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旷朝第一人”万历帝王 他为什么几十年间都没有上朝呢
【千问解读】
为什么几十年都不上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治下的封建王朝,它的辉煌比起汉唐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一手打造的这支大明舰队最终还是落下了船帆。
对于明朝的覆灭,有很多原因。
而在文史界流行着“明朝不亡于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惰”的说法。
史学家们对此也是争论不休,各有看法。
不可否认,明朝自万历开始便已经显出颓败之势,而其中最为人所诟病的便是作为一国之君的万历连续几十年不曾上朝,实为明朝“旷朝第一人”。
而万历的“不朝、不郊、不见、不批、不讲”的行为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的呢? ▲万历皇帝朱翊钧 一、上朝是个体力活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皇帝上朝的场景是这样的:大殿上文武百官分列两旁,皇帝正坐龙椅上。
高喊着“有本奏,无本退朝”,群臣纷纷进谏,皇帝做出决断,之后百官依次告退,朝堂一片和睦。
然而这只是大多数古装剧里的场景,真实的上朝并非如此简单。
▲明朝皇帝宝座 在参加早朝之前,所有参加的京官,在天色未明之际就要在宫门前守候。
在钟鼓声中进入宫门后,百官要在殿前广场上整队,文官位左,武官位右。
这时候会有纠察百官的御史点名,记录所有咳嗽、吐痰、步履不稳等失仪官员姓名,听候参处。
一切就绪之后皇帝鸣鞭驾到,赞礼官发出口令,百官转身向皇帝叩头。
鸿胪寺官员高唱退休以及派遣至外省任职官员名单。
之后四品以上官员进入大殿,各有关部门的负责官员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必须做出必要的答复。
▲明朝早朝场景 这一套繁杂的早朝程序在天色未明时开始,一直持续到方才结束。
皇帝和参朝的文武百官则要在五更天(相当于今天四、五点左右)起床准备。
每天如此,即使下雨下雪也坚持不辍,皇帝亦无法避免。
据《孝宗实录》中记载,因宫中失火,一夜未眠,神思恍惚,以祈求语气央告方才得到同意免朝一日。
明朝创立之初,在早朝之外还设有午朝和晚朝。
朱重八精力充沛每日处理政务不觉劳累,而这一制度却让后世子孙遭罪不少。
万历十岁便登基为帝王,虽然早熟聪慧,但对于这历代皇帝都深恶痛绝的早朝也是吃不消。
后世学家打开万历陵墓研究发现,万历身患多种疾病,身体状况十分糟糕。
▲万历皇帝陵墓 在他统治的前几年,上有母后慈圣太后管教,下有首辅的束缚,万历自然不敢不上朝。
而当张居正和慈圣太后相继去世后,万历如鸟入林,再无约束,劳累伤神的早朝自然被他抛之脑后。
二、大厦将倾难作为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
当日,全年并无大事可叙。
”这是黄仁宇老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的开头。
黄仁宇老先生说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然而纵观整个万历一朝,大明帝国并不平静。
▲明朝万历年间疆域图 西南地区土司杨应龙公然叛乱,蒙古人哱拜在宁夏造反,日本关白率兵侵占朝鲜……边境的风起云涌固然让人心惊,然而王朝内部的疾病更让人忧虑。
▲丰臣秀吉率兵入侵朝鲜 官僚政治已经完全腐化,官场贿赂成风。
混乱的财政制度下,官员们表面上的工资俸禄十分微薄,却有许多额外的收入。
地方官员们敛财的方法是收取“常例”,如在征收白银时每两附加几分几厘,被叫做“火耗”;征收实物也要加上几斗称之为“耗米”“样绢”。
京官没有收取“常例”的机会,然而在考核地方官的年份,银两会源源不断的从地方官们的手里流入北京,这一年被称为京官的“收租”之年。
前面说过,万历是个聪明人。
他也曾励精图治想要改变这一切,想要成就自己的“万历之治”。
