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四朝而不倒:名将郭子仪为什么能够寿终正寝?
【千问解读】
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和郭子仪同为著名将领。
他们曾经同在朔方镇当将军。
可是两个人的关系并不太好,互不服气。
爆发后,提升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
李光弼怕郭子仪刁难他,曾想调到别的方镇去。
这时朝廷要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的大将,去平定河北。
郭子仪出以公心,推荐了李光弼。
李光弼却以为郭子仪是借刀杀人,让他去送死。
可是朝廷成命又不能不服从。
临行前对郭子仪说:“我赴死心甘,只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儿女好吗?”郭子仪听到他冤枉自己的话后,流着热泪对他说:“现在国难当头,我器重将军,才点你的将,愿与你共赴疆场讨伐叛贼,哪里还记着什么私忿呢?”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
两人手扶手相对跪拜,前嫌尽释。
大历二年(767年)十二月,有人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可是盗贼却没有抓到。
人们怀疑是朝中宦官鱼朝恩指使人干的,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并向皇上屡进谗言,一再阻挠皇上任用郭子仪。
郭子仪对于祖墓被毁的原因心里也是明白的。
他入朝时,先提起此事,郭子仪哭奏道:“臣长期主持军务,不能禁绝暴贼,军士摧毁别人坟墓的事,也是有的。
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
”满朝的公卿大臣原来都很忧虑,怕郭子仪闹出事端,听了他的回奏后,都对他无限钦佩。
郭子仪想到的是国家安危事大,朝廷的安稳远比自己私事重要。
郭子仪功德越高,人们越尊重他。
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
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
甚至有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因为他曾于很多人。
安庆绪的骁将田承嗣占据魏州后,蛮横无理,飞扬跋扈。
郭子仪派遣自己的——个部将去见他。
田承嗣倒很规矩,还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遥望叩拜,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我这双膝盖,不向别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现在要为郭公下跪。
”他麾下的老将军数十人,都是王侯显贵,郭子仪颐指他们进退,他们就像奴仆一样,听从他的安排和指挥。
郭子仪处处做士兵的榜样。
他领兵打仗从不侵犯百姓的利益。
当时,连年战争,农村经济破坏,农民生活困难,负担很重,筹集军粮确实不易。
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他不顾自己年迈力衰,亲自耕种。
在他的带动下,官兵在休战时,一边训练,一边参加农业劳动。
动乱时期,他的驻地丰收的庄稼到处可见。
郭子仪不仅得军心民心,事奉圣上也很忠心勤谨。
无论是手握强兵,还是方临戎敌,诏命他何时入朝,他从未迟延过。
在他被幸臣鱼朝恩谗毁,削去兵权后,仆固怀恩率10万大军进逼京师,正当用人破敌之急,朝廷恢复和加封他为太尉,分宁、泾原、河西及朔方招抚观察使,关内河东副元帅,中书令等一系列虚职和实职。
郭子仪从不把打仗破敌当作升官发财的敲门砖,他坚决要求辞去太尉之职,只保留招抚观察使一职即可。
他上奏说,自兵乱以来,纲纪破坏,时下与人比高低、争权势已成风尚流行,他希望朝中兴行礼让,就由自己开始实现。
他还说,自己早巳懂得知止知足的道理,心中惧怕盈满之患。
等到秩序安定,仆固怀恩被擒,往昔的官爵决心一无所受。
经过他再三恳让,才辞掉了太尉之职。
但这位四朝柱石,卫国功臣,理应受到宠遇。
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德宗尊他为“尚父”。
他既富贵而且长寿,后代繁衍安泰。
他有八子七婿,都是朝廷重要官员。
有数十人之多,当孙子来问安,他都无法分辨谁是谁,只是颔首而已。
有一出戏《打金枝》,反映了他家兴旺热闹的场面。
戏的故事是,郭子仪70大寿,全家的人全来拜寿,只有他的六儿媳没到。
儿子郭暖气愤之下打了皇帝的,还斥责道:“你依仗皇父就不来拜寿,我父还不愿意当皇帝呢!”郭子仪知道儿子打了“金枝”以后,带着儿子就去向代宗皇帝请罪。
代宗对郭子仪说:“儿女闺房琐事,何必计较,老大人权作耳聋,当没听见这回事算了。
”郭子仪谢过皇恩,回家后把儿子痛打一顿,小两口又和好如初了。
建元二年(781年)六月十日,郭子仪以85岁的高龄辞世。
德宗沉痛悲悼,废朝5日,下诏书高度评价和追念他。
按律令规定一品官坟墓高1丈8尺,特下诏给他加高10尺,以示尊祟。
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皇帝还到安福门临哭送行。
生前死后,哀荣始终。
随机文章“食指大动”的成语是怎么来的?大臣为吃美食竟暗杀国君!炽天使加百列实力强吗,曾面对路西法不敢出手(疑隐藏实力)进击的巨人九大巨人的能力,始祖巨人可以控制所有无脑巨人(最牛)葫芦娃七兄弟各自有什么能力,法天象地/喷火吐水个个令人羡慕不已太阳系是外星人制造的,人类被外星人囚禁(阴谋论/不可信)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咸丰帝王的死因:咸丰为了何事吐血而亡?
