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大宋王朝的灭亡是“文明的中断”?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8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我们需要解释一个问题:既然早在11~13世纪的宋王朝,中国就已经产生了近代化,那为什么到了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近代转型还要显得那么艰辛、一波三折?这么重大的问题当然不适宜用单一的原因来解释,不过如果要找出最深刻的历史原因,我认为,那便是——“唐宋变革”所代表的近代化进程在灭亡之后被中断了,历史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倒退。

敏锐的明末思想家黄宗羲与王夫之都察觉到,的覆灭不可跟其他王朝的更迭相提并论。

黄宗羲说:“夫古今之变,至秦而一尽,至元而又一尽,经此二尽之后,古圣王之所恻隐爱人而经营者荡然无具。

”王夫之说:“二汉、唐之亡,皆自亡也。

宋亡,则举、尧、舜以来道法相传之天下而亡之也。

”宋朝之亡,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覆灭,更是一次超越了一般性改朝换代的历史性巨大变故。

用那个时代的话语来说,叫做“亡天下”;用今天的话语来说,大妨称为“文明的中断”。

为什么说宋朝的灭亡是“文明的中断”呢?请允许我先引用周良霄《元代史》序文中的一段话:宋亡之后,元王朝统一中国,并在政治社会领域带来了某些落后的影响,“它们对宋代而言,实质上是一种逆转。

这种逆转不单在一代起作用,并且还作为一种历史的因袭,为后来的所继承。

……明代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承袭元朝,而元朝的这一套制度则是蒙古与金制的拼凑。

从严格的角度讲,以北宋为代表的中原汉族王朝的政治制度,到南宋灭亡,即陷于中断。

” 元王朝从草原带入的制度及其影响,深刻地重塑了宋后中国的历史。

我们择其大者,介绍如下——“家产制”的回潮。

本来宋人已有“天下为公”的政治自觉,就如一位宋臣告诉宋高宗:“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

”天下非君主私有,而为天下人共有。

而来自草原的统治者则将他们所征服的土地、人口与财富都当成“黄金家族”的私产,推行中世纪式的“投下分封制”,“投下户”即是草原贵族的属民,有如魏晋—隋唐时代门阀世族的部曲农奴。

“家臣制”的兴起。

宋人相君臣之间乃是一种公共关系:“君虽得以令臣,而不可违于理而妄作;臣虽所以共君,而不可贰于道而曲从”。

君臣之间,“各有职业,不可相侵”。

入元之后,这种公共性的君臣关系被私人性的主奴关系代替,臣成了君之奴仆,许多大臣甚至需要入宫服役。

在主奴关系下,君对于臣,当然也是生杀予夺,想廷杖就廷杖,就如惩罚自己的奴隶,一位明朝的观察者说:“三代以下待臣之礼,至胜国(元朝)极轻。

” “诸色户计”的诞生。

我们知道,宋代实行募兵制,人民已基本上不用服兵役,劳役亦不多见,差役也开始折钱结算。

入元之后,征服者却按草原旧制,推行全民当差服役的“诸色户计”制度:将全体居民按职业划为民户、军户、站户、匠户、盐户、儒户、医户、乐户等等,职业一经划定,即不许更易,世代相承,并承担相应的赋役。

“驱口制”的出现。

宋朝基本上已废除了奴隶制,但元朝征服者又从草原带入“驱口”制度,使奴隶制死灰复燃。

所谓“驱口”,意为“供驱使的人口”,即在战争中被俘虏之后、被征服者强迫为奴﹑供人驱使的人口。

元朝的宫廷、贵族、官府都占有大批“驱口”,他们都是人身依附于官方或贵族私人的奴隶。

“匠籍制”的推行。

宋朝的官营手工业多实行“和雇制”与“差雇制”,“和雇”是指从劳动力市场上招聘工匠,作为雇主的政府与工匠是平等且自由结合的雇佣关系;“差雇”则带有强调征调性质,但政府还是需要按市场价向工匠支付工值。