著名的“”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他统治的前期,他也曾配合首辅张居正做出一系列改革。
在《大明会典》中记载,万历十三年,京中干旱缺雨,万历斋戒三天,徒步十里去往天坛向天祈雨。
这一切显示了他治国济世的决心和勇气。
▲天坛 然而政治上的凝固和制度上的死板并不那么容易去改变,作为守成之君的万历虽有想法,却也是力不从心。
在张居正死后,群臣集体进言指责张居正,指责的罪名有很多,欺君毒民、接受贿赂、任用私人等等。
万历发现,对自己谆谆教导的首辅生原来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让他伤心,进而灰心失意。
张居正被清算后,他发明的 “考成法”“一条鞭法”等措施也被废止。
而没有人知道,青年皇帝万历的满腔热血也随之熄灭了。
三、万历皇帝也叛逆 若是说万历朝是明朝的转折点,那么“争国本”事件便是万历一朝的分水岭。
万历十八年,皇长子9岁,却依旧没有出阁讲学,这令百官担忧。
而若是要出阁讲学,朱常洛必须具有太子的名头。
于是当时的京官们向当朝的四位内阁大学士集体施压,希望他们上书皇帝。
以申时行为首的四位大学士用集体向皇上辞职来进谏。
这一事件就是明朝著名的“争国本”事件。
自古以来便有“太子者,国之本也”之说,太子不立,则国家不稳,人心难平。
万历16岁纳妃,与之十分恩爱。
便想封郑氏之子为太子。
然而万历不知道,他这一简单的行为所违背的是大明帝国所立足的根本—儒家伦理道德,即兄终弟及、长幼有序,绝不可以幼凌长。
在申时行等人进言后,万历温言挽留,以一年为限来拖延时间。
被识破后万历又以常洛太小经不起各种典礼的折磨做借口。
之后万历更是别出心裁的同时分封三王而不立太子。
然而万历的这一系列把戏并没有哄骗过群臣。
万历虽是,手握皇权,但他也被束缚着,并不能随心所欲。
而束缚他的便是整个文官集团。
在这其中,言官尤为激进。
据《神宗实录》记载,万历多次想要出宫巡视,都被群臣以安全为由进谏阻止。
万历一辈子不仅没出过北京城,甚至连宫门都没踏出过几回。
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洛被封为太子入主东宫,而朱常洵则被封为福王前往郑州。
在这之后,万历看清了官僚政治的真相。
与庞大的文官集团相比,他像是个受人管教的小孩子。
表面上他是一国之君,实际上他则处于下风。
而他的唯一的反抗就是向百官做永久的消极怠工。
四、神宗只是代言人 中国封建社会的朝会制度历史悠久。
自创立封建王朝伊始,君主每日在宫殿朝堂上会见群臣处理政事是历朝历代奉行的规范。
无论是汉隋还是唐宋,各朝代在制度设置上截然不同,却都有相似的朝会制度。
因此,在人们脑海中都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皇上御朝则天下安,不御朝则天下危”。
皇帝是否上朝成了判别其是否勤政爱民的标准,甚至成了国家是否平定安康的象征。
然而这一标准对于明朝却不适用。
▲明朝内阁大学士 前面提到明朝的早朝制度是由太祖朱重八创立。
除了早朝,还有大朝会,主要用于祭祀朝会,与政事无关。
早午朝则是为了处理政务而设立,在一系列仪式后,由五府依次奏事,或是上前密奏。
而随着皇权运行机制的变化,早朝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成为了一种皇权礼仪的象征。
自明代宣仁以后,内阁制度逐渐完善,六部执行体系十分高效。
平常政务由内阁票拟后经过皇帝批红形成决策下发六部执行。
在张居正担任内阁大学士时期,他甚至可以代替皇帝处理政事,早朝制度更是形同虚设。
皇帝上朝成为了一种象征意义,代表着国家安定和谐。
万历十分聪明,他知道自己实际上只是大明朝的代言人,即使他多年不上朝,通过这一系列制度的运转,大明这个庞大的封建机器也能有条不紊的运转。
万历为什么几十年不上朝,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后世之人只能根据些细枝末节去推测。
然而无论原因是什么,作为一国之君,万历放弃了应该负有的责任,藏于深宫不出,对于明帝国的最终覆灭,他也是难辞其咎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的体制之祸:明太祖朱元璋为国家选了错误的道路