咸丰帝虽不是极端荒淫的,但确是一位风流天子,他留恋北京内的生活。
网络配图 《?告子下》有言:“食色,性也。
”注疏云“人之甘食悦色者,人之性也”。
就连孔圣人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虽没人将其美誉为至理之名言,人生之准则,但既然是古人所言,孔圣人所说,必当也是有其道理的。
但凡是性情中人,都不能避免“饮食与美色”的引诱。
如柳下惠那样的“坐怀而不乱“者,或许有之,但决不多见。
一般的如此,文人士大夫如此,朝廷王公大臣也是如此,的皇帝更是如此。
为什么呢?因为皇帝富有四海,不但可以养得起众多的女人,而且可以合法地占有众多的女人;不但可以公开占有众多、的女人,而且这些女人还会主动地向其争宠献媚,投怀送抱。
咸丰帝继位之时,刚刚20岁,正是性欲旺盛、精力充足之年,实在难于免俗,亦同其他封建帝王一样,沉迷于酒色之中。
如前所述,咸丰帝继位之初,确曾有过励精图治、中兴祖业的政治抱负,下过诏,求过言,惩处过因循敷衍的官员。
但是,咸丰帝既没有先祖帝那样雄才大略的英武,也没有帝坐享先帝之成的福气,自登基之日起,即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危机,未得一日之安稳。
以为代表的国内起义,英法等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愈来愈坏的吏治官风,很快磨灭了咸丰帝振刷国内政治的锐气,转而开始穷奢极欲,迷恋于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生活,“以自戕”。
网络配图 咸丰帝沉溺酒色之中,无论是贤德宽厚的皇后,还是妒忌争宠的懿贵妃,心中自然都不会。
特别是懿贵妃,多次以保护皇上身体为重、国家政务为重的堂皇理由,鼓动皇后对咸丰帝进行规劝。
咸丰帝对于位居中宫的皇后,一向是很尊重的,对于皇后的“婉言规谏”,最初也能接受,凡有外省军报及朝廷大臣奏疏送到,只要皇后稍有提醒劝说,未尝不立即批阅处理。
但是未过多久,咸丰帝又是故态复萌,仍是我行我素。
究其原因,一是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咸丰帝追求声色的本性更是难改难移;二是国内外形势与朝政国政不但未见好转,反而越来越坏,几乎无可救药,实在看不到致治中兴的希望。
既然如此,不如以歪就歪,更为现实一些。
网络配图 咸丰帝“声色之好,本突过前朝”,且周围不乏貌美的嫔妃。
仅有档案可查的皇妃即有最初的嫡皇后萨克达氏、后来晋封的皇后、懿贵妃那拉氏、丽妃他他拉氏及婉嫔、玫嫔、祺嫔、吉贵人、?(fū)贵人、禧贵人、庆贵人、容贵人、玉贵人、? (shú)贵人等。
咸丰帝大概是看得久了,接触多了,因而产生了“视觉疲劳”与“审美麻痹”,嫔妃已使其兴味索然,很难刺激起声色的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中国古时候历史上的告老还乡制度因何而来?
