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家产有多少?
【千问解读】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不过,人命终究关天,除非暴君,一般的但凡杀人大都要整出几点甲乙丙丁的理由,罗列几条子午卯酉的罪名,以示自己的明正。
不过,凡事过了头味道就变了,比如说皇帝杀,居然列举了二十条理由,也就是二十条罪状,就很叫人犯琢磨。
哪二十条呢? 一、当皇帝册立顒琰为皇太子时,先期呈给顒琰如意,泄露机密以为拥戴之功, 二、在内骑马,直入左门,过正大光明殿,至寿山口。
三、乘轿出入神武门,直进宫中。
四、取出宫女做小老婆。
五、川、楚教匪滋事,各路军营文书报告,延搁不报。
六、病重时,毫无忧戚,逢人谈笑自若。
七、乾隆皇帝批阅文件,字写错了,竟然说不如撕掉另拟。
八、管理吏、户、刑三部,一手遮天,变更成法,不许手下的人参议一个字。
九、西宁报贼匪聚众抢劫杀伤,将原摺驳回,隐匿不报。
十、朝廷有旨蒙古王公未出痘者不必来京,却违背谕旨,无论出没出痘者,俱不令来。
十一、任人唯亲,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吴省兰、李潢等人,俱保举提升。
十二、军机处在册人员随意撤去。
十三、私盖楠木房屋,奢侈豪华,超标准、超规格。
十四、其坟茔设立享殿,开置隧道,致使老百姓称之为“和陵”。
十五、所藏珍珠手串二百余串,比宫中多好几倍,其中的大珠,比皇帝帽子上戴的还大。
十六、真宝石顶,不是他应该戴的,却藏数十余颗,还有整块大宝石,为宫里所没有的,不计其数。
十七、家中银两衣饰等物,数逾千万。
十八、夹墙内藏赤金二万六千余两,私库赤金六千余两,地窖埋银百余万两。
十九、当铺钱铺资本十余万,与民争利。
二十、家人刘全资产亦二十余万,且有大珠及珍珠手串。
仔细玩味和珅的这二十条罪状,有泄露国家机密罪、渎职罪、玩忽职守罪、贪污罪、包庇罪等等,按照大清律,似乎拿出哪一条都是掉脑袋的,何况数罪并罚呢?嘉庆皇帝想杀和珅、必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决心从是可见一斑。
这奇怪吗?一点都不奇怪。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和珅不杀掉,无疑就是第二个。
对于刚刚走上皇帝宝座的顒琰来说,这一点他的认识十分清醒,而且做的漂亮,你不能说他冠冕堂皇,只能说顺理成章。
因为任何人处在那个位置,和珅同样逃不掉被杀的命运,这就是政治斗争的法则,官场的规律。
可话说回来,和珅也确实太牛了,不杀掉还真不行。
当时有人写了这样一首诗:“绣衣成巷接公衙,弯弯曲曲路不差。
莫笑此间街道窄,有门到达相公家。
”这首诗,说的是和珅每天上班入朝,文武百官伺立道旁夹道迎送,迎送的人墙简直就像胡同一样。
的确,在和珅专权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外结封疆大吏、领兵大员,内掌官吏任免、财政收支、刑法诉讼、谏议策划、政令公文。
官做的越来越大,胆子也变得越来越大,,胡作非为,气焰嚣张。
耐人寻味的是,嘉庆皇帝要收拾和珅,一个“贪”字,足以叫他人头落地,为什么非得给他弄二十条的罪?当时有个叫萨彬图的官员,提出还要继续追查和珅的罪行,嘉庆皇帝不同意,可以设想,假如继续查下去,和珅的罪状又岂止这二十条?那嘉庆皇帝为什么不同意继续查了呢?我的理解,原因有二:一是嘉庆皇帝已经达到了目的;二是再查下去,只能是越查越砢碜。
从二十条罪状看,嘉庆皇帝杀和珅,不仅仅在于杀和珅本身,间接的或者说根本的目的更还在于警示。
我们不妨细细品味和珅的这二十条罪状。
第一条的警示是:秘密建储是一件大事,立我顒琰为太子时,和珅泄露机密向我讨好,我之所以不买他的帐,就是提示你们,作为大臣必须对主子忠诚,绝不可见异思迁、两面讨好。
第二条、第三条的警示是:作为臣子,绝不可居功自傲,恃宠胡为,到什么时候都应该自重。
第四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警示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莫非王臣。
