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真的有蒙汗药吗?蒙汗药到底是什么?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6-13 点击数:

【千问解读】

蒙汗药,经常看一些武侠小说,或者古典名著的人一定都不陌生,在书中,蒙汗药是一种很神奇的药,吃下去就会令人昏倒,在《水浒传》中就是靠着这种药,梁山好汉们才完成了众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不过,蒙汗药虽然神奇,但是它是否是真实存在的呢?在真实的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蒙汗药,它的成分又是什么?

古代真的有蒙汗药吗?蒙汗药到底是什么?

一提到蒙汗药,人们就会想到骇人听闻的强盗行径。

在武侠小说里,少量的蒙汗药就可以使英雄豪杰因无力反抗而束手就擒,世间难道真有威力无穷的蒙汗药吗?难道它只能用来害人抢财吗?它的主要成分又是什么?

1.蒙汗药,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把汗蒙住了的药。

这种药物可以抑制汗腺分泌汗液,麻醉神经,使肌肉松弛无力,服下后,人便处于失去知觉的昏睡状态。

蒙汗药的前身是什么呢?它刚开始的时候就是用来谋财害命的吗?其实不然,在远古时代,它是医生进行外科手术的麻醉剂。

古代真的有蒙汗药吗?蒙汗药到底是什么?

《列子·汤问》中记载有起死回之术的神医扁鹊在给人做手术时,为避免疼痛,先让人饮下一种“毒酒”,使其处于迷死状态。

《后汉书》中说东汉神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

传说“麻沸散”是由曼陀罗花、生乌草、香白芷、当归、川芎、天南星等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

此外,华佗还从扁鹊行医的经历中得到启示,手术前,将酒和“麻沸散”混在一起让病人吞服,酒助药力,这样能够更好地让病人全身处于麻醉状态,因而减少了病人的疼痛感。

2.“毒药”和“麻沸散”就是蒙汗药的前身。

最早记载绿林豪杰用曼陀罗花置人于昏迷状态的史学家应该是南宋的周去非。

此后,蒙汗药便名声大震,成了强盗剪径的秘密武器,与江湖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武侠小说之所以令很多人痴迷不已,蒙汗药恐怕起了很大的作用。

古代真的有蒙汗药吗?蒙汗药到底是什么?

不仅在武侠小说里,在中国很多古典文献中,蒙汗药跟绿林好汉都有着过于密切的关系。

像在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第十六回记载了智取生辰纲一节,蒙汗药就发挥了极其可观的作用,就连一向心思缜密、行事谨慎小心的青面兽杨志都拜倒在蒙汗药的强大药效之下,眼睁睁的看着押送的金银财宝被七名梁山好汉抢走了。

由此可见,蒙汗药因威力神奇而与江湖、武侠等密不可分,从记载中不难发现蒙汗药的特点:首先,该药具有麻醉神经的作用,药性很强,服用后便可迅速使人失去知觉,昏睡不醒,历经一段时间后才可回到清醒状态;另外,该药可以溶于酒精,之所以将其与酒混在一起使用,想必既是因为男儿爱美酒,又因为酒的浓香可以掩盖它的药苦味;再者酒能助药力,酒是蒙汗药的催化剂,一起服下,药效发生甚速。

那么蒙汗药为何有如此强大的威力呢?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没有解药可寻呢?

古代真的有蒙汗药吗?蒙汗药到底是什么?

3.闹羊花(药名:羊踯躅),学名黄花杜鹃,也是一种剧毒的麻醉药,民间常用它浸酒外擦用于伤科止痛。

蒙汗药的成份有多家说法,其中说法最广,也最令大众信服的是以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很多医学书籍,记载古代的多数麻醉剂都是以曼陀罗花为主要成分制成的。

现代医学和药学经研究发现,曼陀罗花是优质的麻醉剂,能抑制汗腺的分泌,使人处于绵软状态,曼陀罗花产于中国西南各省,又名山茄子、风茄子等,夏秋之交开出白色或紫色的花,叶子和果实都呈卵圆形,叶、花和果实中都含有镇痛、麻醉作用的东莨菪碱成份。

古代真的有蒙汗药吗?蒙汗药到底是什么?

