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支持维新变法?李鸿章为什么会保护维新党人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0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在朝上,拿出有人弹劾他是康党的奏折给他看,没想到硬呛呛地说:“若旧法能强国,吾国早已强矣。

即变法则为康党,臣罪无可逃,臣实是康党。

”1898年9月,的一个雷霆动作引发了轩然大波。

9月初,礼部一个与康有为关系密切的六品主事王照看到与关系微妙,大胆上了一个奏折,建议光绪母子二人出访外国,并以日本为出访的第一站。

礼部尚书怀塔布认为奏折太出格,便将奏折扣下。

光绪知道这件事后,大发雷霆,认为礼部尚书无端阻挠言路,将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与另外四个侍郎一同革职,让王照连升三级,官至三品,以示激励。

紧接着,光绪又下了一道更令人惊骇的圣旨:任命四位新军机章京,他们是:内阁候补侍读杨锐、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内阁候补中书林旭和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

明确规定:所有奏章,由4人圈阅;所有上谕,均由4人拟定。

原来的王公大臣和军机处之军机大臣,被搁置一边。

这样处理问题的方式虽然表示了的变法决心,但明显暴露出光绪在处理事务上的草率和鲁莽。

毕竟,名不正而言不顺,以区区四品,怎么指挥那些一品二品大臣呢?朝廷老臣顿时不满,他们纷纷跑到向太后哭诉。

没过几天,事情轮到在家赋闲的李鸿章了,光绪突然下诏:罢免李鸿章总署大臣之职,令其勿在总理衙门行走。

接到圣旨的李鸿章不由得啼笑皆非,此时,李鸿章已基本赋闲在家了。

在此之后的局面更不可收拾了。

大约是光绪自感压力很大,维新政策推不动,整日在宫中大发雷霆,弄得手下大臣和惶惶不可终日。

朝廷老臣们不敢怪罪于光绪皇帝,于是,便迁怒于那些变法的维新党人。

时间到了9月下旬,北京的政局变得更加微妙了。

慈禧凭着丰富的政治经验,感到维新局面的渐渐失控,感到了威胁的阴影。

而这时候,光绪方寸大乱,不知要做些什么,并且,一意孤行听不得别人的意见。

更让人觉得的,可能是光绪预先知道危险号了,他突然下旨,让康有为离开京城。

到了下旬,一件事情让颐和园的慈禧觉得非常震惊——日本前首相访华,光绪安排20日在宫中接见他,外界传闻光绪拟聘伊藤博文为清国维新顾问;同时拟邀担任清国顾问的,还有美国人李提摩太。

这样的说法让慈禧很生气,毕竟,伊藤和日本是清国的仇人,旧恨未消,皇上却私下有这样的打算,实在有伤体统!慈禧一直是一个爱面子的人,在她看来,面子是做人最根本的,更让慈禧感到危险的是,有人报告,光绪召见了驻扎在天津小站的新军首领袁世凯!9月20日这一天在一种微妙无比的气氛中度过:早晨,光绪在宫中第三次召见袁世凯;上午,康有为离开了生活数年的南海会馆,悄然“奉旨出京”;中午,袁世凯乘火车回到天津;下午,光绪接见了伊藤博文,会见的同时,慈禧在屏风那边聆听。

21日,慈禧宣布重新训政,下令捉拿“结党营私、莠言乱政”的康有为、康广仁兄弟。

24日,朝廷宣布将张荫桓、徐致靖、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革职治罪。

26日,上谕派御前大臣会同军机大臣、刑部、都察院审讯此案。

28日,军机大臣传谕刑部,将谭嗣同等6人一起绑赴菜市口正法。

被杀的6人,史称“戊戌六君子”。

维新的结果真的被李鸿章预料到了。

变法由于缺乏必要的手段,缺乏根基和策略,缺乏缜密的实施方案,缺乏方向性,也缺乏争取与妥协,最后不可避免地变成带有悲壮意味的一厢情愿和一意孤行,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在贤良寺,李鸿章在第一时间里听到了这样的变故,惊诧之余,李鸿章也颇为难过。