人长的再高,高不过天。
作为臣子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该夹尾巴时你必须夹起尾巴。
第五条、第九条、第十条的警示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一句话信息畅通是皇帝管理好天下的重要因素,作为臣子必须恪尽职责,绝不可玩忽职守。
第六条、第七条的警示是:作为臣子,不仅在心里而且还要在行为上,永远把皇帝主子,爱之敬之。
第八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的警示是:要立党为公,而结党营私,搞小集团主义,树立个人崇拜,绝没有好下场。
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的警示是:贪赃枉法,贿赂公行,你做的再隐蔽,终将天网灰灰,自取灭亡。
第二十条的警示是:作为大臣,手中掌握一定的权力,所以,不仅自身要勤政廉政,还要以身作则,管好身边人。
和珅的这二十条罪状给人的警示,涉及到了一个臣子的思想建设、廉政作风、品德修养、工作态度,等等,可谓意味深长。
如果所有的臣能从和珅的罪行里认真领悟,加以反思,引以为戒,自勉自励,大清王朝何愁不振兴?嘉庆皇帝给和珅罗列了二十条罪状,实在是杀鸡给猴看,其用心可谓深焉。
随机文章商甲宗廪辛简介 多次发兵征伐西方国部落楼兰遗址为什么不能去,极其危险千万别去(天价门票3500元)亚特兰蒂斯文明发展到什么程度,建造海底城市文明远超人类(幻想)海市蜃楼找到过实景吗,平行世界假说引猜测人从地球到月球要多久,目前技术要8天左右/未来可能只需4小时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据说顺治帝王的死和一个女人有关
顺治皇帝皇帝当的好好的为什么会这么想不开,整出一场诈死风波。
据说这一切都和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董鄂妃。
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入宫,董鄂妃刚入宫的时候被封为贤妃。
董鄂妃特别对顺治皇帝的胃口,顺治皇帝好不容易逮住一个喜欢的女人,对于封赏这样的事当然也不会吝啬。
董鄂妃入宫仅仅一个月就被封为皇贵妃。
喜欢看宫斗剧的朋友都知道,皇贵妃这一头衔异常珍贵,在后宫之中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整个天下都是顺治皇帝的,顺治皇帝想封谁当皇贵妃就封谁,封后宫妃嫔算的上是皇帝的家事,但是顺治皇帝把小小的家事,变成了大大的国事。
顺治皇帝不但册封董鄂妃为皇贵妃,他还因此大赦天下。
朝堂之上皇上最大,后宫之中却不是皇后最大。
后宫都是女人,在中国古代女人的价值得靠男人来体现,所以后宫之中谁主沉浮,主要看皇帝喜欢谁。
顺治皇帝喜欢董鄂妃,董鄂妃就是后宫的霸主,皇后是名义上的后宫之主,董鄂妃是实际上的后宫之主。
董鄂妃这么受宠,她儿子地位自然也不一般。
董鄂妃给顺治皇帝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小孩一生下来,顺治皇帝就昭告天下: 此乃朕第一子 ,其实董鄂妃给顺治皇帝生的这个孩子是皇四子。
顺治皇帝之心,这个孩子如果正常长大很有可能会继承皇位,但是这个孩子半路夭折了。
董鄂妃的儿子死了,顺治皇帝却追封一个死去的皇子为和硕荣亲王。
很多在世的皇不一定能混到亲王高位,董鄂妃的儿子却以死亡之身占了一个亲王名额。
顺治皇帝的这一做法明显有违规定,某些大臣也极力反对,但是为了董鄂妃,顺治皇帝还是这么做了。
顺治皇帝和董鄂妃在后宫之中快乐的生活者,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顺治皇帝的宠爱并没有与死神抗衡的力量,董鄂妃在顺治皇帝的泪水中离去。
董鄂妃的离去仿佛抽干了顺治皇帝的生命,在伤心之下顺治皇帝竟然看破了红尘。
董鄂妃的死亡竟然带走了一名皇帝,从此以后朝堂上少了一个的帝王,江湖中多了一名吃斋念佛的和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通缉令完全和真相不一样 为什么还能抓到犯人
