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汉献帝禅让的大臣,为什么没得到曹丕的重用呢?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9 点击数:
简介:这场“劝进”的闹剧用事实再一次证明是个智者,是个实干家。

作为学识渊博、熟读的人,他知道各地出现的“吉兆”是骗人的鬼话,只有马屁精能说出口,自己若,曹不心知肚明,

【千问解读】

这场“劝进”的闹剧用事实再一次证明是个智者,是个实干家。

作为学识渊博、熟读的人,他知道各地出现的“吉兆”是骗人的鬼话,只有马屁精能说出口,自己若,曹不心知肚明,会小看自己的。

事实上,从当时的情势分析,代汉,势所必然,用不着再去为唱什么赞歌,司马懿也不会去做这种自轻自贱的愚之事。

曹丕称帝后,特别提升他为侍中兼尚书右仆射,与尚书令桓阶、尚书左仆射共同负责尚书台事务,从这就能看出司马懿没有把自己降低到马屁精、谄媚鬼的行列,此举不仅得到了同僚们的好评,而且曹不对他越发信任。

而那些“劝进”最早,言语最肉麻的大臣,像左中郎将李伏、太史丞许芝,依然没有得到重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禅位 220年冬,改朝换代的與论声声高涨,当了几十年傀儡,整天担惊受怕忍辱偷生的汉献帝,在皇宫里度日如年。

一日,深谙曹丕心意的左中郎将李伏、太史丞许芝、相国华歆、太尉、御史大夫等,到皇宫奏请汉献帝禅位于魏王曹丕。

李伏奏道:“玉版中,已有预言,定天下的人,魏公子桓(曹丕字子桓),正是魏王表字,合于符谶,因此出现种种祥瑞,陛下当应天顺人,仿效尧舜故事,禅位于魏王。

”尚书陈矫(字季弼,今浙江东阳人)、尚书左仆射陈群等官员纷纷上奏,要献帝。

汉献帝看着眼前的这些人,恨不得生吞活剥了他们,只恨自己无才无能,不能掌握天下,可怜祖宗拼下的江山,只得拱手相让…他只身来到高祖庙,、羞愧难当,鸣咽着对祖先们说,自己不孝,无力指点江山,要把皇位让给曹不了。

随后,派御史大夫张音手持符节,将的玉玺送给曹丕。

献帝禅让帝位,曹装模作样几番谦让后,终于毫不客气地答应下来。

时年农历十月二十九日,曹丕在受禅台上完成登基大典,为魏文帝,改年号为黄初,定都洛阳。

新君继位,为显新气象,显示新福祉,曹不又提拔了许多功臣元勋,封赏了大量官衔爵位,粉饰太平。

以来的尚书台,实际上是处理全国军政机要事务的机构,直属于皇帝,所以有“天下枢要,皆在尚书”的说法。

魏取代汉,这政治格局依然未变。

而尚书台的首脑,是尚书令和尚书左、右仆射,简称“令ト”。

令仆之下,有六位尚书,分管三公曹、吏部署、民曹、客曹、二千石曹和中郎官曹。

司马懿任尚书,封安国侯,221年,迁任侍中,也就是皇帝侍从长官。

不久,尚书令桓阶病近,陈群升任尚书令,司马懿兼任尚书右仆射。

二人入则陪天子,出则掌枢机,而曹不新设置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基本上无实权。

司马懿的仕途一路走来,顺风顺水,一再升迁,由一个属吏文学掾,只用十三年时间就攀登到尚书台的副长官,成为如同今天的“省部级”官员,还由亭侯升为乡侯。

真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深得信任守后方 司马懿深沉稳重,干事精练,在任尚书右仆射兼侍中的五年中,深得曹不的赞许。

225年农历二月,曹不任命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相当于今副总理级),录后台文书,坐镇。