元朝却将全国工匠编入匠籍,强制他们以无偿服役的方式到官营手工场劳动。

“路引制”的恢复。

汉唐时,人民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先向官方申请通行证,叫做“过所”。

宋人则拥有迁徙之自由,不再需要什么“过所”。

但元朝又实行“路引制”来限制人口的流动性,元会典中有一项立法,叫做“路人验引放行”:“凡行路之人,先于见住处司县官司具状召保,给公凭,方许他处勾当。

……经过关津渡口,验此放行,经司县呈押;如无司县,于尉司或巡检呈押;无公引者,并不得安下。

遇宿止,店户亦验引,明附店历。

……违者,止理见发之家,笞二十七下。

”商民出门远行、投宿,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文引”,类似于介绍信,才准许放行、住店。

“籍没制”的泛滥。

籍没,即官府将罪犯的家属、奴婢、财产没收入官。

秦汉时,籍没制颇盛,但至宋代时,籍没的刑罚已经很少适用,并严格控制适用,如的一项立法规定:“自今如有依法合行籍没财产人,并须具情犯申提刑司审覆,得报,方许籍没。

仍令本司常切觉察,如有违庆,按勃以闻,许人户越诉。

”入元后,籍没制度又泛滥起来,如的一道诏书说:“凡有官守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论诛之,且没其家。

”这当然是财产权观念发生退化的体现。

肉刑与酷刑的制度化。

自废除肉刑之后,黥(刺面)、劓(割鼻)、刖(斩足)、宫(割势)等肉刑已基本上不用,宋代承五代之旧,保留刺面之刑,但劓、刖、宫一直不敢恢复。

元朝则将肉刑入律,如“盗牛马者劓”。

陵迟等惨烈的酷刑,在宋代只是法外刑,极少应用,在元朝则正式编入法典,代替绞刑成为元代死刑的两种执行方式之一,陵迟开始泛滥化,致使中国法制出现野蛮化的趋势。

“人殉制”的死灰复燃。

人殉作为一种远古的野蛮蒙昧风俗,在汉代以来的中原王朝已经基本消失,只有零星的自愿殉葬。

北方的契丹、女真等草原部族还存在着人殉之俗,这应该是社会未完全开化的体现。

元朝贵族是否保留人殉,史无记载,但元廷鼓励民间殉葬行为则是毫无疑义的,《元史》载:“大同李文实妻、河南阎遂妻、大都潘居敬妻、王成妻以志节,顺德马奔妻胡闰奴、真定民妻、冀宁民妻魏益红以夫死自缢殉葬,并旌其门。

”在这一恶俗中成长的建立明王朝后,即恢复人殉之制。

“海禁”的设立。

中国的“海禁”之设,也是始于元朝。

元廷统治中国不足百年,却先后实行过四次“海禁”,“海禁”期间,商民不准出海贸易:“禁私贩海者,拘其先所蓄宝货,官买之。

匿者,许告,没其财,半给告者”;海外商贸只能由官府出资的“官本船”垄断。

这一点,跟宋朝鼓励和保护民间商船出海贸易大不一样。

“宵禁”的重现。

宋代之前的城市有“宵禁”之制,宋朝时“宵禁”制瓦解,出现了繁华的夜市。

但元代又恢复了“宵禁”,入夜之后,禁钟响起,即不准居民出行、饮宴、点灯,“看守之人,巡行街市,视察禁时以后,是否尚有灯火,如有某家灯火未熄,则留符记于门,翌晨传屋主于法官所讯之,若无词可藉,则处罚。

若在夜间禁时以后,有人行街中,则加以拘捕,翌晨送至法庭”。

治理体系的粗鄙化。

元廷君臣的文化层次跟宋人,这也导致元人无法继承宋朝发达而繁密的治理体系,比如在法制领域,诚如法学学者徐道邻先生所指出:“元人入主中原只后,宋朝优良的司法制度,大被破坏,他们取消了大理寺,取消了律学,取消了刑法考试,取消了鞠谳分司和翻异移勘的制度。

