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楼兰古城为什么消失在茫茫沙漠中?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7 点击数:

【千问解读】

1900年3月27日,傍晚,塔克拉玛干沙漠。

一个白人老头和几名向导、几头骆驼在缓慢地行走着,夕阳下,他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

沿着古塔里木河的河道,他们想寻找行踪不定的罗布泊,在太阳落下的时候,他们终于来到了一个土岗上。

这时,糟糕的事情发生了,白人老头发现骆驼身上的水袋在漏水,所剩的用水已经寥寥无几。

祸不单行,向导发现他们落脚必须用的铁铲也丢失了。

老头决定,所有人员立刻就地休整,向导独自返回寻找铁铲。

行进中,独行的向导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古城的城墙、街道、房屋,甚至还有烽火台。

向导以为自己产生了幻觉,使劲揉了揉眼睛,才敢确定这一切并不是幻觉。

他立刻返回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老头。

老头异常兴奋,他们循着向导的指引,再次来到了那一片古城。

由于没有了水,匆匆查看后他们就离开了,第二年他们又按照原路回到了这里,进行了大量发掘。

网络配图 老头根据当地出土的佉卢文简牍“kroa”一词,推定古城名为楼兰。

此后,楼兰这个名字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深深地吸引着世界。

而最早发现楼兰古城的向导,名叫艾尔迪克,那位白人老头,就是赫赫有名的探险家、瑞典人斯文·赫定。

斯文·赫定在这里发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钱币、丝织品、粮食、陶器、36张写有汉字的纸片、120片竹简和几支毛笔。

这个被斯文·赫定称为“沙漠中的庞贝城”的古城震惊了整个世界。

随后,许多国家的学家、地理地质学者、探险队接踵而至…… 1905年美国的亨廷顿探险队;1906年英国的斯坦因探险队;1908—1909年日本的大谷光瑞探险队;1910—1911年日本的大谷光瑞第二次探险队…… 各国探险队在楼兰古城及罗布泊地区发掘出的文物数量之丰富、价值之大,震惊了全世界。

这里出土了各个时代的石器、木器、陶器、铜器、玻璃制品、古钱币等等,品种极其繁多,历史久远。

在各种出土文物中,楼兰古城出土的汉锦和手抄《战国策》最为珍贵。

汉锦大约制作于公元1—2世纪,做工精细,色彩绚丽,并绣有文字,如“延年益寿”、“昌乐光明”、“延年益寿宜子孙”等吉祥字样。

这里发掘出的晋代手抄字纸,比欧洲人最早的纸张都要早六百余年。

在出土的文物中,还发现了西晋时期西域长史李柏写给焉耆王的信件,即“李柏文书”。

以斯文·赫定为代表的探险家们,盛赞楼兰是一个湮没在“沙漠中的宝地”,是遗落在历史角落的“博物馆”,是“东方的庞贝城”。

延续了数千年的文明,湮没了数千年的记忆,慢慢揭开了神秘面纱,楼兰古城,在风沙和荒烟中渐渐显露出来。

考古专家根据楼兰古城附近遗址出土的古墓干尸推论,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时间,楼兰地区生活着一群以游牧为生的人,他们金发碧眼,与古欧罗巴人种同宗。

或许是因为逐水草而猎,他们仅留下几具干尸,就神秘地消失了。

其后2000余年,这一地区的历史出现断层,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中均找不到楼兰一丝痕迹。

当时,楼兰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像今天一样恶劣,而是非常适合游牧或农业,但这一段历史成了不解之谜。

西汉时,楼兰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通西域后,楼兰成为东西方交通的要道。

《·大宛列传》记载:“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

盐泽潜行地下,南河则河源出焉。

多玉石,河注中国。

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

”时代,“楼兰”一名已为汉人所知,这些记录就是依据的所见所闻而来。

魏晋时期,中央政府设置西域长史一职,治所就在楼兰,楼兰也因此成为西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从长安出发,古一路西延,到达楼兰时开始分为南北两道。

楼兰作为亚欧大陆心脏位置的交通枢纽城镇,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

处在强大的汉帝国、匈奴和周围许多游牧民族国家夹缝中的楼兰,时常面临生存危机,各国也经常为争夺楼兰进行大规模战争。

晋代之后,楼兰突然再次消失,一个曾经繁华一时的西域重镇,在此后的1500多年里再次销声匿迹。

从公元前176年始见记录,至公元前77年更名为“鄯善”,再到四世纪左右突然消失,楼兰留在文献中的历史十分短暂,也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

楼兰什么时候建国,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生活,信仰什么宗教,是什么样的民族等等,都已无从考证。

