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出名的两个歌女,她们的一生有多传奇?
【千问解读】
你们知道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在封建社会中,女子的地位非常低,这是不争的事实。
例如,唯一的嫡亲妹妹,作为江东最受宠的小公主,最爱舞枪弄棒,却依然逃脱不了和亲的下场;每逢战乱,被俘获的女子,只会沦为对士兵的赏赐,根本不会被当人看待;甚至有人为了让自己或他人填饱肚了,将心爱的女人做成肉羹。
在那样的时代,普通女子的地位,都如此低,歌更令人看不起,她们会受到什么样的待遇,可想而知。
然而,凡事皆有例外,在汉末,有两个歌女却突破了这些禁锢,一个巾帼不让须眉,改写了天下大势,另一个则成功逆袭,走上了人生巅峰,最终母仪天下,她们分别是谁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貂蝉 貂蝉是我国古典四大美人之一,在《》中,她原本是司徒府中的歌伎,“其女自幼选入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伎俱佳”,被王允当成亲女儿宠爱。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她大约仅能成为王允的侍妾,或者被送人,免不了沦为玩物的结局。
虽然在小说中,她依然没能逃脱这样的结局,但是她却凭一己之力,改变了天下大势的发展——当时权臣祸乱朝纲,其麾下又有骁勇无敌的作为爪牙,就连十八路诸侯聚义,都没能将其剿灭。
这个时候,王允献连环计,先许诺将貂蝉嫁给吕布,又将其献给了董卓,于是貂蝉辗转于董卓、吕布之间,终于让这对“父子”反目,于是有了吕布手刃董卓,攘除奸凶之事。
如果没有之后的文和乱武,经貂蝉出手之后,大汉或许不会灭亡,如此看来,她的确改写了天下大势。
二、卞夫人 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貂蝉仅是演义中虚构的女子而已,能够达成这样的成就,只是因为作者为她开了光环,在真实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大约是不可能发生的。
那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当时另一位牛掰的歌女。
《·魏书·后妃传》记载:“武宣卞皇后,琅邪开阳人,文帝母也。
本倡家,年二十,太祖于谯纳后为妾。
”意思是说,魏文帝的母亲卞夫人,是琅邪开阳人,她出身于倡家,即表演性艺人家庭,说白了同样是一个歌女。
而且,她二十岁的时候,才嫁给为妾。
可是,她凭借着自己的聪慧与稳重,得到了曹操的厚爱。
例如,曹操为避董卓之乱,逃回老家的时候,传来了曹操去世的消息。
这个时候,曹操身边的人,都想回曹操的老家,卞夫人却说“曹君吉凶未可知,今日还家,明日若在,何面目复相见邪?正使祸至,共死何苦!”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回去了,曹操还活着怎么办?就算真有大祸到来,大家陪他一起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众人听了她的话,没有轻举妄动,此事令曹操非常欣赏。
宛城之战后,原本的正妻与曹操合离,她便被曹操扶为了正妻,先后成为了丞相夫人、魏王后,儿子曹丕登基之后,她则成为了曹魏的第一任皇,登基之后,她又成为了曹魏第一任太皇太后,真正做到了母仪天下。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只要心怀大志,只要足够聪慧,在封建社会中,巾帼照样可以不让须眉,甚至小小的歌女,也能走上人生巅峰,这一点,不管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真实历史上,都不容反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蜀汉众将中,最适合镇守街亭的主将是哪位?
228年春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因为自汉中之战后曹魏在西线和蜀汉之间并没有大的战事发生,加上死后诸葛亮忙于内政和平定南中叛乱也无暇北上,所以魏蜀边境相对平静。
和也在忙着和东吴作战,因此曹魏西线力量薄弱,面对诸葛亮突然发动的进攻准备不足,一时之间陇右五郡中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投降,雍州刺史郭淮和天水太守马遵节节败退,只能退守天水郡上邽苦苦支撑,之初取得重大战果。
回过神来的曹魏迅速集结兵力,曹真和张郃火速率大军驰援雍凉二州,不仅如此,曹叡也在长安坐镇,当时诸葛亮的兵力部署是这样的:诸葛亮自己率领主力围攻上邽,只要拿下郭淮,陇右五郡唾手可得;同时和邓芝在箕谷佯攻并成功地吸引住了曹真的主力,唯一让诸葛亮放心不下的是由谁来把守街亭,以阻挡住张郃的援军由此进入陇右五郡。
诸葛亮再三考虑之下任用参军出任主将,并以王平为副将共同前往街亭,后面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并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失守街亭使得张郃破关而入,曹真也击败了赵云,主力大军迅速赶往陇右,诸葛亮面临被分割包围的危险,只能撤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就这样草草收场。