”粗鄙治理体系的特点是税率超低,政府只能维持最简陋的形态,用的话说,这叫做“貉道”;以现代的眼光审视,那种简陋的政府根本无法在历史转型期组织社会与经济的革新。

可以看出来,元朝征服者从草原带入的制度具有明显的中世纪色彩,它们的推行,意味着“唐宋变革”开的近代化方向发生了逆转。

随机文章世界战斗机速度排名,中国歼-20成功进入前三灵魂出窍最简单方法,灵魂出窍有危险吗(4招学会灵魂出窍)菠菜法则的意义,能明确责任减少矛盾(生活中可以减少夫妻误解)太阳系到底有多奇怪,整齐的系内宇宙空间/里外折腾的木星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图片,法医学之父宋慈列第五/第三活100多岁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2025年单招报名入口及流程说明

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2025年单招报名简介如果你计划报考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的2025年单招,首先要了解报名入口和整个报名流程。

作为曾经亲身经历过这一过程的学长,我将通过以下内容,帮助大家更加清楚、明了地了解如何顺利报名,并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

单招报名入口想要参加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的单招,首先需要找到官方网站的报名入口。

通常,报名入口会在学校的官方网站上进行公布,并且可能会有专门的单招页面。

你需要提前登录学校官网,寻找“2025年单招报名入口”相关的链接。

注意,报名入口一般会在指定时间内开放,错过时间就无法进行报名,所以一定要关注学校官网发布的公告,确保在报名开始前做好准备。

报名条件和要求每年参加单招的学生必须符合学校设定的报名条件。

以往的经验来看,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的单招一般要求考生为已完成初中学业的应届毕业生,且年龄和其他一些特殊要求也会有具体的规定。

报名之前,建议大家仔细阅读学校官网上的《招生简章》,确保自己符合报考条件,并且准备好相关的证明材料,如身份证、毕业证、成绩单等。

注册与填写报名信息在进入报名系统后,考生需要先进行注册。

注册时,需要提供个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

注册完成后,系统会要求考生填写详细的报名信息,这一步骤非常重要。

填写时需要保证信息准确无误,特别是联系方式,以免错过后续的通知和考试安排。

上传资料及照片在报名过程中,还需要上传一些必要的资料和照片。

常见的资料包括身份证扫描件、近期免冠照片、初中毕业证书等。

上传资料时,一定要注意照片清晰度和文件大小,避免因格式不符合要求导致上传失败或资料被拒绝。

缴纳报名费部分单招考试可能需要缴纳报名费用,这一点也要特别留意。

在报名系统中,报名费的支付通常会提供多种方式,比如支付宝、微信、银行卡支付等。

报名费支付成功后,系统会生成电子支付凭证,并更新报名状态为“报名成功”。

没有按时缴费或者支付失败的考生,将无法参与后续的考试。

打印准考证报名完成后,考生通常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打印准考证。

准考证上会显示考试的时间、地点、科目等重要信息,确保考生按时参加考试。

打印准考证之前,务必确认报名信息已经完整无误。

对于任何疑问,学校的招生部门也会提供在线咨询服务,考生可以通过电话或邮箱进行咨询。

考试安排与注意事项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的单招考试一般包含文化考试和面试两个环节。

文化考试内容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科目。

面试则主要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因此,除了文化知识的复习,大家还应注重面试环节的准备,提前练习自我介绍以及面试技巧。

录取与报到考试结束后,学校将根据考生的综合成绩进行录取。

录取名单通常会在学校官网和相关媒体上公示。

考生可以通过学校官网查询自己的录取结果。

如果被录取,考生需要按照学校要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报到,完成注册和入学手续。

入学前,考生还需要提交一些资料,如体检报告等,具体要求可以在学校的通知中查看。

总体来说,报名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的2025年单招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按照学校发布的步骤一步步操作,注意报名时间和相关要求,就可以顺利完成报名并参加考试。

作为曾经的考生,我建议大家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不要等到报名临近才开始操作。

在报名过程中,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联系学校的招生办公室,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同时,保持平和的心态,准备好考试,成功就会属于你!

为什么说丢荆州的是关羽,却是诸葛亮造成的?

