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亲自去请王翦出战,王翦称病不出:除非你赏赐我良田和豪宅
【千问解读】

秦始皇手下有不少名将,如果非要选出最牛的一个人,那么一定是王翦。
王翦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声名显赫,战功卓著,堪称秦始皇左膀右臂。
以王翦帮助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功劳,叫他一声“战神”也并不为过吧?但是,王翦却曾经做出过一件让人不容易理解的事情,秦始皇曾命令他出征,他却趁机向秦始皇索要良田和豪宅,让人费解。
当时,秦始皇灭掉三晋,赶走了燕王,士气大振。
秦始皇想一鼓作气,将荆楚也收入囊中,于是找当时身边的重臣王翦和李信商议。
秦始皇问李信,如果让你带兵攻打楚国,多少兵马能够完成任务?李信拍着胸脯说,给我20兵,我替大王踏平楚地。
秦始皇又问王翦,如果让您去攻打楚国,需要多少兵马呢?王翦斩钉截铁的答道,没60万兵马办不到。
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
”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
”——《史记》
秦始皇一听,对王翦说,你真是老了,胆子也小了,还是李信将军神勇。
于是,秦始皇拿出20万兵,灭楚的差事就交给了李信。
王翦一看此事让人抢了,心里有点不开心,干脆就称病回老家去了。
李信带兵攻打楚国,果然势如破竹,取得一场又一场胜利,只不过胜利让李信变得骄纵大意,结果被项燕3天3夜急行军,给杀得大败而归。
李信的失败,让秦始皇勃然大怒,认为李信给大秦抹了黑,只好另寻人选,再度伐楚。
最佳的人选自然是王翦,但是秦始皇揶揄王翦的话语仿佛就在昨日,这让秦始皇比较为难,但是不请王翦又不行,除了他谁能战胜项燕呢?
秦始皇确实是个人物,他最终以大局为重,亲自去请假装称病的王翦出征。
让秦始皇没想到的是,即便他亲自到场,王翦还是称病不肯去,最终秦始皇发起狠来,命令他必须去,王翦这才勉强答应出征,但是还有附加条件,必须得赏赐给他良田和豪宅,秦始皇自然答应了他。
王翦带着秦始皇给他征集的60万大军准备出征的时候,王翦和秦始皇明确提出良田和豪宅的事情,让秦始皇哭笑不得:“你一个大将军,怕什么穷啊?”王翦却颇为正经的回秦始皇说:“我得留些家产给自己的子孙啊。
”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
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始皇大笑。
——《史记》
王翦带着60万大军出征,直到出关之前,他一共派了5次使者到秦始皇那里,汇报的都是一件事情,那就是催促秦始皇兑付承诺,抓紧将良田和豪宅给他。
王翦是一个“战神”,同时更是一个智者,他为什么突然如此贪财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当时的情况。
王翦一直以来都是秦始皇倚重的人,却被这个叫李信的人抢了平楚的机会。
当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失败以后,秦王大怒,派人去攻打燕国,当时派的人便是王翦和李信。
李信确实有实力,他带兵将燕王逼到绝境,燕王无奈之下杀了太子丹,将他的首级献给了秦王。
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信的作战能力很强,大有崛起之势。
在这一次攻伐燕国的战争中,王翦的主力军还没开始发挥,功劳就被李信带的先头部队给抢光了。
李信的这一次大获全胜,得到秦始皇的赞赏和信任,在《史记》中的记载是“始皇以为贤勇。
”不过,李信的表现却让王翦很郁闷,本来这份荣誉应该属于他。
秦始皇出于对李信的信任,同时也希望能够再扶持一个独当一面的将军出来,避免要依赖王翦一人的情况出现,所以开始给李信建功的机会。
秦始皇派李信带兵伐楚,正是一次给他的绝佳机会,但是这也需要付出代价,那就是李信必须给秦始皇一个不选择王翦而选择他李信的理由。
所以,李信提出了只需要20万兵便可灭楚的想法,希望通过这一战的胜利,成就一个新的传奇人物。
李信带20万兵灭楚,只能说勇气可嘉,但是却风险极大,毕竟项国的项燕不是吃素的草包。
如果此时王翦想抢下这次机会,他就必须也要带20万兵才行。
但是王翦没这么做,他在即将失去这次带兵伐楚的机会时,说出了一个稳妥且必胜的数字60万,也就意味着他将这次带兵伐楚的机会让给了李信,虽然给了李信赢的机会,同时自己也立于了不败之地。
王翦这么做出于两种考虑,第一,王翦认为李信带20万兵马赢不了项燕;第二,王翦当时已经功成名就,没必要再冒如此风险去赌。
因为王翦的选择,秦始皇得偿所愿,李信也获得了一次跻身名将的机会。
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李信最终还是败给项燕,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李信失败,王翦自然是最受益的人。
在李信失败以后,秦始皇甚至亲自登门去请称病在家的王翦,这其实是一种示弱的表现了,给足了王翦的面子。
王翦面对秦始皇的屈尊降贵,其实处境很尴尬。
如果王翦的表现稍微有点小人得志的样子,恐怕他即便能日后够胜利凯旋,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
所以,王翦反其道而行之,没有立即答应秦始皇出征,反而继续称病不出,最终是在秦始皇下了死命令后,才“不得已”奉旨出征,这样一来,秦始皇的面子保留了,他也没有表现出骄横的情绪来。
此时,王翦最高明的一招来了,他提出要良田和豪宅的条件来,并且在出关之前,反复派人5次去催促秦始皇赏赐给他,王翦的做法让他身边的将领都有点不好意思了,甚至还有部将因此去提醒王翦,这样做是不是有点不妥呢?