录后台文书就是总管朝政,权位极重。

曹丕是个有智慧的君王,他知道怎样得到权力,更懂得如何巩固权力,因而他明白治国理政,最重要的是知人善任。

221年农历三月,曹不擢升辽东(今辽宁东阳)郡公孙恭为东骑将军,使这一鞭长莫及的地区保持稳定。

又命张既(字德容,今陕西人)为凉州刺史,去平息当地胡人的反抗。

张既到金域,不顾兵少道险,渡河击敌,暗地里却选精兵直击武威。

当这支精锐部队突然来到敌人背后时,胡骑以为是天降神兵,于是引军猛追,与数胡骑相遇。

221年农历四月六日,称帝,鼎立三方中已有两方正式亮出旗号,只剩孙吴一家了。

刘备即位后,七月,起兵几十万,沿长江东下,攻打,要为他死去的盟弟报仇。

在刘备大军压境的严峻形势下,孙权派遣使者面见曹丕,向曹丕称臣,奏章恭敬卑微,并送返国。

于禁,征讨充州时其带人投奔。

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

219年,于禁跟随(字子孝,曹操堂弟)讨伐关羽。

时逢大雨,于禁七军被淹,只得登高避水。

关羽以战船出击,于禁晚节不保,率众投降。

东吴在擒拿关羽后,获于禁。

现孙权将其送还曹魏。

曹不任命于禁为安远将军,要他到邺城去拜谒曹操的陵墓。

曹丕事先派入在陵园殿内作壁画,内容为关羽克敌,愤怒,于禁投降。

于禁看到后羞愧患病而死,这是后话。

孙权甘愿称臣,曹不内心欢喜,文武百官齐声道贺。

只有刘(字子扬,今安肥东人)说:“应乘势出大军,渡江击吴,孙权灭亡了,则蜀国势单力孤,难以久存。

这是天赐良机不可错过。

”曹不却不以为然,说:“他人投降称臣,我们就乘机灭之,恐怕会阻塞天下英雄归降之心。

”曹丕接受了孙权的降表,并派太常邢贞前往武昌(今湖北省鄂域市)封孙权为“吴王”,加赐九锡。

孙权亲自前往驿站等邢贞,手下的文武官员不解,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孙权却淡淡地说:“从前也曾接受封号为汉王。

大丈夫要能屈能伸。

一个虚名,对我有何损失?” 222年农历五月,进攻孙吴的蜀军自巫峡建平扎营,直至夷陵附近,设立数十座营盘。

曹不听说蜀军用树木做了栅栏,连营七百多里,便说蜀军犯了兵家大忌,必败。

果然,不久(字伯言,今江苏苏州,时被孙权拜为大都督)就在夷陵的猇亭(今湖北宜昌市亭区),大败蜀军。

同年九月,曹不派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前往,催促吴王送子来洛阳,作为两家联盟的见证。