提出《隆中对》后,随即加入集团,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从此开始了他从事政治、军事斗争的一生。

他辅助刘备,贯彻《隆中对》的路线,取得许多重大的胜利,直至以益州为根据地,建立稳定的蜀国。

但他始终没有达到复兴汉室、卒成霸业的目的。

这固然是由于魏、吴力量的强大,然而与诸葛亮在斗争中犯了某些错误,特别是在荆州问题上措置失当,有很大的关系。

按照《隆中对》的路线,首先是夺取荆州。

荆州是曹、孙、刘三方必争之地,谁占据了荆州,谁就可西进四川,东下三吴,为统一中国打开通路。

然而从刘备与的关系来说,荆州既是双方矛盾的焦点,又是建立联盟共同抗曹的交点。

网络图片 刘备不取得荆州,就没有立足之地,不能形成一支强大的力量,孙权就不会重视与他的联盟;若刘备不与孙权联盟共破,任何一方都难以夺取荆州,夺得了也难以保住,这是为后来的历史所证明了的事实。

怎样夺取荆州,如何保住荆州,是刘备集团始终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诸葛亮犯了急躁冒进和重益轻荆的错误。

起先是夺取荆州时急躁冒进。

公元208年曹操大军南下指向荆州时,盘踞荆州的病逝,内部随之发生分裂。

以长子刘琦为首的一派倒向刘备一边,这支力量不大,且屯驻在夏口(今汉口,属江夏郡),时刘备屯樊城,相距颇远。

以次子刘琮为首的一派动摇于曹操、刘备之间,屯聚襄阳,离刘备近,力量也较强。

当时诸葛亮主张立即吞并刘琮,乘机占领襄樊,为夺取全荆州建立基地。

对这个建议,刘备以为不可,借口“(刘表)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没有采纳。

结果刘琮降曹,让曹操占领了襄樊,接着南下江陵,兵临孙吴。

后世史家对此事有不同议论:一种意见认为当时刘备完全有力量解决刘琮,占领荆州,没有采纳诸葛亮的建议,是坐失良机;另一种意见认为,刘备虽能吞并刘琮,但不能抵御曹操南下大军,即或占领了荆州,也是保不住的。

应该肯定,在荆州问题上,刘备与诸葛亮并无根本分歧。

刘备对荆州早已,刘表在世时对刘备也早有戒心。

此时刘备不立即吞并刘琮以夺取荆州是正确的,所谓对已故刘表不愿“背信自济”只是托词。

他审度当时形势: 第一,以武力解决刘琮虽不困难,但是难以完全制服刘表集团将士,民心未服。

在刘表集团内掌握兵权并有相当影响的是蒯越、这一干人,他们是当地的望族,反对刘备而倾向曹操,是刘备夺取荆州的极大阻力。

刘备从他的政治生涯经验中,深深感到不取得荆州大多数人的拥护,要在那里站稳脚跟是不容易的。

为此他曾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一些成绩,史称:“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但人数毕竟有限,刘备还难以服众。

的诸葛亮还缺乏这种政治经验,。

第二,荆州是曹、孙、刘三方必争之地,谁抢先占据了荆州,将成为其他两方攻击的目标。

若刘备抢先占领荆州,不仅会受到曹操大军的全力攻击,同时还可能引起孙权的嫉妒,得不到他们的支持,使自己陷于孤立境地,最后还是被迫退出荆州。

第三,曹操是刘备、孙权的共同劲敌,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与之抗衡,“外结好孙权”,建立孙刘同盟是战胜曹军的保证,本是《隆中对》的决策,而如何解决荆州的归属问题,是孙刘能否合作的关键。

曹操南下的矛头虽主要指向孙吴,若按诸葛亮的意见抢先占领荆州,孙刘联盟必然不可能建立起来。

孙吴难以抵抗南下的曹操大军,刘备集团更不是曹军的对手,也必然是损兵折将, 再度飘零,只有利于曹操。

网络配图 所以刘备主张暂时不夺取有争议的荆州,先与孙吴建立联盟,同心破曹,是完全符合孙刘双方共同利益。

以后的事实表明,诸葛亮也认识到暂时不取荆州的正确性,故能担当起与孙吴结盟的谈判并完满地达成协议的使命。

曹操大军威逼东吴,孙权忙派人与刘备联系,刘备就毫不迟疑地派诸葛亮与之进行结盟谈判。

建安十三年(208)十月,诸葛亮去柴桑(今江西九江市)劝说孙权,他说曹军虽众,但皆“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

