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为什么撤销广东巡抚,而保留两广总督?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31 点击数:
简介:清二十四年(1898年)七月(下指农历),已存在249年的广东巡抚正式撤销。

经过几复几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一月,由两广总督兼管广东巡抚事。

最早提出

【千问解读】

清二十四年(1898年)七月(下指农历),已存在249年的广东巡抚正式撤销。

经过几复几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一月,由两广总督兼管广东巡抚事。

最早提出要废除广东巡抚的,是时任广东巡抚的郭嵩焘。

郭嵩焘的理由是: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同驻广州城,权力界限太混乱,影响办事效率。

全国共有四例总督与巡抚同驻一城,还有湖广总督与湖北巡抚同驻武昌(武汉)、闽浙总督与福州巡抚同驻福州,云贵总督与云南巡抚同驻昆明。

郭嵩焘认为督抚同驻一城,就如同两个县令共管一个县,岂有不乱之理?郭嵩焘上疏是在五年,也就是1866年,此时的他已当了四年的广东巡抚。

郭嵩焘为什么会要求撤销广东巡抚?因为他和时任两广总督的瑞麟严重不对付,龃龉不断。

瑞麟对郭嵩焘颐气指使,学贯中西的郭嵩焘自然不服。

朝廷让查明实情后,对瑞麟和郭嵩焘臭骂一顿。

郭嵩焘一怒之下,辞职回了长沙老家办学去了。

但接替郭嵩焘任巡抚的蒋益澧又和总督瑞麟斗来斗去,弄得广州城乌烟瘴气。

朝廷没办法,又把二人各打五十大板。

同城督抚斗气,这让朝廷更进一步认识到,督抚同城太麻烦。

但是,当时朝廷刚平定,两广形势还太稳定,暂时不具备撤销广东巡抚的条件。

又过了24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外交家薛福成再上折请撤广东巡抚折。

薛福成的理由和郭嵩焘差不多,认为同城不应该同时存在总督和巡抚。

二人虽然互相监视,可保朝廷直接控制,但互相争老大,弊端太多。

由于广东巡抚在级别上要低于两广总督,所以郭嵩焘和薛福成都认为应该省巡抚而留总督。

有清一代,上述四个总督与同城的巡抚关系向来比较麻烦。

同城督抚互相绊马腿的事多到数不过来,这确实成了朝廷重点考虑的大问题。

在变法后的1898年,下了懿旨,询问大臣:撤掉广东巡抚(同时还有湖北巡抚、云南巡抚),是否会对各省造成不利影响,你们赶紧商量。

礼亲王世铎等人则认为巡抚不可撤,说总督管军事,巡抚管民政,各不相干。

互有矛盾完全是督抚两个人之间的问题,并非督抚同城所致。

另外,粤、鄂、滇三省地形、人情复杂,总督管不过来,由巡抚管理比较合适。

慈禧采纳了世铎的意见,放弃了撤销三省巡抚的计划。

世铎为什么反对撤销三省巡抚?很简单,撤了这些人的官,他们怎么发财?反对变法的多是守旧派,他们自然不想丢掉铁饭碗。

而慈禧是守旧派的总头子,当然要站在守旧派官僚一边。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廷已入膏肓,必须改变才有活路,慈禧也要做点表面文章。

慈禧同意了撤销云南巡抚和湖北巡抚,但广东巡抚暂时保留。

何之?因为广东“盗贼”遍地,而两广总督岑春煊在广西有事回不来。

所以,先留广东巡抚张人骏,暂代总督,在广东“剿匪”。

撤销广东巡抚,也有一层派系上的原因。

三点:一、有时两广总督是淮军系,而广东巡抚则是湘军系,两派明争暗斗。

二、有时两广总督是满臣,广东巡抚则是汉臣,双方又是台面上下一番乱斗。

三、清末朝廷对地方上的控制力越来越弱,朝廷撤销几省巡抚,就是要试探自己的远程控制力还有多少。

一年后的六月,张人骏调到山西任巡抚,广东巡抚就空缺了下来。

撤销广东巡抚本就是定好的事情,只不过当时有情况,暂时保留而已。

张人骏离任广东巡抚,就没必要再任新巡抚了。

但从岑春煊的态度看,他似乎不是特别赞成撤销巡抚。

没有了巡抚,岑春煊就要军事(总督)、民政(巡抚)一肩挑了,连喘息的空都没有,太累了。

不但是岑制军累了,他所效忠的大清也累了。

几年后的1912年,累倒的大清成为历史。

随机文章传闻渔民捕获一条真龙,长3米全身雪白吓呆专家猛禽f22战斗机速度2410公里/小时,多次坠毁被叫停(疑设计缺陷)死亡天使萨麦尔,真正的撒旦曾统领百万天使(比路西法更早背叛)老子参透了宇宙真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诠释宇宙奥妙双头龟是怎么形成的,自然界基因突变成畸形/环境污染导致畸形增多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荀林父为什么没有被杀掉?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又被称作“两棠之役”,这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晋国与之间的战争,最后的结局是晋国大败,而楚国取代了晋国,成为了春秋霸主。