第一次北伐的失利诸葛亮要承担不小的责任,当时蜀汉众将中能镇守街亭的并非只有马谡一人,比如有人就认为是其中之一,王平也可以担任主将,那么蜀汉众将中真正适合镇守街亭的主将是谁?不是姜维,也不是王平,而是当属无疑,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为何说姜维和王平不是最佳人选?先说姜维:姜维原本是天水太守马遵的参军,诸葛亮拿下天水时姜维投降,也就是说当时姜维才刚刚投降不久,再怎么样诸葛亮也绝不可能派姜维去守街亭!所以有些观点煞有介事的分析姜维去守会怎样怎样,那是纯属无知。
再说王平,虽然王平也是降将,但他早在219年汉中之战就归降了刘备,按理来说王平去守街亭也是个合适人选,但是王时级别太低,只是个牙门将和裨将军,蜀汉众将中哪个级别不比他高,街亭如此重要总要有个级别较高之人出任主将,王平只能出任副将。
战后诸葛亮自贬三级,赵云也被降为镇军将军,唯独王平表现出色得以升迁为讨寇将军,说实话如果当时王平能有战后讨寇将军这个级别,他很可能是出任主将的有利人选。
赵云和邓芝远在箕谷,魏延当时是丞相司马兼凉州刺史,军中地位仅在诸葛亮之下,而且魏延的善守在蜀汉众将中是出了名的厉害,魏延219年出任汉中太守一直到227年,曹魏在他手上没占到丝毫便宜,他在汉中“错守诸围”的防守策略沿用了几十年可谓是让人;街亭的重点在守不在攻,魏延无疑是镇守街亭的最佳人选。
可惜诸葛亮为了培养马谡让他建立军功,弃魏延而不用,只是让魏延驻军在街亭之右的山谷中策应马谡,可谓是,否则赵云在箕谷,诸葛亮在上邽,魏延在街亭只要挡住张郃一段时间,等到诸葛亮击败郭淮和马遵、攻破上邽后,再和魏延合兵一处,那样一来陇右五郡就是诸葛亮的囊中之物了,只能是说诸葛亮这一次真的是用错了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如此推行的“满化” 最后为什么还是敌不过汉化
语言是构成特定文化的基础之一,每个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语言系统。
汉语虽然博大精深,但是在历史上,有数个中原受到少数民族统治的阶段,汉语都是受到少数民族所携文化压制的。
但即便如此,汉语最终还是没有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消逝,反倒流传到了今天。
每当入主一个新的领地、建立一个新的王朝,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这片土地上的子民,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算对一个地区使用了军事压制,最终还是难以抵抗这个地区的文化形态的。
因为有了前朝的各种借鉴,所以满清入关之后,除了对中原实行了各种政治、经济方面的压制,还实行了一些文化压制的手段。
首先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剃发易服”,大体就是让所有有着蓄发传统的汉人强行更改发型,剃掉额头前面的头发、并且将剩下的头发束成辫子;另外,服饰也要向满人看齐靠拢。
除此之外,还下令全国学习满语。
为了将满语普及,清朝统治者规定满人的社会地位要高于汉人,并且入仕当官只能够由满人担任,而在一些正式场合,所有的官员都只能说满语。
只不过,如此推行的“满化”,到了清朝末期,却被汉文化完全地“融化”了。
不仅官员里汉人成群,而且连都不会说满话了。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清朝统治者如此推行“满化”,却还是没能敌过“汉化”呢?汉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其中,还隐藏着许多满语无法普及的不可抗力。
首先就要说到这个满语的教育问题。
在最初,满人的确是想要通过改变中原人的语言,来让文化渗透到王朝的每个角落的。
但是实行的成效却并不理想,其一就是因为汉人实在太多、满人实在是太少,会讲满话的比会讲汉语的人要少很多,老师比学生要少很多。
能够教学满语的人少是一点,更何况对汉人来说,满语本来就晦涩难懂,老师再讲解不到位,满语就更加难学。
,中原人讲汉语的还是很多。
满语没能普及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汉人太多、汉文化实在是太过根深蒂固,这是满清所难以撼动的事实。
所以到了后来,爱新觉罗·皇太极甚至良心发现,觉得依照前朝的经验,一味对汉人进行文化压制是不可取的,不久民众可能就会对清朝统治者有意见了。
于是皇太极甚至开始了“汉化”,首先是大规模地采用汉臣,另外就是让一些满人贵族官员和汉人接触,学习的文化。
汉人的社会阶层和满人的社会阶层相互融合,不同的文化两相交织。
这样一来,文化融合的迹象就愈发明显了。
只不过,虽然这个时期的汉人已经可以当官了,但还是要学习满语的,毕竟不会满语的话,连试卷上是什么内容都看不懂。
于是大批的人为了当官入仕开始学习满语,但这个时候的满语对这些人来说,已经是一门需要系统学习的外语了,更大的母语还是汉语。
至于清朝皇室,越到后来,不喜欢满语课的皇室子弟就越多。
因为这些皇室子弟虽然身上流淌的都是满人的血,但终究是出生在中原的孩子,打生下来就被汉文化耳濡目染,对满语自然没了兴趣。
所以到了最后,末代皇帝溥仪甚至只会在上朝的时候说一句满语,意思是“平身”。
满清对中原实行的文化控制,最终还是没能抵挡汉文化的庞大潮流,并且被淹没在汉文化当中。
且不说末代皇帝溥仪,就连我们所熟知的,在觉得无论上朝还是开会场合都要讲满语实在是太麻烦之后,干脆用一纸谕令将满文废除。
最终,原本被规定为“(清)国语”的满语还是消逝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