今将军(孙权)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会谈中诸葛亮只着重分析各方军事实力,争取孙权全力抗曹,绝口不提荆州的归属问题。

“权大悦,即遣、、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随后的能取得胜利,正是孙、刘联盟的结果。

刘备趁胜轻易地占领了荆州江南的零陵、桂阳、长沙、武陵四郡,从而初步实现其《隆中对》夺权荆州的计划。

后来曹操听说刘备取得了荆州,大为震惊,“方作书,落笔于地”。

赤壁会战后,曹操兵败北归,当时的主要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在荆州的归属问题上,孙、刘两家的矛盾上升到突出地位。

王鸣盛指出:“周瑜方结刘拒曹,曹甫败,旋欲制刘以取荆而并图蜀。

”形势的新变化,刘备是清楚的,所以进取四川时,留诸葛亮、、、等率大军镇守荆州,自己在、等人辅佐下,率兵进攻益州。

诸葛亮镇守荆州的任务是很重大的。

一是要继续极力保持刘孙友好结盟关系,维持刘平共处的局面,保住已得的疆土,使刘备专力西进巴蜀而无后顾之忧,不至于东西两面同时用兵。

二是必须保住荆州的安全,防止曹操再度挥师南下争夺荆州。

在夺取益州的计划顺利进行的过程中,庞统不幸中箭而亡。

与此同时,诸葛亮却丢下荆州,率张飞、赵云等部大队人马开赴四川,把镇守荆襄的重任交给关羽。

网络配图 当时的实际情况正如王夫之所分析的那样,“取蜀之事,先主以自任有余,而不必武侯也”。

诸葛亮的这一行动破坏了原来兵力的战略配置。

若是为了尽速夺取整个益州,诸葛亮这次援蜀还无可厚非,但在益州取得之后,就应该还师荆州,把住入川的大门。

问题在于他没有这样做,到了四川就一直蹲在那里,眼看着刚愎自用的关羽在荆州破坏了孙、平相处的关系,以至于丧师失地,关羽被杀,让孙吴占据了荆襄。

荆州之失,导致公元222年蜀吴,刘备大败,从此刘蜀只能闭守四川一隅,《隆中对》所拟定的统一天下的战略计划终成泡影。

荆州的丧失是诸葛亮重益州而轻荆州的指导思想所造成的后果。

在《隆中对》中,他认为荆州在统一天下的战略地位只不过是“用武之国”,只有军事上的价值,而且在军事上也是处于侧翼地位,所以只需“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就行了,主力应放在益州,由刘备亲自率领出于秦川以图中原。

诸葛亮对益州的看法则不同,认为是地形险要,“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的地方,政治上、军事上都非常重要,是“复兴汉室”的根基所在。

显然,这里已经包含着明显重益轻荆的思想。

网络配图 王夫之一再批评这一思想的错误,他认为这是不从当时政治形势出发,而仅依据地理形势,“以为制胜之略”,是靠不住的,“而形势之外无恃焉”,其结果是“得则仅保其疆域,失则祗成乎坐困”。

诸葛亮为蜀汉在四川经营了几十年,“而卒不能与争中原者亦在此矣”。

或许有人说,诸葛亮轻视荆州的思想和荆州在赤壁大战以后的变化是有关系的。

赤壁大战之前,“自中平以来,荆州独全,及刘表为牧,民又丰乐”,“沃野万里,士民殷富”。

但是,经过赤壁大战,情况不同了,并引庞统建安十六年十二月说的话:“荆州荒残,人物殚尽。

”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赤壁之战虽在荆州地区进行,但为时不久,曹操水军败于孙吴后,加之军中瘟疫流行,便立即撤兵北归,荆州再没有大规模的战争,没有遭到很大破坏,倒是孙吴把占有荆州的图谋提到日程上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为什么说大宋王朝的灭亡是“文明的中断”?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