……是中华文明。
所以,他在最后两年,才会将“武攻”改为“武备”。
他在《轮台诏》中谆谆告诫众臣:“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
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此诏堪为中国皇帝第一个“罪己诏”! 所以,他才会从“文治”式的“尊儒术”,发展到真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因为只有儒家的根才深深扎在几千年的封建制中,儒家才是封建制最嫡亲、最正统的传承;选择了儒家才能继承封建传统、封建思想、封建文化、封建血脉……中国虽已不是封建制国家,但仍可称为“封建国家”;选择了儒家就意味着选择了礼仪,选择了仁政,选择了保守,选择了防御。
中国从此永远不再对外扩张了!正是因为这正确的选择,才让汉武帝站到了中国所有封建帝王中的制高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说宋朝很难造反成功?宋朝的农民起义为什么没有成功过?
“天下大势,”。
这句话总结了存亡的规律,我国封建王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出现了十几个朝代,但没有一个朝代摆脱这个魔咒。
灭掉六国,建立了大一统帝国,但随后他的儿子的暴政,又让天下,使走向了灭亡,之后的王朝都延续了这个规律,开国打天下和统一天下,而他打下的天下又会在子孙手中败亡。
王朝败亡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内部败亡和外部败亡。
内部败亡是指朝廷实行的政策不得人心,百姓起义推翻了王朝,如秦朝和隋朝就是被农民起义所推翻的。
也有的是皇帝被权臣架空,顺势夺了皇位的,如大宋的、隋朝的就是典型的权臣夺权。
外部败亡是指王朝在衰落和内乱之际,被外敌乘虚而入所灭的,如北宋和南明就是灭在了外敌手中。
封建社会,皇帝和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会被百姓实行高压政策,如实行重赋税,劳役百姓等,同时官吏又腐败不堪,搜刮和欺压百姓,这会百姓不堪重负,最后铤而走险,奋起反抗,所以说几乎所有的封建王朝都会出现农民起义的情况,如果是小范围内的农民起义,单个的农民起义,朝廷很快会镇压下去,但如果全国各地都发生农民起义,王朝很可能会在这股浪潮中走向灭亡。
农民起义导致了很多王朝的覆灭,但历史上有一个王朝很难造反成功,因为它存在了三百多年时间,爆发了数百起农民起义,但却一次也没有成功过,这个王朝就是大宋。
大宋的两个王朝都被外敌所灭,北宋被后金所灭,被蒙古所灭,但内部的力量从来没有对大宋朝廷的统治造成过实质威胁。
宋朝之所以难以造反成功,与它自身实行的政策有很大关系,宋朝是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他原本只是手下的一员武将,但在柴荣死后,他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夺了柴荣儿子的皇位,建立了宋朝。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他不想陈桥兵变之事再在自己和子孙身上发生,所以上演了的好戏,夺了武将的兵权。
同时,赵匡胤不想让以往王朝覆灭的情况再发生在他建立的大宋身上,所以听从北宋名臣的建议,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同时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文化氛围。
首先,宋朝实行的是文臣治军的政策,军队由文官管理,朝廷为了避免文臣在地方做大,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所以采用的是轮换制度,让他们在一个地方做一段时间官后,会将他们调往另一个地方为官,这样文官就无法在一个地方深耕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
同时,文官打仗能力弱,对朝廷的威胁也比较有限。
其次,宋朝实行的是将兵分离制度,古代的造反大多是掌握军队的将领造反,如隋文帝、李渊等,都是手握重兵的将领和军阀,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也是武将造反,所以为了避免武将造反之事再次发生,宋朝剥夺了武将的兵权,让文官代替武将掌军,到战争时期才让武将领兵作战,同时还会派文官监督武将。
这样就形成了将兵分离的现象,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武将领导,就是一盘散沙,难以形成大的战斗力,而武将手中没有兵权,也是孤家寡人一个,对朝廷造不成任何威胁。
将领没有兵权,就无法形成强大的藩镇势力和割据势力,自然不会对中央朝廷构成威胁。
还有,宋朝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文化,使得他们的当权者多为文人,文臣中出现了很多奸佞之臣,如等,他们在搜刮百财等方面厉害,但不会过于残暴暴虐,随意屠杀百姓,这与这类的暴虐的武将有很大不同,所以他们引起的百姓的憎恨较少,自然就不会出现大规模的造反行为。
宋朝虽然出现了、起义等数百起农民起义,但规模都比较小,也没有得到其他地方的响应,自然难以对大宋朝廷造成致命威胁。
宋朝的经济文化比较繁荣,百姓生活相对富足,由于生活有保障,所以百姓也不愿铤而走险,起兵造反。
但宋朝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祸患,就是导致宋朝的军队力战斗力很弱,经常被周边国家欺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