文献中记载最多的,只是简单说公元前1世纪时,在汉帝国与匈奴的激烈斗争中,楼兰“小国在大国之间,不两属无以自安”,努力维护自己的生存。

西域史名家冯承钧感慨:“考证西域古国今地,往往一件简单问题,变成极复杂的问题,楼兰就是一例。

楼兰疆域有多大?都城在何处?现在假定虽有几说,尚无定谳。

” 楼兰虽然迅速而悄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却留下了“一块紧张的世界史的纪念碑”。

1700年后的今天,荒漠古道中的楼兰依然保持着她“谢幕”时的姿态,残垣断壁揭示出尘封的记忆,令人恍然觉得历史就发生在昨天。

诵读《塞下曲》中的名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仍能感受到历史的猎猎风尘。

楼兰为什么变成了人迹罕至的沙漠戈壁?多少年来,这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网络配图 一种观点认为楼兰亡于全球气候的变化。

大约从一万年前起,地球环境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性变化,距今10000年至8000年为升温期,距今约8000年至3000年为高温期(气候适宜期),距今3000年至今为降温期。

三大阶段性变化决定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与方式,楼兰古城的消亡大约在公元前后至四世纪,这时正是旱化加剧的时期。

在这一旱化过程中,不仅是楼兰古城消亡,而且由于沙漠扩大,先后发生了尼雅、米兰城、喀拉墩、可汗城、统万城、尼壤城等国家和城市的消亡。

楼兰古城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处在干旱内陆,在地球气候出现旱化的大背景下,消亡不可避免。

一种观点认为楼兰亡于青藏高原的隆起。

在距今7到8万年前,青藏高原快速隆升,这对亚欧大陆中部地区的气候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再也无法到达这里,整个中亚地区都出现了干旱和沙漠化、戈壁化趋势。

水源和树木是荒原上绿洲能够存活的关键,楼兰古城建立在水系发达的孔雀河下游三角洲,在这期间,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水系的变化,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楼兰曾颁布过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律,但水源依然迅速萎缩终至最后消亡,城市也就无法存续下去。

一种观点认为楼兰亡于战争。

公元五世纪后,楼兰王国开始衰弱,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

一种观点认为楼兰消失与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有关。

楼兰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早期古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

后来,经过哈密、吐鲁番的丝绸之路北道开通后,经过楼兰的丝绸之路沙漠通道被废弃,楼兰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网络配图 一种观点认为楼兰亡于瘟疫疾病。

一场从外地传来的瘟疫,夺去了楼兰城内绝大多数居民的生命,侥幸存活的人纷纷逃离楼兰,远避他乡,楼兰因此而亡。

一种观点认为楼兰亡于生物入侵。

据有关专家考证,一种从两河流域传入的昆虫蝼蛄,给楼兰带来了致命的灾难。

这种蝼蛄生活在土中,它们以白膏泥土为生,成群结队地进入居民的土地、房屋,在楼兰没有任何天敌,人们无法消灭它们,只得弃城而去。

无论如何,楼兰的消亡足以说明,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自身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楼兰曾有挟制要道、左右东西交通的辉煌;曾有积粟百万、威服四邻诸国的壮举,然而,自然环境的演变、水系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战争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楼兰由绿洲变成了荒漠,由盛世走向了荒芜。

昔日塞外绿洲,今日黄沙乱冢,兴衰成败之间的落差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戮刑是什么刑法,古时候奇耻大辱的刑法!

在我国古代有着各种各样的残酷的刑法,比如的满清十大酷刑,而在古代,犯人最害怕的却是另一种刑法——戮(lù)刑。

戮刑是什么刑法,为什么古代烦人都害怕戮刑呢。

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戮刑是什么刑法。

戮刑是什么刑法,游街示众 戮刑是一种什么刑法,戮刑在古代是一种让人视为奇耻大辱的刑法。

戮刑分为生戮和死戮两种,就是我们常说的游街示众和陈尸示众,戮刑是对受刑人的一种侮辱,现在为了保护犯人的尊严,在我国犯人近年来都是秘密处死的。

生戮就是在犯人在行刑前要游街示众,然后在行刑;而死戮是指犯人在被处死之后将尸体悬挂示众,又叫陈尸示众,甚至于优势为了泄愤还有鞭尸,将尸骨故意弄得到处都是,叫做鞭尸扬灰,死戮不仅是对死者的羞辱也是对他在世的亲属的羞辱。