分析一下他作了皇帝以后的,无疑有其独到的价值。
朱元璋是个非常精明的帝王,他看得很清楚各个朝代的治乱交替,也很想解决这个问题。
美化的说,他是想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王朝。
无论他是不是想把这个王朝传给万代子孙,这个理想在帝王中是不坏的。
他的后半生作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叫做家天下。
杀功臣就是这个目的,结果是要高度的集权,以一人治天下。
这个结果勤政的朱元璋很好的表现了它好的一面,那就是由于他大权在握,没有抗衡的权利加上朱算一个“明君”,他通过杀戮和整肃创造了一个相对清廉的国家环境 -- 朱元璋是一个作了皇帝的梁山好汉,他的思路和很相似,“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认为天下的事情不是坏在皇帝手中,而是坏在贪官手中。
这完全符合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因为从他自撰的祖陵碑看,少年的朱元璋肯定是恨透了贪官恶霸,所以在他眼里,贪官正是他的江山的敌人。
朱元璋杀贪官,不是他残忍,而是他理智的选择。
只是既然事情不是依靠法律来做,而是依靠皇帝来做,皇帝的名声也就不可能好。
而当他的子孙是昏君时,这个高度集权带来的危害,也远远超过一个中央软弱的政权。
朱家的子孙恰好性格上都有些贪婪,冷酷,固执的明显缺陷,于是一人治天下的权利加上这些或者糊涂或者昏暴的家伙,只有造成更大的危害。
这倒是证明了儒家大一统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明的灵丹妙药。
第二是朱元璋始终在努力建立一个理想的凝固的社会。
也就是说他很想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官吏各司其职,人民自食其力,日复一日不断循环下去,自然运转,永远不要变了,于是开万世太平。
即便今天,这又何尝不是很多人的理想呢?只不过今天很多人认为实现这个理想是要民主,而朱元璋没有这个觉悟,他选择了“儒”。
于是,他努力使上上下下都按照礼教圣贤的教导建立起一个固定的社会。
这个努力在停止下西洋以后达到顶峰。
不能说这个努力毫无作用,即便后代出了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这个体制也能自己运转维持朝政。
这种“无头骑士”式的社会情状古今罕见。
然而,这体制运行起来就出现了两个灾难性的后果。
第一是不思进取,既然要建立一个凝固的体制,那么一切变革就都是要被排斥的,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的科技和社会发展在明清进入一个黑暗时代(也不自觉的继承了的这一理想)。
第二是儒者在得到这个好的条件之后,展示了他们丑恶的一面 -- 他们的贪婪,虚伪,不忠暴露无遗,丝毫不因为他们是自诩为道德化身的儒者而有丝毫不同。
明朝的溃烂,最集中的体现在这些儒者出身的官员身上,而个别儒者的气节,又往往浪费在皇上的爸爸该怎么称呼这类对国家毫无用处的地方。
明朝的失败,证明了儒家只能代表一种理想,在现实问题面前,老夫子们一败涂地。
不是历史没有给儒一个机会,朱元璋其实是很有理想的一个君王,他也很想按照“圣贤”所说的去做 -- 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在打仗的时候可以看不起读书人,在内心里还是赖这些“圣贤”的子弟心中肯定有治理国家的好办法。
所谓贪官,不过是“圣贤”中的败类,只要找到不是败类的真正圣贤,国家自然长治久安。
可惜,儒们让朱元璋失望了。
个人以为,所谓明亡于自己,正确的解析就是 -- 明,亡于儒。
这一点,是精明的朱元璋恐怕也没有想到的吧。
