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和富察皇后一共在一起多少年?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7-20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在富察皇后去世以后,乾隆皇帝非常的伤心,身体也逐渐消瘦。

虽然在历史当中可能大家不太关心皇帝和哪位太后感情比较好,因为觉得皇帝有那么多后宫,想要做到专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乾隆就是这样一位专一的皇帝。

虽然他的皇后也不止一位,但是富察皇后的死的确让他非常难受痛心,光是这一点就很难在别的皇帝身上看到。

那富察皇后和乾隆到底在一起有多少年呢?两人还是彼此的初恋情人呢。

乾隆和富察皇后一共在一起多少年?

对乾隆感情上,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皇后去世,乾隆心里,当然痛断肝肠。

当天夜里,他忙完了安排皇后丧事,一夜没睡着。

天快亮的时候,他向太监要过纸笔,写下一首挽诗:

恩情廿二载,内治十三年。

忽作春风梦,偏于旅岸边。

圣慈深忆孝,宫壸(kǔn)尽钦贤。

忍诵关雎什,朱琴已断弦。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夫妻恩情二十二载,你治理后宫一共十三年。

这一切突然都化成春风一梦,飘散于运河的河岸边。

皇太后平日总称赞你的孝顺,嫔妃也无人不佩服你的明贤。

我从此不忍再读《诗经》中的《关雎》篇,因为我的朱琴,已经断弦。

从皇后去世那一天开始,乾隆的人生,就陷入无穷无尽的悲痛之中。

结发二十二年来,他和皇后已经如同两棵相互依靠交织成长的大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已经成了对方的一部分。

皇后去世,乾隆就感觉自己身体的一半,也已经死了。

皇后去世后的头半年,乾隆一直都睡不实觉,他动不动就觉得皇后还在身边,夜里经常惊醒。

侍候乾隆的老太监注意到,皇后死后,乾隆的精神状态变得有点不正常,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无目的活动”增多,就是走到某张桌子前,却想不起来自己到这是想干什么。

工作没什么效率,刚刚说过的话,马上忘得一干二净。

每天不停地发火,冲谁都发火,情绪特别恶劣。

就在这个时期,乾隆做了很多诗。

只有写诗,能让他缓解一下情绪。

我们提到过一个历史纪录:乾隆是中国历史上产量最高的诗人,一生作了四万三千多首诗。

由于诗写得太多太滥,乾隆的大部分作品,其实都很平庸,或者说只不过是“分行的日记”。

不过,在这四万多首平庸的诗作当中,有一百多首诗,写得非常好,情真意切。

这一百多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悼念富察皇后的。

乾隆和富察皇后一共在一起多少年?

富察氏刚去世之后那一段,乾隆几乎天天梦到皇后,醒来后有时就把梦中的情景写到诗里。

比如我们来看下面一首:

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平安报我知。

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

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

(《乾隆御制诗二集》)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有一天晚上,乾隆梦到了死去的皇后。

皇后说,我来这啊,只是要告诉你,我在那个世界里,过得很平安,你放心。

另外,我想还想看看,我的婆婆和宫中这些孩子们,现在怎么样啊?我对他们那,还是不放心。

打听完家里的情况,皇后就悄悄消失了。

那么一觉醒来,乾隆的眼泪已经湿透了枕巾。

窗外风吹帘栊的声音,更衬托出子夜时分皇宫内院的这个寂寞和悲凉。

你看,这首诗,写得很真挚很朴实。

这诗呢,不像是一位后宫三千粉黛的皇帝所做的,更像一个普通的丈夫,向妻子所做的告白。

所以长春宫是皇后的寝宫,乾隆命令,长春宫的所有陈设,都要保留原样,一点也不得变动。

每年皇后的忌辰,乾隆都要到这里凭吊,在椅子上,一坐就是半天。

这种做法坚持了四十多年,直到退位。

皇后去世时所乘的船,叫青雀舫,这是皇后最后生活过的地方。

乾隆说,要把这艘船运进北京城,我要留作纪念。

大臣们一听,都吓傻了,因为这艘船体积非常庞大,要是按今天的吨位,排水量上千吨,这怎么运啊。

乾隆说我不管,你们给我想办法,我一定要保留这条船。

最后,还是礼部尚书海望,想出了一个方法,他命人在北京城墙两面,搭起长长的木架子,上面铺上设木头轨道,轨道上铺满新鲜的菜叶,作为润滑剂,几千名工人一起使劲推扶拉拽,好不容易,才把这条大船运进了城内。

乾隆就用这样的方式,把孝贤皇后用过的一切东西,都保留起来。

乾隆和富察皇后一共在一起多少年?