王翦的一番话,却让部将恍然大悟,直呼王翦高明。
王翦当时是这么跟部将解释:“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的意思是,如今秦始皇几乎将全国的兵力都交给我统领了,我如果不多要一些良田和豪宅给子孙,秦始皇一定会怀疑我。
王翦这么做主要表达了两个意思:
第一,李信战败以后,秦始皇唯一能倚仗的人就是他王翦了,但是他不能表现出自己有半点胁迫大王的意思。
所以,他多次索要良田和豪宅给子孙,表达了这一去,很可能会马革裹尸,一去不回了。
此次征楚,他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没有其他的野心了,以此来安秦始皇的心,不去猜忌他。
第二,王翦多次催促秦始皇赶紧赏赐良田和豪宅,其实也是将自己的家人和子孙都交给秦始皇,将他们放到秦始皇赏赐的宅子里,算是当做人质。
萧何后来也用过这一招,为了让刘邦放心,将自己的子侄送到刘邦身边,作为人质。
后来,王翦大胜而归,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第一大功臣,不仅荣华富贵,留名青史,而且还在功高震主的前提下,依然获得善终;而屡次立下大功的李信则没这么好运,最终在史书之中只有只言片语的记载,让人唏嘘不已。
其实李信的战功很高,只是为人处世之道,差了王翦太多,才落得个不完美的结局啊。
参考资料:《史记》
秦始皇亲自去请王翦出战,王翦称病不出:除非你赏赐我良田和豪宅
贞观之治的背景是什么 对后世的影响怎么样
那么贞观之治的背景是怎样的呢?当时结束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
但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在三次远征高丽失败后,社会矛盾加剧,天下大乱,此时应运而建,开新的盛世。
唐朝建立后,李渊和都比较开明,他们重视历史教训,常常将隋朝灭亡的教训记在心中,以史为鉴。
唐太宗登基称帝后,密切关注着百姓的生活,减少苛捐杂税,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措施,就是不愿看到百姓民不聊生,在当初李世民和李渊一起南征北战的时候,深深地知道民众的一些疾苦,所以这也促使了贞观之治的产生。
虽然隋炀帝刚愎自用,但他开凿大运河,施行制都是不错的政策,只不过对隋朝来说,这样繁重的徭役赋税很难承受,才导致天下大乱。
因此,李世民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用于对人才的选拔,对有才能的人,也报以敬重的态度,从不问其出身和地位,因此形成了人才济济的局面。
除了这些从隋朝灭亡的教训上学到的,还有一点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自己有远大的抱负,实现民族大团结、扩大唐朝的版图,将唐朝打造成一个世界文明的强国,一直都是唐太宗自己的伟大抱负,而这些也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构成了贞观之治的背景。
贞观之治的影响有哪些 贞观之治的影响其实有很多,在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但如果想要表现的更为清晰明了,可以将贞观之治的影响分为两方面,一种是对当世的影响,另一种则是对后世的影响。
对当世的影响主要有这些:唐太宗贞观年间,李世民施行的各项善政,使得官吏廉能,社会安定、百居乐业、丰衣足食,经济也发展迅速,奠定了唐朝274年的基业;对人才的任用,不问出处,完善科举制度,提高了平民高仕的机会,清除了旧社会的观念,缓和了社会矛盾;不仅如此,唐太宗复兴文教、奖励学术,接收各国的移民和留学生,促使了大唐文化的传播;除此之外,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打造成为文化最为强盛的国家,造成四方臣服,被少数民族尊称为“”,进一步促使大唐声威远播;在文化强盛的基础上,李世民还平定突厥,远征高丽等,将唐朝的版图进一步扩大,这对大唐的国际地位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再说对后世的影响,除了以上这些影响,唐太宗时期施行的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科举制等,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而李世民自身选贤举能、克己纳谏也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对后世君主的作风和对自身的要求方面都有一定的表率作用;还有一点必须要提,现代的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也是因为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治态度决定,李世民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实现民族大团结,在外交方面也接受各国人士前来移民、做官、做生意以及留学等。
因此,贞观之治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喜闻乐见的。
贞观之治措施有哪些 贞观之治,就是指唐太宗统治下的治世。
唐太宗以此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杰出君王,也正是因为贞观之治的出现,为后世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的农业社会推向了最为鼎盛的时期,那么贞观之治措施有哪些呢?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百姓的生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李世民下令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得百田可以耕作,贞观九年,百衣足食,夜不闭户,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唐太宗还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完善科举制度,选贤举能,只要有治国安邦之才,从来不会计较他的出身,这才出现了“人才济济、文武兼修”的景象,也正是因为这些人才,才促使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当然,一个国家肯定需要法制,一切都应该要以法为准。