我国古代也有退休制度,但仅仅限于是官吏,常见的称谓有“致仕”、“致事”、“致政”等。
《春秋公羊传》上“退而致仕”,书中注释说“致仕,还禄位于君”,意即交换权利于君王。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始建于时期,形成于时期,发展于时期,完善于宋、元、明、清时期。
但“退休”一词始见于唐宋文籍,唐代散文家《复志赋序》中说到“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宋史.韩贽传》中有“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词句。
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官吏退休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条件,《礼记.曲礼》说:“大夫七十而致事。
”后来的汉、唐、宋、元等朝代基本实行七十而致仕的规定,但到了明清两朝则规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
但到达退休年龄之前也可以提前退休,如唐朝规定“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意即若身染疾病或者受伤者,虽未到退休年龄也可以退休请俸;亦有规定,老疾不能任事者,或软弱无效能的官吏,可随时勒令退休。
可见,在我国古代,官吏“告老”、“告病”辞去官职,提前退休也是允许的。
“告老还乡”就是“老病不堪厘务者”和“老疾不能任事者”主动请辞,提前申请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提前退休的情形。
古代官吏提前退休比较简单,只要官吏提出申请,皇帝一般都会准许。
明弘治四年(1491年),皇上就专门下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大清宰相刘罗锅岁至垂年即上奏皇上,请求告老还乡,获得“恩准”后,便雇用小毛驴,直奔山东老家的情形深入人心。
事实上,在我国古代主动要求“告老还乡”提前退休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告老还乡”回避权力斗争。
此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越王世家》和《史记.货殖列传》中均有记载的春秋战国时越国的大夫。
范蠡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
在越国被吴国灭亡后,范蠡殚精竭虑辅佐越王勾践,“,十年教训”,在经过二十余年卧薪尝胆之后,勾践击败吴王,兴邦复国。
作为大功臣的范蠡被勾践封为上将军,此时范蠡达到了为人臣者的最高境界。
但此时的范蠡深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于是告老辞官,携遁入“五湖”,可谓极具聪明之举。
二、无心于官场,“告老还乡”。
此时官员已无心于官场,向往能够回到家乡,于是“告老还乡”。
此种情形下的任何小事都有可能引起“告老还乡”提前退休的想法,如人们熟知的彭泽县令就是向往田园生活,主动请辞“告老还乡”。
其实,根据《.识鉴》记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晋朝大司马张翰,字季鹰,更是由于一日,秋风乍起,触景生情思念起家乡吴地(浙江)的特产菰菜、莼羹、鲈鱼脍来了,突然领悟: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图个快快乐乐,又何必要为了个官名而别乡数千里,还要备受羁绊呢?于是“告老还乡”。
三、客观条件,体弱多病,难当重任,申请“告老还乡”或“告病还乡”。
“告老还乡”或“告病还乡”一般都会得到皇上的恩准。
如在唐太宗时,官吏退休年龄是七十岁,对朝廷有大贡献者还可延缓退休年龄。
但开国元勋,因自感伤病碍身,遂在六十四岁时“告病还乡”,被恩准。
但也有皇上不恩准的情况。
如《论语章句》一书的整理者汉代著名经学家张禹,曾多次上书请求告病还乡,但无法得到皇上的恩准,相反“帝遣人问疾送药,强留”。
从某种角度讲,古代的“告老还乡”对于“从人才资源流出到人才资源流入”的良性循环,带动农村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随机文章古代欧洲社会简介重庆云阳龙缸天坑,被誉为天下第一缸(深达326米)小行星飞掠地球虚惊一场,最近3.15亿公里存在潜在威胁美国野猫式战斗机,5分钟击落日军5架战机黑洞为什么吞噬不了铁,黑洞拥有自主意识学会了挑食(细思极恐)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