造成了乾隆与新皇后的不和

富察氏去世之后,后宫不能没有皇后啊,所以老太后的多次催促之下,乾隆十五年(1750年),又册立了另一位妃子乌拉那拉氏为皇后。

乌拉那拉氏是乾隆做皇子时就娶的侧福晋,所以论资排辈,乾隆选中了她。

然而,对于那拉氏,乾隆一直找不到感觉。

虽然此人也端庄秀美,出身名门,但是乾隆就是培养不起对富察氏一样的爱意,一看到那拉氏,就想起富察氏,就感觉那拉氏这也不如富察,那也不如富察,所以对那拉氏一直很冷淡,有时一整天不和她说一句话。

那拉氏也很委屈啊,那这皇后做得还有什么劲,经常一个人躲到角落里哭泣。

有时候乾隆看到了,也感觉很对不起这个新皇后。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在富察氏去世三周年忌日,乾隆写了一首诗,分析自己为什么不爱新皇后:

独旦歌来三忌周,心怀岁月信如流。

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

乾隆和富察皇后一共在一起多少年?

就是说,时光迅速,一转眼孝贤皇后去世已经三年了。

难道是新皇后处处真的不如旧皇后吗?也不见得,其实主要是因为我与孝贤的恩情年深日久,其他人实在无法代替。

确实,富察氏在乾隆心目中,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

法国作家埃克苏佩里有一本很有名的小说,叫《小王子》,那里面,小王子爱上一朵玫瑰。

在小王子眼里,这朵玫瑰是独一无二,天下最美丽的。

当然事实上,在别的地方,这样的玫瑰遍地都是。

但是在小王子眼里,他的这朵玫瑰,是天底下任何玫瑰都不能取代的,因为它是他见到的第一朵玫瑰,也是他亲手浇灌长大的。

那么富察氏,就是乾隆的第一朵玫瑰,因此也是唯一的一朵玫瑰。

第一次永远是最美好的,因为它不可复制。

对乾隆来说,富察氏是他的初恋,和富察氏在一起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永远难以磨灭的记忆。

虽然有了新皇后,虽然后来他又有了很多新妃子,但是对谁,他也找不到对孝贤的那种感觉。

所以虽然乾隆也总劝自己对新皇后好点,无奈真情不能勉强,这个新皇后始终是有名无实,得不到乾隆的恩爱。

一直到乾隆三十年(1765年),一直备受冷落而心情抑郁的皇后在南巡路上,终于与乾隆发生了一次激烈的冲突,皇后当众剪去自己的头发,声明想去做尼姑,说我这样活着,还不如尼姑。

乾隆大怒,把皇后打入冷宫。

打那以后,乾隆再也没有立过皇后。

有人说你不是说乾隆有三位皇后吗?第三位皇后,是嘉庆皇帝的生母,是死后追封的。

这是孝贤去世对乾隆影响的第二点。

乾隆和富察皇后一共在一起多少年?

