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汉初三杰,为什么结局却差距那么大?
【千问解读】
只是一个小小的,却能够建立存在300多年的两汉王朝,其实是多亏了,而刘邦只做到了一点,那就是会用人;却恰恰相反,他自己的军事才能太强,而且刚愎自用,导致人才流失,要知道,汉初三杰中的和,可都是从项羽的阵营投靠到刘邦那里的。汉初三杰中,除了张良和韩信,另外一个人就是。
汉初三杰都有很多典故,我随便说几个,大家都很熟悉,比如张良拾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胯下之辱,萧规曹随、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有这么多典故足见这三个人的能力有多么的过硬,简直就是刘邦的三驾马车。
而刘邦对他们的任用也,张良足智多谋,是刘邦的总参谋;韩信用兵如神,是刘邦的大将;萧何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是刘邦的大管家;就这样刘邦虽然好几次被打的很狼狈,但是有了这三驾马车,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事都井然有序,即使有打击也很快能够恢复,最终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
汉初三杰虽然很有名,结局却不尽相同,张良的结局最好,功成名就后跟随赤松子云游世界,最后去世,获得刘邦及家人很高的评价。
第二呢就是萧何,萧何当然也是自然死亡,不过在刘邦晚年却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差点死去。
而韩信则是最差的,不仅身首异处,还留下一个叛乱的名声,那么同是汉初三杰,贡献都那么大,为什么结局差距那么大呢? 韩信之死,萧何和张良反应不同 我们从韩信之死说起,韩信用兵如神,刘邦一直很忌惮。
当韩信在北线破魏平赵,收燕伐齐后,刘邦安抚韩信,封他为齐王; 待韩信率领汉军兵围楚军于垓下、最后消灭项羽后,刘邦旋即改封韩信为楚王,使其远离根基深厚的齐地;其后刘邦又借巡游云梦泽之机,设计抓住韩信, 并以谋杀罪将其押回京都,软禁起来,同时削去了韩信的兵权,最后将其降为只有虚名的淮阴侯。
这一切都是因为韩信的军事才能实在太强了,而且虽然韩信是刘邦的属下,但一直存有成为诸侯王的念头。
阳夏侯陈豨举兵谋反,刘邦前往平叛,萧何留守。
有人向吕后告密说陈豨的谋反是和韩信商量好的,两个人会里应外合,推翻刘邦的统治,吕后就把萧何找来,商量对策,最后决定由萧何发布刘邦凯旋的喜报,骗韩信入宫。
由于韩信是萧何举荐的,所以对萧何还是相信的,就入宫了,入宫后就被埋伏的刀斧手给抓住了,此时的韩信还大喊:萧丞相救我!哪里还找得着萧何?坐在殿上的吕后尽数韩信的谋反行为,将韩信杀死,随后将韩信的父、母、妻三族一股脑捕杀净尽。
这件事情大概发生在公元前197年,而刘邦建立是公元前202年。
读下《》就会发现,张良的主要成就都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前,建立汉朝之后的张良的事迹非常少,只有定都长安和拥立太子这两件是大事。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
刘邦翦除异这件事,张良很少出谋划策,要知道张良可是刘邦的总参谋。
反观萧何,则是不余遗力,刘邦外出平叛,萧何管理内政,井井有条。
刘邦对萧何非常不放心,经常询问萧何在长安的,当听说萧何爱民如子时,刘邦总是不高兴,萧何却全然不知,辛亏有人劝萧何,萧何拿出了自己的钱财充当国库,刘邦这才高兴起来。
后来萧何还多买地,侵吞老百姓的田产,刘邦看到也很高兴,不过当刘邦象征的问罪时,萧何却乘机向刘邦请求把上林苑的空地给老百姓,刘邦非常不高兴,认为萧何这是在收买人心,便把萧何关起来,经过大臣们的劝说才放出来。