4.剧毒中药——草乌多生于山背阴寒之处,中药饮片的制草乌是将草乌与生姜、黑豆、甘草等解毒药一起猛火煎煮一夜,毒性大减。

第二种说法,就是采用一种剧毒的中药——草乌。

草乌内含有一种化学物质叫乌头碱,它对人的神经末梢有先兴奋后麻醉的作用,药力很强。

但草乌和乌头碱都有剧毒,少量服用便可置人于死地,这与蒙汗药的症状不大相同。

第三种说法,是押不芦。

南宋周密在文章中提到回回国(波斯)西边数千里外有一种植物叫押不卢,它的一点点粉末就能置人于昏迷状态之中。

这三种只是有可能充当蒙汗药主要成分的植物,其实蒙汗药是多种药物配制而成的,它到底是由什么药物配制而成的,还有待进一步去考证。

古代有很多毒药都有解药,蒙汗药有没有解药也成为很多人关注的问题。

据北宋科学家沈括记载,有一种植物叫“坐拿草”,它的叶子能使昏迷的人苏醒,这也许就是蒙汗药的解药吧。

不过事实究竟如何,至今都还是一个谜团。

九层妖塔竟然是真的!传闻它是古时候王室之墓

随着《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等盗墓小说的出现,不知何时挂起一阵盗墓风;在天下霸唱大大的《鬼吹灯》系列中,《九层妖塔》一章写得特别引人入胜,因为火热程度空前,还被拍成了电影。

其实“九层妖塔”历史上是存在的,起源与隋末唐初的吐谷浑墓葬群,吐谷浑是古代鲜卑族的一支建立的政权,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人民称之为阿柴。

是西晋至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古代国家。

鲜卑族早已随着历史长河逐渐消失了,绝大部分都被融合进了的血统,其他的分支或许成了其他的少数民族;吐谷浑是一个比西朝更神秘的存在,在其强盛时期,令隋王朝和唐王朝颇为头疼。

网络配图 唐太宗时期,为了解决这个大患,于公元634年,唐太宗派“军神”率大军攻打吐谷浑,李靖在赤海大破吐谷浑天柱三部落,收杂畜二十万;李大亮又俘获吐谷浑名王20,杂畜五万,到达且末西境。

吐谷浑伏允逃跑,薛万均指挥骑兵追击,击破吐谷浑余党。

士卒缺水,刺马饮血。

、李道宗率军在荒原行军两千里,当地在盛夏也会降霜,缺乏水与草,士糜冰,马秣雪,路过星宿川,到达柏海之上。

执失思力击破吐谷浑车重。

吐谷浑王伏允的儿子伏顺率全国投降于唐军,伏允自缢而死,吐谷浑归附于唐朝。

伏顺被封为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浑成为唐朝属国。

从此吐谷浑一蹶不振,在公元663年的时候,被鼎盛时期的吐蕃灭国,从此吐谷浑泯灭在历史长河中。

这也就是后世“九层妖塔”的由来,“九层妖塔”于1996年首次发现,被称之为当时的十大发现之一,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这座古墓的在当地藏族人之间流传着不吉利的传说,称作为“有妖怪的高楼”。

“九层妖塔”是由200余座墓葬组合而成,整体成坐北向南朝向,高33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的大墓,从正面看像一个“金”字,因此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网络配图 大墓背后的两条山脉从东西绵延过来,如同两条巨龙,大墓则像一颗,构成“”之势。

墓堆下有3层用泥石混合夯成的石砌围墙。

墓冢从上而下,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层排列整齐横穿冢丘的穿木,共有9层之多,一律为粗细一般的柏木,当地农牧民群众因此也称它为“九层妖楼”。

据计算,修这样的大墓需一万人修建一年以上。

目前,考古人员仅发掘了墓葬一、二层,出土了大量陪葬物品和陪葬的马、牛、羊等动物遗骸700余具。

在众多的随葬品中,有古代皮靴、古藏文木片、古文木牍、彩绘木片及金饰、木碟、木鸟兽、粮食和大量丝绸。

考古人员还在墓葬前发现了5条葬马沟和13个环形牛、狗等动物陪葬坑,出土了87匹马的完整骨架及大量其它动物骨骸。

此外,大墓周围还分布有数十座小型墓葬,形成一个“假冢”,成“众星拱月”之态。

目前,考古人员仅发掘了墓葬一、二层,出土了大量陪葬物品和陪葬的马、牛、羊等动物遗骸700余具。

在众多的随葬品中,有古代皮靴、古藏文木片、古蒙古族文木牍、彩绘木片及金饰、木碟、木鸟兽、粮食和大量丝绸。

考古人员还在墓葬前发现了5条葬马沟和13个环形牛、狗等动物陪葬坑,出土了87匹马的完整骨架及大量其它动物骨骸。

网络配图 据考古研究所所长说,墓葬的这种构筑形式和风格,在中国考古发现中绝无仅有。

墓葬中出土的丝绸质地良好,图案清晰,色泽鲜明,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物,而粮食陪葬品也只有显贵墓中才有发现。

因此,他们推测这座墓葬应为吐谷浑或吐蕃王公墓,具有极高的科研、观赏价值。

随着吐蕃墓葬群影响的不断扩大,这里遭到了盗墓贼的频繁“光顾”。

一段时间内,盗墓者甚至动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推开封土,疯狂盗取珍贵文物。

经过青海省多次专项行动打击后,盗墓分子虽有所收敛,但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盗墓活动始终没有停止过。