私生活上的放纵

从乾隆对孝贤皇后的感情来看,乾隆是一个很专一、很重情义、很重礼法的人。

然而,乾隆的后宫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放纵和恣肆的一面。

不过,他的放纵和恣肆,与他的专一,正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

那么我们前面讲过,乾隆的后妃,仅有名号的,就多达四十位。

这个数字,如果放到其他朝代,可能不算多,可是在清朝皇帝中,已经是第二多了,第一多的是康熙皇帝,六十七个。

孝贤皇后在的时候乾隆在私生活上一直很节制,很守礼法。

然而,孝贤去世后,乾隆内心感觉特别空虚,就纳了许多妃子。

不管是谁,只要看中了,就想法娶进宫中来。

乾隆的这些妃子,从出身来讲,有大家闺秀,也有普通人家的女儿,甚至还有犯了罪的犯官女儿。

从民族来讲,有满族,有汉族,有蒙古族,还有回族。

可以说,五花八门。

从这点上说,乾隆中年之后,是一位比较放纵自己私生活的皇帝。

乾隆后宫突破礼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出现了汉人之女。

清代后妃制度规定,不能选汉人女子为妃。

当然,清代祖制所说的汉人,不包括汉军八旗。

汉军八旗被列为旗人。

但是清代档案明确显示,乾隆娶过江南汉人的女儿,这是违反祖制的。

我们先来看《宫中档》的这个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朱批奏折:

有明贵人之兄陈济自扬州来京,恳求当差。

看来此人系不安份之人。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时,宫中有一个明贵人,姓陈,是扬州人。

另外,根据同一份清宫档案,乾隆当时还有一个姓陆的常在,是苏州人。

也就是说,乾隆的后妃当中,至少有两个人,是江南的汉人。

那么,这两个人,是怎么违反祖制进的宫呢?

我们说,孝贤皇后死后,乾隆开始用私生活的放纵来填补精神

上的空虚。

现在有一个词儿,叫“中年沦陷”,就是说一个人到了中年之后,就会放弃很多青年时代的理想和原则,因为意识到生命已经过半,时间已经不多,就开始寻求刺激。

乾隆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

他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第二次南巡开始,就在出巡的路上不断的猎艳。

乾隆和富察皇后一共在一起多少年?

从康熙朝起,皇帝巡幸各地,地方上和皇帝关系特别近的大员,有时会向皇帝偷偷进献美女,供皇帝享用。

康熙皇帝身边的大臣李光地在自己的笔记《榕村语录续集》中就披露过这样一件事,说是康熙巡幸山西,山西抚巡噶礼向康熙进献了四名美女。

那么据此推测,乾隆南巡过程中,应该也会有地方大员向他进献美女。

所以我推测这两位汉妃,很可能是在乾隆南巡过程中,陪伴乾隆,被乾隆相中了,带回了北京的。

那么这样不是就破坏制度了吗?乾隆自有办法变通,他可以命这两位妃子的家族入旗,就是变成汉军旗人,这样就算不违祖制了。

当然,乾隆后妃当中,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应该是那个“香妃”。

人们传说,香妃是西域著名的美女,浑身散发着天然的异香。

乾隆慕她的美名,把她纳入宫中。

还特别建了一座宝月楼,也就是今天中南海的新华门,供她居住。

当然,今天我们梳理历史资料,已经弄明白,所谓香妃,就是《清皇室四谱》中记载的“容妃”,维吾尔族,姓和卓氏,是维吾尔上层贵族之女。

那么她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平定准噶尔后入宫的,宝月楼是什么时候修的呢?修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所以说宝月楼,新华门不是因为香妃所修。

在容妃生前,没有人管她叫过香妃,说她身有异香什么的,那纯粹是后人编出来的。

她只是民族比较特殊,其他方面并没有特殊的地方。

事实上,连那张著名的香妃像,是不是香妃本人,也大成问题。

因为这张像,是1915年当时的故宫古物陈列所从避暑山庄运来的一批文物中偶然发现的,当时上面有一张清代的黄签,标明这张画像叫什么呢?叫做“美人画像”,并没有说是哪个妃子的画像,更没说就是香妃的画像。

古物陈列所在陈列这幅画时,为了获得轰动效应,根据香妃的传说,给她定名为“香妃戎装像”,使这幅画像从此大名远扬,但是很有可能,这张画像和香妃,没有任何关系。

我们可以说,乾隆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娶了少数民族的容妃,这既有笼络维吾尔上层贵族的意图,也有寻求刺激的意图。

乾隆的后宫,在他人到中年之后,那是越来越丰富多彩五花八门了。

不过,虽然后宫中粉黛如云,乾隆却再没有能找到富察氏那样的知己。

乾隆在谕旨中曾经讲过,自从孝贤皇后去世后,他就养成了独宿的习惯,不再让任何妃子陪伴他过夜。

那么每天晚上被他幸过的妃子走了之后,伴随着乾隆渡过漫漫长夜的,其实是无穷无尽的寂寞。

我们可以说,孝贤去世后,乾隆的生活中只剩下了性,却没有了爱情。

乾隆和富察皇后一共在一起多少年?