随机文章面对袁绍的十万大军曹操如何用不到两万的兵力赢得官渡之战?汶川地震是龙脉在移动,四川龙脉诞生出真龙致大地裂开(中华腾飞)平行世界是绝对存在的,平行世界存在的证据/双缝实验是其中之一太空为什么是真空的,宇宙中不存在绝对真空环境(比地球真空)为什么鞋踩在岩浆上会弹起来,湿冷鞋子踩踏岩浆会被反弹(二氧化矽)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狸猫换太子”真相 宋仁宗赵祯的生母究竟是哪位?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为李宸妃鸣冤的故事呢? ,真宗之子。
乾兴元年(1022)即位,由刘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太后死,才开始亲政。
宋仁宗在位42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
关于仁宗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在经典京剧《狸猫换太子》中,龙图阁大学士、钦差大人包拯巡行到地方,路上在经过一处破窑时,被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妇拦住了。
这位老妇向人称包青天的包拯哭诉了自己鲜为人知的悲惨而又离奇的身世,包拯经过仔细推敲,才得知她就是当今圣上宋仁宗的生母李娘娘。
包拯立刻回京查访当年还在世的老宫女,得知这李娘娘虽只是宋仁宗的父亲后宫的宫女,可是由于受仁宗皇帝宠幸,被封为才人,进而升为婉仪,并且还怀上了“龙种”。
那时候,“母以子贵”,李娘娘幻想着生下儿子,在后宫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可是当时的刘也就是后来的刘皇后心肠很坏,又阴险毒辣,因为她自己没有生育,又很嫉妒李娘娘,于是就买通接生婆,用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换去刚刚出生的宋仁宗。
等到宋真宗高兴地下朝回来要看自己的骨肉时,却只看到了一个血淋淋的怪物。
宋真宗非常生气,他并不问为什么会这样,也不想事情的前因后果,一怒之下就把李娘娘打入冷宫。
后来妃又升为皇后,就对李娘娘起了灭口之心。
李娘娘看出刘皇后的心思,就在一位好心的宫女帮助之下,急忙逃出了深宫,从此就躲到了一处破窑里,隐姓埋名地生活了20年,期盼着有一天自己能骨肉团聚。
包拯一向清节廉明、大公无私,他为了洗雪李娘娘的冤仇,就把她带回京城,想方设法让仁宗认了真母。
此时几十年的冤案真相大白,坏人得到应有的惩处,李娘娘也母子团圆,被封为李宸妃,结局十分美满。
网络配图 可是这毕竟只是演戏,那么,历史上的宋仁宗是否有过“狸猫换太子”的经历呢?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最早出于石玉昆编撰的。
《宋史》和毕沅编的《续》中,也有这故事的影子,而狸猫换太子纯属子虚乌有。
历史上的李宸妃确实是宋仁宗的生母,宋仁宗得知他是李宸妃所生,也是他当皇帝十多年后的事。
据野史传说中记载,当年宋真宗最宠爱的妃子是刘德妃。
这个刘德妃虽然只是个临街播鼓卖艺之人,但由于本人长得十分出色,所以被刚刚成年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看上,接着纳入了王宫。
昔日的太子赵恒登基成为皇帝之后,刘德妃更是从“美人”、“婉仪”,一直封到了“德妃”。
只可惜刘德妃虽然深受皇帝宠爱,但是却久久不能生育。
刘德妃为竞争皇后之位,提高自己的身价,便想出了“借腹怀胎”的诡计。
她打算利用身旁的一个长得有些姿色的的侍女,引诱宋真宗上钩。
一次在刘德妃沐浴之时,真宗果真临幸了这个侍女,不久这个侍女就怀孕了,这时刘德妃也装作怀孕的样子,其实侍女怀孕是真,刘德妃只是安排计策,假装而已。
等到十月分娩的时候,“两个”龙种先后呱呱落地。
刘德妃采取了狸猫换太子的卑劣手段,让真宗将李姓侍女打入冷宫,刘德妃自己却如愿以偿地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后宝座。
网络配图 以上不管是戏曲还是野史,都说有狸猫换太子一事,可是正史里并没有记载这件事。
在《宋史》中专门记载了李宸妃其人其事。
李宸妃是刘德妃的侍女,本是杭州女子,生得美丽小巧。