而此时的孙权正为打败刘备而洋洋得意,认为自己已成霸势,断然拒绝了曹。

曹丕这オ发现上了孙权的当,不禁大怒,准备起兵伐吴。

这时,刘晔又进言道:“现在讨伐时机已过。

孙权刚刚获胜,上下一心,且有江河相阻,不可能将他制服。

”曹丕不听,令征东大将军曹体(字文烈)率大军南征。

孙权因为扬越一带少数民族没有完全征服,有心腹之忧,加上与蜀大战刚罢,需要休整,于是又谦卑上书曹丕,请求允许他改过自新,并打算代儿子向皇家求婚。

又说,打算派孙邵(字长绪,今山东潍坊人)、(字子布,今江苏徐州人)护送孙登同时入洛阳。

曹不此时抓住要害,回书说:“我岂愿去长江边?若孙登早晨上道,我晚上便退大军。

” 孙权见曹丕再难哄骗下去,干脆来了个ー不做,二不休,自奉年号为黄武,与曹魏彻底决裂,正式自立了。

曹丕被孙权要弄了一番,十分恼怒,便。

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到蜀国访问,与蜀汉恢复往来。

孙吴和曹魏双方在长江边互相攻伐,尽管曹魏,却常常吃亏,直打到223年农历三月,曹丕只得下令班师。

这次南征,劳师糜饷,无功而返。

这年夏天,蜀主刘备在永定(重庆市奉节县)逝世,由十七岁的太子(字公嗣)继位,丞相(字,今山东沂南人)辅政。

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字伯苗,河南新野)出使吴国,与吴交好。

孙权也明白,只有两国互相依靠,才能与魏鼎足而立。

如果两家不和,势必被曹魏所乘,都不可能生存下去。

于是吴蜀恢复联盟。

曹丕听闻吴蜀复盟,甚感不妙,于224年农历七月决定再次伐吴。

侍中辛毗劝阻,曹丕不听,留下尚书仆射司马懿镇守许昌,负责督办军需。

八月,曹登上龙舟,顺蔡河、水进入淮河,九月抵达广陵(今江苏扬州东北),企图从此处横渡长江伐吴。

孙吴听到曹丕入侵的消息,当时有安东将军(字文响,今山东临沂)提议在建业(吴国都城,今江苏南京)周边修筑围栏和篱笆,造假楼,并在江中设船。

众将听了徐盛的计策,皆不解,虽无几人赞同,然而徐盛,坚持实施自己的计划。

曹丕御驾亲征 待到大军到后,远眺着前后成片的篱笆和围栏,望着那时隐时现的楼台小糖,曹丕产生了疑问,那篱笆干什么用的,难道里面藏有干军万马?他不由得想起了当年的,那是父亲一生的耻辱,如今自己会不会重蹈覆辙?再看长江,江水正涨,,气势撼人。

面对如此危险的情景,曹丕意识到:至少在目前,越长江吞孙吴,只能是说说而已,于是叹道:“魏虽有武骑,无所用之,未可图也。

”此时暴风骤起,曹不所乘龙舟锚链刮断,失去控制,随波漂荡几乎翻覆。

曹丕被吓了个半死,只得放弃渡江,下令班师。

曹丕伐吴不成,对外巡游却上了瘾。

他本是王孙公子出身,要想舒舒服服无牵无挂去周游四方,必须有一个恰当的借口,所以统率六军巡视,待机过江吞并东吴,这便是最好的理由。

理由好找,但有一个难题,那就是守好家门,后院不能起火。

谁来留守呢?皇帝统兵在外,巡游居无定处,这后方的一切,包括日常政事、宫殿宗庙、府库物资等等,都是留守大臣说了算。

这个留守大臣,实际上就是皇帝的代理人,必须是一个既忠诚又能干、威服众臣的人。

按常理说,上阵还需父子兵,曹兄弟共二十五人,岂能找不出一人来看门守户?曹反复斟酌据量,你别说,自家兄弟还真找不出一人,只好从外姓人中找了。

举目朝中外姓人,论能力,论忠心,谁能与司马懿相比?没有,真的没有,那就是司马懿了。

于是,便有了上述不寻常的任命。

司马懿从中、尚书仆射升任抚军大将军,录后台文书,不仅官品提高,而且手中的实权更大了。

原来的侍中与尚书射均是文职,不涉武事,而抚军大将军则握有重兵。

按曹的指示,在他外出巡游时,朝中及地方一些军机要事,统统要听抚军大将军的调遣,这权力委实不小。

再者,原来的尚书仆射,只是尚书台的副长官,而录后台文书却不然,皇帝出游时,尚书台分两台,随皇帝巡行处理前务者叫作“行台”,留在后方处理政务者叫作“后台”。

司马懿越是推让,曹丕越是不允,且态度异常诚恳地说:“让你承担处理留后事宜的职责,并非给你增添荣耀,实在是想让你为我分担国家的忧愁啊!”这份信任,恐怕连铁石心肠的人都会被感动。

