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官员辞官回乡后靠什么生活?他们有退休金吗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9 点击数:

【千问解读】

《礼记·曲礼上》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

”经学大家在其上注解:“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

” 从这些文字记载来看,古代官员正常退休的年龄在七十岁。

从这一点来看,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似乎对官员还不错,还允许朝廷官员退休。

然而细细思考,便知道这样的规定实在是太“过分”了。

因为古代封建社会生活水平比较落后,医疗环境极差等缘故,以至于通常有“”的说法。

也就是说,古代人能够活到七十岁那是相当稀少的。

所以说,古代统治者定下的“七十而致事”实在是有些“”了。

当然,也许那些统治者也知道这个关窍,于是自古以来便有一个约定成俗的规定,那便是官员可以主动请辞。

既然如此,便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代官员们辞官回乡之后靠什么生活呢? 其实,那些请辞回乡的官员们在待遇方面还是比较不错的,跟现在一样有着一笔“退休金”可以领取。

一、“退休金” 其实说起来,各个朝代官员退休后的情况都有所不同。

在秦汉时期,官员退休之后就彻底成了平民,这个时候的官员退休之后就没了生活来源。

这就需要官员们自己重新找份“工作”来做了。

当然,那些原本就有贵族身份的官员退休后仍然会活得有滋有味的,所以秦汉时期爵位是官员们人人所向往的。

到了魏晋时期,朝廷规定请辞退休之后,会有一个类似“顾问”这样的闲职可以让其担任。

这样一来,生活方面会稍微容易一点。

但要想生活下去仍然得找个“工作”去做。

到了隋唐以后,古代官员们的生活条件就比较优渥了。

因为自那以后,无论官员在位期间的品级有多低,他们请辞回乡之后,都可以享受“半俸”养老的待遇。

换句话说,隋唐以后,古代官员辞官回乡后就有“退休金”了。

到了宋神宗以后,退休官员的待遇似乎就变得更好一些了。

因为从那以后退休的官员可以领取原俸禄一般的退休金,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官职。

换句话说,虽然官员退休了,但他本身的官职仍然还在,不仅官职还在,退休之后的官职还能升级。

除此之外,退休的官员若是家里太穷的话,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向朝廷申请,然后朝廷会给其每月发放二石米。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的官员们辞官回乡之后似乎可以依靠退休金来生活了。

然而事实上却并非是这样的。

因为古代官员的俸禄通常都是很低的,一旦退休之后,他们所领取的退休金更是只有原俸禄的一半。

这点退休金养活自己一个人是没啥问题,但是要养活一家子人,那就几乎不可能了。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辞官回乡的官员们靠什么生活呢? 实际上,除了官员们自己领取的退休金之外,他们还会找别的“工作”以赚取银两养活家人。

二、“工作” 实际上,并非是所有的官员都一定要去另找活干,因为有的人就是个清闲的性子,辞官归乡之后就隐居山野,过着田园生活,这般自然是不需要令找“工作”的。

比如说,的张彖,他因每次荐举提升而被和太守打压,结果直接辞官归去,隐居在了嵩山。

除此种情况之外,多数古代官员请辞归乡之后,都会找些“工作”,用来赚取生活费。

譬如说,有个叫做钱振伦人,这个人辞官回乡之后,去做了一名教书的先生,以此赚取生活费。

因为古代官员辞官之后并非孤身一人,他们辞官之后总要拖家带口,甚至还要带着那些雇佣的家仆和丫鬟一起离开。

即便他们辞官退休,但仍然要跟以前官场同僚保持往来予以应酬。

如此一来,那些官员所能领取的退休金就捉襟见肘了。

钱振伦在扬州当官的时候,一年俸禄多达七百两。

相比其他年收入一百多两的穷官来说,算是不错的收入。

但是跟各个地方同级的官员来说,他没有所谓的“灰色收入”,因而也不算太高。

于是,钱振伦辞官回乡之后一直以教书为生,当了二十九年的教书先生之后,于扬州去世。

此外,再说一说的袁宏道。

袁宏道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以及国子博士等要职。

他此官职后并未为生活来源发愁,反而做了“自由撰稿人”和“驴友”。

他整日游览东南名胜古迹,嬉戏于山林之间,写下了《初至西湖记》、《虎丘记》等著名游记。

游览结束返回故乡之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由此可见,对于古代官员来说,他们辞官回乡之后,要赚取生活来源的话,会找一份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来进行谋生。

