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打了百年不缺粮,为什么诸葛亮总是缺粮?
【千问解读】
说到战国七雄很多网友都在说一件事情,那就是好像他们打仗总感觉打了好几百年的感觉了,但是我们细心的分析也发现了,其实战国七雄之间打仗虽然持久,但是他们对于打仗必须的粮食感觉他们都是不缺少的,我们在反观诸葛亮这个人天天就喊着什么什么缺粮食了,什么什么缺粮食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粮食对战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任何朝代都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会感觉战国时代打仗都不缺粮,而诸葛亮北伐时老缺粮呢?这里有几个原因。
第一,与历史资料记录的详略有关。
战国史料匮乏,有很多重大战役,都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没有任何细节。
整个战役的细节都没有,有没有缺粮,这更不得而知了。
比如秦对三晋发动的修鱼之战,斩首八万,什么细节都没有。
在长平之战后,秦还对赵国发动几次战役,斩首数万至十数万,也是一点细节都没有,那么我们就没办法判断粮食在这些战役中的作用。
战国的历史向来云遮雾罩,因为在秦国统一后,把六国的史料都毁了。
相反,《三国志》对战役的记录是比较详细的,作者陈寿就是三国时代的人,对战争细节了解多,特别他是蜀人,对蜀人之征战写得更详细。
第二,战国时代的诸侯争战与诸葛亮伐魏之战,是有本质区别的。
在《孙子兵法》中,兵圣这样写:“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之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意思就是说,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需要再次征调,粮食不需要再三转运。
各种军用物资从国内取得后,粮草补给就在敌国解决。
诸侯战争,对敌国丝毫不留情,对敌国的百姓一点也不仁慈,什么叫“因粮于敌”,就是抢粮食。
从春秋开始到战国,只要是发动进攻的一方,到了敌国必定要抢粮食。
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白起,在伐楚之战中,白起“掠于郊野以足军食”,他以数万之众,丝毫不靠国内的补给,横行楚国,攻陷鄢/郢,靠的就是抢粮食。
再来说说诸葛亮,他能像白起那样,打到魏国境内就抢粮食吗?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他打着汉家旗帜,你曹魏是个伪政权,是山寨的,我刘汉才是合法政权,是正宗的。
好吧,既然你标榜自己是王师,要收复汉室江山,能对百姓打砸抢吗?不行的。
那么,孙子说的“因粮于敌,军食可足”就用不上了。
诸葛亮的军粮补给,严重依赖大后方,这是他一直缺粮的一大原因。
第三,地形因素对运粮的难易有很大影响。
我们看战国历史,老是秦国在打别人,其他诸侯偶尔也会伐秦,但很少深入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占有地利上的优势,有险关要隘,易守难攻。
东方诸侯曾几度合纵攻秦,打到函谷关,攻不进去,又抢掠不到粮食。
比较著名的一次,是孟尝君以齐/魏/韩三国合纵伐秦,这是东方诸侯少有的一次胜利。
秦昭王一度打算割让河东三城与孟尝君议和,但是后来孟尝君缺粮,向西周借粮食又没借到,最后草草退兵了。
所以东方诸侯打秦国,不好攻,又不好抢粮食。
秦国则相反,攻掠东方,既好攻,又好抢,还可以通过水运,顺流而下运输粮食,省时省力。
诸葛亮北伐是个苦差事,看看上面这张地形图,沿途都是高山啊,山高路远坑深,不好走啊,后勤运输的消耗更大。
粮食要从内地运往前线,运输的人也要吃饭啊,没吃饭哪来的力气运呢?不仅要额外准备运输人员的粮食,还要准备牛马等牲口的饲料,所以一车物资,扣除路上消耗的,运抵前线还剩下多少。
人员返回,也得分点口粮啊,不然岂不半途就饿死。
因此,诸葛亮北伐,不仅输在战略战术上,也输在粮食上,只要以逸待劳,坚壁清野,等蜀军没饭吃了,准得撤走。
当然,诸葛亮并不是没有取胜的机会,如果他能大胆点,冒险点,以奇取胜,还是有机会的。
只是他四平八稳的战术,毫无奇谋,等大军上门时,人家早就准备好了。
解密:经常跳槽的战国谋士如何显示其忠诚度?
有一年,陈轸又离开楚国前往秦国就职,著名的谋士看不下去了,就跟秦王说:陈轸这小子的忠诚度实在不怎么样,经常将我们秦国的情报出卖给楚国,跟这种人共事简直是我的耻辱,我不想他成为我的同事,“仪不能与从事”。
请大王待会问他,下回还想去哪个国家工作,如果是想去楚国的,干脆就把他杀了。
张仪先设好一个局,等陈轸来钻。
陈轸见到秦王,秦王就给他下套,问他想去哪个国家,只要你说,咱秦国就给你准备车马,提供交通便利。
结果陈轸也不避讳,地说:“臣愿之楚。
”秦王说:张仪果然没有猜错,也不出我所料,你还是惦记着楚国。
言下之意就是说张仪怀疑你忠诚度有问题是没错的。
陈轸完全不慌张,他首先交代了自己频繁跳槽的真实原因,那是和张仪两人一前一后在诸侯国之间执行连横政策,“以顺王与(张)仪之策”,其实也是提醒秦王,我这样跳来跳去是受了指令的,大王你别忘记了。
这也算是强调初心吧,上司指挥下属卧底,因为下属的行动自由度太大,弄久了,连上司都对卧底者的忠诚度没把握了,卧底者这时候强调一下当初的任务是必须的。
接着,陈轸打了个比方,说:楚国有人娶了两个妻子,有人调戏其大老婆,遭到严词斥责,此人又调戏小老婆,小老婆却欣然不拒。
等这个楚国人死后,当年那位调戏楚国人妻子的人却愿意娶拒绝过他的大老婆,原因很简单,因为靠得住,忠诚度高。
陈轸将这个故事挪到他与楚国的关系上,他说,当今楚王贤能,是能识是非的,如果我经常把秦国的情报透露给楚国,“而常以国情输楚”,楚国的国君也会瞧不起我,其大臣们也会怀疑我,他们会不相我的忠诚度,我用情报讨好楚国,反而适得其反,就如同那位迎合调戏者的楚国人的小妾一样,必将遭到楚国君臣的唾弃,我还能在楚国立足吗?“楚王必不留臣”。
秦王一听,明白了陈轸的用意,就不再怀疑他了,张仪也恢复了对陈轸的信任。
忠诚,有时不只是用行动表现出来,还可以用言语来表达。
随机文章英国决心级核潜艇造价,4000万英镑让苏联不敢妄动17亿美元的俄罗斯阿库拉级核潜艇,可击沉任何美国核潜艇宛如雕像的欧洲沼泽木乃伊,相貌清晰内脏都还在神仙为什么要香火,保佑主角人族可使自己修炼顺畅(香火成神道)揭秘余震和主震的区分,主震释放超过90%的能量/余震可能持续几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战国乱世,为什么是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呢?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