司马懿不再谦让,开始积极筹备镇守事宜。

一个月后,魏文帝曹丕即东下江准,巡视去了。

225年,三伏天刚过的许昌仍赤日如火,“暑逼人”。

躺在卧榻之上的司马懿满面倦容,毫无精神。

他感到身体乏力已经好几天了。

他知道这是天热和劳累所致。

曹丕东下江准,仍用的“伐吴”名义,且出动了十万兵马,人数众多,行军速度极慢。

大军从许昌出发,先由陆路东行至县(今安徽省毫州市),准备从这里入准,然而从许昌到县大概四百里的平川大道,竟走了近四十天。

兵马抵达皇帝的故乡谯县后,一住就是三个月。

这期间,曹丕每日都与家乡父老故旧聚会欢饮,无忧无虑,快乐无比。

此时后方的司马懿可受不了,皇上和十万将士,天天要吃要喝要用,他得张罗;各州郡的大量公务,他得过问。

千斤重担压在身上,使他身心疲惫,虽然オ四十七岁,,精明强干,但不分量夜地连续工作,即使是铁打的人也吃不消。

司马懿终于撑不住,病倒在卧榻上。

▲司马懿 司马懿静静地躺着,可就是睡不着。

近来他常常失眠,就是在较凉爽的夜间也是如此。

越想睡,越睡不着。

他努力克制着自己,闭目养神,然而脑海里总不断出现几个月前皇帝御驾亲征离开许昌时的情景他率领留守的官员,在南门外为出征者送行。

车辚,马萧萧,旌旗蔽空,戈矛耀日,十万雄兵过处,那地动山摇的声势自不必说。

当天,皇帝全身戎装,乘坐御驾亲征时专用的“戎车”,缓缓出城。

结语 那戎车之前,由九卿之一的率领清道骑士为前驱,骑士之后是九辆导引的游车,车上载彩色弯旗、金钲黄钱,导引车后是天子乘坐的戎车。

此车华丽无比,其身饰以金箔龙形图案和孔雀花,其轮髹以朱红之漆;其上竖着绘有日月云龙、系有十二条彩色飘带的大旗;其前驾以六马,辔轭皆以金银为饰,而后排左侧的马轭上,系有“左”,即一面硕大的旄(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当戎车来到近前时,他率下属一齐拜伏行礼。

曹不咐停车,把司马懿召至车旁,缓缓说道:“虽有战功,但留守后方的功劳更大。

后方事务,全托付给你了将自己比作当初的第一功臣萧何,这是何等的信任,何等的器重想到这里司马懿立马感到自己有负圣恩,于是勉强起身,准备前往留守府办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世袭制和禅让制有着什么分别?有着怎么样的利弊

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

其中可分为政治世袭和经济世袭两类。

世界各地的人类社会的早期都曾出现过世袭制度的统治政权,其中多数为封建世袭制度。

是古代爵位、官职的一种传承制度。

先秦时代,中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

这种世袭的次数理论上是无限的,直到改朝换代或占据这个爵位或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为止。

对后世政权的好处: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对后世的影响: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帝制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皇位世袭制弊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皇位继承制原则因在窄狭的世袭范围内选择接班人,不可能保证素质的优化与崇高。

所选皇帝中幼儿、白痴、、昏庸之徒众多,其祸国殃民定属必然。

禅让制与世袭制 禅让制: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

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

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

打破了以前模糊的界限,统治者就是统治者,被统治者永远是被统治者。

这样固定的社会分层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想着如何统治,被统治者想着如何为主子服务)如就创造了繁荣的青铜文明,而王位禅让只是在不大的原始社会,这种不是严格的角色分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阻碍社会发展,还是分工好,王位世袭是这种分工的保证。

随机文章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霍金五大预言是什么,2050年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恐怖无限猴子定理是什么意思,无限的猴子加无限的时间将称霸地球盘点世界诺贝尔奖国家排名,美国356人的获得者夺得第一(意大利垫底)德国超前黑科技之歌利亚履带炸弹,希特勒又点歪科技树了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汉献帝最恨的一个人,不是董卓一代奸雄曹操,而是李傕