倘若不为生活来源发愁的话,则多半会过着优游林下、渔阳山水的清闲生活。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奇怪,既然古代官员辞官回乡之后,还要为生活来源而发愁,那他们为何要辞官呢? 其实,那些官员们之所以要辞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官场太过“黑暗”以至于官员心神俱疲,饱受摧残的缘故。

三、“不得不”辞官 说起来,大家可能不相信,对于很多想要做出一番事业的官员来说,甭管他有多大的抱负,都必然会遭到一些同僚的打压和弹劾。

因为官场清规戒律,古代官员们在做事的时候必须小心翼翼的处理每一件事,一旦有所疏漏,必然会被上级或政敌攻讦。

比如说,明代中期的大臣李廷机。

此人在南京任职期间,为人清廉,官风颇正,在严厉打击各种乱象的同时,还鼓励小贩经商等等,将整个南京的经济搞得红红火火。

更难得的是,他从来不收贿受贿,是一个人人称赞的好官。

正因如此,在三十四年的时候,李廷机被提拔进入了内阁。

然而因为李廷机是的学生,以至于大臣们将他和沈一贯、申时行等人联系了起来,天天对他攻讦弹劾。

以至于他进入内阁之后,大半时间都在应付这些琐碎杂事。

连续几个月被几十位同僚泼脏水,以至于李廷机身心饱受摧残,心神俱疲之下再也无心做官了。

于是,为了让明神宗看到自己辞官的决心,他让全家老小先回福建,自己则将房子捐给穷人,而后独自居住在庙里,同时给明神宗连写五份辞呈。

然而五份辞呈递交上去之后,明神宗丝毫反应都没有,李廷机没有气馁,再连写五份辞呈递交上去。

然而明神宗对李廷机的辞呈依然视而不见,结果李廷机一连写了五十份辞呈,有一种你不给我批准,我就天天写的劲头。

最后,李廷机在庙里一连住了五年,写了总共一百二十三份辞呈,都没有被明神宗批准辞官回乡。

让人觉得比较有趣的事,李廷机倒是得了一个“庙祝阁老”的称号。

万历四十年九月的时候,李廷机递交的辞官辞呈仍然没有得到批准,无奈的他只好在的台阶前向皇帝请辞,然后自行离去了(明代规定,递交辞呈之后,准与不准都可自行离去)。

这件事情被明神宗知道之后,他还专门给李廷机加封为,并且送上了丰厚的银两盘缠。

回到家乡之后的李廷机,心中紧绷的那根筋似乎一下子松了下来,结果四年之后,李廷机于家中逝世。

可见,对于古代官员来说,官场上的之事太多,也会导致他们“不得不”辞官离去。

这一点,倒也能够理解。

结语: 古代官员任职的时候,一般都有回避原则。

也就是说,官员不许在原籍或者有产业的地方担任官职。

因此不论官员在哪里任职,必然会被安排到条件优越的官邸以供官员和家属居住。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辞官退休,官邸就必须出让出来,让给继任者居住。

在的时候,更有一个规定,说是官员辞官之后,不仅要将官邸让出来,还要在三年内不得在任职地居住。

正因如此,古代官员辞官之后,就必须回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你以为古时候都是一夫多妻的,但是平民纳妾要这些条件!

历朝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娶妾其实是对王公贵族的一种福利。

曾经有个外国记者质问以遗老自居的辜鸿铭,以为中国的妻妾制度乃是文明之渊薮,辜鸿铭悠然地指着面前的茶盘中的茶壶和茶杯,笑道:“一个茶壶可以配四个茶杯,你听说过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的么?” 直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人们以风流自命,纳“小星”,富人纳侧室,娶“外宅”,收“通房丫头”,乃至姨太太成群,都是司空见惯之事。