对于维新改革,李鸿章的内心一直很复杂。

毕竟,是应该迈出的一步,而这第一步刚刚迈出,就输得一塌糊涂。

那段时间里,李鸿章一直把自己紧闭在贤良寺中,他既没有参与慈禧幽禁光绪的行动,也没有发表同情光绪维新的言语。

他与这一切都保持着距离,只是暗中设法保护一些“新党”人士。

9月24日,李鸿章宴请伊藤博文及其随员大岗育造,酒过三巡之后,谈起康梁变法。

李鸿章先是试探伊藤博文的态度,然后为康梁辩解说:“论其罪状,无非煽惑人心,致于众怒。

”对于朝廷重责的罪人,李鸿章的看法还是与他们不一样,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并且预言:康梁日后必大有作为!不过老辣而狡猾的李鸿章还是借助于维新变法的失败让自己了。

政治就是一种多人围坐的扑克牌局,即使是同仁身败名裂,自己仍可以从中获利。

李鸿章是深谙政治牌道的。

1898年11月,朝廷在平息了戊戌变法之后,打算废立光绪,慈禧最担心的是洋人们集体干涉,于是派荣禄来李鸿章这里,想让李鸿章打探消息,安抚洋人。

李鸿章就汤下面说:“洋人直接的态度可能难以直接问起,不如任命自己为两广总督,这样,各国领事就会来祝贺,到那时,就好跟洋人们沟通了。

”荣禄回去后向慈禧转达了李鸿章的意思。

平息了维新变法的风波之后,慈禧此时正想借助于老臣们的力量稳定政局。

这种情况下,上谕很快就下了,李鸿章东山再起,被任命为两广总督。

李鸿章愉快地接受了这样的任命。

冬日的阳光下,李鸿章在贤良寺的门廊里迎接着英国公使窦纳乐的到来。

英国公使首先祝贺李鸿章被重新任命,说自己是特意来为他送行的。

李鸿章为公使安排了家宴,在酒宴上,窦纳乐突如其来发问道:“听说贵国要废掉光绪皇帝?”问话的同时,窦纳乐死死地盯着李鸿章的脸,试图在这张苍老的面容上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李鸿章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用一种标准的外交辞令温和地说:“公使大人,我想,无论如何,这应该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吧?”窦纳乐也不甘示弱,一板一眼地说:“我是大英帝国的驻华公使,如果以后有外交上的交涉,关于中国的最高元首,除了光绪皇帝之外,大英帝国不承认别的什么人。

”李鸿章点点头,他算是明白英国公使的态度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待维新变法的事情上,李鸿章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看法,丝毫也没有因为朝廷对于康有为的态度而改变。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各地纷纷奉懿旨捉拿康梁。

准备就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临走前晋见慈禧谢恩,在朝上,慈禧拿出有人弹劾他是康党的奏折给他看,没想到李鸿章硬呛呛地说:“若旧法能强国,吾国早已强矣。

即变法则为康党,臣罪无可逃,臣实是康党。

”慈禧没料到李鸿章竟这样回答自己,一惊之下,竟不知怎么把话题问下去了。

李鸿章到了广州之后,又有人向他请教对康有为的看法,李鸿章再次脱口而出:“朝廷意抓康党,尔等无需怕,吾即是康党!”把在场的人吓了一大跳。

在这件事上,李鸿章可以说是悲愤交加,对于朝廷如此对待改革者的方式,李鸿章伤透了心。

从本质上说,李鸿章一直是比较有个性的人,只是在很多时候,出于各种各样的利益和权衡,李鸿章将个性隐藏了起来,给人一个的印象。

在经历一系列大起大落之后,77岁的李鸿章已觉得无所谓了,他看透了清国腐朽而顽固的做派,也对这个风雨之中的朝廷深感失望。

尽管李鸿章与康有为在很多地方的观点不尽相同,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康有为们遭到的下场,不免让李鸿章伤透了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鸿章冒出这样的话来,也不足为怪了。

不仅如此,在对待康梁问题上,李鸿章还有一系列相应的行动。

当康有为和梁流亡国外,惊魂未定之时,令他们感到意外的是,他们竟收到了李鸿章托人捎来的“问候”,甚至还收到了李鸿章的一封亲笔信,在信中,李鸿章勉励康梁“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时境遇,遽灰初心”。