对富察氏的思念,成了乾隆后半生感情生活的主旋律

在私生活越来越放纵的同时,乾隆对富察氏的思念,却与日俱增。

阅历的女人越多,乾隆越发觉,富察氏这样的女人,上天只创造了一个。

曾经沧海难为水,在后半生中,任何一个与富察氏有关的场合,都会引发乾隆的深深思念。

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东巡关外,路过科尔沁草原,顺道看望一下嫁到蒙古的女儿,固伦和敬公主。

富察氏一生生了四个孩子,两男两女,只有这个女儿最后活下来,嫁给了蒙古亲王。

看到女儿,乾隆不由得想到了她的生母,写下了这样两句诗:“同来侍宴承欢处,为忆前弦转鼻辛。

”本来见到女儿很高兴的场合,我因为想到死去的皇后,鼻子又是一阵酸楚。

自从皇后死后,乾隆一生就再也没有进过济南城,为什么呢,因为当初皇后就是在这生病的,所以每次快到济南的时候,乾隆心情都很不好。

乾隆三十年(1765年),第四次南巡,乾隆又一次经过山东,就赋诗一首,说明他为什么不进济南:

四度济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

春三月昔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

就是说,四次不入济南城,是怕一进去,就勾起痛苦的回忆,十七年前的三月,皇后在这里病倒,十七年过去了,我心中仍然余恨未平。

乾隆和富察皇后一共在一起多少年?

这样的诗,乾隆一生做了不下百首。

凡是看到皇后生前用过的物品,到了与皇后共同待过的地方,甚至看到南飞的大雁,都会引起他对富察氏的思念。

每次乾隆去拜谒东陵的时候,都必到裕陵,给埋在那的孝贤皇后上坟。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已经八十岁的乾隆又一次来到妻子坟前,写下这样一首诗:

三秋别忽尔,一晌奠酸然。

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就是说,我已经有三年没给你上坟了,今天到这,忍不住又哭了。

八十岁的老皇帝对地下的妻子说,我现在啊,年龄越来越大,唯一的安慰,就是可以早日见到你。

所以虽然我身体还好,别人都说我能活到一百岁,我却不想活那么久,因为我真想能早点和你团聚!

那么九年后,也就是富察氏去世五十一年后,乾隆皇帝终于撒手人寰,完成了和富察氏地下相聚的愿望。

所以我们说,皇帝皇后之间,也是有真感情、真爱情的。

乾隆和孝贤皇后之间的爱情,就是一首现实版的《长恨歌》。

那么我们说,一个人的感情生活是否幸福,会对这个人的性格、生活甚至工作产生极大影响。

孝贤皇后在日,乾隆王朝是阳光的、向上的。

孝贤去世后,乾隆这个人性情大变,就连他的施政风格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可以说,孝贤的去世结束了春风拂面的乾隆初政期,还引发了乾隆继位之后最剧烈的一场政治地震。

明太祖朱元璋冷酷无情,为什么就对马皇后言听计从?

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平民出生的,可想而知他的一生走的有多艰难!大家都知道,朱元璋这一生只有一个皇后,哪怕后来皇后过世,朱元璋也没有另立他人,朱元璋是出名的冷酷无情,对待自己的儿是如此,但是对待马皇后却是言听计从,这究竟是为什么? 马皇后在小时候出生时生母就过世了,但父亲却视她为掌上,不过,她父亲因为杀人要躲避仇敌,不得已只有逃亡他乡,于是把马皇后托付给了郭子兴。

郭子兴夫妇对马皇后还是很好的,或许是出于交情,也或许是对她的怜悯,于是把她收为养女,并教她知识,而郭子兴夫人则是教她刺绣礼仪等等,可以说马皇后从小受到的教育还是很好的。