汉初三杰结局不同,主要是因为出身 张良闭门不出,萧何,韩信被诛杀,这是汉初三杰在汉朝建立之初的处境,他们三人的情况,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出身不同。
张良是战国时期的贵族,张良家担任过五代韩王之相;而萧何则是刘邦的老乡,可以说跟刘邦最亲近;韩信则家境贫寒,先投身于项羽,后来才投奔刘邦的。
刘邦对三人的任用也不一样,刘邦和张良是一见如故;萧何不用说,那是心腹。
韩信则是个外来户,可以说刘邦自始至终没有信任过韩信,只是在用韩信的才能。
张良祖上世代为韩国相,对于看的非常清楚,所以张良在汉朝建立之后就托病不出,出行没有规律,远离权力中心,但又是在刘邦的眼皮子底下。
而萧何自认为是刘邦的老乡,又拥立刘邦,并且屡次搭救刘邦,他认为自己应该尽心的辅佐刘邦,再就是认为刘邦不会怀疑他的。
殊不知刘邦已经不是当初那个亭长了,已经是大汉的了,萧何没有认清这一点,才被关进牢房的。
而韩信则是军事天才政治低能,吕后杀韩信的理由那是欲加之罪,如果韩信真的参与谋反的话,是坚决不会去朝贺的,他去了,说明他没有参与,再就是政治敏感太差了,韩信是一个自负的人,他由于家里穷,曾经有过胯下之辱,所以他自尊心很强,韩信离开项羽就是因为没有得到重用。
出身不能代表什么,却能决定眼界和格局,我们不能决定出身,却能改变自己。
多读书是一个改变自己很好的途径,当然订阅历史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初那些异姓诸侯王的最后结局都是怎么样的呢?
或许有很多人不知道,也有很多人不记得,在建立汉汉帝国过程中刘邦分封了八个异侯王,他们分别是赵王、长沙王吴芮、淮南布、燕王臧荼、韩王、齐王韩信(后徙为楚王)、、燕王。
然而,当刘邦坐稳了皇帝位后,面对着这些曾经为秦之暴政而立下功勋的诸侯王们,刘邦的做法很明确,他举起了手中的大棒,在汉初的这八位异性诸侯王中,除了赵王张耳因病而亡,长沙王吴芮传国五世外,余下的六位都。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汉初那些异性诸侯王们的最终结局。
1、韩王信 汉2年(前205年)11月,刘邦立韩王信为韩王,大致辖治原故地,都阳翟(今河南禹县)。
韩王信本名韩信,后被封为韩王。
为了与同名同姓的兴汉三杰之一楚王韩信相区别,一般习惯称他为“韩王信”。
韩王信是战国末年韩国国王的庶孙,他身材高大,英武伶俐,从小就胸怀大志。
首义、群雄并起后,原山东六国中的楚、燕、齐、赵、魏纷纷宣告 复国,唯有韩国仍付阙如,迟迟没有复辟。
于是立韩国贵族韩成为韩王,以资号召。
韩成引为凭靠的两个主要助手,文的是司徒,武的就是太尉韩王信。
张良、韩王信一起跟随沛公刘邦由武关进入关中,目睹了轰轰烈烈的秦王朝灰飞烟灭。
在刘邦与发生尖锐矛盾的时候,他们都是刘邦坚定的支持者。
韩王信积极参与鼓动汉王乘机“还定三秦”,然后东向以争天下的行动,并屡立战功。
项羽杀害韩成、改立郑昌为韩王后,刘邦派韩王信率领一支部队,前去争夺韩 地。
郑昌不敌韩王信,被迫投降。
刘邦就做了个顺风人情,立韩王信做了韩王。
其实,这时称他为“韩王信”,才算是名正言顺。
韩王信对汉王感恩戴德知恩图报, 主动率领韩军配合汉军作战,以部将的身份自居。
刘邦对此非常满意,两人合作无间,关系非常亲密。
天下大定后,刘邦把他从“天下劲兵之处”的韩国,徙封到太原,为他守边。
太原是个是非之处,有凶恶的为邻,韩王信自然不得安生。
他也知道刘邦不会容下他,最终亡命匈奴。
后被汉军围于参合,战而死。
2、赵王张耳 汉4年(前203年)11月,刘邦立张耳为赵王,大致辖治原故地,都襄国(今河北邢 台)。
第二年秋天,张耳病死,景王。
他的儿子张敖袭封为赵王,娶刘邦大女儿为后。
汉七年,刘邦经过赵国,张敖对刘邦百般尊敬,刘邦却待其十分傲慢。
赵国臣子认为主公受到了侮辱,、赵午等人决定在柏县安排刺客刺杀刘邦。
这件事情赵王张敖没有参与也并不知情。