辜鸿铭留过洋,娶过妾,研究的是中国的经典,不过他的这个讲法其实大谬不然,只能骗骗洋鬼子。

事实上,一夫多妻制从西周以来就没有市场,他把中国的妻妾制度当成是一夫多妻制,简直是。

性学专家潘光旦就曾说:“一夫一妻在中国也有天经地义的地位。

不过因为同时承认妾的制度,此种天经地义的禁锢的力量并没西洋的那般大。

……中国的婚姻是始终以一夫一妻为骨干的;一夫一妻是常经,妾制是权变。

” 妾的地位到底如何?我们不妨先看看讲的笑话,虽然他是个严肃的人,而且口吃,不过偶尔讲起笑话来,杀伤力还是挺强的。

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

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

这个故事是说,卫国有一对夫妻,妻子求神明保佑,许下心愿:让我凭空得到一百束布匹吧。

他的丈夫就很不满了,抱怨道:这也太少了吧。

妻子说道:如果更多一点,你就会去买妾了。

故事里头描写的显然是一对平民夫妻,可是他们居然商量着买妾进门,这意味着,在市场上妾的价格不高,当然可能要比一百束布匹高一些,但也高不到哪里去。

《孟子》中所说“齐人有一妾”的故事中,那“齐人”是个乞丐,但他也有妾。

妾的价格如此低廉会造成的一个问题很快引起政治家的关注,西汉的《盐铁论》就记载了一位贤良的看法—— “古者夫妇之好,一男一女而成家室之道。

及后士一妾,大夫二,诸侯有侄娣九女而已。

今诸侯百数,卿大夫十数,中者侍御,富者盈室。

是以女或旷怨失时,男或放死无匹。

” 也就是说,古代流行的是一夫一妻制,除了王公贵族,平民纳妾是不提倡的,不过,到了西汉,更没有人把这个当回事了。

现在则被提升到“女或旷怨失时,男或放死无匹”的阴阳不协的政治高度上。

事实上,历朝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而且还有所限制,这点倒是可以从《明会典·律例四》中得到旁证:“民年四十以上无子听之。

”也就是说,老百姓纳妾需要满足两项条件:一是四十岁以上;二是没有孩子。

由此可知,政府对平民纳妾是有限制的。

准确地说,娶妾其实是作为对王公贵族的一种酬佣,一种福利,所以《白虎通义·嫁娶》更明确地指出:“卿大夫一妻二妾者何?尊贤重继嗣也。

不备侄娣(指不能像天子和诸侯那样有‘侄娣从嫁’)者何?北面之臣贱,势不足尽人骨肉之亲。

……士一妻一妾何?下卿大夫礼也。

” 不过既然“富者盈室”,老百姓当然不服气,末年的黄巾之乱,应该说,有部分原因是老百姓为了争取自己的性权利而做的斗争,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很多的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如果不信,看看其理论指导书《太平经》就知道了,上面就特意提到“一男二女法”: 太皇天上平气将到,当纯法天。

故令一男者当得二女,以象阴阳。

阳数奇,阴数偶也。

乃太和之气到也。

……故使一男二女也。

一男两女,这就不是一夫一妻制了,而是一夫多妻制,而且上升到阴阳天人感应的政治高度。

书中还提到王者可得到更多的女子,每州一个,以应九州之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女子出嫁有哪些嫁妆?这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

在古代,就算是迎娶皇后,都要给皇后娘家一笔丰厚的礼金。

根据记载,古代的皇家甚至还对聘娶皇后的礼金,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如果,按照现在黄金的最低价格来算的话,这些聘礼最少也有一千多万人民,而且,有时候实际的支出会比规定的超出许多。

相应的,如果一个女子要当皇后,她也要准备好一套嫁妆,不过,这些嫁妆的费用都是由皇家出钱的。

比如:皇帝迎娶的侄女的时候,她的嫁妆就由宫里置办了几百担,嫁妆的数量十分之多,仅仅抬进宫中,就用了七天的时间。

并且,在古代社会,女子结婚的时候,嫁妆的多少将直接决定她日后在婆家的地位。

嫁妆丰厚的,婆家就非常喜欢,自然也会对新娘子更好。

如果,嫁妆太少,那么,这个新娘子就会被婆家人看不起,将来还会受尽委屈。

所以,古人在嫁女儿的时候,都会准备一份体面的嫁妆,好让自己的女儿在婆家可以生活得好一些。

“如果养了女儿,就要早早地为她准备好嫁妆,这样在她出嫁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

”在古代,也有这样的情况,因为家人没有及早地为女儿准备好嫁妆,结婚的时候就把家里的财物拿去抵押,就为给女儿置办嫁妆。

比如:,就曾为外甥女借了两百贯当嫁妆。

在上个世纪中叶的时候,嫁妆一般都是一对枕头套或者两床被褥;再到了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就变成了“四十八条腿”和“三转一响”;而到了物质丰富的现代,嫁妆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有房、有车、有家电等等。