晋国中军元帅荀林父是这次战役中晋军方面的总指挥,战役失败后,晋景公不但没有下令杀了他,反而还让其官复原职,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吗?晋景公不杀荀林父的原因是什么? 派荀林父出战的是晋成公,但当荀林父败仗回国以后,国君已经变成了晋景公。

之所以没有杀掉荀林父,会不会是由于晋国国君交替的结果呢?这一点我们不能否认,但是还要更加全面的去看待这个问题。

国君之间的交接,的确会造成国家政策的一些改变,晋景公和晋成公虽是父子,但是在执政方式上却大不相同。

晋成公求稳,因为他的国君之位是赵盾所拥立的,所以他极其依赖甚至是忌惮权臣赵盾的势力。

可是,晋景公不一样,他父亲晋成公在晋国经营了好些年,已经培养出了自己的一些势力,虽不能完全和的对抗,但总有资本了不是。

有了资本,胆子就有了呀!再加上,晋景公继位之前,权臣赵盾就已经死了。

赵氏势力相对来说降低了那么一点点,赵氏内部也发生了内斗。

赵朔和叔叔、赵同的政治观念不同,分歧很大。

而赵朔是个短命鬼,死的也很年轻,接下来赵氏就全部掌握在了赵括兄弟手里。

赵括兄弟中的老幺赵婴和赵朔的遗孀赵庄姬私通的奸情曝光,赵括放逐了赵婴,引起赵庄姬不满,导致晋国宗族和赵氏断交,赵氏失去了一把保护伞。

所以,在晋景公时期,他才能够将百年望族赵氏全族消灭,这就是他们父子经营多年以及晋国卿族倾轧共同作用的结果。

可以看出,晋景公和晋成公是不同的,他维护君权的决心更大,且政治手段更加强硬。

既然如此,那么荀林父打了败仗,使得晋国在以后的十多年中始终屈居楚国之下,霸主地位尽失,晋景公有胸襟能够原谅荀林父也是有可能的。

那么,荀林父在晋国是一个怎样的地位呢?他的背景如何? 荀林父是在晋国的原正卿郤缺死后,才正式担任正卿执政大夫的职位。

同时,荀林父还担任了晋国中、上、下三军中的中军将,即中军元帅,属于晋军中的最高指挥人。

也就是说,执政大夫郤缺死后,晋国高层政治集团六卿中,荀林父是职权和地位最高的那一个。

当初,晋灵公时期以及晋成公时期,赵盾都是晋国的执政大臣,赵盾死后,提拔了自己的盟友郤缺为正卿。

本来中军佐荀林父才是顺理成章成为中军元帅的人,但是赵盾专权多年,强制性的提拔了郤缺为中军元帅。

这一次,荀林父终于可以坐上六卿之首的位置,正准备大干一场。

邲之战战败后,那时候晋景公继位时间还没有多久,此时的晋景公是急需一批骨干力量的。

而这批骨干力量一般都会被安排进中,六卿就是晋景公的政治智囊团以及军师,主管晋国朝政。

荀林父处于中军佐多年,是最接近中军元帅的职位了,也是最熟悉中军元帅的职务的人,所以郤缺死后,荀林父是晋景公最为信赖的人。

荀林父自知失责,回国以后自行请罪,请求晋景公将其处死。

晋景公的心里也是很郁闷的,但是此时他正是用人之际,荀林父又是一把好手,就这样杀掉真的不是一点可惜啊!同时,士贞子也劝说晋景公不要杀掉荀林父。

他认为荀林父是尽职尽忠的臣子,若是杀掉就太不划算了。

于是,晋景公顺着台阶就下了,他让荀林父官复原职,并不惩罚荀林父。

晋景公大度,然荀林父却一直记着自己让晋国处于危难,所以在后来的战役中,荀林父带兵攻打郑国,重新将郑国拉入晋国阵营。

所以,荀林父没死,是因为晋景公精明的政治远见,以及士贞子的劝说。

随机文章汉武帝是汉景帝的第几个儿子?明朝怎样灭亡?为谁而亡?千万别让不值得定律击中你,避免人性的弱点影响前程富士急鬼屋真的有鬼吗,传闻有人被吓死在三楼(90%的人中途退出)全球热气球惨剧事件,飞行员操作不当造成13人死亡/判刑2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邲之战中荀林父为什么会失败?