一个清国显赫地位的高官如此慰问流亡海外的朝廷通缉犯,自然让人感动。

康梁急忙回信,以表达自己的感激心情。

对于康梁,李鸿章确实是有“私爱”的,不管是对维新党人的同情也好,还是给自己留后路也好,李鸿章最起码表现了自己的勇气和主见。

中国的确需要关键时候能够立得起来的人才,需要有新观念、新思想,有想法,有胆略的新式知识分子,李鸿章幻想着有朝一日如果真正地对清国进行改造的话,那么像康梁这样的人才,是必然要用的。

1900年1月,在贤良寺居住了5年之久的李鸿章离开了京城。

在接到朝廷的任命书后仅10天,李鸿章就带着他的三眼花翎,像一只候鸟一样飞去了南方。

随机文章五四运动时间左传——既是【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西班牙斗牛比赛视频曝光,28岁小伙被牛刺穿胸部死亡NASA和spacex火星计划对比,NASA将在2033年实现人类登陆火星为什么挖到太岁会死人,太岁值钱勾起心中邪恶的欲望/造成1人死亡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子午谷奇谋又没有可能会成功?诸葛亮不支持的真相是什么

葛亮首次北伐,大将军提出子午谷奇袭之计,率领五千精兵由子午谷快速到达长安城下,一举拿下长安,由率领大军由斜谷赶到长安支援。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子午谷奇谋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是有的。

且不说魏延是不是能占领长安,就说魏延率领5000奇兵突然出现在长安周边,那效果肯定不会比华夏震动差。

但是诸葛亮为啥不支持,我觉得要看诸葛亮的目的是啥。

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我认为诸葛亮的核心目的不是击败曹魏,占领雍凉地区。

他最根本的目的是在军队中扶持。

诸葛亮常自比。

这是他自己说的。

管仲,诸葛亮之前中国政客心中偶像,的国相;乐毅,、之前中国军人心中偶像,大将。

自比管乐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出将入相”“建功立业”。

这四个字也是诸葛亮个人的政治理想——不要把“兴复汉室”套在他头上,他对汉室没有什么感情,至少他自己从未表达过。

为了这个政治理想,诸葛亮没有考虑过投效,因为曹操那边内政有,军事上阿瞒自己是绝对一把手。

也没有考虑过跟兄弟联手,孙家的人,更信任。

守着刘表,还跟刘表有姻亲关系,也没打算出山——一则刘表不成器,二则刘表更信任蒯氏兄弟和蔡家子弟。

他等的就是这样的主公:缺少一个谋主,身边猛将两三个,却没人给他出谋划策拿主意。

要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就要有军政大权,政治上,诸葛亮已经获得了丞相职位,是蜀汉当时一把手,军事上,他客没有绝对领导权。

倘若打起仗来,他可以是战争总指挥,但日常情况下,蜀汉的军队更多的在魏延、吴壹、这些人手里。

每一个将领都有属于自己的统帅军队的方法,只有战争时期才把总指挥权交给诸葛亮,这显然对他协调军队,实现政治和军事目标有影响。

所以诸葛亮想到的办法就是在军队中扶植代理人——马谡。

毕竟在日常时期,无论是魏延、李严甚至降将吴壹,他都缺乏正当理由来指挥控制。

马谡是的弟弟,马良是诸葛亮铁杆,马谡更是诸葛亮小迷弟,这样的人,扶植成军队里的代言人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在第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用马谡,哪怕先前刘备已经告诫过他不可以重用马谡,他还是选择了固执己见。

诸葛亮也不可能预见不到街亭一战的重要性,不可能不知道一旦的目的没有达成,他的整个北伐计划就会泡汤,但面对更合适的人选、魏延、吴壹等人,他还是选择了启用马谡。

为了保险,他还给马谡配备了王平作为副手。

这个安排的不合理之处,恰恰是解释诸葛亮动机的关键。

1.为什么不用魏延、吴壹、赵云? 2.为什么给马谡配王平作为副手? 作为整个战略计划最为关键的街亭一战,诸葛亮应该是深知其重要性的,而如此重要的一次战斗,按理说,派宿将去打,应该是更合理的选择,但诸葛亮偏偏选择了马谡——一个此前几乎从未真正统帅过军队的军事爱好者。