在怀上龙子时,刘德妃就已被立为皇后,掌控后宫。
在李宸妃生下后来的仁宗之后,刘德妃立刻就把孩子从李宸妃怀里夺走交杨淑妃抚育,说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并请皇帝把李宸妃生下的儿子赵祯立为太子,将真相一下子隐瞒了几十年。
真宗去世后,13岁的赵祯即位,也就是宋仁宗。
昔日的刘皇后成了刘太后,临朝辅政,又掌权后宫,众人都不敢冒着杀头的危险来挑明这个真相,只能眼睁睁看着仁宗母子不相认。
天圣九年,仁宗生母李宸妃病危,刘太后晋升她为宸妃。
次年,李宸妃去世。
刘太后本想只以妃子之礼下葬李宸妃,可是宰相却上书给刘太后说,仁宗现在虽然并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可是在太后,一定会有人向仁宗禀告实情的,如果仁宗因此怪罪太后家人,那就不是谁可以控制的了,所以应当以一品礼安葬李宸妃,那时即便谁要说什么坏话,仁宗也不会拿刘家怎么样的。
刘太后认为宰相吕夷简,于是就下令以一品礼安葬李宸妃。
宰相吕夷简又暗中吩咐内侍押班给李宸妃穿皇后装入敛,并使用水银宝箱,刘太后也一一默许了。
李宸妃的丧礼因此举行得极为隆重。
刘太后去世后,果然就有人告诉了宋仁宗他的生母其实是李宸妃。
仁宗十分悲痛,他号啕大哭,甚至下了哀痛诏自责。
他十分愤怒自己身为天子却不能保护自己的母亲,不能孝敬自己的母亲,还让母亲含恨而死,至死母子不能相认。
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刘太后的错,是刘太后让自己不能尽孝,不能享天伦之乐。
于是,他下令包围了刘太后娘家的府第。
这时宰相吕夷简急忙觐见,劝说仁宗,太后虽然不义,可是以皇后礼仪厚葬宸妃,就表明她已有自悔之心;虽然刘、杨不是陛下的生母,可是对陛下仍有抚育之情,这种恩情陛下又怎能忘呢?? 这一番话使仁宗冷静下来,仁宗命李宸妃的弟弟李用和检查了李宸妃的下葬,一看生母没有鸩杀、残害或者虐待的迹象,还穿了皇后服下葬,这才下令解除对亲属的包围。
仁宗下旨尊李宸妃为皇后,谥号章懿,亲临殡仪地方祭告。
并且为了弥补他对生母的愧疚之情,他还把李太后的弟弟李用和一再擢升,并把福康公主下嫁给李用和的儿子李玮。
网络配图 所以,从《宋史》中的记载来看,历史上不存在“狸猫换太子”一事,李宸妃也没有流落到民间。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包拯为李宸妃鸣冤的故事呢?包拯是《狸猫换太子》中的重要人物,但是,在历史上,他与这场公案无任何联系。
包拯于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踏上仕途,开始做建昌知县、天长知县、端州知州等地方官,自然无从参与官廷斗争。
到他进人中央政府,仁宗已经亲政很久了,元杂剧和明传奇中,都无包拯出现,《包公案》小说专说包拯故事,其中有包拯放浪回朝途中,在桑林镇遇李太后,还朝后,设阴曹、审郭愧,将刘妃用丈二白丝帕绞死的章节,却无打龙袍事。
那么,包拯与此事也就毫无瓜葛了吧?其实也并非没有任何联系。
石玉昆在《三侠五义》中把发生在宋仁宗皇佑二年的假冒皇子案与狸猫换太子的故事焊结起来。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有个名叫冷青的人,其母曾在皇宫中担任过杂役,出宫后嫁给医生冷绪。
及冷青长大,飘泊到庐山,竟多次声称他是皇子,是其母在皇宫中有孕出宫而生。
有个好事的和尚,名叫全火道,把冷青带到京城。
冷青于是在大众场合传播,多次被人围观。
当时任开封知府的钱明逸听到此事,出动警力将其捕捉归案。
但冷青言之灼灼,喝令钱起坐,钱也为之起坐。
为了不使事态扩大,钱以狂人为口实,准备把冷青发配汝州。
推官认为事实不明确,冷青还会是个糊涂不明真象的人。
于是,宋仁宗把这宗案子交给掌管知谏院的包拯审理。
经过包拯调查,王氏确实在宫中打过杂,嫁给冷绪后,也是先生女而后生男。
包拯以冒充皇子罪处死冷青。
而决案的知府钱明逸也被降为蔡州知府。
可见,宋仁宗从未被狸猫换过。
小说本来就是移花接木的,我们不能把它当作真正发生过的历史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