春秋时期,诸侯国中北晋和南楚争霸,晋景公和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进行了晋楚有史以来的第二场争霸决战——。

邲之战前夕,晋军中军元帅荀林父率军赶到黄河边,对面便是刚刚打败了郑国的楚军。

公元前596年,楚庄王亲自带兵伐郑,意图将晋国南下的出口封锁,阻碍晋国的称霸之路。

郑国是隔在楚晋之间的一个国家,自以后,楚晋两国的争霸,主要围绕着争夺郑国这个盟友而进行,双方因此而屡屡攻打郑国。

郑国也算是诸侯国中的一个大国,和晋国都无法将其消灭,只能采取征服的策略,在战争上表现出强势来。

这一次,郑国又被楚国攻击,于是求助于晋国。

晋景公派出晋军上、中、下三军,并以荀林父为中军元帅将中军,将上军,赵朔将下军,出兵救郑。

这一次战役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不仅可以避免,双方甚至都可以不损失一兵一卒。

邲之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的结果,但究其根本,这又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强晋和蛮楚双雄中必须一决高下,才能够决定究竟谁才是中原霸主。

晋国方面的失败,虽然有战场上元帅荀林父指挥不当的原因,但是更多的却是由于晋国卿族争夺权力,内部不合所引起的。

自城濮之战以后,楚国虽然败给了晋国而失去霸主地位,但是楚国却从来没有放弃夺过晋国的霸主地位。

城濮之战的结果,楚军败就败在亲兵数量不够,以及联军中陈国、蔡国几国的兵力不敌。

当然,楚军的失败还有中了晋将先轸的圈套等等原因,这一点我们并不否认。

楚国失败了,但是却并没有损耗楚国的元气,所以多年以来,楚国始终在争取获得自己北上攻晋,或者可以说成是阻止晋国势力向南扩张的机会,而这些机会就来自晋国周边的那些小国。

在相继灭掉了江、六、蓼后,楚军势力进一步扩张,加上楚国不久之前已经完全征服了宋国,所以只剩下了晋国南边的郑国还没有服从于楚国。

以上楚国的这一系列动作,是城濮之战后,、楚庄王这两代国君经营的结果。

可以发现,楚国人并没有放弃霸主之位,而且一直在谋划。

在这种刻苦磨砺的精神的支持下,楚国上下一心,军民都希望打败晋国,士气很高。

这也是荀林父败于邲之战的原因之一,即楚国时刻准备与晋国一战,准备充足,士气高涨。

另外一个原因自然就在晋国这边了,荀林父指挥不当是一方面,但晋国六卿的内斗也是一方面。

最开头我们就将这一观点提出来了,现在就来详细的说明一下,我们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当晋军行至黄河边的时候,已经晚了一步,因为郑国不但被楚国打败,还归顺于楚国了。

这时候,晋军内部就战与不战的意见不同而产生了分歧,荀林父、郤克、赵朔三位主将的意见是暂且按兵不动,至少现在不能攻打郑国,以防正面和楚军对上面。

荀林父认为可以等楚军离开了郑国,晋军再进行伐郑的战争。

但是,此时的这一整支晋军的领导班子是刚刚组成的,他们是晋国最高政治集团的代表,即晋国六卿。

这一次重新分配了职权,六卿之间为了争夺权力,内斗得厉害。

旁支邯郸氏的赵旃以及的魏锜二人赢不服从荀林父的指挥而擅自去请战,先氏的领导人先彀则和赵氏的、赵同两兄弟一样都是主战派,他不听从元帅荀林父的命令就率先渡河了。

荀林父明知道军营中出现了先彀,以及赵旃、魏锜的请战,却没有做出相应的准备,这是一大失误。

当楚军攻来之时,荀林父慌张下令,率先渡河的将士有赏,士兵们不战楚军,只顾着渡河逃命,士气大降不说,为了争先渡河,甚至砍掉自己人的手指,这是一大失误。

当然,前提条件是,六卿中有不安分的存在,扰乱了荀林父的思维。

邲之战后,晋国失去了霸主地位十余年。

随机文章运30运输机最新消息曝光,或改用两喷气式发动机缺一不可的安泰效应,没有他人帮助你永远不可能最成功人类的超能力怎么激活,屌丝靠变异但会变废物/开发大脑只会变聪明猕猴桃的功效与作用,促进消化/提高人体免疫力/养颜美容女妖洞具体位置,杨六郎大战女妖成名/山西太行山大峡谷女妖洞成景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清末为什么撤销广东巡抚,而保留两广总督?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