事情败露后,张敖被认为叛乱押送到长安。
贯高带着一众宾客扮作家奴到长安,受尽磨难为张敖洗刷冤情。
刘邦很欣赏这些曾今密谋刺杀他的宾客们的高义,任用他们为高官,反而清白的张敖被贬为宣平侯,另遣宠姬所生爱子代王如意为新科赵王,又一家异国收归。
3、淮南王 汉元年(前206年)2月,项羽曾在戏下封英布为九江王,名列18诸侯王之一。
汉3年12月,英布在随何的游说下叛楚归汉。
汉4年(前203年)7月,刘邦改封他为淮南王,辖治淮南,都六(今安徽六安)。
平心而论,淮南王英布最初还是过了好几年威福自恣逍遥快活的神仙般的日子。
但这一切,止于汉11年(前196年)。
韩信、彭越相继被诛杀,英布感到恐慌。
《汉书•英布传》载其“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
”英布手下有个臣子叫贲赫因为一些琐碎的事得罪了他,逃到京城,上告英布谋反。
朝廷派人来调查,英布恐慌举兵反。
刘邦率兵亲征,英布兵败被杀。
汉12年(前 195年)10月,刘邦立3岁的小儿子刘长为淮南王。
4、楚王韩信 汉 4年(前203年)2月,刘邦曾立韩信为齐王。
汉5年(前202年)正月,改封楚王,辖治淮北,都下邳(今江苏邳州)。
韩信是一个天才式的军事将领,“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对于这样的人物,精明的刘邦不可能不防备,韩信要挟刘邦封王的时候更使刘邦有危机感。
所以垓下决战刚一结束,刘邦就夺了韩信的兵权,找了个无关痛痒的原因将他改封到楚。
刘邦不放心把韩信留在有鱼盐之便,地势之险的。
徙封十个月后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可能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和定计伪游云梦,擒获韩信。
削去他的王爵,贬为淮阴侯,控制起来。
韩信失去了王位,平日也十分郁闷,到了陈豨叛乱时,他准备在京城内响应,结果最后“成也,败也萧何”,被诱杀,三族遭夷。
汉6年(前201年)正月,刘邦将:立胞弟刘交为楚王,立堂兄刘贾为荆王。
荆王刘贾被率军反叛的淮南王英布击杀后,汉12年(前195年)10月,刘邦改荆国为,立侄子刘濞为吴王。
5、梁王彭越 汉5年(前202年)正月,刘邦立彭越为梁王,大致辖治原魏国故地,都定陶(今 山东定陶)。
彭越是昌邑(今山东巨野)人,渔民出身,当过强盗。
3年(前207年)冬如 火如荼时,他才拉起一支千余人的小部队,就地转战。
战争前夕,彭越所部发展到万余人马,漫无依归。
汉元年(前206年)6月,他接受齐王田荣授予的将 军印玺,协助平定三齐。
次年冬南下助齐攻楚,但被项羽击败。
4月,归顺汉王刘邦,被任为国,获封建成侯。
此后,部属发展到3万的彭越长期在梁地流 动作战,对楚军的后勤补给和后方基地造成了巨大破坏,多次迫使项羽分兵回击梁地,大大减缓了刘邦在荥阳、成皋一线正面战场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汉4年(前 203年)秋,彭越再次攻占梁地20余座城池,并切断了楚军粮道,有力配合了其他方面汉军的作战。
汉5年(前202年)11月,彭越率部与刘邦、韩信、英 布、刘贾及周殷等在垓下会合,围歼楚军主力,迫使,自刎乌江。
受封梁王后,彭越过了几年春风得 意的好日子。
然而。
汉十一年秋,陈豨造反,刘邦亲征,经过邯郸征兵,彭越称病未至军前,结果刘邦大怒。
彭越越发惶恐,更不敢见刘邦,但是他也没有听从部下劝他起兵的建议。
一个流亡在汉的梁国罪臣举报彭越谋反。
彭越被捕,刘邦把他贬为庶人,流放蜀地。
在流放的途中,彭越碰到了吕后,陈述他的冤情,想回到故乡去,吕后答应了,两人一起回到洛阳,吕后向刘邦进言“彭越壮士也,今徙之蜀,以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吕后指示人再告彭越谋反,彭越被处死宗族被夷。