而且她本人也很聪明,基本上是一学就会,可以说是大家闺秀了,后来被她义父许配给朱元璋,她就对朱元璋倾尽自己的爱,去照顾他。

朱元璋从小的经历可以说是非常不一般的,真的是历经磨难,父母在战乱中不幸身亡,他为了活着选择出家当和尚,但是就算当和尚也依旧食不果腹,只能云游化斋,但是也正是因为他云游了3年,才丰富了他的见识。

但是这3年他能存活下来肯定也是不容易的,以至于养成了多亿,不信任他人的性格,可以说是从小缺爱,而马皇后的出现,就弥补了一些他小时候缺失的爱。

马皇后本来就贤惠,再加上知书达理,所以对朱元璋倾尽自己的心意,并且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一直照顾朱元璋,甚至在她衣服怀疑朱元璋的时候,她从中调和,才保住了朱元璋。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马皇后给朱元璋藏烧饼而烫伤自己的故事。

也正是因为马皇后的贤惠和见多识广,所以她很了解朱元璋,或许也因为都是“孤儿”所以格外,虽然马皇后很要强,但是在朱元璋面前,知道用女性柔软的武器,她知道朱元璋从小受尽磨难,所以从生活到内心都给与陪伴。

最主要的是,她知道朱元璋有雄心壮志,所以她给与最大的支持,在朱元璋一些不合理的决策上,勇于指出错误,但是又会顾及朱元璋的颜面。

这样,知冷知热的女人,怎么会有男人不爱。

而朱元璋之所以对马皇后言听计从,是因为他也很了解马皇后,知道她的才学,也感恩她一路陪伴自己,更甚者是在马皇后身上感到了母亲般的爱,所以他敬她,爱她,才更加尊重她。

假如马皇后和一些只知道争宠的后妃一样,因为当了皇后就奢华无度,那朱元璋又怎么可能如此对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宪宗为什么不立皇后 真相是什么?

,中国史上唯三的好之一,是唐朝唯一一个能与唐太宗以及并驾齐驱的皇帝,然而,与其在政治上的成就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唐宪宗在私生活方面,特别是终身不立皇后一事,却招来不少口舌。

据悉,唐宪宗李纯是历史上第一个不设皇后的皇帝。

是李纯的嫡妻,李纯继位以后,并不册封郭氏为皇后,只封他为贵妃。

终其一朝,也一直没有立过皇后。

唐宪宗不册封郭氏,急怀了朝中大臣。

皇后为国母,母仪天下。

国家要没有国母,那会乱了纲常,天下不稳。

于是元和八年(813年),百官多次联名上奏,要求宪宗册封郭贵妃为皇后。

但是宪宗每次都只是笑笑,不听。

唐宪宗为什么不立皇后呢?《新唐书》是这样记载的:“八年,群臣三请立为后,帝以岁子午忌,又是时后廷多嬖艳,恐后得尊位,钳掣不得肆,故章报闻罢。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宪宗在后宫宠幸的嫔妃非常多,恐怕立了郭氏为皇后后,她会干涉自己,让自己不能够想爱谁就爱谁,所以不立。

对于这个说法,我是深表怀疑的。

这给人一种感觉,宪宗与那些花花皇帝一样,乐于终日流连后宫,不理朝政。

但事实并非如此,唐宪宗在他当皇帝的十五年时间里,并没有过这样的劣行。

不但没有,而且他还被称为唐朝最好的三个皇帝之一。

哪三个皇帝呢?唐太宗、唐玄宗、唐宪宗。

(当然,唐宪宗的儿子也应该挤进这个行列)。

而且在他的手上,唐朝还实现了“元和中兴”。

既然是这样一个有见识有作为的皇帝,却为什么要做出有损国本,不立皇后这样的事情呢? 笔者认为,唐宪宗不立皇后,肯定是有玄机的。

什么玄机呢? 要想参透这个玄机,咱们需要注意唐宪宗时期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削藩”。

是造成唐王朝由盛到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藩镇割据又是因直接造成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藩镇是不少的,毕竟唐王朝有那么宽的边境线,没有藩镇守边是不可能的。

但藩镇并未作乱。

后来唐玄宗把边关交给了等胡人,才造成安史之乱。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一方面,唐王朝需要依仗大量的地方势力,这些地方势力虽然帮助唐王朝打败了安史,但也因此成为新的不大听号令的藩镇。