历史记载中的戮刑1、《旧唐书 酷吏传》记载:公元694年(武则天长寿二年)唐侍御史 “(万)国俊至广州,遍召流人,置于别所,矫制赐自尽,并号哭称冤不服。

国俊乃引出,拥之水曲,以次加戮,三百余人,一时并命。

” 这三百余人当是生戮2、《唐会要 卷四十》记载:公元898年(光化元年)“近日用刑。

皆隳旧例。

多黩斧锧。

鲜行鞭笞。

今后应天下州县科断罪人。

切须明于格律。

不得以军法戮人。

” 看来 “以军法戮人 ”在末年已经了。

3、金处善:朝鲜王朝文宗至燕山君时期的内侍宦官,后因酒醉对燕山君失言失态(实为直言进谏),遭戮刑。

同年,金处善家产充公,朝内与处善同名者均奉旨更名,另“名及大小文书,禁用处字。

”那年花开月正圆周莹是谁,清末山西首富周莹 那年花开月正圆讲速了清末山西首富周莹如何从贫穷到像富裕的人生起伏故事,那么那年花开月正圆的故事是真的吗,清末山西首富周莹真有此人吗,下面为什么网小编科普下花开月正圆周莹和清末山西首富周莹是不是同一人。

那年花开月正圆周莹原型(清末山西首富周莹) 那年花开月正圆周莹进入物价后,由于周莹任用贤能,把吴家盐商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全国各地都是盐商的分店,还设立了7个总店,而且周莹还涉及了其他领域,蚕丝、棉花、棉布、药材、茶叶等。

历史上清末山西首富周莹确有其人,周莹,女,字竹君,1869年出生于陕西三原。

自幼,但是天之聪慧,记忆力非比寻常,进入静养按吴堡大户吴家后,建立起了山西商业帝国,清末山西首富周莹成为了当时唯一吧生意做到富可敌国的女人。

周莹丈夫吴聘去世后,终生未嫁,但是她的一生在商场博弈,凭借她的智慧和独创精神,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从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周莹的故事来看,那年花开月正圆周莹和清末山西首富周莹是同一人。

周莹是怎么成为首富的?慈禧亲笔提名“护国夫人”一名成功的商人,要在自己的经营中永立不败之地,信誉的好坏,决定了成败。

周莹一生对信誉的投资,帮助她建造起了一座商业帝国。

1900年,慈禧西安避难时,周莹向提供了10万两白银,慈禧亲手题写“护国夫人”牌匾,并收她为义女,从此母女相称,对于一个寻常人家的女人,这种殊荣是绝无仅有的。

《辛丑条约》签订后,她又向太后进交白银,同赴国难。

慈禧感于她的义举,封她为“一品诰命夫人”。

她不仅在国家危难关头慷慨解囊,对乡里更是,正因为如此,她才在社会、商界和平民百姓中赢得了无与伦比的人气和名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子午谷奇谋又没有可能会成功?诸葛亮不支持的真相是什么

葛亮首次北伐,大将军提出子午谷奇袭之计,率领五千精兵由子午谷快速到达长安城下,一举拿下长安,由率领大军由斜谷赶到长安支援。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子午谷奇谋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是有的。

且不说魏延是不是能占领长安,就说魏延率领5000奇兵突然出现在长安周边,那效果肯定不会比华夏震动差。

但是诸葛亮为啥不支持,我觉得要看诸葛亮的目的是啥。

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我认为诸葛亮的核心目的不是击败曹魏,占领雍凉地区。

他最根本的目的是在军队中扶持。

诸葛亮常自比。

这是他自己说的。

管仲,诸葛亮之前中国政客心中偶像,的国相;乐毅,、之前中国军人心中偶像,大将。

自比管乐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出将入相”“建功立业”。

这四个字也是诸葛亮个人的政治理想——不要把“兴复汉室”套在他头上,他对汉室没有什么感情,至少他自己从未表达过。

为了这个政治理想,诸葛亮没有考虑过投效,因为曹操那边内政有,军事上阿瞒自己是绝对一把手。

也没有考虑过跟兄弟联手,孙家的人,更信任。

守着刘表,还跟刘表有姻亲关系,也没打算出山——一则刘表不成器,二则刘表更信任蒯氏兄弟和蔡家子弟。

他等的就是这样的主公:缺少一个谋主,身边猛将两三个,却没人给他出谋划策拿主意。

要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就要有军政大权,政治上,诸葛亮已经获得了丞相职位,是蜀汉当时一把手,军事上,他客没有绝对领导权。

倘若打起仗来,他可以是战争总指挥,但日常情况下,蜀汉的军队更多的在魏延、吴壹、这些人手里。

每一个将领都有属于自己的统帅军队的方法,只有战争时期才把总指挥权交给诸葛亮,这显然对他协调军队,实现政治和军事目标有影响。

所以诸葛亮想到的办法就是在军队中扶植代理人——马谡。

毕竟在日常时期,无论是魏延、李严甚至降将吴壹,他都缺乏正当理由来指挥控制。

马谡是的弟弟,马良是诸葛亮铁杆,马谡更是诸葛亮小迷弟,这样的人,扶植成军队里的代言人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在第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用马谡,哪怕先前刘备已经告诫过他不可以重用马谡,他还是选择了固执己见。