现代社会,对于在逃犯,公安机关发布通缉令,全国抓捕逃犯。
通缉令上面信息非常详细,如被通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衣着和体貌特征,还有被通缉人近期照片,发案的时间、地点和简要案情。
其中最关键的是被通缉人的照相,人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这个逃犯的长相,万一碰上这个逃犯,就可以向公安机关报告,将其擒获了。
可是古代没有照相机、手机,古装剧中的“通缉令”画得那么抽象,仅仅寥寥数笔,还是黑白的。
说实话,这些画像已经走形了,简直惨不忍睹,和真人不太像。
有不少朋友有疑惑,这样水平的“通缉令”,有用吗?能够抓获犯人吗? 其实,在古代,这样的“通缉令”也可以抓获犯人,详情如下。
古代“通缉令”上面,除了嫌疑犯的画像外,也有嫌疑犯的姓名、年龄、籍贯,还有此人作案情况,及可能的去处。
古代犯人逃走后,官府会出具州县长官签发的海捕文书(古代通缉令),让捕快拿着在各地粘贴,宣传。
海捕,就是在全国范围内追捕,即使犯人逃到天涯海角,也无济于事。
如《演义》第四回:“ 卓遂令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 。
” 演义中,曹操本想刺杀汉贼,没想到被发现端倪,于是放弃刺杀,而是假称给董卓献刀的。
他将刀献给董卓,才连夜逃出京城,董卓反应过来,发下海捕文书,到处贴曹操的通缉令,四处捉拿曹操。
曹操无处遁形,在中牟县被擒获。
这说明古代的“通缉令”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抓获犯人的。
古代“通缉令”之所以能够擒获逃犯,主要是连坐和重赏两个方面。
连坐 我国古代,实行保甲制度,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如果有一人犯罪,这一户、一甲、一保连坐,都被处罚。
十户人家互相监督,如果谁干了违法的事,其他人就会向官府报告,将其绳之以法。
这些违法的事,当然也包括包庇罪犯。
官府四处粘贴海捕文书,也就是告知所有老百姓,需要注意提防陌生人来到自己的村庄。
如果这一甲内有人藏匿了逃犯,别人也没报告,那就将这十户人家当共犯处理。
重赏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句话不是吹的,而是几千年来的实践总结。
一件事情再危险,只要有人能够出得起足够的价码,就会有人去做。
古代“通缉令”之所以能够顺利擒获逃犯,除了实行连坐重罚外,最主要的是重赏。
古代官府颁发的通缉令中,除了有犯人的姓名、籍贯等基本信息外,后面还会标注一定数额的悬赏金,如“凡抓捕犯人者,赏银一百两。
”如《传》中,,打死镇关西后,仓皇而逃。
当时官府就发放了海捕文书,四处通缉鲁智深。
当时在“通缉令”上不只写了鲁智深的姓名、籍贯、年龄,最主要的是写了对擒获鲁智深的赏金。
如果有人能够向官府提供线索,就会获得相应的赏金,只是比擒获犯人少点而已。
我国古代,生产力低下,如果有人走了狗屎运,正好碰到了这些通缉的犯人,暗中向官府报告,就可以取得丰厚的奖励。
有人觉得这几十、一百两太少了,认为没人为了几十两,冒着得罪犯人的危险,向官府报告,或者帮助官府捉拿犯人。
实际上,古代普通老百姓,很少能够花得起银子,大部分使用铜钱。
因此,这几十两对于古代老百姓来说,就是一笔巨款了。
这真是一夜暴富的机会啊,诱惑还是挺大的,值得冒险。
结语 在古代,没有相机、手机照相,见过犯人容貌的人也不一定会画,而画师根据描述,自然很难画得惟妙惟肖。
这些画师,凭借描述,画的犯人容貌,非常抽象,而其他画师,根据“第一个画师的原版”画,那就更加惨不忍睹了,和真人差得了。
其实,在古代,“通缉令”只是震慑,起发动群众的作用。
最关键的是后面几句话,那就是关于这个犯人的悬赏。
毕竟官府的衙役是有限的,也不能运气那么好,正好碰上逃犯。
只有重赏,才能调动老百姓积极性,帮助官府破案,捉拿犯人,使其无处遁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