而诸葛亮深知这一战的利害关系,所以给马谡配了王平这样一个副手,并且叮嘱马谡要按照自己的安排行事。

王平在军队中的资历实际比马谡早得多,他出身曹魏军队,本来是降将,汉中之战时投降刘备方,后来一步一步的稳扎稳打,成为蜀汉军队中的实力派人物。

诸葛亮深知王平的能力和水平,按理说,即便是不用魏延吴壹和赵云,用王平去作为主将防守街亭,也比马谡更为保险。

这种安排的逻辑在哪里? 我们仔细想想其实就能知道,这样安排的最大受益者其实是马谡。

街亭防守战是整个第一次北伐最关键的一战,这一战实现了目标,等于第一次北伐就成了。

那主将自然是立了极大的功劳,在军中的地位自然会直线上升。

结果没想到马谡这个草包输的如此彻底迅速,第一次北伐彻底失败。

先扯了一大篇北伐失败的推测,其实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为什么诸葛亮不支持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实际上,子午谷奇谋之所以是奇谋,就是因为魏延太聪明了,而且成功率不低。

前已经知道曹魏在西北的防御松懈了,长安守将是,这人怯战无谋,连街亭都不守,又怎么会防守子午谷?因此魏延一旦真的从子午谷出兵,极有可能真的打到长安城下,无论长安是不是能拿下来,对于魏延自己来说,都是大功一件。

魏延在蜀汉的资历本来就不虚诸葛亮,再立下大功,以后诸葛亮要完全控制蜀汉军方可就难上加难了。

所以这个功劳一定不能给魏延拿去,必须给自己的小弟马谡。

实际上,我们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的种种安排,难以理解的事情很多。

在整体策略上,诸葛亮是保守的,他想先吞并雍凉地区,然后再推进到关中,稳不稳?基本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做法。

但到了关键时间点的关键战斗上,他的安排又极为冒险激进:面对防守街亭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马谡这个基本上完全没有实际指挥经验的生瓜蛋子,还要马谡听从自己的遥控指挥,简直是不可理喻。

有说法是防守街亭是给诸葛亮消化投降的陇西三郡争取时间,如果真是这样,那安排马谡去守街亭就跟不可理喻了,马谡是做过地方行政长官的,消化三郡的工作正是马谡的对口。

退一步说,不用马谡去消化投降的三郡,也可以安排马谡去坐疑兵,让赵云来防守街亭。

再退一步讲,你让王平作为防守街亭的主将,让马谡做副将行不行? 但诸葛亮的安排是让宿将赵云去做疑兵,让马谡作为主将来面对增援而来的曹魏中军。

这里就有矛盾,无论怎么解释,都只能证明一个问题:诸葛亮的安排是错的,而且很大概率是故意这么安排的。

也就是说,诸葛亮很可能知道是错的,但他就是要冒这个险,而这个冒险的实际受益者必须是马谡。

冒险赌博总是有目的的,否则没人会去在这样关键的情况下赌博。

另一个角度分析,就是如果承认诸葛亮就是水平低,那这么安排就可以解释通,但显然诸葛亮水平不低。

而如果确认诸葛亮水平高,那这么安排就是别有用心。

我认为他的用心,就是给马谡刷经验,刷战绩,然后扶植为军方代理人,说不定诸葛亮戏中未来的雍凉都督,就是街亭立下大功的马谡。

这样才能解释通第一次北伐期间的种种不合理现象。

而接受了这种解释,我们就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重要问题:诸葛亮首次北伐的真正意图。

前面说了,如果是以为蜀汉取得实际收益为主要目标,那诸葛亮就应该采取保守策略,确保真的,一步一个脚印,三郡投降之后派宿将防守街亭,然后尽快消化三郡地区,继而实现以三郡为基地的东征。

但现实问题是,如果不是这样呢? 如果诸葛亮首次北伐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扶植马谡,占据雍凉只是搂草打兔子呢? 那所有诡异操作都解释得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决定唐太宗立储的关键因素:国舅长孙无忌的支持