据统计,都兰县境内约2000余座墓葬已有近一半遭盗掘。

可见,在现代文明的钢铁工业面前,古代的防盗墓设施,几乎毫无作用,不过幸好,由于“假冢”的干扰,真正的“九层妖塔”几乎没有受到影响,期待一日,“九层妖塔”的真正神秘面纱能被揭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真相是什么 真的是因为无可奈何吗

对上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赵匡胤真的是因为“黄袍加身”“无奈”才发动的政变吗?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程中,每一个王朝的开辟都需要一个开拓者,这个王朝的开拓者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去为数百年的江山奠定基础,为新的江山扫平障碍,并且要为子孙后代继续掌握大权找到一个更令人信服的理由。

比如唐太宗通过发动“”获得江山,理论上来说,唐太宗并没有合法合规的继承之位,为了掩盖这一政治黑点,唐太宗李世民用一生的政绩来弥补自己发动政变获得皇位的口舌之争。

而从历史发展上来看,我们确实认为李世民比废太子更值得信任,更符合做大唐的皇帝。

而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通过发动政变拿到政权的,当年自己的好兄弟把自己的江山和幼小的继承人托付给了赵匡胤,希望赵匡胤能够辅佐小皇帝完成大业,谁承想最终赵匡胤发动政变,颠覆皇权,自己当上了皇帝。

赵匡胤的这种行为,如果按照常规思想来评价的话,无疑有背信弃义之嫌疑,但是史文上却给赵匡胤找了一个合理的发动政变的理由,那就是“黄袍加身”“”,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赵匡胤真的是因为“黄袍加身”“无奈”才发动的政变吗。

1,先后辅佐两任皇帝 赵匡胤出生在战乱的年代,本来是一个游走四方的闲人,后来在高人的指点之下决定加入疏密史的麾下。

当时的郭威正在争讨李守贞叛乱,在这个过程中赵匡胤获得了国威的认可,在南征北站之中,赵匡胤也逐渐成了郭威的左膀右臂。

后来郭威建立,自称为帝,而赵匡胤也成了郭威后廷中的中坚力量。

郭威在政治上是一个非常有能力而且非常贤明的君主,但唯一的缺憾是一直没嗣,而为了有一个合法的接班人,他将妻子的侄子认为自己的义子,这个人就是后周的第二位皇帝柴荣。

柴荣与赵匡胤早年就已相识,两人同时在郭威的帐下效力,而柴荣更是把赵匡胤当做自己的兄弟一般看待,赵匡胤之所以在郭威的帐下能有如此广阔的发展平台,与柴荣有一定的关系。

郭威去世后,柴荣继承后周皇位。

此时的赵匡胤不仅是柴荣的好兄弟,也是柴荣的得力助手,深受信赖和重用。

柴荣也是一位难得的好皇帝,但是不幸的是,他的寿命太短了。

在皇位上短短的六年之后,柴荣丢下江山,丢下年少的小皇子去世了。

而在柴荣去世之前,将小皇子托付给了自己最信任的人赵匡胤,希望自己最信任的好兄弟能够帮助自己的儿子完成大业,但赵匡胤真的能做到吗? 2,黄袍加身 小皇帝登基之后,朝廷大权完全掌握在赵匡胤的手中,不了解赵匡胤心中到底是如何感想,但是他的弟弟和他的手下们都纷纷劝说其能力和地位不能再居于人下,应该佣兵自立,自称为帝。

起初赵匡胤听到这样的言辞会感到惊慌失措,因为毕竟这是杀头的大罪,需要背负“”的罪名,而以他和先皇柴荣的关系来说,还要背负起不仁不义的罪名,但后来大家说这些话的次数越来越多了,赵匡胤也就不以为然了。

赵匡胤对皇权的漠视和无感,让弟弟赵光义十分着急,于是一日赵光义想出了一个的办法。

赵光义提前准备好了一件黄袍,然后约着哥哥赵匡胤一同饮酒,两人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当赵匡胤喝的酩酊大醉之时,赵光义把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

等到赵匡胤酒醒的时候,发现自己身上披着黄袍,而下面跪着自己的兄弟和拥护自己的大臣,就这样,赵匡胤在之中发动了政变。

34岁的赵匡胤自立为帝,建立宋代,而小皇帝被封为郑王。

3,总结 对于赵匡胤因为黄袍加身才背弃了柴荣的遗训并颠覆政权,很多人觉得并没有十分令人信服,无论赵匡胤是真的出于无奈,还是,他建立了宋代,结束了战乱纷争、地方割据的局面,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还是起到了推动作用的。

因此我们对于那些发动政变而开国的皇帝,或者凭借发动政变而获得皇位的君主,不用过度的去指责,这是历史演变的必经之路,也是每个丢失皇权的君主应该付出的代价,而赵匡胤很快也付出了自己该有的代价,因为它的皇权很快就被弟弟赵光义给夺走了。

参考内容: 《中国通史》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古代真的有蒙汗药吗?蒙汗药到底是什么?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