各地、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所准备的嫁妆也会不同。

那么,嫁妆到底是什么东西?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在中国古代,成亲的时候都有哪些嫁妆呢? 所谓的嫁妆,就是人们在嫁女儿的时候,送出去的财物,又称“妆奁”、“奁具”和“嫁资”。

根据史料记载,嫁妆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大夫辕颇负责管理国家的土地资源,他对自己管理区域内的土地大加征税,用来作为鲁哀公女儿出嫁时的嫁妆。

在民间也有这样的习俗,就是在嫁女儿的时候,娘家都要准备嫁妆。

比如:的民间女子,出嫁时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也就是让夫家派人来运走嫁妆的意思。

到了战国时期,嫁女儿要配送嫁妆在社会中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了。

根据对战国一座楚墓的研究,专家发现:当时,女子出嫁的嫁妆中,不仅有几辆车,还有许多家畜,比如:大雁、狗和猪等。

在那个时代,猪和狗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用它们来作为女儿的陪嫁,也算是重要的物品之一。

然而,大雁则是新郎到新娘家迎亲的时候,必须要带的物品之一,这就意味着“执雁为礼”,也叫作“奠雁”。

到了西汉之后,女子出嫁的时候,陪送钱财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风尚。

在古代,女子的嫁妆除了这些生活必需品之外,一般还会有房子,土地或毛巾什么的。

根据记载,古代嫁妆内容和现代的差别并不是很大,但是,古代有几样特殊的嫁妆,是现代没有的。

第一种就是陪嫁丫鬟。

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在嫁女儿的时候,一般都会将她们的侍婢一起陪嫁过去,或者让她们的妹妹跟新娘一起过门到新郎家中。

这种风俗在古代很是流行,比如:东晋年间,孔珪的儿媳妇家里就比较有钱,仅仅是陪嫁丫鬟就有七、八个。

第二种是一些不祥之物。

在以前,浙江一带的嫁妆,一定要包含凶服和棺材板等物品。

所谓的“凶服”,就是在公公婆婆去世以后,儿媳妇要穿的蓑衣麻服。

而“棺材板”则是为新郎和新娘将来老了以后准备的。

如果,有的地方不方便陪送棺材板,人们就会考虑把棺材板替换成同等价值的小金棺。

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一点是:新郎家里不仅不会觉得新娘嫁妆里的这些东西有什么不妥,还会为自己有一个想得如此周到且细致的亲家而感到高兴。

第三种则是“压箱底”,这是一种关于夫妻性生活的模型。

因为,这种东西不仅很隐私,而且,还具有辟邪的作用,所以,才叫“压箱底”。

实际是古代性文化的一部分,类似的还有“嫁妆画”,这个东西的主要作用,则是让古代的新婚夫妻们知道怎么过夫妻生活。

最后,还要说的一点就是,虽然,这个嫁妆是女方准备的,但是,一旦女方嫁到男方家里后,嫁妆就成了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女方是不可自行处置的。

“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予。

”因为,在古代已婚妇女没有私财,没有私自处理财务的权利的。

在《广异记·费子玉》中有记载:子玉云:“夫用妇钱,义无还理。

”妻无以应,迟回各去也。

也就是说:丈夫可以使用妻子的嫁妆财产,丈夫使用妻子的钱财,并不需要归还。

并且,在《宋刑统·户婚》引用开元年间《户令》中:妻虽亡没,所有资财及奴婢,妻家不得追理。

综上所述,古代人结一次婚真的很不容易,不仅要遵守如此多的繁文缛节,还要准备如此多的礼金、嫁妆,这对于古人来说,真的是不易之事,所以,既然选择结婚,就不要轻易离婚,不然,再结一次婚的成本就真的是太大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古时候官员辞官回乡后靠什么生活?他们有退休金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