的图谋败露,皇太子的地位不保,这一点毫无疑问,问题是挑选什么人来取代他,让唐太宗很费思量。

唐太宗一度倾向于魏王,朝廷中岑文本、刘洎也公开提出这个建议。

唐太宗还把这种想法当面告诉了李泰。

第二天,唐太宗对大臣们谈起这件事,说:“昨天,李泰扑进我的怀里,对我说:‘今天是我的重生之日,从现在开始,我才真正称得上陛下的儿子。

我只有一个儿子,将来我死的时候,要把他杀了,然后把皇位传给弟弟晋王。

’父子天性,李泰能对我说出这种话,实在让我怜爱。

” 褚遂良不以为然,说:“陛下的看法不对。

魏王的想法不成立,陛下传位给魏王,将来魏王再杀死自己的爱子,然后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天下怎么可能有这种事?当初陛下立承乾为皇太子,却在承乾与魏王李泰之间犹移不定,嫡庶不分,魏王享受的一些待遇甚至超过了皇太子,造成的混乱一直沿续到现在。

如果陛下一定要立李泰,请先妥善安置好晋王,才能保全他们。

” 唐太宗听了褚遂良的一番话,立刻,哭着说了三个字:“我不能。

” 选择李泰的另一个障碍是,在两个亲外甥当中,长孙无忌倾向于晋王,唐太宗无法逾越他这个障碍。

但李治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弱点,就是性格过于柔弱。

唐太宗曾经对长孙无忌说:“你劝我立李治,李治仁懦,让我为国家社稷担忧,怎么办?” 李泰知道舅舅长孙无忌不站在自己的一边,干脆自己出面,直接去找五弟李治,希望把他拉到自己的阵营中,他对李治说:“你和汉王好,不怕将来受连累吗?” 李泰的话里隐含着一种威胁,李治是一个胆小的人,因此整天忧心忡忡。

唐太宗询问缘由,李治把哥哥李泰的话告诉了他。

唐太宗因此明白,四儿子李泰也是一个冷酷之人,一旦他得到至尊的地位,只怕没有李治的活路。

据说此前在太原发现了一块奇石,石头上面自然形成了三个字“治万吉”。

唐太宗把这看成是一份图谶,转而又想立李治,犹豫不定。

选择继承人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唐太宗考虑最多的,是哪一个选项对他的家族造成的伤害最小,而不是哪个选项对管理国家更有利,哪个儿子更适合这个位置,表现出自私的一面。

有一天唐太宗在两仪殿与群臣议事,结束之后他单独把长孙无忌、房乔和李勣几个重臣留下来,商量皇太子的事。

唐太宗伤心地说:“我有三个儿子,一个弟弟。

究竟选择哪一个做皇太子,还不能确定,我的心中没有依靠啊。

” 说罢,唐太宗一头扑到榻上,拔出腰间的佩刀,对准自己就要刺下去。

众人吓得魂飞天外,一齐跑上去抱住唐太宗,用力把佩刀从他手中夺下来,递给一旁的晋王李治。

然后大家问唐太宗为什么要做这种吓死人的傻事?不就是要立皇太子吗?他想立哪一个? 唐太宗心目中其实早有了合适的人选,说:“我想立晋王。

” 皇帝的话,不可违逆,况且又是在这种情形之下,所以长孙无忌第一个表态:“尊旨。

谁有异议,斩!” 长孙无忌是皇后的哥哥,是几位嫡皇子的舅舅,他一开口,没有人再敢说一个“不”字,况且这个选择本身也没有大毛病。

唐太宗等的就是长孙无忌的这句话,立刻转头对晋王李治说:“你舅舅答应立你为皇太子,还不快谢谢他!” 晋王赶快拜谢长孙无忌。

唐太宗还有几分顾虑,问大家:“你们的想法与我一样,可是天下的臣民会怎么样看待此事?” 几个人一齐说:“晋王仁义孝顺,天下久已闻名,不会有异议。

如果我们欺骗皇上,百死不辞。

” 唐太宗在几位重臣面前流露悲伤,又拿刀自向,感觉有一点表演的成份,目的是逼他们顺从自己的意志,其中最主要的是长孙无忌。

唐太宗面临重大决策的时候,常常表现出性格中犹豫、迟疑的一面。

好在他的身边集合了一群精英之材,总能帮助他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这一次也不例外。