年少的时候就聪慧过人,长大之后也有雄心壮志,以他的才识和胆略本能够挽救衰微的汉室,然而却生不逢时出生在这形势极其险恶的政治斗争环境当中。

从登基开始就受到了权臣的控制,小的时候对于这些权势滔天之人就感到非常畏惧,之后有心除贼但是实力微小也是非常无奈。

众所周知和两人都曾经挟持过汉献帝,然而他们两个人都不能称作是汉献帝最恨的人,真正的汉贼另有其人。

从东汉末年桓帝灵帝以来朝廷局势就非常混乱,由于宦官和外戚的争权夺势造成皇权旁落,在这个年代出生的大汉天是非常悲催,不仅没有一丁点儿权力,还时刻面临着生命威胁。

汉献帝刘协之前的几任都是落了个悲惨的下场,其实刘协也好不到哪儿去。

其实一开始刘协并不是正统的大汉天子,当时汉灵帝的继承人实际是少帝刘辩。

然而在这种混乱年代毫无礼法可言,全凭实力做主,尤其是董卓更是如此。

董卓奉召入京,因其手握兵权实力强大,很快就把持了国家军政大权,于是就开始嚣张跋扈祸乱朝堂。

董卓因为不喜欢少帝刘辩此人竟直接将其废黜,然后挑选了一个自己中意的皇子拥立为帝,这个人就是刘协。

虽然董卓祸乱宫闱十分可恶,但是他对自己立下的皇帝刘协还是非常恭敬的,从客观上来说刘协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还要感谢他的大恩。

所以刘协虽然对这个权臣很讨厌,但是却谈不上最为憎恨。

其次就是曹操,刘协在流落民间的时候被曹操以天子之礼迎回许都,曹操虽然专权独断,不把刘协放在眼里面,但是对他还是非常厚道的。

没有遇到曹操之前刘协只能四处流离,经常食不果腹,曹操将其尊奉为天子,虽然没有给他权力但是对于物质上面的需求基本都予以满足,并且在最开始的时候对他也很恭敬。

之后汉献帝发动了衣带诏事件,也并非出自对曹操的怨恨,而是想要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但是这触及了曹操的最根本权益,所以他才不能容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曹操所率领的兵马都是自己招募的,占据的地盘也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并非是汉室朝廷赏赐的,他只是借用汉献帝的名号而已,实在是谈不上窃国一说。

汉献帝对于他也没有太多的恨意,甚至还娶了曹操的几个女儿,他们的关系也还不错。

要说起汉献帝最为痛恨的一个人,非李傕莫属,他才是真正的汉贼。

李傕本来是董卓手底下的一个部将,在董卓死后他趁着收拾残余势力,反攻杀入长安并且把持了朝政。

李傕是一个嗜杀残暴的将领,他虽然掌握了朝政但是却不会治理,放任手下士兵四处劫掠,搞得百姓,民不聊生。

汉朝末年不仅动乱不安,而且还伴随着天灾的发生,到处都在闹饥荒,汉献帝筹措了一笔资金准备赈济灾民。

然而李傕却因为军中缺粮,直接将这笔救命的赈灾款给抢走当做军饷,实在是非常可恶。

之后汉献帝自己也陷入了缺钱少粮的境地,他就向李傕要粮食,然而李傕非但没有对他加以援手,反而用已经馊掉的骨头侮辱汉献帝,刘协虽然是一国之主却被他肆意嘲讽,过得实在是非常憋屈。

刘协在董卓和曹操手下待着的时候虽然没有实权,但是吃穿不愁,所以也能够待得下去,但是在李傕身边却是难以忍受,所以他开始考虑跑路。

后来在等人的帮助下刘协顺利逃出长安,从他宁愿流落民间到处流离,也不愿意在和李傕等人待在一起来看,李傕做得确实非常过分。

而李傕掌权的这段时期也是汉献帝一生之中最悲惨凄凉的日子了。

刘协作为大汉天子,却流落民间,到处漂泊,过着缺衣少食的日子,算是历史上最悲催的皇帝之一了吧。

幸运的是曹操拯救了他,以天子的礼仪将其迎接回,让他过上了吃喝不愁的富足日子,甚至还将自己的女儿都嫁与他为妻,可以说待他不薄。

然而刘协是一个有宏图大志的人,不甘于做一个傀儡皇帝,最终还是和曹操走到对立的两面。

有上述可知刘协最恨的人并不是董卓和曹操,而是李傕,你对此有不同看法吗? 随机文章坚持不说谎公孙圣被吴王杀死中国最神秘的史前文明,轩辕黄帝是史前文明的领导者(移民太空)霍金完美体现鲨鱼效应,与病魔斗争50年获得惊人成就(内心强大)揭秘身上有神保护的特征,喜爱神话/看到幻觉/大难不死/做梦修仙月亮的别称有哪些,月亮别称和诗句(银钩/玉钩/玉兔/玉弓/嫦娥)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劝汉献帝禅让的大臣,为什么没得到曹丕的重用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