汉11年(前196年)3月,刘邦立儿子刘恢为梁王。
6、7、燕王臧荼、卢绾 燕王臧荼在楚汉相争之时,一直在观望,知道最后才倒向刘邦。
臧荼在史书上记载很少,高帝六年秋,臧荼造反,刘邦亲征之,九月剿灭。
后来刘邦把他自小的好朋友卢绾封为燕王。
陈豨在造反,牵扯到了很多人,卢绾就曾经和他联系过,这事后来让刘邦知道了,他下令卢绾进京受审,卢绾拒绝。
刘邦派、率军攻打卢绾。
卢绾并没有造反的心思,他还想着入京向刘邦亲自请罪。
刘邦死后,卢绾亡命匈奴。
8、长沙王吴芮 长沙国是异性八王国中唯一存留下来的王国。
也是诸国中面积最小,实力最弱的,并且地理位置偏远,与南越交界。
初代长沙王吴芮死后,他的后代传国五世,文帝年间无嗣,取消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初时期的人口是如何恢复的 汉高祖刘邦到底用了什么损招
历经秦末乱世和争霸,当时的中原王朝人口损失极为惨重,《》有载“至汉祖定天下,民之死伤,亦数百万,是以平城之卒,不过三十万,方之六国,五损其二”,可见当时人口下降的严重程度。
汉初时期,全国人口从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的约3000万,直接下降到了约1700万。
在那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时代,人口乃是国家富强的一大指标,尤其是在汉初的情况下,更是需要大量人口恢复生产。
为了恢复人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加征丁口税。
《汉仪注》有载,在楚汉争霸的关键时刻,刘邦为了筹集粮饷和鼓励生育,于汉四年(前203年)下令“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兵车马”。
也就是说,对成年人按人头进行收税,凡是十五岁至五十六岁的,每人征收120枚钱币(即一算)。
为了少交税,百姓只好在女儿不足15岁之前便将其出嫁,如此一来自己便可以少交一份钱,如此一来便降低了成婚年龄。
2、生孩子免税。
《汉书》有载,刘邦遭遇“白登之围”返回长安之后,于汉高祖三年(前200年)春下令,“民产子,复勿事二岁。
”也就是说,如果百里有孩子出生,那么可以免除两年的赋税。
要知道,汉初的百姓是相当贫困的,即使汉初实行“宽政轻赋”的政策,百姓仍然难以承担。
在这一政策的刺激下,人口出生率自然会大为提高,不过对于女性来说自然比较痛哭,在古代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不仅是个极为痛苦的过程,而且极有可能因此丧命。
这还仅仅是汉高祖刘邦的政策,即位的同样为恢复人口下了一道政令,更是直接对女子成婚年龄进行了规定。
3、降低结婚年龄。
根据《汉书》记载,汉惠帝六年(前189年),为了进一步鼓励生育,汉惠帝下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也就是说,如果女子到了十五岁还没有结婚,那么每人就要征收600枚钱币(即五算),这算是一种惩罚性措施,如果你想当剩女,那么就要承担高额的罚款。
这道政令一下,等于直接将女性的成婚年龄强制降低到了15岁以下,而为了成婚,不仅选择余地小了很多,而且15岁的女孩子根本没有发育完全,承受的痛苦可想而知。
汉惠帝刘盈影视形象 不过,虽然这一系列的政策对女性来说比较痛苦,但对人口恢复的确产生了积极作用。
人口到元光六年(前129年)时,便已经迅速恢复到了3600万,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在数十年的时间内,人口增长了多达2.5倍,这也为汉武帝征讨匈奴提供了强大的人口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