到此,唐太宗终于下定决心,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李承乾谋反的案件也可以结案了。

四月,皇太子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发往黔州安置。

汉王李元昌被赐死,兵部尚书、驸马都尉杜荷等人被处死。

侯君集到底是一条汉子,临刑之前对监刑的官员说:“我稀里糊涂,沦落到如此地步。

其实我怎么会造反呢?当年我也做过将军,为国立过大功,请求皇上给我留一个儿子,让我长享祭祀。

” 唐太宗听说之后,留下侯君集的妻子和一个儿子,流放到岭南,其余的家人处死,家财抄没入官。

废掉李承乾的第二天,晋王李治被立为皇太子,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李承乾身边的许多官吏都受到处罚,于志宁却是例外,唐太宗不但没有惩罚他,又让他到李治身边,依然担任太子左庶子。

那以后,唐太宗对皇太子李治不太满意,又想改立。

李恪在兄弟当中排行第三,被封为吴王,兼任安州都督,唐太宗的二儿子李宽死得很早,李恪的地位就比较特殊。

李承乾被废掉,这种特殊性更加明显。

李恪的生母是,是的女儿,给李世民生下李恪和李愔两个儿子。

李恪虽然是庶子,但血统高贵,在大臣与百姓中间名望很高。

当初唐太宗早早让李恪到自己的王国去上任,对大臣们说:“我也不舍得让李恪离开,希望能经常见到他。

可我更希望他们这些庶子都能变得成熟一些,可以独挡一面,将来我死了,他们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做国家的籓屏。

” 唐太宗的一番话,显出他对庶子们的慈爱。

李恪临行之前,唐太宗又赐书给他,说:“你现在就要离开我,我不送你,只送你良言,你要体会我的苦心。

”唐太宗要求李恪“以义制事,以礼制心。

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

” 李恪擅长骑射之术,文武双全,各方面很像自己的父亲。

唐太宗打算改立李恪,长孙无忌坚决不同意。

唐太宗问:“你是不是嫌李恪不是你的亲外甥?这个孩子果敢英武,处处都像我,将来一样会保护你的。

” 长孙无忌说:“李治性格仁厚,是守成的君主。

凡事最怕举棋不定,皇储大事,尤其忌讳反复。

” 唐太宗明白,长孙无忌代表的外戚集团势力强大,只好放弃李恪。

长孙无忌从此对李恪充满敌意。

李治即位之后,在处理房遗爱谋反案的时候,长孙无忌趁机把李恪归入案中,判他死罪,以绝后患。

李恪冤屈,也明白自己是被谁陷害的,临刑之前高喊:“天地有灵,将来一定族灭长孙无忌家族!” 皇权斗争中的失败者,性命往往比平民更脆弱。

贞观十九年,庶人李承乾死在黔州。

另一个失败者李泰,先是被夺去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将军等职务,改封为顺阳王,关押在将作监,以后又被责令离开长安,迁居均州的郧乡县,政治生命到此结束。

唐太宗一直念念不忘这个胖儿子,曾经拿着李泰的奏章对身边的大臣说:“我喜欢李泰的文才,我时时惦记着这个儿子。

可是,为了江山的稳固,只能这样处置他,让他们兄弟们相安无事。

” 一番话,尽显一个老父亲的无奈。

唐太宗要让后代避免李承乾、李泰这样的问题,写下一份诏书,给后代子孙立下一个规矩:“从今以后,如果皇太子行为不端,其它的皇子企图取而代之,两人都要被废为庶人。

传之子孙,以为永制。

” 唐高宗永徽三年,李泰死在郧乡,时年三十五岁,死因不详。

随机文章秦始皇真的是暴君吗?新疆楼兰美女干尸价值,超亿元(能购30多辆法拉利)蒙古现千年木乃伊身体完好,身穿裘皮母马陪葬(高端奢华)揭秘河南洛阳盗墓大案,疯狂盗墓贼用火药炸开皇后陵盗掘国宝新疆三十万镜像人事件真相,研究双鱼玉佩致使能量泄露出现复制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李鸿章支持维新变法?李鸿章为什么会保护维新党人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