另一方面,平定安史之乱也非常不彻底,公元763年,史朝义兵败自杀,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参与安史叛乱的叛军将领张忠志、田承嗣、李怀仙等先后率部向唐诸军投降。

朝廷下诏:“东京及河南、北受伪官者,一切不问。

” 照理说,这些人参与了叛乱,就算不问罪,但也不能重用。

然而唐王朝却不但不问罪,还都封为节度使,张忠志(后赐名臣)任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任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任幽州节度使。

这河北的三个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进行好好打理,却交给叛将,这不是养虎为患吗? 果然建中二年,河北三镇节度使联合上书朝廷,要求确立节度使世袭制,也就是父死子继。

这种在千年前秦王朝就已经废弃的诸侯世袭制,又再一次死灰复燃。

当然坚决不同意。

但是三个节度使不尿他,自行定了世袭制的规矩。

最后唐德宗也没办法,只好认了。

唐德宗的唐宪宗上台以后,他就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

而雄才大略的唐宪宗,一上台便举起历史的大旗,发动了著名削藩之战。

这场长达15年的削藩之战,一直延续了唐宪宗去世。

元和元年(806年)平定夏绥银节度使杨惠琳的叛乱;同年十月,平定剑南西川刘辟之乱;元和二年(807年),平定了镇海节度使之乱;元和五年(810年),平定义武节度使之乱;元和七年(812年),收复河北三镇之一魏博;元和八年(813年),平定辰、溆二州的首领张伯靖叛乱;元和九年(814年),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年),平定淄青之乱…… 看了这一组数据,我们或许会理解唐宪宗为什么不立郭贵妃为皇后了。

为什么呢?咱们来看看郭贵妃的背景。

郭贵妃是唐朝名将的孙女,同时也是郭子仪儿子郭暖与宗外孙女的女儿。

安史之乱最终能够平定下来,有两个最重要的人功不可没,一个就是郭子仪,另一个是。

当然,不管郭子仪还是李光弼都是忠臣,他们不可能像其他节度使那样拥兵自重。

但是作为皇帝的唐宪宗不能不提防郭家。

我们现在都知道一个戏叫做《醉打金枝》,香港还拍过一个电视剧。

里面说的事就是郭贵妃的父母之间的事情。

升平公主嫁入郭家后,仗着自己是公主的身份,对公公爹郭子仪不尊敬。

郭暖看在眼里,气在心里。

平常还能忍一忍。

有一次喝醉酒,终于惹不住,把公主狠狠地揍了一顿。

一边揍一边说狠话:“你依仗你爹是天子是吧?那有什么了不起,我爹只不过不做天子而已!”公主被打后,愤愤进宫,把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向他爹代宗告状。

谁知道代宗听后,却默然说道:“郭暖说得不错啊,如果他郭子仪想当皇帝,天下还能为我家所有吗?”同时劝慰公主,让她赶紧回家。

郭子仪听到这件事后,吓得赶紧把他儿子绑起来,送到代宗那里请罪。

代宗笑呵呵地说:“儿女的私房话,怎么能够当真,你可别在意啊!”郭子仪回家后,将郭暖杖打数十下,才了事。

这段典故,估计宪宗肯定是听说过的。

代宗虽然好脾气,对郭子仪宽宏大量,但是志在削藩的宪宗一定记得这件事。

所以他不立郭贵妃为皇后的目的,就是避免郭家坐大。

郭子仪忠臣不造反,难保郭家后人中没有人效仿藩镇割据的事情发生! 不过,宪宗虽然在皇后问题上有此深沉的考虑,但是他终究没有彻底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

他所做的削藩,不过只是把作乱的藩镇打压下去了,并没有形成限制藩镇发展做大的措施,所以藩镇问题此后依然屡禁不止。

而另一个诡异的事情是,郭贵妃虽然没当过皇后,但是宪宗去世,宪宗与郭贵妃的儿子穆宗登位后,却把他母亲尊为,而且此后在敬宗、文宗、武宗三朝均为太皇太后,可以说享尽尊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乾隆和富察皇后一共在一起多少年?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