唐太宗作为一个,法律推崇出来之后,李世民以身作则,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因此,唐太宗时期犯罪率都减少了。
除了以上这些对国内施行的一些措施之外,李世民对少数民族还施行怀柔政策,面对那些少数民族,不改便他们的生活习俗和社会制度,还采取“和亲”手段,使得两族文化经济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在外交方面,唐太宗李世民接受各国的人才和留学生,贞观之治措施使得大唐成为当时世界文化最为强盛的国家。
贞观之治是骗局的幕后黑手是 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因为唐太宗选贤举能,又,虚心纳谏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唐太宗的年号刚好是“贞观”,因此史称“贞观之治”。
但后来却有人发现,这只是一场骗局,至于贞观之治是骗局的主要谋臣就是指等人。
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因为杜如晦深受唐太宗的重用,与两人合体就是著名的“”,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这两个人使得贞观之治得以形成。
凡军政大事,杜如晦都参与议定,在协助唐太宗建立一些朝章制度、选用官吏以及确立法制等各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房玄龄和杜如晦还建议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度,对待百姓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这才进一步的使得唐太宗在位时出现“贞观之治”的景象。
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骗局?就是因为在唐朝之前,隋帝国其实提前就备下了一百年的粮食,可以说大唐其实是在享受前朝所留给他们的礼物,使得人口增加的同时,还有充足的粮食。
而很多时候,有人说没有“贞观之治”,这只是民众自己创造的,唐太宗采取的休养生息其实就是为了让百姓自己创造,这样就可以亲手建设自己的家园,百姓又怎么会不同意,简直就是喜闻乐见。
因此,大唐在隋朝的粮食基础上,创立了一个“贞观之治”,还大肆宣扬唐太宗的所有政绩,其实有一部分有夸大的成分存在,当然,李世民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皇帝,除了占用了粮食,其他的一些政策确实是施行的不错,对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有很大的帮助。
贞观之治是真是假 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说法,贞观之治是骗局,在一本叫做《唐朝绝对很邪乎》的书中有提到贞观之治是一场骗局。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贞观之治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百姓丰衣足食,皇帝仁德百官恪尽职守敢于直谏,所有美好的事情都来自于一个叫李世民的手中,因此,唐太宗李世民也成为了中国皇帝排行榜的首位,但有人说这样的贞观之治是一场骗局。
首先,没有所谓的贞观之治,就算有那也只是李世民自我宣传,而百姓自己也希望有一个伟大的明君,自己可以安居乐业,这样的想法也符合人的慵懒天性。
其次,就算有贞观之治,那应该也和李世民无关。
任何一个美好的时代都是由民众自己创造出来的,只要皇帝施行仁政,不强迫百姓去做繁重的徭役,放手让百姓自己创建家园,都可以创造出一个“之治”。
纵观历史可以看出来,只要皇帝陷入政治斗争,无暇顾及百姓的时候,都会迎来一个“之治”的时代,也就是说,贞观之治的出现,其实和李世民的关系并没有太大。
唐太宗之后,李志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人口增加了多少,回答到一如既往的十五万户,也就是说贞观年间人口总数也就是三百六十万户,而隋朝年间是八百七十万户,隋唐战争过后人口数量大大减少,粮食按理来说是不够的,但偏偏够了。
从另一方面说,隋朝给大唐留下了一百年的粮食,就是说,贞观之治是在用隋朝的粮食养出来的。
贞观之治的内容有哪些 贞观之治是历史上著名的盛世景象,也因为贞观之治的出现,使得大唐成为历史上最为盛名的国家,这些都离不开唐太宗李世民的英明领导,那么贞观之治的内容有哪些呢? 贞观之治的内容其实可以按照四个方面讲述,大家也可以通过这四大方面感受一下唐太宗的治国安邦之才。
首先,唐太宗的君臣论治,唐太宗经常与臣子们一起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而自己也常常以隋朝灭亡的教训警醒自我,因此对百行宽待,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让百姓有田可耕,发展生产。
其次,唐太宗选贤举能,兼听纳谏,唐太宗坚持任人唯贤,从来不计较那些有治国安邦才能之人的出身和地位,而因为李世民对人才的渴求,还会从各个阶层搜罗许多人才,使得大唐出现人才济济的景象。
不仅如此,李世民还注意对地方官吏的任用和考察,他可以兼听众议,注意纳谏,因此,的直谏使得唐太宗感到很欣慰,魏征死后,唐太宗深感痛心。
第三,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朝的赋税相较于隋朝来说减轻了很多,而李世民又施行休养生息的措施,使得农业发展十分良好。
最后一点,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使得民族团结,相互影响相互发展。
尊重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习俗和制度,还进行“和亲”,促进两族之间的交流和经济发展,对外国人也是如此,开放的王朝吸引了很多外国人来移民和留学,大唐王朝也成为了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三国历史上黄忠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