诸葛亮也不可能预见不到街亭一战的重要性,不可能不知道一旦的目的没有达成,他的整个北伐计划就会泡汤,但面对更合适的人选、魏延、吴壹等人,他还是选择了启用马谡。

为了保险,他还给马谡配备了王平作为副手。

这个安排的不合理之处,恰恰是解释诸葛亮动机的关键。

1.为什么不用魏延、吴壹、赵云? 2.为什么给马谡配王平作为副手? 作为整个战略计划最为关键的街亭一战,诸葛亮应该是深知其重要性的,而如此重要的一次战斗,按理说,派宿将去打,应该是更合理的选择,但诸葛亮偏偏选择了马谡——一个此前几乎从未真正统帅过军队的军事爱好者。

而诸葛亮深知这一战的利害关系,所以给马谡配了王平这样一个副手,并且叮嘱马谡要按照自己的安排行事。

王平在军队中的资历实际比马谡早得多,他出身曹魏军队,本来是降将,汉中之战时投降刘备方,后来一步一步的稳扎稳打,成为蜀汉军队中的实力派人物。

诸葛亮深知王平的能力和水平,按理说,即便是不用魏延吴壹和赵云,用王平去作为主将防守街亭,也比马谡更为保险。

这种安排的逻辑在哪里? 我们仔细想想其实就能知道,这样安排的最大受益者其实是马谡。

街亭防守战是整个第一次北伐最关键的一战,这一战实现了目标,等于第一次北伐就成了。

那主将自然是立了极大的功劳,在军中的地位自然会直线上升。

结果没想到马谡这个草包输的如此彻底迅速,第一次北伐彻底失败。

先扯了一大篇北伐失败的推测,其实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为什么诸葛亮不支持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实际上,子午谷奇谋之所以是奇谋,就是因为魏延太聪明了,而且成功率不低。

前已经知道曹魏在西北的防御松懈了,长安守将是,这人怯战无谋,连街亭都不守,又怎么会防守子午谷?因此魏延一旦真的从子午谷出兵,极有可能真的打到长安城下,无论长安是不是能拿下来,对于魏延自己来说,都是大功一件。

魏延在蜀汉的资历本来就不虚诸葛亮,再立下大功,以后诸葛亮要完全控制蜀汉军方可就难上加难了。

所以这个功劳一定不能给魏延拿去,必须给自己的小弟马谡。

实际上,我们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的种种安排,难以理解的事情很多。

在整体策略上,诸葛亮是保守的,他想先吞并雍凉地区,然后再推进到关中,稳不稳?基本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做法。

但到了关键时间点的关键战斗上,他的安排又极为冒险激进:面对防守街亭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马谡这个基本上完全没有实际指挥经验的生瓜蛋子,还要马谡听从自己的遥控指挥,简直是不可理喻。

有说法是防守街亭是给诸葛亮消化投降的陇西三郡争取时间,如果真是这样,那安排马谡去守街亭就跟不可理喻了,马谡是做过地方行政长官的,消化三郡的工作正是马谡的对口。

退一步说,不用马谡去消化投降的三郡,也可以安排马谡去坐疑兵,让赵云来防守街亭。

再退一步讲,你让王平作为防守街亭的主将,让马谡做副将行不行? 但诸葛亮的安排是让宿将赵云去做疑兵,让马谡作为主将来面对增援而来的曹魏中军。

这里就有矛盾,无论怎么解释,都只能证明一个问题:诸葛亮的安排是错的,而且很大概率是故意这么安排的。

也就是说,诸葛亮很可能知道是错的,但他就是要冒这个险,而这个冒险的实际受益者必须是马谡。

冒险赌博总是有目的的,否则没人会去在这样关键的情况下赌博。

另一个角度分析,就是如果承认诸葛亮就是水平低,那这么安排就可以解释通,但显然诸葛亮水平不低。

而如果确认诸葛亮水平高,那这么安排就是别有用心。

我认为他的用心,就是给马谡刷经验,刷战绩,然后扶植为军方代理人,说不定诸葛亮戏中未来的雍凉都督,就是街亭立下大功的马谡。

这样才能解释通第一次北伐期间的种种不合理现象。

而接受了这种解释,我们就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重要问题:诸葛亮首次北伐的真正意图。

前面说了,如果是以为蜀汉取得实际收益为主要目标,那诸葛亮就应该采取保守策略,确保真的,一步一个脚印,三郡投降之后派宿将防守街亭,然后尽快消化三郡地区,继而实现以三郡为基地的东征。

但现实问题是,如果不是这样呢? 如果诸葛亮首次北伐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扶植马谡,占据雍凉只是搂草打兔子呢? 那所有诡异操作都解释得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奇怪的楼兰古城为什么消失在茫茫沙漠中?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